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会工作实务

儿童社会工作实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儿童福利
  • 社会工作
  • 儿童保护
  • 实务指南
  • 案例分析
  • 儿童权益
  • 家庭服务
  • 危机干预
  • 青少年发展
  • 政策法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儿童社会工作实务》对于社工系大学生、研究生、甚至是相关的助人专业者来说,都是绝佳的实务教科书。本书范围够广泛足以让大学生有概念式的认识,而对儿童少年临床课程的研究生来说,也提供了各式工作技巧以及实务议题上的深入探讨。

  《儿童社会工作实务》跨越多种场域的儿童实务,提供了非常全面、整合性的之事与实务技巧。本书许多优势之一即,把儿童生活放在家庭与社区场域的脉络中来看。且运用生态系统和发展理论来形成组织架构,以协助实务工作者进行生物心理社会评估和所需的处遇。透过运用系统理论观点,作者告诉我们,儿童无法与其生活脉络切割。而实务处遇只有在考量这些脉络下才可能成功。

  《儿童社会工作实务》呈现出儿童生活最真实的情况。透过文本与实例,让学生和实务工作者可以体会儿童生活所面临的困难。所运用的实例及作者自身的实务经验直指儿童生活样貌,并描绘出有效协助这些家庭的多重角色和实务技巧。从呈现出的案例,看出她在儿童工作上,足以处理过程中引发的情绪状态。更多的实务素材及案例,让本书对实务工作者和学生更具可读性。

  《儿童社会工作实务》也同时强调优势、复原力与文化多样性,让此书不会过度从病理学的观点来看待儿童和家庭。从一开始,这本书就提倡实务技巧的多元知识基础,且所有助人者都需要具备文化包容性。在文化多样性的实务技巧上,透过文字描述与案例一同交织出丰富的文本。

作者简介

Nancy Boyd Webb

  社会工作博士,家族治疗师,是针对有失落与丧亲经验儿童游戏治疗的重要作者。其畅销书被视为临床与儿童工作机构重要的参考文献。作品包括”Helping Bereaved Children, Second Edition: A Handbook for Practitioners” (Guilford Press), “Play Therapy with Children in Crisis, Second Edition: Individual, Group, and Family Treatment” (Guilford Press), “Culturally Diverse Parent-Child and Family Relationship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以及本书第一版(Guilford Press)。此外,作者亦在许多期刊上发表文章以及制作录影带Techniques of Play Therapy: A Clinical Demonstration,并获得纽约影展非广播类媒体竞赛青铜奖的殊荣。Webb博士担任Guilford出版社儿童与家庭社会工作实务系列的编辑。她也是纽约游戏治疗协会(New York Association for Play Therapy)的理事,以及”Trauma and Loss: Research Interventions”期刊的编辑顾问群之一。

  作为取得证书的临床社工师、註册的游戏治疗督导,Webb博士经常在美国和世界各国有关在游疗、社工以及丧亲服务等会议上代表出席。她自1979年起即成为Fordham大学社会服务学院的教授,并于1997年获颁社工系卓越教授。1985年,她成立Fordham大学儿童与青少年治疗硕士后的学程,以满足纽约大都会地区对游戏治疗训练的需求。2000年四月,Webb博士也出席由美国临终基金会赞助、Cokie Roberts主持之卫星视讯会议「与悲伤共存:儿童、青少年及失落」(Living with Grief: 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Loss),此会议共针对逾2100个点发射。Webb博士于2002年获得Fordham学校指定James R. Dumpson基金赞助研究,同年并荣获纽约州社工教育协会年度社会工作教育奖。

  除了教学、着述以及接受谘询外,Webb博士仍维持对学校以及机构的临床实务和督导谘询。她巡回美国、加拿大、澳洲、欧洲、香港以及台湾,针对游戏治疗、创伤以及丧亲等议题演讲并举办工作坊。

深入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结构:当代心理学前沿探索 图书名称: 深入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结构:当代心理学前沿探索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前沿的视角,审视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及其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不关注特定的社会工作领域,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帮助读者理解个体心理过程如何与宏大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相互作用,从而塑造我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模式。 第一部分:认知革命与心智的奥秘 本部分聚焦于当代认知科学的最新进展,探讨人类大脑如何处理信息、形成记忆、做出决策,以及语言习得的神经基础。 第一章:高级认知功能解析 本章深入剖析人类特有的高级认知能力,如工作记忆、执行功能和元认知。我们将检视最新的神经影像学研究成果,揭示这些功能在额叶皮层中的分布式网络。重点讨论“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 ToM)的跨文化变异性及其对复杂社会互动的意义。我们还将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对“自我”概念的建构方式如何影响信息加工的效率和偏好。认知偏差的研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启发式(heuristics),而是扩展到对文化塑造的认知过滤机制的分析,例如,集体主义文化中对“一致性”的内隐偏好如何影响对新信息的接受度。 第二章:记忆的构建与重塑 记忆并非简单的录像回放,而是高度动态和重构的过程。本章侧重于情景记忆的神经可塑性,并详细讨论“虚假记忆”(False Memories)的形成机制,尤其是当涉及创伤性或高度情绪化的事件时。我们引入了“记忆编辑技术”(如在动物模型中进行的初步研究)的概念,并对其在未来心理治疗中的伦理边界进行思辨。更重要的是,本章探讨了集体记忆的形成机制——一个社会如何共同“记住”或“遗忘”特定的历史事件,以及这种集体叙事如何服务于当代社会群体的身份认同构建。 第三章:情感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与跨文化表达 情感是连接个体经验与外部世界的桥梁。本章摒弃将情感视为孤立单元的传统观点,转而采用维度理论(Dimensional Theories)来理解情感的连续性。我们将详细审视杏仁核、腹内侧前额叶皮层(vmPFC)在情感调节中的作用。同时,本章投入大量篇幅分析情感表达规则(Display Rules)的文化差异,探讨“情感压抑”或“情感外显”在不同社会规范下的功能性差异,以及它们对人际关系质量的影响。 第二部分:社会互动与群体动力学 本部分将焦点从个体内部转向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探索社会环境如何塑造行为,以及群体如何形成规范和权力结构。 第四章:归属感、排斥与社会神经科学 人类对归属的需求是根深蒂固的进化遗产。本章深入探讨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on)对身心健康造成的具体生理影响,包括其对免疫系统和疼痛感知的激活模式。我们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的研究,揭示了社会痛苦(Social Pain)与身体疼痛在脑区激活上的重叠性。此外,本章还分析了“内群体偏好”(In-group Favoritism)和“外群体贬低”(Out-group Derogation)的认知捷径,探讨了这些机制在当代社会冲突中的作用。 第五章:权力、地位与不平等的心理解读 权力结构是所有社会系统的核心。本章分析了权力对认知过程的影响——高权力个体倾向于更抽象的思维,而低权力个体则更关注细节和威胁。我们考察了感知到的不公平(Perceived Injustice)如何转化为长期的心理压力和行为抵抗。特别地,本章引入了“刻板印象的威胁”(Stereotype Threat)理论,并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系统性不平等的代际传递机制,而非仅仅关注服务对象个体层面的应对。 第六章:文化心理学:范式转变与全球化影响 本部分强调文化不是背景,而是塑造心理结构本身的力量。本章超越了简单的东西方对比,转向探讨文化动态性——文化是如何随时间、技术和全球交流而变化的。我们分析了“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二元论的局限性,转而探讨价值取向(Value Orientations)如何影响人们对时间(纵向 vs. 横向时间观)的感知和规划。重点研究了数字平台对“身份管理”的影响,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适应过程中产生的身份认同的“混合性”(Hybridity)。 第三部分:发展轨迹与生命周期的演变 本部分采用纵向视角,追踪从早期依恋到老年适应的心理发展历程,强调环境因素在关键发展窗口期的决定性作用。 第七章:依恋理论的现代拓展:超越亲子关系 本章回顾了依恋理论的经典框架,但重点拓展至成人依恋的动态性和“关系依恋”的建立。我们探讨了童年依恋模式如何通过“内在工作模型”(Internal Working Models)持续影响成年后的人际冲突解决策略和情绪调节能力。此外,本章引入了依恋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分析催产素和加压素在建立信任和亲密关系中的调控作用。 第八章:青春期:神经可塑性与社会探索的交汇点 青春期被视为大脑“重新布线”的关键时期。本章聚焦于前额叶皮层(负责规划和抑制)发展滞后于边缘系统(负责情绪和奖赏)的“敏感期理论”。我们详细分析了同伴群体在青春期中扮演的替代性依恋角色,以及风险行为(Risk-taking behaviors)在进化适应和环境压力下的复杂交互作用。本章还探讨了数字媒体消费如何重塑青春期的自我认同构建过程。 第九章:生命跨度心理学:适应、丧失与意义建构 本书的收官部分关注生命后期的心理韧性。本章探讨了“选择、优化和补偿”(Selective Optimization with Compensation, SOC)模型如何指导个体成功应对成年晚期的能力衰退。我们将分析“丧失与重新投资”(Loss and Restoration)的平衡过程,以及老年人如何通过“生命回顾与整合”(Life Review and Integrity)来建构生命的意义感。本章特别关注老年群体在面对社会变革(如技术隔离或健康危机)时的心理适应策略。 结语:整合视角下的未来心理学 本书最后总结了认知、社会和发展领域的交叉点,强调未来的心理学研究必须采取生态系统视角,认识到个体心理现象无法脱离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情境而单独存在。本书旨在培养读者批判性地评估理论、设计严谨研究的能力,并为理解人类行为的深度复杂性提供坚实的智力工具。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作者介绍 iii
推荐序 v
作者序 ix
译者序 xi

PART1

CHAPTER1 儿童的问题与需求 3

儿童生活的社会脉络 4
案例:雅各,10岁以及戴蒙,14岁 5
情绪与行为问题比例升高 9
病因学的生态观点 14
当前儿童社会工作相关议题 16
结论 19
问题讨论 20

CHAPTER2 协助儿童所需之背景资料 21

认识社会工作者的多重角色 22
案例:荷西,6岁半 23
对核心价值与伦理守则的承诺 26
与儿童工作必须具备的知识基础 31
与儿童工作的必要能力 38
在与儿童工作时避免潜在的陷阱 39
实务上的督导以及自我监督 41
问题讨论与角色扮演练习 42
有关儿童生物、心理与社会发展的推荐读物 43

PART2

CHAPTER3 与所有相关系统建立关系 47

案例:芭比,10岁 48
对服务需求的认定 52
代表儿童与家庭的跨机构合作 55
建立专业关系 60
结论 65
问题讨论与角色扮演练习 66

CHAPTER4 儿童的生物心理社会评估 67

何谓评估? 68
评估过程 69
决定谁/什么该被评估 70
取得附带的资讯 72
评估的顺序与一般守则 73
评估工具 82
案例:运用发展史/三维评估原则:芭此 87
心理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 98
相关资料摘要 103
案例:生物心理社会评估案例摘要:芭比.史密斯 104
对家长以及其他专业人士的回馈/检视 109
结论 110
问题讨论与角色扮演练习 111

CHAPTER5 订定契约、有计画的干预

以及追踪的过程 113
订定契约:介入案家并确认其需要 114
有计画的干预 117
追踪进步情形并结案 126
史密斯家庭的近况:1995 127
芭比的近况:2002 129
结论 130
问题讨论 131

PART3

CHAPTER6 与家庭工作 135

两种相异的助人取向:儿童中心与家族治疗 136
整合的儿童与家庭模式 138
不同层次的家庭介入 139
家庭工作中的伦理挑战 148
与注意力缺陷过动症儿童及其家长工作 149
案例:提姆,7岁 152
提姆的近况,14岁 160
结论 160
问题讨论与角色扮演练习 161

CHAPTER7 与儿童一对一工作 163

单独与儿童工作的理由 165
案例:安娜,5岁 165
案例:塔咪,4岁 166
选择游戏治疗技巧 170
治疗性地运用儿童游戏 175
各种儿童治疗策略 177
案例:琳达,10岁 181
结论 188
问题讨论 189

CHAPTER8 儿童团体工作 191

团体工作的理论 192
不同型式的儿童团体 194
规划儿童团体的考虑因素 198
儿童危机干预团体 208
案例一:世界贸易中心爆炸案,1993年2月26日 211
案例二:世界贸易中心攻击案,2001年9月11日 213
结论 216
问题讨论和角色扮演练习 216

CHAPTER9 以学校为基础的干预 219

学校一家庭一社区的合作关系 220
综观学校社工师的角色 223
跨专业合作议题 228
案例:强尼,5岁 229
特殊需求儿童 232
案例:艾利,7岁 237
结论建议 243
问题讨论 244

PART4

CHAPTER10 亲属寄养与寄养家庭中的儿童 247

儿童最佳利益的信念 248
决定安置的需求 250
不同程度的照护 255
安置儿童的典型议题 260
儿童干预方法 261
案例:有受虐史的寄养儿童案例:戴夫 262
案例:感染HIV病毒之寄养儿童案例:玛丽亚 263
案例:与祖父母同住的儿童案例:瑞克 266
案例:与祖母同住的案例:凯拉 267
寄养父母的处遇服务 267
儿童福利社王师的角色 268
结论建议 269
问题讨论和角色扮演练习 270

CHAPTER11 离婚与重组家庭中的儿童 271

失落和多重压力的议题 273
家庭情况对孩子影响的评估 277
协助离婚和重组家庭孩子的目标 281
监护权之争:夹在中间的孩子 283
案例:麦尔坎,11岁 286
实务工作者的伦理议题 295
结论 297
问题讨论和角色扮演练习 298
有关离婚和重组家庭的参考资料 298

CHAPTER12 受疾病与死亡影响之家庭中的儿童 299

案例:莎宾娜,5岁9个月 300
儿童理解死亡的发展性影响 306
丧亲儿童的三维评估 307
手足死亡的议题 314
丧亲儿童的选择性介入 319
补充资料:八年之后 327
总结建议 329
问题讨论和角色扮演练习 329

CHAPTER13 物质滥用家庭中的儿童 331

分类和术语 332
物质滥用家庭/环境对成长中的孩子的影响 333
实务工作者的伦理两难和压力 337
个别和家庭助人策略的整合 342
物质滥用父母之子女的团体 346
案例:维妮莎,9岁,维农,10岁 350
结论建议 358
问题讨论和角色扮演练习 359
教材资源 359

CHAPTER14 家庭和社区暴力之儿童受害者和目睹者 363

问题定义和范围 364
置身于暴力的儿童所受的影响和处遇的意涵 366
家庭暴力儿童受害者和/或目睹者的评估 368
案例:依丽莎,6岁 371
创伤儿童的评估:儿童的创伤后压力症候群 374
选择性的助人方法 379
个案:玛塔,5岁,父亲死于纽约世界贸易中心
恐怖攻击 385
团体策略 388
家庭和社区暴力的预防策略 390
总结建议 392
问题讨论 393

CHAPTER15 变化中的世界对儿童实务工作的影响 395

为孩子共同分担责任的需要 396
儿童权益的全球化观点 399
案例:艾莉莎,8岁 402
儿童直接实务工作的趋势 405
结论建议 411
问题讨论和角色扮演练习 413

参考书目 415

图书序言

推荐序

  什么是二十一世纪初儿童与家庭所面对的议题?而社工专业在协助过程中又扮演何种角色?游民、家庭与社区暴力、寄养安置、离婚和再婚、物质滥用以及死亡等问题,皆是社工服务试图处理且面对的挑战。实务工作者和学生都必须有知识来面对案主的多元需求,而且要有足够的训练来协助这些案主。家庭议题会在不同面向影响各个家庭成员,而儿童,更因其年幼,经常因为缺乏理解、缺乏关注而受苦。本书即希望确保儿童能以独立个体且为家庭成员等双重条件,获得适当的考量。

  ”儿童社会工作实务”第二版对于社工系大学生、研究生、甚至是相关的助人专业者来说,都是绝佳的实务教科书。本书范围够广泛足以让大学生有概念式的认识,而对儿童少年临床课程的研究生来说,也提供了各式工作技巧以及实务议题上的深入探讨。”儿童社会工作实务”跨越多种场域的儿童实务,提供了非常全面、整合性的之事与实务技巧。本书许多优势之一即,把儿童生活放在家庭与社区场域的脉络中来看。且运用生态系统和发展理论来形成组织架构,以协助实务工作者进行生物心理社会评估和所需的处遇。透过运用系统理论观点,Nancy Boyd Webb告诉我们,儿童无法与其生活脉络切割。而实务处遇只有在考量这些脉络下才可能成功。

  ”儿童社会工作实务”呈现出儿童生活最真实的情况。透过文本与实例,让学生和实务工作者可以体会儿童生活所面临的困难。所运用的实例及Webb博士自身的实务经验直指儿童生活样貌,并描绘出有效协助这些家庭的多重角色和实务技巧。从呈现出的案例,看出她在儿童工作上,足以处理过程中引发的情绪状态。虽然本书第一版已经涵括这些内容,但新版提供了更多的实务素材及案例,让本书对实务工作者和学生更具可读性。

  此书的架构在教学上更是清楚。Webb博士在第一部提供了与儿童工作的生态”发展架构,清晰地以图表与实例来呈现。从本书深刻的案例中可看到,因为贫穷、暴力、药物及其他影响儿童和家庭的社会问题,造成对其社会和行为能力的腐蚀;然而,”儿童社会工作实务”同时也强调优势、复原力与文化多样性,让此书不会过度从病理学的观点来看待儿童和家庭。从一开始,这本书就提倡实务技巧的多元知识基础,且所有助人者都需要具备文化包容性。在文化多样性的实务技巧上,透过文字描述与案例一同交织出丰富的文本。

  本书第二部,Webb博士开始介绍案主评估与实务知识和技巧。她探讨了临床的过程,以及实务工作者所能运用的特定处遇方式。这部份涵盖如何与系统建立关系、进行评估、处遇计画与监督、和个案工作过程的成效评量,这些章节中有许多实务上可运用的评估工具、访谈技巧、以及问卷。本书也提供如何评估儿童的风险性和保护性因素的案例及资讯。此外,Webb更针对实务上面临的两难困境,例如面对「非志愿性」儿童案主的策略,提供了深度的知识。

  经过个案工作完整的论述后,本书第三部则发展协助儿童的特定方法,像是家庭工作、个别谘商、团体工作、以及在学校内的工作等等。这些章节对于协助儿童提供了绝佳的建议和工具。

  本书最后一部分,像是个万花筒,提供对于协助儿童的各种知识、技巧与其变形运用。(每个章节的撰写皆来自针对不同生命情境下,可影响或需要特殊协助的助人观点。)涵盖的主题包括亲属和寄养照顾、离婚及重组家庭、家庭成员生病和死亡、以及家庭和社区暴力等。这些篇章是学术性的,但也充满了实务的智慧。这部分提供了在不同生命阶段时,服务儿童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技巧。

  此书的最后一章是「变形的」,因为这些讨论是把儿童置于人权和压迫的全球脉络,而这在临床实务的文本中并不常见。本章提及政府及政策介入的必要、全面的倡导、以及倡导与临床工作的结合。同时触及游民、移民、爱滋等儿童面对的议题,也很清楚介绍如何对儿童及其父母提供福利和充权之优势与复原力的观点。透过举例生动说明改善儿童生活条件的需求,以及补充的生态哲学等,以作为文本的核心。在本书最后一章,更是强化”儿童社会工作实务”所环绕的价值与讯息。儿童不可以从生活脉络中被移出,反之,应该是透过关爱的成人的协助来改善其脉络。儿童该是被珍爱的礼物,但却有可能被虐待、被伤害或者是被疼惜。Nancy Boyd Webb呈现给我们的是极佳的实务文本,告诉实务工作者在解决其心理健康与社会问题的工作过程中,可以如何珍爱儿童。

CYNTHIA FRANKLIN博士
德州奥斯汀大学

作者序

  本书第一版完成于1996年,当时笔者具有约20年社会工作教育、超过30年的儿童及家庭社工实务的经验,对本书充满期待与信念。时至今日,笔者的任务将注意力转向对儿童案主适当的协助方法来满足其特殊需求。在二十一世纪初,我们发现许多问题持续影响儿童及其家庭,不管我们专业努力有多少。不幸的是,暴力—家庭的、社区的、甚至是全世界的—都在逐步上升,在许多孩子的生活中造成了紧张和创伤。在这个无法保障家庭与儿童安全的世界,专业处遇的需求更甚以往,不论是缓和持续的冲突、或是抵销生活中负面的影响。

  很不幸的是,社会工作教育仍持续忽视年轻人作为独立个体的需求,错误地假设和家庭工作就可以适度满足儿童的需要。举例而言,多数儿童福利的书籍,不是忽略就是很简单地讨论针对12岁以下儿童运用游戏治疗这种工作方法。此外,强调支持家庭维系的原则,虽然立基于一个值得的目标,但有时候却不幸地过度强调家庭而未注意到孩子的独特需求。被虐待或疏忽的儿童,正如许多在儿童福利体系中的孩子一般,更重要的是去关注并协助解决那些当初造成儿童有需要被安置、家庭中的各种困难。事实上是,家庭与儿童个别工作二者都需要适度地去解决问题情境。

  本书强调社会工作学生必要的训练,得以针对儿童发展年龄和能力运用适当的方法。在协助对象还是儿童时,帮助他们有着预防性的目的,避免几年后问题出现在更大的孩子、家庭、甚至社会上。

  二十世纪末,社会工作教育承诺要满足有色人种以及在生命週期各阶段不同性别取向者的需求。这个目标看起来包括儿童,但是对于儿童实务工作者却没有提供适当的训练。而社会工作教育协会(The Council on Social Work Education)认为每所社工学院都应该有适当的课程设计,以提供针对服务这些案主群相关的课程。

  这本教科书的内容对于大学部与硕士生都相当有用,本书的设计涵盖基础与进阶的素材。前三章为理论架构,运用案例贯穿整个儿童服务的过程,而后说明不同的助人方法。第四章也是最长的一章,则处理了在特殊情境下如何协助儿童。各章节的案例与最后的讨论,触及像是如何和在亲属或寄养安置中的儿童工作、在监护权争夺战中与儿童工作的挑战、以及如何和因为目睹暴力而产生创伤后压力症候群及依附困难的儿童工作等议题。许多实例对跟儿童工作的社工员来说都相当尖锐,例如面对成长在药物滥用家庭的儿童、还是因为战争或恐怖主义而失依的孩子。因为笔者聚焦于最难工作的情境,所以每天苦恼于如何协助这类儿童的社工和实务工作者,或许可以在本书中找到不同的工作方向。

  虽然笔者开始撰写本书时,是针对直接服务儿童与家庭的工作伙伴,但更巨视的政治与经济议题却无可避免地跳脱出来。我们急需倡导工作,以改善并解决因为世代贫穷所造成的儿童问题。笔者最大的期许是,透过本书将协助儿童之「微视」与「巨视」取向结合在一起。如果我们真的有些助益的话,就应该发生这样的连结,而社会工作者在这个努力的过程中,能够也应该扮演领导的角色。

译者序

  本书中文版的问世,其实最大受益者,恐怕正是笔者本人。

  投入儿童社会工作领域将近十年,而近几年来开始有机会在学校与大学部的同学分享一些实务工作经验。自从开始于高雄医学大学医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兼任讲述「儿童少年社会工作」课程以来,最头痛的莫过于遍寻不着合适的教科书。坊间相关教科书多以「儿童福利」出发,不论架构或内容多偏向整体福利体系、不同儿少福利需求议题的介绍,却较少整合入实务工作方法,因此在教科书与参考书籍的选用上,很难以一本完整架构的书籍贯穿全学期,而经常必须在各自不同书写风格、不同偏好的理论取向、不同实务经验背景的各参考文献间穿梭。这对儿童社会工作初入门的大学生而言,实在相当辛苦,且时有混淆。

  于是经过笔者努力上网搜寻适当的授课素材后,发现”Social Work Practice with Children”这本书。除了在Amazon网站上阅读目录及些许篇幅外,并麻烦当时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就读博士班的学妹,请她协助了解此书在纽约几所学校社工系的使用情形与评价,获得相当正面的回应。待我购得本书并深入阅读后,更认为这是本相当难得的教科书,架构明确清晰,除理论整合、与相关议题的探讨外,更佐以作者丰富的实务工作经验,融入儿童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并以案例贯穿全书,深入浅出,十分符合笔者的期待。紧接着便开始与学富文化事业于雪祥发行人及编辑小组联系,邀请他们评估取得本书中译本版权与发行的可能性。经由学富的努力,本书中文版才得以在台湾出现。

  由于篇幅众多,笔者邀请长期在儿福领域的工作伙伴辜惠媺小姐一同进行翻译工作。翻译期间,笔者与辜小姐先后怀孕,因次也延误了本书出版的时间。承蒙学富文化事业编辑群的包容与编辑专业上的努力,特此致谢。虽经多次校阅,但疏漏在所难免,也恳请社工领域的先进们,不吝赐教,让本书得以更精确的面貌呈现。而如果”儿童社会工作实务”这本书的中译本能对相关教学、实务工作专业有所助益,则是作为一个儿童福利工作者及译者最大的欣喜。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第一时间就被它的封面设计吸引了,那种柔和的色彩和温馨的插画,立刻营造出一种关怀和支持的氛围。我并不是儿童社会工作领域的专业人士,但我一直对儿童的成长环境和社会支持体系很感兴趣。《儿童社会工作实务》这个书名,让我觉得它会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探讨如何更好地服务儿童。我特别想了解,书中会不会涉及到一些关于儿童早期发展、家庭关系和社区支持对儿童成长的关键作用的论述?并且,如果能够有一些关于如何通过社会工作的实践,来构建更完善的儿童保护网络和支持系统的案例,那将对我非常有启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明白,儿童社会工作不仅仅是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预防问题,并通过积极的干预和支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非常厚重,似乎承载了大量的信息。我还在慢慢地消化其中内容的阶段,但有一些初步的印象,我觉得它在叙述上可能比较偏向于一种专业的视角。我一直在思考,在儿童社会工作领域,除了对儿童个体提供直接帮助,是不是还有更广泛的层面,比如政策倡导、社区赋权等等?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了解这些更宏观的社会工作实践。比如,会不会讨论到如何通过社会工作的方法,来推动儿童保护相关政策的完善?或者,如何动员社区力量,为儿童创造一个更友好的成长环境?我很好奇,在实际操作中,这些宏观层面的工作又是如何与对儿童的个体服务相结合的?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儿童社会工作不仅仅是“点对点”的帮助,更是一种“面”的、系统性的社会建构。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对当前社会上一些关于儿童权益保障的讨论感到困惑。我总觉得,光靠呼吁和法律条文,好像离解决实际问题还有一段距离。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更具体的、可操作的解决方案。《儿童社会工作实务》这个书名,让我觉得它可能是在教我们“怎么做”而不是“该怎么想”。我特别关注那些在实际操作层面上的细节,比如,社工在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时,会采用哪些不同的沟通技巧?在处理儿童与家庭的矛盾时,他们又是如何平衡各方利益,争取到最佳结果的?书中会不会有一些关于危机干预的策略,比如当儿童面临紧急情况时,社工应该如何快速有效地介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用性的指南,让我能够理解社工的工作流程,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我能够借鉴其中的一些方法来帮助我身边有需要的孩子们。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可能是一本“工具书”。

评分

刚开始接触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太多了解,只是因为在某个论坛上看到了有人推荐,说内容很扎实,所以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了下来。拿到书后,我发现它的排版非常清晰,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很舒服。虽然我还没有仔细地去读每一章,但随意翻到的几页,就让我感受到了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尤其是看到一些章节中提到的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描述现象,更是在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理解和解决问题。我很好奇,它里面会不会涉及到一些关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社会环境因素对儿童成长的影响的讨论?毕竟,儿童的成长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识别儿童发展中的潜在风险,以及如何从更宏观的层面去干预和支持儿童成长的视角,那将会是非常有价值的。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些理论上的启发,帮助我更系统地认识儿童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

评分

这本书我刚拿到手,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光是翻阅目录和前言,就已经是吊足了我的胃口。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透着一股专业又温暖的力量,让我对内容充满了期待。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儿童福祉的旁观者,我一直很好奇社会工作在儿童领域到底能发挥多大的作用。这本书的名称《儿童社会工作实务》让我觉得它应该会非常接地气,不会是那种只讲理论、不接地气的书。我特别想知道,在实际工作中,社工们是如何介入儿童的生活,如何帮助他们解决面临的各种困境的?比如,书中会不会有关于儿童遭受忽视、虐待,或者家庭功能失调等问题的案例分析?如果能有真实的案例,并且详细地描述社工如何一步步地开展工作,包括如何与儿童建立信任关系,如何评估他们的需求,如何链接社区资源,甚至是如何处理与家庭、学校、司法系统的沟通协作,那将是我最希望看到的。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儿童社会工作实际操作的窗户,让我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个充满挑战和意义的领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