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九二一震灾灾后重建实录》的摘要本,全书除第一篇绪说、第九篇成果与检讨外,计分各级政府重建重要措施、大地工程重建、公共建设重建、产业振兴与重建、住宅及社区重建、生活重建与社区总体营造、民间参与七篇。这七篇分别针对各级政府与民间于九二一灾后重建部份,加以蒐集编撰为实录,以完整而有系统地保存重建资料,俾提供广泛而有效的运用。
本书虽为摘要本,但九二一重建实录的精华尽在于此。阅读本书,可以了解面对九二一的空前灾难,台湾人民如何本着坚毅奋发的强韧意志,从倾覆的废墟中,重新建设美丽的家园;政府部门、民间部门如何携手同心,发挥「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人道关怀,重新打造未来的愿景。本书的出版,承蒙前行政院重建会刘副主任委员兼执行长兆玄、黄执行长荣村、陈执行长锦煌等人,分别追记任内主持九二一重建的艰辛与成果,丰富了本书的内容,使本书更具可读性。
作者简介
●黄秀政(第一、九篇)
现职:国立中兴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前文学院院长
学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文学博士
●陈静瑜(第二篇)
现职:国立中兴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学历:美国爱达荷大学历史学博士
●段锦浩(第三篇)
现职:国立中兴大学水土保持学系教授
学历:泰国亚洲理工学院系统工程及管理硕士
●方富民(第四篇)
现职:国立中兴大学土木工程学系教授、前系主任
学历: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土木工程博士
●陈连胜(第五篇)
现职:国立中兴大学企业管理学系副教授
学历:国立中兴大学农经博士
●林昭远(第六篇)
现职:国立中兴大学水土保持学系教授
学历:国立中兴大学植物学博士
●刘昌文(第六篇)
现职:内政部土地重划工程局正工程司
学历:逢甲大学建筑暨都市计画研究所硕士
●黄淑苓(第七篇)
现职:国立中兴大学师资培育中心教授兼主任
学历:美国奥立冈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
●孟祥瀚(第八篇)
现职:国立中兴大
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学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文学博士
第一篇 绪 说/黄秀政
第二篇 各级政府重建重要措施/陈静瑜
第一章 绪 论
第二章 地震灾情概述
第三章 政府的重建工作
第四章 中央政府的重要措施
第五章 重建措施的回顾与前瞻
第三篇 大地工程重建/段锦浩
第一章 重建区的断层活动
第二章 水利设施的整体重建
第三章 水土保持的整体重建工程
第四章 环境保护的整体重建
第五章 重建流域联合整体治理规划
第六章 指标性重建工程
第四篇 公共工程篇/方富民
第一章 整体性重建工程
第二章 指标性重建工程
第五篇 产业振兴与重建/陈连胜
第一章 各种产业受损情形
第二章 整体性重建工作
第三章 指标性重建工作
第六篇 住宅及社区重建/林昭远、刘昌文
第一章 灾情分析
第二章 重建问题
第三章 因应对策
第四章 主要重建工作
第五章 重建管理与辅导
第六章 地籍清理与重划
第七章 重建类型
第八章 原住民聚落重建
第九章 结 语
第七篇 生活重建与社区总体营造/黄淑苓
第一章 生活重建与社区总体营造的蓝图与推动
第二章 医疗卫生
第三章 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
第四章 职业训练与就业辅导
第五章 心理(灵)重建
第六章 社区总体营造
第八篇 民间参与/孟祥瀚
第一章 前 言
第二章 重建协力团体
第三章 宗教团体
第四章 社会团体
第五章 在地重建团队
第六章 民间参与成果
第七章 结 语
第九篇 成果与检讨/黄秀政
参考书目/郭佳玲
仅仅从书名《九二一震灾灾后重建实录(摘要本)》来看,我就能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历史责任感和人文关怀。这绝非一本轻松的读物,它承载着一段沉痛的记忆,更象征着一段不屈的奋斗。我好奇的是,“摘要本”究竟会以何种方式呈现如此宏大的主题?是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还是聚焦于那些最能打动人心的个体故事?我预感,这本书会描绘出灾后重建过程中,来自政府、民间组织、企业乃至每一位普通民众的努力。它可能详细记录了如何从一片瓦砾中建立新的社区,如何恢复生产生活,如何安抚受创的心灵。更重要的是,它或许会通过这些“实录”,展现出台湾社会在经历重大危机后所展现出的强大韧性和团结精神。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它更是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对社会凝聚力的歌颂,以及对未来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的宝贵启示。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立刻被它朴实而真诚的气质所吸引。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煽情的桥段,仿佛是一面镜子,如实地映照出九二一震灾后那个充满挑战与希望的时代。我好奇这本书会以何种方式呈现“摘要”这个概念。是选取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深入剖析,还是通过碎片化的叙事,勾勒出灾后重建的全景图?我猜想,它可能会涉及从政府的宏观规划、到民间组织的积极响应,再到普通民众自力更生的每一个环节。我尤其关注的是,作者如何平衡灾难的残酷性与重建的积极性,如何在记录痛苦的同时,传递出面向未来的力量。这本书的价值,我想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历史事件的记录,更在于它能引发我们对生命、对社会、对灾难应对机制的深刻反思。它或许能教会我们在面对困境时,如何团结一致,如何从绝望中寻找出路,如何将每一次跌倒都变成一次成长的契机。
评分这是一本看似严肃、实则蕴含巨大能量的书籍。从“九二一震灾”这个关键词,就能感受到它背后沉甸甸的历史分量,而“灾后重建实录”则更是将视线引向了希望和韧性。作为读者,我最期待的是,这本书如何通过“摘要”的形式,将那些宏大的重建叙事,转化为一个个鲜活、易懂的篇章。它是否会讲述普通人在震后如何互助,如何从一无所有中重新开始?是否会描绘那些默默奉献的志愿者的身影?我倾向于认为,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物理空间的重建,更是关于心灵的疗愈和社会的重塑。它可能触及到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人们在面对灾难时的不同反应,以及他们是如何在共同的苦难中找到彼此的依靠。这本书的意义,或许在于它提醒我们,即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类的爱与互助也能点亮前行的道路,而每一次重建,都是对生命价值的一次有力证明。
评分初读这本书的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历史课本上那些关于大地震的记载,但“灾后重建实录”则将焦点从“灾难”本身转移到了“重建”的过程。这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期待,想要了解在巨大的创伤之后,社会是如何一步步修复、重塑的。摘要本的定位,也意味着它不会事无巨细地展开,而是更侧重于精华的提炼,这无疑会大大提升阅读的效率和感染力。我猜想,这本书可能包含一些关于建筑、规划、教育、心理援助等方面的内容,反映了灾后重建的多维度努力。或许,它还会描绘出一些感人至深的个人故事,讲述那些在废墟中坚守,在困难中奉献的人们。这本书的出现,对于理解台湾社会在面对重大危机时的应对能力,以及民众的凝聚力和复原力,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它或许能帮助我们理解,在灾难面前,个体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集体如何发挥最大的效用。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沉稳,色调偏向历史的厚重感,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所承载的重量。从书名“九二一震灾灾后重建实录(摘要本)”来看,我预感这将是一部充满力量的叙事,它并非简单罗列数字或枯燥的报告,而是试图捕捉那个特殊时期,无数生命在废墟中挣扎、互助,最终走向重生的真实轨迹。我尤其期待的是,摘要本会如何提炼出最核心、最动人的故事,那些鲜活的个体经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汇聚成洪流的温暖瞬间。是否会有幸存者讲述他们从绝望中站起来的勇气?是否有重建者描绘他们如何在满目疮痍中构筑新的家园?这种对人类韧性与集体力量的展现,往往能触动人心最深处。我想象着,翻开这本书,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我可以听到风中的哭泣,也能感受到泥土下的希望,更能看到那一张张因困苦而扭曲,又因希望而重现光彩的脸庞。它不仅仅是记录一场灾难,更是一曲关于生命、关于重建、关于不屈精神的史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