壹、前言
贰、照护与疗育课程评量之内容
参、计分标准
肆、评量与施测方法
极重度多重障碍系指心智、感官知觉、动作语言沟通及社会适应上兼具数种障碍;而这些障碍多发生于身心发展时期。通常极重度多重障碍个案多源于严重脑伤,所以他们常合併有严重肢体障碍、感官知觉的损伤和严重智能障碍。部分极重度多重障碍个案还有严重生理问题,例如:吞嚥障碍、唿吸问题、严重癫痫及对外界刺激的机警度过低等问题,而且多数个案的这些障碍将伴随一生。
极重度多重障碍个案的服务须兼顾照护及训练两大部分,而目前对于这类个案的服务安置不是在护理之家、在家自行教育,或只是安置于重残养护的机构提供基本生理照护而已,更遑论有个别化服务计画(ISP)或个别化训练计画(IEP)的拟定与执行。所以建立一套可行的「极重度多重障碍的服务模式」,协助疗育机构、特殊学校、重残养护机构为极重度多重障碍个案拟定合宜的个别化服务计画(ISP)或个别化训练计画(IEP),进而展开服务,实为重要课题。
我是一名在特殊教育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教师,手里也收藏了不少与重度多重障碍相关的书籍,但《极重度多重障碍个案照护与疗育课程评量:指导手册》无疑是我最近最满意的一本。它最大的亮点在于其“照护”与“疗育”的有机结合,并且将“评量”置于核心地位。很多时候,我们在提供照护时,容易陷入程式化的操作,而忽略了背后学员的真实需求和进步轨迹。这本书则强调了评量在指导照护和疗育方向上的关键作用。手册中对于“课程评量”的章节,更是我反复研读的部分。它不仅仅是评估学生是否达到了某个既定目标,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方法来分析课程设置的有效性,以及如何根据评量结果动态调整教学策略。我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个学员在某项技能上似乎停滞不前,我们都感到很困惑,也尝试了不同的教学手段。当我参照手册中的“进阶性评量模型”时,我才意识到,我们可能在更基础的层面评估不足,或者忽略了某些前置技能的训练。手册中提出的“过程性评量”和“结果性评量”的结合,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数据来反馈教学,给我打开了新的思路。它让我明白,评量不是终点,而是优化照护和疗育过程的起点,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评分我是一个刚刚接触这个领域的初学者,面对极重度多重障碍的个体,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市面上的一些入门书籍,虽然内容丰富,但往往缺乏系统的指导,让我不知道从何处着手。《极重度多重障碍个案照护与疗育课程评量:指导手册》就像一盏明灯,为我指明了方向。最让我感到安心的是,它在“照护”部分,不仅仅传授了基本的生活技能,更强调了“以人为本”的照护理念。手册中对于如何建立信任、如何理解个体的非语言沟通、如何尊重其自主性的论述,让我深受启发。我之前可能更多关注的是“做了什么”,而这本书引导我思考“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这样做对个体意味着什么”。而“疗育课程评量”的部分,更是我学习的重点。手册中提出的“目标设定与评量”的螺旋式上升模型,让我明白了评量不仅仅是衡量结果,更是指导教学不断优化的过程。我喜欢它将评量分解为“前测、过程性评量、后测”等多个环节,并详细阐述了每个环节的目的和方法。这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也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这本书让我感到,即使是面对再复杂的个案,也有系统性的方法可以循序渐进地进行照护和疗育。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的康复治疗师,《极重度多重障碍个案照护与疗育课程评量:指导手册》在我多年的职业生涯中,算得上是一本非常难得的“宝藏”级别的参考书。它并非那种堆砌大量理论、脱离实际的学术专著,而是真正根植于临床实践,并且对“评量”这一环节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深入的探讨。手册中关于“个体化疗育课程设计”的章节,我至少翻阅了十遍以上。它不仅仅是给出了一个设计课程的框架,更重要的是,它详细阐述了如何根据评量结果来“量身定制”课程。我曾经遇到过一个特别棘手的案例,学员在多个领域都存在显著的障碍,我们尝试了很多传统的疗育方法,效果都不理想。当我参照手册中关于“多维度综合评量”的建议时,我才意识到,我们之前的评量可能过于片面,忽略了某些关键的连接性问题。手册提出的“功能分析”和“环境适应性评量”的概念,让我茅塞顿开,并且成功地帮助我重新调整了治疗方案,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这本书最让我赞赏的是,它没有提供僵化的评量标准,而是强调了评量的过程性、动态性和个体性,鼓励使用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它让我深刻体会到,精准的评量是有效照护和疗育的基石。
评分这本《极重度多重障碍个案照护与疗育课程评量:指导手册》我早在几个月前就入手了,一直在工作间隙翻阅,尤其是对于那些我一直感到束手无策的个案,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尤其欣赏它对于“评量”这一环节的细致拆解,它不像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那样只是泛泛而谈,而是真正深入到如何观察、如何记录、如何解读那些微小的变化。手册中提出的评估工具和量表,经过作者的精炼和优化,显得更加实用和易于操作。我记得有一次,我负责的一位重度多重障碍的学员,在情绪表达上一直非常模糊,我们团队尝试了各种方法,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偶然翻到手册的“情绪识别”章节,里面关于非语言信号的细致描述,以及如何通过情境模拟来测试学员的反应,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按照手册的建议,重新设计了一些互动环节,并且更加留意学员身体姿态、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竟然真的捕捉到了一些之前被忽略的信号。这种基于实操性的指导,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在身边手把手地教导。它让我对“沟通”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如何“看见”和“理解”这些特殊群体有了更科学的方法论。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拿到《极重度多重障碍个案照护与疗育课程评量:指导手册》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因为市面上这类书籍的内容往往比较陈旧,或者过于理论化,与实际操作脱节。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在“照护”方面,不仅仅是提供了基础的生活照料技巧,更深入地探讨了如何为极重度多重障碍个体提供更具尊严和个体化的支持。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手册中关于“感官敏感性”的章节,详细列举了不同类型的感官失调,以及在照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比如环境的布置、声音的控制、触觉的引导等等。这对于我之前在理解和处理学员的感官回避或寻求行为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而“疗育课程评量”部分,更是这本书的重头戏。它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灵活的评量框架,让使用者可以根据个案的特点进行调整。我特别喜欢手册中关于“功能性行为评估(FBA)”的解读,它将行为背后的原因分析得非常透彻,并且提供了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来设计更有效的干预措施。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作者在编写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实际工作中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性,力求提供最贴合一线需求的指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