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修正的重点有三:
1.社会福利新观念的介绍。
2.相关社会现象、社会脉动、民众生活关注的更新。
3.政府重要政策、措施与相关办法的更新。
本书共分基础、策略和实务三部分。希望读者对于基本的理论架构和历史沿革有所了解之后,再分析策略和方法。对于策略和方法的适当性及合法性反省检讨之后,才可能对未来的实务有所助益。更希望经由上述的讨论,对于未来国内社会福利服务的规划、执行和再出发能有贡献。为了帮助读者对于国内社会福利服务有具体的了解,每章都以一个故事、新闻事件或目前争议的热门话题为「楔子」带出正文,最后,再以「思索」引导读者做进一步的反省未来学习方向。希望在这样的思维之下,读者能对社会福利服务的理论和实务有清楚的认识。
作者简介
万育维
学历∕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系应用组硕士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工作博士
经历∕辅仁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文化大学青少年儿童福利学系、东吴大学社会工作研究所兼任副教授,国立阳明大学卫生福利研究所专任副教授兼所长。
现职∕慈济大学社会工作学系专任副教授
从一名基层工作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内容让我看到了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我一直是从事社会工作一线工作的,平时更多地关注如何解决眼前的个案问题,对宏观的理论体系了解不多。但是,这本书用非常生动和易于理解的方式,将复杂的理论概念与我日常的工作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例如,书中关于“赋权”的理论,是如何体现在帮助服务对象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其社会支持网络方面的。我还学习到了在服务设计中,如何运用“需求导向”和“优势视角”来制定更有效的干预方案。书中对不同类型社会福利机构的运作模式和管理经验的介绍,也给了我很多启发,比如如何提升团队协作效率,如何进行有效的危机干预,以及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最大化服务效果。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书中对社会工作伦理的探讨,强调了服务过程中的保密性、公正性以及尊重服务对象的自主性,这与我一直坚持的工作原则不谋而合。这本书让我觉得,我的工作并非孤立无援,而是与更广阔的社会福利理论和实践紧密相连,这极大地提升了我的职业认同感和专业自信心。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更多的是从一个政策研究者的角度出发。书中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给出了非常多值得深入思考的切入点。作者在阐述社会福利理论时,不仅仅列举了各种学说,更重要的是,他探讨了这些理论如何影响了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比如,在讨论福利国家的财政可持续性时,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税收制度、社会保险基金的运作方式以及政府财政补贴的策略,这对于理解福利国家为何会面临财政压力,以及如何寻求解决方案,提供了非常清晰的逻辑链条。在实践部分,作者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福利服务领域的改革尝试也进行了比较分析,例如,一些国家如何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来提高服务效率,一些地区如何通过创新技术来优化服务流程,以及这些改革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阻力与成果。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服务使用者参与”的讨论,这是一种从“被服务者”到“参与者”的转变,是如何通过民主协商、利益表达等方式,让服务对象在政策制定和项目评估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这对于构建更具回应性的社会福利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总而言之,这本书的政策视角非常广阔,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深度,为政策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关于“做什么”,更深刻地阐释了“为什么这样做”。在理论部分的论述之后,作者转向了对社会福利服务实践的细致描摹,而这部分内容,更是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强大力量。书中选取了几个典型案例,比如针对老年人的居家照料服务、儿童保护机构的运作、残疾人就业支持项目等,并对这些服务的具体流程、服务对象的需求、面临的挑战以及取得的成效都进行了详实的介绍。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对社工在其中扮演角色的描写,他们是如何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如何进行需求评估、如何制定个性化的服务计划,以及如何应对突发危机,这些细节都描绘得十分生动,让我仿佛置身于一线服务现场。书中还探讨了不同服务模式的优劣,例如机构式养老与社区式养老的比较,以及不同机构在资源配置、人员培训、服务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这种接地气的论述,打破了我之前对社会福利工作“枯燥”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其背后蕴含的专业性、人情味和复杂性,也让我对一线社工的付出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确实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对于那些希望深入了解社会福利服务背后逻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础。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浅尝辄止的介绍,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社会福利模式的起源、发展脉络以及各自的优缺点,比如福利国家理论的演变,从早期的“摇篮到坟墓”模式到如今更强调市场机制和社区参与的混合模式,书中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福利理论流派的比较分析,比如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社会主义在看待福利国家作用上的分歧,以及这些理论如何指导了不同国家在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政策制定。这种宏观的理论框架,使得我在阅读具体案例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思想根源和价值取向。此外,书中还探讨了社会福利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文化价值观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为我理解社会福利的宏观意义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总的来说,这本书在理论层面构建了一个严谨且富有深度的框架,对于任何想要系统性理解社会福利服务为何物的人来说,都是一个不容错过的起点。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让我对社会福利体系的宏观构建产生了全新的认识。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对社会福利体系的整体性思考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孤立地看待某一项福利服务,而是将其置于整个社会结构和经济运行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书中详细阐述了社会福利体系的构成要素,包括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服务等,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机制。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福利混合”的讨论,即如何协调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以及家庭在提供福利服务中的作用。书中列举了不同国家在这一方面的探索,比如一些国家如何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将部分福利项目交给市场主体,另一些国家如何鼓励社区组织发挥其在地优势来提供更贴近需求的专业服务。这种多元化的供给模式,对于解决社会福利服务资源不足、效率不高的问题,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思路。此外,书中还探讨了社会福利体系的公平性与效率性之间的张力,以及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来平衡这两者,这让我对构建一个既能保障基本权益,又能促进社会发展的福利体系有了更清晰的图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