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历程与家庭福利》一书,以你我眼前生活世界里包罗万象以及无所不在的生命素材,提供不同的思索见解,希望借由社会科学的概念内涵与理论见解,让时事的评析获致某种理性论述的可能,能够与读者们进行对话与讨论! 书中每则的时事现象皆是採取社会科学鉅视观点的论述解读,在编排上分成「阅报小秘书」、「评论」、「关键词」以及「知识小百科」四个部分。其中「阅报小秘书」偏属于导读性质,借此让读者清楚掌握每一则时事现象背后的发展脉络;「关键词」的用意则是在于引导切入评论考察时的思维架构;「评论」主要是作者个人的解读观点;「知识小百科」则针对评论文章里所隐含相关联的社会科学概念,适时地提出解释和说明。
作者简介
王顺民
中正大学社会福利博士、中国文化大学社会福利学系、社会福利研究所、青少年儿童福利研究所在职专班专任教授
着有: 《宗教福利》 《社会福利服务:困境、转折与展望》 《当代台湾地区宗教类非营利组织的转型与发展》 《社会福利析论》 《社会福利现象的考察与解读》(2002年度) 《透视社会福利现象——社会时事评析》(2002年度) 《剖析社会福利现象——社会时事评析》(2003年度上) 《考察社会福利现象——社会时事评析》(2003年度下) 《解读社会福利现象——社会时事评析》(2004年度上) 《探究社会福利现象——社会时事评析》(2004年度下)(网路版) 《思索社会福利现象——社会时事评析》(2005年度上)(网路版) 《解构社会福利现象——社会时事评析》(2005年度下)(网路版) 《考掘社会福利现象——社会时事评析》(2006年度上)(网路版) 《导读社会福利现象——社会时事评析》(2006年度下)(网路版) 《阐述社会福利现象——社会时事评析》(2007年度上)(网路版) 《超越福利国家?!——社会福利的另类选择》(王顺民、郭登聪、蔡宏昭合着) 《当代台湾地区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论文集》(王顺民、王笃强、胡慧嫈、郭登聪、邹平仪合着) 《青少年儿童福利析论——童颜、年少、主人翁!?》(王顺民、张琼云合着) 《生命历程与家庭福利》
第一部 家庭之前
1.从门槛高、难度高到风险高的单身情事
2.检视当前不婚、不生、不养与不畏离异的家庭现象
3.从个人、家庭到社会之生命历程的轨迹、转变与延续
4.从社会排除到社会包容
5.该正视的是外偶家庭背后多重性的弱势处境
6.「移民」,台湾社会一定要承受的重
7.从跨国婚姻、外配家庭到新移民者的跨文化现象
8.落难成兄弟,何必骨肉亲
9.少年不识「性」滋味
10.情字这条路
11.重要的是两性、情爱以及生命教育的配套措施
12.问世间「情」是何物
13.情爱这条坎坷路
14.过不了的情关、挥不去的阴霾!?
第二部 家庭之内
15.子宫母亲与卵子母亲的爱憎情结?!
16.冷却激情、专业支持
17.小妈妈天空底下的迷思与弔诡
18.生养的重担谁来扛!?
19.生育、养育与教育的迷思与弔诡
20.不是给多少,而是有无配套完整的家庭福利政策!?
21.解决问题、终结生命以及衍生更多的问题!?
22.该正视的是育婴照顾责任之家庭内部化的运作困境
23.从家庭会伤人到天下有不是的父母
24.天下有不是的父母?!
25.从儿虐个案的滚动影响以检视家庭崩溃解体的风暴危机
26.该正视的是亲职教养观念的启蒙教育
27.孤苦伶仃的稚儿与孤掌难鸣的爱心家庭
28.统一保母费用?最佳专业照顾!?
29.建构从「家庭本位」到「国家本位」的守护家庭照顾网络
30.回归到以儿童最佳利益的立法思考
31.刁难、抱怨、伙伴关系!?
32.让我们一起来看顾国家未来主人翁的儿童与少年
33.天涯孤雏泪的生命答案
34. 从「钥匙儿」到「浮萍儿」的另类儿童留置现象
35.托儿所、迟缓儿及其融合教育的迷思与弔诡
36.正视从贫穷女性化、贫穷男性化到单亲家庭贫穷化的变迁意涵
37.从个案到通例!?
38.从男人命苦、父亲难为到家庭脆弱!?
39.亲亲小宝贝vs.真实天伦梦
40.真理家庭传达了那些的真理?!
41.社会变迁、人口结构与福利论述
42. 从爱滋胎儿、爱滋父母、爱滋家庭到爱滋社会
43. 从闷死、摔死、噎死到冤死!?
44. 从「妇幼节」到「家庭亲子节」
45. 正视快速社会变迁底下的家庭变异及其需求支持意涵
46. 摆盪在八爪章鱼妈妈与千手观音妈妈之间的社会性迷思
47. 谁来怜悯这一群劳工教师的弱势处境!?
48. 价廉物美、物超所值的迷思与弔诡
49. 与孩子立约的新宪法,这会是一条漫长遥远的建国之路
50. 不打不成器,打了出问题
51. 为求「速效」!打了就「见效」?
52. 体罚零风险的迷思与弔诡
53. 「体罚」,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54. 真的是三千烦恼丝啊!?
55. 真是苦了他们、难为他们了!?
56. 快乐学习背后的迷思与弔诡
57. 乐了学生、苦了家长、忧了学校以及愁了社会的大学高录取率
58. 从前教改、教改到后教改
59. 「英文」,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60. 不是指考的问题,而是一位兼具现代公民素养的年轻人如何被培养
61. 摆盪在能力分班与常态编班的文凭主义
62. 七年之病的学测作文vs.三年之艾的配套措施!?
63. 从好成绩、好学校到好未来!!
64. 除了加分、增额录取外,还有那些积极性的差别待遇
65. 除了不作弊、不抄袭、不乱停、不喧哗的「四不」外,重点是「没有愿景」!?
66. 选校、选系与未来的生涯规划
67. 摆盪在一纲一版与一纲多版的迷思与弔诡
68. 摆盪在商品化与去商品化之间
69. 重点不全然在于调涨的幅度,而是有无配套性的机制设计
70. 该正视的是学校社会工作的角色发挥
71. 严肃面对营养午餐不健康的后遗症!!
72. 四口之家、五副碗筷
73. 除了遛鸟、泳装绕场外,现在的学生还可以做什么!?
74. 该正视的是校园中教官制度的功能定位和角色职分!?
75. 从不良行为、偏差行为、犯罪行为到非行行为
76. 从家庭霸凌、学校霸凌到社会霸凌
77. 该正视的是校园生活里的诸多百态
78. 做你自己!?
79. 摆盪于色情教育与情色教育的迷思与弔诡
80. 除了打操行成绩以外,我们还能做什么?
81. 谁杀了这位国中教师!?
82. 摆盪在职业与志业之间的迷思与弔诡
83. 黑手怎能再变成头家!?
84. 少年不识愁滋味!?
85. 徘徊在本业与副业之间
86. 从「95时薪」到「95之尊」
87. 毕业全勤奖究竟是要奖励什么!?
88. 总统、教育、奖的迷思与弔诡
89. 没有不良的婚姻,只有不良的沟通,沟通是从分享开始!?
第三部 家庭之后
90. 从「旧贫」、「新贫」到「近贫」
91. 谁来照顾老人!?
92. 除了7,500元之外,老人家还需要什么!?
93. 保险、津贴背后所直指的还是一种经济不安全的剥夺感
94. 从Long Stay到Forever Stay!?
95. 除了住在那里,还有那些要考量的
96. 正视贫、病、孤、老、闲与缺钱的高龄生活景况
97. 摆盪在「家有一老」与「老而不死」的迷思、弔诡
98. 除了养护需求外,老年家庭还需要什么?
99. 博爱归博爱、我非要得让座吗!?
100. 关于老人长照在地化服务工作的若干想法与提问
一本读起来非常轻松的书,仿佛作者就坐在你对面,跟你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它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没有生硬的理论堆砌,也没有枯燥的数据分析,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让我们看到了普通家庭在时代变迁中的跌宕起伏。从改革开放初期,个体户的摸索与奋斗,到如今互联网时代下,年轻一代的创业与迷茫,书中展现的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变化,更是人际关系、家庭结构、代际沟通的深刻演变。那些为了生活奔波的父母,那些渴望飞翔的孩子,那些在平凡生活中寻找幸福的夫妻,每一个形象都如此真实,让我感同身受。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父母,自己的童年,甚至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影子。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生命历程”的片段,更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家庭真实生活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其中蕴含的温情、韧性与不屈的精神。它让我们思考,在快速发展的社会里,什么才是真正支撑家庭走下去的力量?是物质的丰裕,还是情感的连接?是传统的观念,还是创新的思维?读完这本书,我内心充满了暖意,也更加珍视身边的人和事。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一种穿越时空的独特体验。它没有明确的时间线,而是像一本精心编织的网,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家庭故事串联在一起。我被书中那些充满智慧的观察所吸引,作者仿佛是一位洞悉世事的哲人,用最朴素的语言道出了最深刻的道理。从古代家族的兴衰,到近代社会的动荡,再到现代家庭的重塑,书中描绘的家庭变迁,映射出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宏大叙事。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家”这个概念的探讨,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种情感的纽带,一种精神的寄托。书中那些关于亲情、爱情、友情的描绘,跨越了时间的长河,触动了人类最柔软的内心。我读到那些为了家族荣誉牺牲的个体,读到那些在乱世中守护家园的女性,读到那些在平凡日子里创造幸福的平凡人。这些故事让我反思,在时代的洪流中,家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又是如何影响着个体的命运,甚至社会的走向?这本书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留给我们广阔的思考空间,让我们在其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理解。
评分这是一部极具学术深度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著作。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系统地梳理了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下家庭发展的脉络,并深入剖析了影响家庭福利的关键因素。书中采用了扎实的理论框架,结合了大量一手调研数据和二手文献资料,对家庭的形成、演变、功能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多维度的解读。尤其是在家庭福利方面,作者从经济、健康、教育、心理等多个维度构建了评估体系,并详细阐述了政策干预在提升家庭福利水平中的作用。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代际支持、社会资本对家庭韧性的影响分析,以及不同政策工具在应对家庭贫困、失业、疾病等风险时的有效性对比。虽然某些章节的理论阐述略显晦涩,但一旦理解了其逻辑,便能感受到作者构建的宏大知识体系。这本书为理解当代中国家庭面临的复杂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对于社会工作者、政策制定者、以及任何希望深入了解家庭社会学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它让我们看到,家庭福利并非是简单的概念,而是关乎社会整体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评分这是一本读起来让人眼前一亮的书,充满了新颖的视角和独到的见解。作者并没有拘泥于传统的家庭模式,而是大胆地探讨了多元化的家庭形态以及它们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新型家庭”的讨论,比如单亲家庭、丁克家庭、同性家庭等等,以及这些家庭在社会观念、法律支持、经济保障等方面所遇到的困境。作者用一种非常包容和理解的视角,去审视这些不同于传统模式的家庭,并强调了尊重个体选择、保障家庭多元性的重要性。此外,书中关于家庭中的性别角色、权力结构以及育儿模式的分析也极具启发性。它挑战了许多根深蒂固的性别刻板印象,鼓励人们重新思考家庭分工和责任的分配。我从中获得了很多关于如何建立更加平等、健康的亲密关系的启发。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家庭的定义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男主女从”,而是更加丰富和多元,关键在于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与支持。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现代家庭多样性的窗口,也让我们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支持所有家庭的社会。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关于“家”的深度对话。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故事集,也不是一本枯燥的理论书,而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不同家庭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喜怒哀乐。书中那些充满细节的生活片段,勾勒出了中国家庭独有的温情与坚韧。从新生儿的啼哭,到孩子蹒跚学步,再到他们长大成人,父母的辛劳与付出,无不令人动容。而当父母逐渐老去,家庭成员间的关怀与陪伴,则展现了生命中最动人的温情。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妥协与融合”的描绘,它深刻地揭示了家庭成员在面对生活压力和情感冲突时,如何通过不断的磨合与调整,最终维系住彼此的情感连接。那些关于婆媳关系、妯娌之间的微妙互动,关于夫妻之间悄无声息的理解与包容,都充满了生活的智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家庭的幸福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中,在点点滴滴的付出中,慢慢积累而成。它让我更加珍惜现有的家庭,也更加懂得如何去经营一份属于自己的幸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