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丝路古城在顷刻间崩毁
四万三千位住民生命就此停格
二○○四之春,他们在废墟上流泪重建
慈济人用三载光阴陪伴巴姆,打造希望
Bam is still alive,这是他们的故事
「这是一种永久性的毁灭。再怎么重建,也没有人可以再将它回复原貌。即使重建了,它也不再是我心中的那个巴姆,不如让它永久地躺在那里,也就永远地保存在那里了……。」一位巴姆妇人说道。
第一次来到中东,就是踏上伊朗的土地;第一次走进波斯古国,不是为观光,而是纪录历史灾难;第一次为巴姆感动,不是叹息倒毁的千年古城,而是那坚忍不折的巴姆精神。
走过烈日沙漠、三载寒冬,慈济基金会陪伴巴姆人重建过往生活,打造通往未来的校园。巴姆人失去了一切,但也拥有的更多;而我们却因为付出,而得到更多。
作者简介
徐钖满
辅仁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慈济月刊》记者、中华民国红十字会总会公关企画,现任大爱电视台《大爱全纪录》节目企画。曾以《慈济月刊》连载专题报导【深入伊朗大地震现场】,于二○○四年十二月荣获卓越新闻奖国际新闻报导奖。
近几年参与慈善组织传播工作,以报导国内外灾难新闻为主,自国内风灾、空难至伊朗巴姆地震、南亚海啸、福鼎风灾等等,长期观察纪录,并以报导文学方式呈现,期能以一支笔打破国界、种族、政治、宗教的差异与藩篱,刻划出人性中共有且最真实的一面。
颜霖沼/摄影
台南县人,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毕业。曾任汉声出版社摄影,现为《慈济月刊》、《慈济道侣》丛书摄影记者。曾以专题报导【伊朗大地震.伤恸与希望】获第二十九届金鼎奖杂志最佳摄影奖。
对于一个长年跟随赈灾团深入苦难现场的影像工作者来说,面对他人的痛苦,每一次都得承受道德与心理上的庞大压力;但见到了灾民强韧的生命力,却让颜霖沼体悟:摄影者的责任是将他们的讯息、以及属于人性的品质带回来,传递给大众知道。
推荐序 将悲伤化为具体实践 谢景贵 2
楔子 伊朗巴姆,辉煌过去 10
第一章 震痛十四日:巴姆地震勘灾报告 萧耀华、王运敬 12
紧急医疗:背起药箱,穿梭帐棚间 黄秀花 38
第二章 四十日追思:余辉古城,创痛犹新 44
志工笔记:巴姆震后建筑初探 谢雷诺 68
人物速描:阿巴斯的回忆 72
第三章 第一个春天:沙尘、椰枣、巴姆人 76
发放故事:东方的珍珠 98
义诊故事:坚强与脆弱 102
第四章 四百日动土:卷起衣袖,抹去尘埃 108
希望工程:多元风格的波斯建筑 128
第五章 两岁从地涌:巴姆,施工中 颜霖沼 132
人物速描:欧姆巴妮的生日礼物 150
第六章 三载庆有成:希望就从这里开始 152
人物速描:萨加德的旅程 176
后记 付出与收获 徐钖满 180
意外的影像 颜霖沼 182
及时行善 顾朋 184
附录 慈济伊朗赈灾大事记 186
慈济伊朗援助一览表 187
将悲伤化为具体实践
仰望苍穹,看着繁星点点,那是一种充满诗意的幸福。但如果那是在地震后的沙漠中,同样的繁星点点,伴随着家人哀痛不舍的哭泣声时,漆黑中仰望苍穹,却是充满悲伤的心痛。
事隔三年多,那一种悲伤的感觉,如同昨日。
二○○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伊朗巴姆的强烈地震,不只震垮了两千多年的巴姆古城,也带走了两万多人的生命,更带给两万多个家庭无尽的哀痛。地震后,我虽然身在台湾,感恩电视科技之赐,让我听到了灾区波斯子民的吶喊声。这种声音所牵引的,除了是不忍之外,更勾起我内心对台湾九二一大地震的悲伤回忆。
当九二一的回忆重现眼前时,巴姆的地震,对我而言,就不再只是新闻,不再只是别人的事,而是远方的亲人往生了。带着 证严上人的祝福,地震后第三天,我和慈济紧急赈灾与医疗团队立刻飞往巴姆,进行人道救援工作。在人生中,我曾经参与中美洲萨尔瓦多的地震赈灾工作、看过欧洲科索沃的无情战火,也尝过中东土耳其帐棚下的天寒地冻,还有亚洲北朝鲜的粮荒与农民之苦,斯里兰卡和巴布亚纽几内亚的海啸过后,无数灾民悲伤的眼神,让我永记心底。
纵使看过灾民无数,我并不把灾难视为理所当然,或只是看到新闻播报时的不忍之情。反而因为走过伤痛大地,更让我将对灾难的痛心,转化成为一种助人的力量,发愿救拔苦难的决心,越益坚定。对于巴姆的地震,也是如此的心情。
很多人都在问:台湾不救,为何要救到国外去?每每听到这一个问题,都觉得很心疼。因为天盖之下,地载之上,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土地虽隔海洋,深海之下,地却相连。人类虽有种族之分,但皮肤之内,血液同色,何必分别?人类原本可以世世代代过着和平幸福的生活,却因分别以致相互争夺、冲突不断。何苦来哉?除了不要有分别之外,更重要的是,人人具有的怜悯之心,与慈悲之行,更是人类身为万物之灵的崇高价值。
三年多来,慈济基金会在巴姆的人道救援工作,就是秉持着人伤我痛的心情、没有分别的思想、无私无我的精神理念,一步一步跨越许许多多不足为外人道的困难与障碍,完成了紧急物资救援与医疗服务、发放两千五百公吨的大米、援建五所希望工程学校,让后世子孙知道,慈悲无远近、大爱无国界不是文字口号,而是具体实践。
感恩经典杂志的用心,将这一次的人道援助行动,收集相关的史料,集结出书。慈济人将国际人道援助的理念付诸于行动实践,而经典杂志更将行动实践后的成果,化为文字,希冀广为人知,流传千古。
在全球灾难日益增多、社会人心日渐沉沦、人情互动逐渐淡薄的紧要关头,此书问世,价值深远,无可计量。
慈济基金会宗教处主任
谢景贵
读完这本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它仿佛带领我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从绝望的深渊,走向了充满希望的彼岸。书中那些令人心碎的场景,那些生离死别的瞬间,让我为生命的脆弱感到悲哀。然而,当志愿者们出现,当援助的物资运抵,当一张张关切的笑脸出现在幸存者面前时,那种压抑的情绪又被一股强大的暖流所取代。我看到了,在最严峻的考验面前,人类的善良和同情心是如何被激发出来的。那些来自不同地方,拥有不同背景的人们,因为一场共同的灾难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放下一切,只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书中对“新生”的描绘,不仅仅是指物理上的重建,更是指心灵上的治愈和重生。那些曾经被痛苦笼罩的人们,在爱和关怀中,逐渐找回了生活的勇气和对未来的憧憬。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下,希望也从未熄灭,它如同种子一般,在饱受创伤的土地上,顽强地生长,最终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充满了画面感和情感张力。我感觉自己就置身于那个饱受创伤的土地上,亲眼目睹了灾难的发生,也亲身感受到了重建的艰辛与喜悦。书中对人物的塑造非常鲜活,每一个幸存者,每一个志愿者,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故事和情感。我看到了他们的泪水,也看到了他们的笑容;我看到了他们的恐惧,也看到了他们的勇敢。这种真实而细腻的笔触,让我对书中的人物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被他们的坚韧所感动,也被他们的互助所鼓舞。书中关于“慈济”精神的体现,更是让我印象深刻。那种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付出,仿佛一股清泉,滋润着干涸的心灵。它让我看到了,真正的信仰是如何化为行动,又如何改变世界。这本书让我明白,爱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切切实实的行动;希望不是虚幻的憧憬,而是可以通过努力去实现的。
评分我真的被这本书所描绘的,那种在毁灭中迸发出的生命顽强力量所深深吸引。灾难的残酷是毋庸置疑的,它摧毁了建筑,剥夺了生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痛。但书中并没有止步于对悲伤的渲染,而是将焦点放在了灾后重建的奇迹上。我仿佛能听到砖石被搬动的声音,看到双手在泥泞中辛勤劳作的身影,感受到一股股不屈不挠的生命力在涌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当一群人怀揣着共同的目标,为了同一个信念而努力时,所能产生的惊人能量。他们不仅仅是在重建家园,更是在重建希望,是在重新点燃被灾难熄灭的生命之火。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细节的刻画,那些关于食物的分配,关于儿童的安抚,关于心灵创伤的疗愈,都充满了人性的温暖和智慧。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希望工程,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援助,更是精神上的支持和陪伴。这本书让我对“互助”和“共生”这两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人类社会中的善良和勇气有了更高的评价。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希望”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等待,更是行动;它不仅仅是祈祷,更是付出。我被书中那些在绝境中仍然坚持不懈的人们所深深打动。他们失去了一切,但他们没有失去对生命的渴望,也没有失去对未来的信心。在志愿者的帮助下,他们从废墟中站起来,从悲痛中走出,重新开始生活。我看到了,当人与人之间的关爱能够跨越国界,跨越文化时,所能产生的巨大力量。那些来自远方的援助,那些温暖的问候,都成为了幸存者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书中对“工程”的描绘,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建,更是对人心的重建,对社会的重建。它让我看到了,即使是面对如此巨大的灾难,只要我们愿意伸出援手,愿意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够创造奇迹。这本书让我对人性中的善良和美好有了更深的信任,也让我更加坚信,在爱的指引下,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评分这真是一本令人久久不能忘怀的书!它如同黑夜中的一束光,照亮了那些在绝望中挣扎的人们。我被书中描绘的场景深深地打动了,那些因地震而破碎的家园,那些失去亲人的悲痛,那些在废墟中艰难求生的身影,无不让我感同身受。然而,更让我震撼的是,在如此深重的苦难面前,人性中闪耀出的最耀眼的光辉。那种不离不弃的守候,那种倾尽全力的援助,那种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仿佛一股暖流涤荡着我的心灵。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像一滴滴闪亮的露珠,汇聚成了爱的海洋。我看到了志愿者们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下,搭建临时住所,提供食物和医疗,更重要的是,他们给予了幸存者精神上的慰藉和希望。那些微小的善举,在绝望中孕育出巨大的力量,让人们相信,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爱和希望也从未缺席。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了一场灾难,更是对人类精神力量的一次深刻诠释。它让我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也让我更加坚信,只要心中有爱,就有力量去战胜一切困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