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苗圃:我的读书单

阅读的苗圃:我的读书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阅读指导
  • 儿童文学
  • 亲子阅读
  • 读书单
  • 小学
  • 成长
  • 教育
  • 好书推荐
  • 文学启蒙
  • 兴趣培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以二十一世纪孩子应该读些什么书主轴,并以贴近吸引青少年读者兴趣的主题,导引出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书籍。设定主题分别动物篇6篇、成长篇4篇、亲情篇5篇、社会篇5篇,内容则由短渐长,议题也渐渐严肃。动物篇里头除了介绍人类最忠实的朋友--狗,也介绍了猫和受广大孩子喜欢的米老鼠喔;亲情篇,想当然尔,爸爸妈妈是一定会有的主角,阿公阿嬷在忙碌的工商社会里更是伴随孩子成长的重要人物,还有童年的点点滴滴,都足以让人沉醉其中;成长篇,是许多青春期阶段的孩子最关注的主题,怀春少男少女心、友情的价值、年少轻狂的无知……,许许多多都是孩子强烈渴求拥有答案的问题。

本书启示

  阅读的苗圃,不是一开始就是璀璨的花,而是注重孩子的实质培养,一点一滴灌溉,让孩子吸收养分后发芽、茁壮,透过自己的思想,开出属于自身的具有特色的个体。四个主题,内容由浅至深,由小爱到大爱,处处,增进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并吸收其中的精华,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

作者简介

许建崑

  台北市人,祖籍福建安溪。从小在《虎姑婆》、《周成过台湾》的故事中长大,喜欢新文艺,喜欢探究人世间的爱恨情仇,对于史传与小说有极大的兴趣。历任东海大学讲师、副教授,兼东海大学通识中心人文组召集人、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副教授,以及中华民国儿童文学学会学术组组长、监事。主修明代文学,对古典小说、现代小说、儿童文学均有涉猎。着有《牛车上的舞台》、《拜访儿童文学家族》、《张衡传》,也写过〈揭开神话的面纱〉、〈二十一世纪台湾少年读书单〉、〈电影开麦拉〉、〈Image 映象馆〉等专栏,主编《认识童话》、《写作教室:阅读文学名家》、《林钟隆先生作品讨论会论文集》。

迷雾中的灯塔:一份关于知识探索与心智成长的独立阅读清单 书籍定位: 本书并非一份详尽的“必读书目大全”,也非某个特定流派或时代的权威导览。它更像是一份个人化的知识地图,一份在浩瀚书海中,作者为了构建自身认知框架、深化对世界理解而精心挑选、反复咀嚼的阅读路径记录。它旨在呈现的,是思想的碰撞、视角的转换以及心智成长的轨迹,而非单纯的知识点罗列。 核心主题与内容结构: 本书的结构围绕“知识的三个层次”展开,力求引导读者从表层信息获取,深入到深层理解和自我构建。 第一部分:根基的夯实——文明的对话与思想的源头 这一部分精选了对西方乃至世界文明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基础文本。它们是理解后续一切复杂思想的“底层代码”。 1. 古典的召唤:理性的光芒与人性的沉思 侧重文本选择的考量: 不仅仅关注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更深入到他们对“什么是好的生活”、“什么是正义的城邦”的追问。例如,对欧里庇得斯悲剧的选取,目的在于探讨在宿命与自由意志之间的道德困境,而非文学鉴赏。 具体关注点: 《理想国》中关于“洞穴寓言”的结构性解析,如何将其视为对现代信息茧房的预警;《沉思录》中斯多葛主义如何应对不确定性,将其与现代心理学中的接纳与承诺疗法(ACT)进行跨越时空的对照。 预期收获: 建立一套应对复杂问题的基本逻辑框架,培养对“真理”和“美德”的恒久探寻能力。 2. 启蒙的回响:科学革命与自由的代价 核心议题: 关注科学精神如何重塑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以及随之而来的政治哲学革命。 阅读方向: 洛克、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不再被视为僵化的政治教条,而是被置于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语境下进行解构。重点阅读达尔文的著作,不是为了生物学知识,而是理解“进化论”对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冲击,及其在社会学和伦理学领域的溢出效应。 特殊收录: 对早期科学家的通信集或日记的片段摘录,以捕捉思想从萌芽到爆发的真实心路历程,强调“怀疑”作为科学进步的驱动力。 第二部分:视角的拓宽——跨学科的交汇与现代性的解剖 本卷致力于打破学科壁垒,展现知识如何在不同领域间流动、相互启发和互相批判。这是对“知识是连接的”这一理念的实践。 3. 经济的迷思:结构、权力与人的异化 超越主流叙事: 避免将经济学简化为纯粹的供需模型。重点关注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的早期论述,以及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批判性考察。 关键文本的引入: 韦伯对“理性化”过程的深刻洞察,而非仅仅停留在“新教伦理”。通过阅读早期政治经济学家的文本,追溯“价值”的定义如何从劳动转移到稀缺性,以及这种转变对个体自由的影响。 反思实践: 尝试将经济学原理应用于日常决策和文化现象的分析,例如,分析“注意力经济”的底层逻辑,视其为一种资源分配问题。 4. 语言的囚笼:符号、意义与现实的构建 符号学与诠释学的张力: 探索语言如何不仅是描述世界的工具,更是构建世界的框架。关注索绪尔、巴特等人的核心概念,但更侧重于这些概念在文学批评、广告分析乃至日常交流中的应用。 人类学的视角: 引入对“他者文化”的描述性文本,目的在于暴露自身文化的默认设置和盲点。阅读人类学家对特定仪式或禁忌的民族志研究,旨在理解“常识”的相对性。 心智的重塑: 探讨不同语言结构是否会影响思维模式(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与反驳),以此反思我们对世界的固有认知是否已受制于母语的限制。 第三部分:内观的深化——心灵的迷宫与创造的边界 最后一部分将目光转向内在世界,关注个体如何在庞杂的信息洪流中保持自我中心,并激发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 5. 存在的重量:焦虑、自由与意义的追寻 聚焦个体经验: 这一部分着重于20世纪中叶以来的存在主义哲学和现象学对“在世”状态的描述。重点不在于复述萨特的或加缪的论点,而在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验“荒谬”感与“责任”感。 艺术与救赎: 引入大量非纯哲学性的文本,如表现主义作家的日记、音乐家的自传片段。探讨艺术创作过程本身如何成为一种对抗虚无的方式,而非仅仅是情感的宣泄。 冥想与静默的必要性: 收录了少量关于深度专注和“心流”体验的心理学研究,强调在信息爆炸时代,刻意创造“空白时间”进行“无目的的阅读”的重要性。 6. 未来的回响:技术伦理与人文精神的坚守 前瞻性思考: 讨论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新兴技术对“人”的定义构成的挑战。这些文本旨在引发对“技术中立性”的反思,强调技术进步的背后必须有深刻的伦理反思作为支撑。 经典重读的价值: 在面对快速迭代的技术时,反而需要回归到对人性的不变的探讨,如古老的伦理困境、对美的永恒追求。 行动指南: 这一部分的阅读并非为了提供答案,而是为了训练读者提出更复杂、更具预见性的问题,以应对一个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未来。 结语的承诺: 本书并非提供“标准答案”,而是一份阅读的“工具箱”和“路线图”。它鼓励读者将书中的思想视为可供挑战、重构和实践的原材料。每一份推荐都附带了作者在阅读时所产生的关键问题或思考的“岔路口”,引导读者走出推荐者的影子,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份清单的价值,在于它激发了你对下一本尚未被发掘的伟大著作的渴望。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食书者的告白∕张子樟
◎推荐序∕绝妙说书人∕周惠玲
◎自序∕阅读的苗圃∕许建崑

◎动物篇
猫精灵:神祕、敏感、好奇
鼠来宝:小而聪明勇敢
狗朋友:使世界更柔软
慈悲与残忍:人与狼的纠结
与海上的大头鲸交朋友
大象:长长的鼻子和故事

◎亲情篇
童年故事多
想念童年,也想念阿公
阿嬷的画谱
爸爸加油
母亲的力量

◎成长篇
少女的故事
少男情事
孩子,其实不是你的错
爱情、婚姻与自由:写给成长中的你

◎社会篇
SARS的联想
从少年小说中读台湾历史
历史、武侠与爱情
战火中的孩子
看见未来:科幻世界的冒险之旅

◎我的读书单

图书序言

◎推荐序1∕食书者的告白∕张子樟

  在物质精神双重匮乏的四十年代里,没有电子媒介声光色的诱惑,孩子对文字的欲望比较强,印刷不精良、简单色彩的印刷品成为喜爱读书的孩子的最爱。用「饥不择食」来形容孩子的知识渴望并非夸张,限张的报纸加上能找到极少数的公司宣传杂志,便是三年级生及四年级生追逐的文字读物。那时候绝无文类的考量,只要是文字,都认为值得一读,「杂食动物」也许不好听,但喜读杂书还是这些人形之于外的特征。

  术业虽有专攻,但这些人上了大学,各有各的专业追求,读杂书的习惯并未停止,因此就造就了一批「什么书都看,什么事都懂一些」的人,许建崑、李潼和我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因为杂食而变成「杂碎」也不在意。

  这一路走来,风景历历在目,别有一番滋味。许老师的这本书等于不打自招,仔细说明了他的读杂书的心路历程。许老师不仅杂食,而且能一再反刍,加上超人一等的记忆力,行文自如,全书引经据典,可是说来说去都在谈书,偶而稍微走偏了,谈起电影来,但这些电影又跟书有关,不算脱线,这当然另有一层作用,可以让读者稍作休息,不然一脑子尽是书,如何消化?

  从这本书的分类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许老师涉猎之广、记忆力超强。我们不难推测许老师平常阅读时必定勤做笔记,然后归纳、筛选,再予消化,化为笔下文字,这是一种三、四年级读杂书人的一种典型。

  读书本来就是一件寂寞孤独的事。唯有孤坐灯下翻阅众书,才能专注、才能融会贯通、才能沉淀,犹如蚕食桑叶,方能吐丝结茧。这样的过程需要耐心、需要岁月。这些年来,许老师以如此方式行善积德,造福青少年。多年来的心血终能开花结果。许老师的努力与勤耕是儿童文学界每个人都亲眼目睹的。这样的读书人已不多见,是极需保护的。

  许老师把丰富的知识、读书的经验化为文字,把他阅读众书的不同感受稍作归纳。动物可以谈,人当然不能不谈,社会变迁也不能避开。所以我们跟着读了不少精采好玩的书。透过简朴但优雅的文字,许老师娓娓道来,是说书人也是提灯引路者。

  谈书可以很严肃,但一本正经往往会把读者给吓跑了。以轻松的笔调一路谈来,说不定反而会让读者心有戚戚焉,尤其面对有知识渴的小读者更应该如此。许老师在这方面做的很成功。口语化的文字有如一位长者在你耳边讲他如何读杂书的经过。比较担心的是,许老师文字转化极为快速,一本书往往没谈几句话又去谈另一本书,看书经验不够丰富的、看书不多的小读者会不会心生畏惧,而生排斥感?这一点似乎有点过虑了。当代的小读者在各种媒体日以继夜的疲劳轰炸下,早已练成不?钢之身,单纯的文字也许开始会有一些难度,但读书总得唸些不太容易懂的,何况许老师推荐的是趣味性极高的好书,连趣味性的书都要逃避,真不知如何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其实,「提供乐趣」只是这些好书的基本功能之一,千万不要忘记好书还有「增进了解」和「获得资讯」这两种功能。仔细检验许老师侃侃而谈的众多好书,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每本书都具备上述的二至三种励能。当然,读书本来是件赏心悦目的人间快乐事,一直谈它的功能性,未免俗气些。既然如此,功能不妨摆开一边,就为了读好书而读书,打开许老师提到的每一单元的第一本书的第一页吧!

◎推荐序2∕绝妙说书人∕周惠玲

  大学时代就风闻过许建崑老师。虽然我不是中文系的学生,可因为主编《东海双週刊》艺文版的缘故,认识一大票「东海写作协会」的人,常听他们提起许建崑如何如何。从他们的描述听来,这位年轻英俊又有才华的老师不但如明星般闪耀,而且家中常有文人雅士往来纵论古今。大家都说我如果不认识这位「文坛盟主」也就不必编副刊了,可是我一来有「名人恐惧症」,二来个性别扭,别人说东我偏往西,所以也就错过了这件「东海学生不得不干的几件大事之一」(当年我错过的大事还包括去拜访杨逵,等我比较懂事以后自然无限后悔,这是题外话)。

  没想到十几年后,因缘巧合,还是认识了许老师,这才发现,他根本不是我想像中的那种人。别误会,我不是说他不英俊不年轻没才华,而是所谓「文坛盟主」那种「高高在上」、「道貌岸然」的形象和许老师真是相去太远了。事实上,他是超级幽默好玩的人,就算在很严肃的学术研讨会上,他的发言总是可以一扫沈闷的气氛,让大家笑声不断。一般学者在讲述自己的观点时,只会思考怎么把自己的想法整理得有条理、有说服力,但许老师总是更进一步,设法把这个观点讲得生动有趣、让听众更容易理解。

  认识许老师更久以后,我又逐渐注意另一个特点:他的性格中新旧思想冲突很严重。一方面他是对朋友很热情的人,而且礼貌周到得有点老派,他会记得朋友的小孩的生日,而且送的礼物绝对配合对方的身心成长和兴趣,比《巧连智》杂志还精准;反过来说,就算朋友送了他一条很KUSO的领带,他还是会勇敢地在下次见面时穿戴出来讨朋友开心(虽然这位朋友可能已经完全不记得这条领带了)。但另一方面,他又是个求新求变的人;他是台湾第一个在大学开设儿童文学课程的教授,也是我看过第一个用创作手法来写青少年小说书评的人;当年李潼用第二人称叙述观点写《夏日鹭鸶林》小说,许建崑也就同样用第二人称叙述观点来写这本书的书评。

  或许「新旧冲突」或「矛盾性格」并不能贴切描写这个人,而该说,他是一个细腻感性又企图心旺盛的人。而这样的人格特质,完全反映在他这本《阅读的苗圃》中。

  几年前,许老师就跟我提过他想把历年写过的书评与导读结集成书,一年前他送了我一本剪报影本,于是我想当然尔认为这本书会是数十篇导读的结集,一如我们在坊间常见的书评文集。结果,等我最近读了书稿之后,发现他根本就把原来的书评全部丢掉,只留下精华,然后用全新的架构来呈现这本书。

  就架构上来看,我首先注意到,这本书打破各种文类、文体、阅读年龄的分类框架,改以主题式阅读,包括猫、狗、童年、青春、历史、战争……等等。也就是说,许老师作为一个「阅读苗圃」的园艺设计师,当他在思考怎么把各式各类种子种入泥土中时,他并不是想「这一排种子是童话、那一排是少年小说……」,或者「第一行是低年级适读、第二行是中高年级……」,相反的,他为这个苗圃所勾勒出来的未来,比较像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多元主题花园,而每一个主题中的书,涵盖了各种年龄层,有幼儿适读的书、中高年级,也有成人阅读的书,文类则包括了图画书、童话、小说、散文,甚至有漫画和电影。

  更细部观察,每一个主题都是经过精心布局,就以「猫精灵」这个主题为例,许老师先介绍了《疼惜你的猫咪》、《猫事一箩筐》这类的猫百科全书,作为总论入门,然后以《东京猫町散步》这样的书,带读者到在现实生活中找猫咪,而后才进入文学世界阅读猫,包括童话里的猫、生活故事里的猫、小说里的猫等等。另外,我还注意到,作者在安排这个苗圃的动线──也就是主题的先后顺序时,非常有层次地先从读者最感兴趣的主题(宠物、亲情等),逐渐扩展到社会大我关心的主题(历史、战争、社会议题等)。

  这本书还有一个非常「许建崑式」的风格,就是它的文字完全没有一点说教的意味,更精确地说是,它看起来一点也不像「有学问」的样子。许老师採用了「分享」而不是「评论」的方式来介绍书。他就像是一位口才绝妙的说书人,把原本该是一本正经的阅读,变成了生动好玩的故事,说给读者听。作为一个读者,我几乎是目眩神迷地,在一两个小时内听他滔滔不绝讲了将近两百书本。有学问吗?当然是,可是一点架子也没有。

  这本书取名《阅读的苗圃》,我猜想作者大概希望这个「苗圃」既可以是读者自己DIY的苗圃,也可以是师生一同培植的苗圃,于是整本书也就像是帮国语文教师整理好的阅读计画书单。这一点,又非常具有「许建崑式」的企图心了。

◎自序∕阅读的苗圃∕许建崑

  ?了身体保健,医生建议我们每人每天至少喝两公升的水,一个礼拜下来有十四公升,一年也就有七百三十公升。这个数量不少,是普通人体重的十几倍。可有一天,我在大银幕上看见了从外太空拍摄的地球图片,那片湛蓝的海洋,无限海水。一个人喝再多少的水,充其量也只是地球总水量的点滴而已。

  读书也是一样,每天读两本,一年下来就有七百三十本。要是花个十年工,就可以读上七千多本,不博学也难。但是呢?站在台湾每年图书出版量四千本之前,而国际间每年出版量近一百五十万本之前,我们再怎么努力,这一生所阅读的,也只是「渺沧海之一粟」!庄子所谓「生也有涯,知也无涯」,说的是这个道理吧!

  不过,人生于宇宙之中,虽渺小,却是唯一能感知「天地四方、古今中外」的生灵。不理会生命的短暂,而努力去积累知识经验,传给后人。这种「薪尽火传」的愿望,值得我们感恩与效法。

  我从小喜欢在惊悚中听虎姑婆、周成过台湾等故事。到了高中,有幸在图书馆中借得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正式启发了探索人生的热忱。大学时代就读中文系,放着四书、五经,而大量阅读世界文学名着;小小的反叛,竟成了我在教室里演述中外古今小说的本事。民国七十二年,陪伴两岁多的孩子读书,加上中文系教学改进计画的双重诱因,接近了儿童文学。八十年起陆陆续续参与民生报、国语日报、幼狮少年、台北市立图书馆、中华民国儿童文学学会联合举办「好书大家读」的评审活动,大量书写书评、导读等文字,与儿童文学结了不解之缘。

  曾有一次遇见《小作家月刊》前主编周慧珠,她希望能我能开个专栏来谈阅读。我开始蒐集相同素材的书籍,作成单元来讨论。民国九十年十一月,《廿一世纪台湾少年读书单》正式诞生。书写过程中,最先考虑到如何与年节、庆典、流行议题结合,并且提供相关的阅读书目;写过几篇以后,感觉到「内在主题」的整合,还是比相同素材的排比重要,希望在每个议题中,能够指出共同的人生信念。这样的书写策略,可以提供读者阅读的指南;更重要的是,把相同素材、相同主题结合在一起,宛如苗圃。读者如果从「苗圃」前走过,得到的是整体概念,而不是「单株异卉」而已。对于知识的获得,或者是阅读兴趣的提高,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这个阅读专栏共写了二十六期,至九十二年十二月。幼狮文化总编辑孙小英的首肯,愿意帮忙出版这本集子。我和家人重读,发现以前提到的书,有许多已经在书店中买不到了;而这两年来新出的书籍,又许多精采可读。为了使这本书具有时效性,决定抽换其中的书目,增删内容。至于有些坊间绝版的书,因为内容丰富,叙述的趣味亦高;则暂时保留书目,读者可以向就近的图书馆或文化中心借阅,也不枉原作者书写的热忱。

  重新编写的本书,分为动物、亲情、成长、社会四篇,从孩子最亲近的动物说起,再谈亲情与家庭价值,三谈少男、少女的成长经验,最后谈到疾病、战争、历史、武侠,以及未来世界的科幻之旅。书写的长度渐渐加长,内容也较为严肃。希望能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与耐性,同时也提供站在阅读最前线的老师或故事妈妈们,为孩子选择书籍阅读时有直接的帮助。

  出版之前,还请两位好朋友帮忙看看稿子。精通英美文学的张子樟教授,前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在少儿作品的导读工作上,他是前辈,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学生称他为大侠,有当仁不让之势。他、李潼和我,能够在儿童文学的旅途中相遇,是个美好的印记。周惠玲小姐,远流副总编辑,是我的小学妹,可是在导读工作上,她走在前端。尤其是为幼狮编选「希若鹰」专辑,倡导女性自觉努力的议题,令我佩服不已。

  出版这本书,编辑雅娣、敏龄帮忙很多。内人李曼瑛花了很多时间整理稿件。也一併致谢。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百年孤独》,我感觉自己像是从一场漫长又绮丽的梦中醒来。马奎斯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构建了一个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兴衰史,也映射了拉丁美洲的百年历史。书里的人物名字总是重复出现,让人感觉时间在循环,宿命感挥之不去。一开始读的时候,我老是搞混那些何塞·阿尔卡迪奥和奥雷里亚诺,但渐渐地,我发现这种重复本身就具有象征意义,就像家族的命运一样,周而复始,难以逃脱。 最让我震撼的是马奎斯对孤独的描写。无论是何塞·阿尔卡迪奥·布恩迪亚的孤独探索,还是阿玛兰妲的孤独守候,都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他们渴望爱,渴望被理解,却总是被命运捉弄,最终只能在孤独中走向毁灭。书中那些超现实的情节,比如丽贝卡带着黄蝴蝶出现,或者梅尔基亚德斯预言家族的命运,都为这种孤独感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读完这本书,我开始反思人生的意义,以及我们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真正的自我。它不是一个轻松的故事,但它会让你思考,让你感动,让你久久难以忘怀。我甚至开始想去哥伦比亚看看,感受一下那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氛围,去寻找那些隐藏在历史中的故事。

评分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这本书,读完之后,我整个人都沉浸在一种巨大的悲伤和愤怒之中。林奕含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少女被性侵后的精神世界。她用诗意的语言,却讲述了一个残酷的故事,让人感到窒息。这本书不是简单的犯罪小说,它更像是一首控诉诗,控诉着社会对性侵受害者的漠视,控诉着权力对弱者的压迫。 我最无法接受的是,房思琪对李康仁的感情是如此的复杂。她既憎恨他,又渴望得到他的认可,这种矛盾的心情让人感到绝望。她把李康仁比作“神”,把自己比作“虫”,这种卑微的姿态让人心痛。林奕含并没有简单地把李康仁描绘成一个恶棍,而是展现了他作为老师的伪善和虚伪,这让整个故事更加令人不寒而栗。这本书读起来非常艰难,但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因为它让我们意识到,性侵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一个道德问题。它提醒我们,要保护弱者,要尊重生命,要勇敢地站出来,反对一切形式的暴力。

评分

《解忧杂货店》这本书,读完之后,感觉心里暖暖的。东野圭吾用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故事,讲述了人与人之间的羁绊和救赎。浪矢杂货店可以解答人们的烦恼,但它提供的答案却往往是引导人们自己去寻找答案。书中的三个年轻人,通过回复那些来自过去的信件,逐渐了解了人生的意义。 我特别喜欢书中的人物设定。无论是经营杂货店的爷爷,还是回复信件的敦也、翔太、幸平,都充满了人情味。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和困惑,但他们都愿意倾听别人的故事,并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这本书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件,但它却用一种平淡而温暖的方式,触动了我的内心。它让我相信,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总会有一丝希望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读完这本书,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以及我应该如何去面对未来的挑战。它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更加感恩生活中的美好。

评分

《小王子》这本书,虽然篇幅很短,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圣埃克苏佩里用童话般的故事,讲述了关于爱、友谊和人生的真谛。小王子来自一个遥远的星球,他游历了许多星球,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最终来到了地球。他与飞行员的相遇,以及与狐狸的对话,都让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最喜欢书中的狐狸。它告诉小王子,只有用心才能看清事物本质,只有用心才能建立真正的友谊。它还告诉小王子,你为自己所驯养的东西负责。这些话语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智慧。这本书不是一本儿童读物,它更像是一本写给成年人的童话。它提醒我们,不要忘记童年的纯真和梦想,不要被世俗的功利所迷惑,要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读完这本书,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以及我应该如何去追求真正的幸福。它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更加感恩生活中的一切。

评分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阿富汗的苦难和人性的光辉。卡勒德·胡赛尼用细腻的笔触,讲述了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友谊,以及他们各自的命运。阿米尔是一个懦弱的男孩,他为了自己的利益,背叛了哈桑,导致哈桑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多年以后,阿米尔为了赎罪,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回到阿富汗,去寻找哈桑的儿子索拉博。 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是阿米尔的成长。他从一个自私自利的男孩,变成了一个勇敢而有担当的男人。他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他从未放弃。书中对阿富汗的描写,也让我对这个国家充满了同情。战争和贫困给阿富汗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但他们仍然保持着乐观和坚强。这本书不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救赎和希望的史诗。它让我相信,即使我们犯了错误,只要我们愿意承担责任,并努力去弥补,我们仍然可以获得救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