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超越了「党籍」:
这个原本「训练政工的政工」,为何自国民党出走?
他超越了「省籍」:
这个「外省人」如何跨越文化藩篱,克服「外省籍」自由派对台湾「地方势力」的疑惧,与「本省人」站在一起?
他更超越了「国籍」:
民进党成立后通过「住民自决」的决议,其中已蕴含放弃中华民国国籍而选择台湾独立的可能性,基于民主优位的原则,傅正亦表示支持。
「亲身经历了国共两党用枪桿子抢政权的血淋淋教训后,更坚定了我对民主的信念。……所以,四十年来,我在台湾所追求的,甚至不惜以自由为代价乃至生命为代价所追求的,第一是民主,第二是民主,第三还是民主。除了民主,只有民主。」──傅正,1989
参与筹组中国民主党、指导创建民主进步党、整合中国五四精神与台湾民主实践传统的行动思想家、「外省籍」自由主义大师、台湾民主不朽斗士傅正传
傅正(1927-1991),本名傅中梅,生于中国江苏省,1950年随军队来台。原本走「蒋经国之路」,然不久却改走「雷震之路」。1950年代,他是雷震主持的《自由中国》半月刊的作者与编者;1960年5月,他又与雷震共同参与筹组中国民主党;同年9月爆发雷震案,他亦遭当局逮捕;1986年,再度出面筹组反对党,终于成功组成民主进步党,成为戒严时期极少数参与两次组党的民主斗士。
此外,来台之初,他不但是国民党党员,而且还是军中「训练政工的政工」。之后由于不满国民党当局违反民主的行径,遂脱离国民党集团,这是「党籍」的超越。而在主编《自由中国》和参与两次组党的过程中,本身为「外省」籍的傅正,不断突破「省籍」的藩篱,一再与「本省」籍民主人士携手合作,这是「省籍」的超越。1972年,面对台湾外部的国际空间逐渐被中国排挤的危局,他曾帮助雷震完成〈救亡图存献议〉,其中建议国民党高层「从速宣布成立『中华台湾民主国』」。而民进党成立后通过「住民自决」的决议,其中已蕴含台湾住民选择放弃中华民国国籍的可能性,基于民主原则,他亦表示支持,这是「国籍」的超越。由此可以看出傅正在参与战后台湾民主运动的过程中,不断超越既定生命格局的努力。
作者简介
苏瑞锵
台湾台中市人,1968年出生。私立辅仁大学历史学系学士,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目前为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候选人,并任教于国立彰化高中。
主要研究方向为台湾民主运动史与人权发展史,已出版《战后台湾组党运动的滥觞──「中国民主党」组党运动》(台北:国立编译馆主编,稻乡出版社出版,2005),并发表(含待刊)学术论文及书评二十余篇、杂文百余篇,目前正积极撰写博士论文。
附录二
目次
薛 序?薛化元 3
自 序 5
第一章 绪 论 15
第二章 早年生涯及其政治路线的转变 27
第一节 早年生涯 28
第二节 走上「蒋经国之路」 33
第三节 脱离「蒋经国之路」 34
第四节 脱离蒋经国路线的历史诠释 41
第五节 转向「雷震之路」 49
第三章 《自由中国》半月刊的作者与编者 63
第一节 《自由中国》半月刊的历史地位 64
第二节 作为《自由中国》的作者 67
第三节 作为《自由中国》的编者 83
第四章 参与筹组「中国民主党」 95
第一节 「中国民主党」组党运动的发展 96
第二节 「选举活动的脉络」与「思想启发的脉络」 102
第三节 「胡适的取向」与「非胡适的取向」 109
第四节 「只鼓吹但不参与的态度」与「既鼓吹也参与的态
度」 114
第五节 「台面上的角色」与「台面下的角色」 119
第五章 雷震案 125
第一节 白色恐怖的年代 126
第二节 雷震案的爆发 131
第三节 警总对傅正的指控 135
第四节 感化处分的分析 141
第五节 狱中生活 147
第六章 从出狱到再组党 153
第一节 任教世新与东吴 153
第二节 助撰〈救亡图存献议〉 169
第三节 1980年代前期对民主政治的关怀 176
第七章 参与筹组民主进步党 187
第一节 组党运动的再出发及其挫折 188
第二节 秘密组党 191
第三节 从宣布组党到召开第一届全国党员代表大会 199
第四节 傅正对筹组民主进步党的贡献 203
第五节 战后台湾组党运动史上的傅正 211
第八章 最后五年 219
第一节 担任民主进步党党职 219
第二节 鼓吹开放「外省」人返乡探亲 224
第三节 首次返乡 228
第四节 参与平反雷震案 231
第五节 主编《雷震全集》 234
第六节 竞选立法委员 240
第七节 病逝 247
第九章 超越及其动力 277
第一节 党籍、省籍与国籍的超越 278
第二节 「自决论」与「台独论」的辩证 292
第三节 超越的动力─民主信念与道家情怀 297
第十章 结论 311
傅正先生年谱简编 318
征引文献目录 322
自序
1990年代前期,笔者选择了「中国民主党组党运动」作为硕士论文的研究主题,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傅正在战后台湾民主运动史上所扮演的角色。然当时对他的了解仍相当有限,只约略知道他曾是《自由中国》半月刊的作者与编者、后来参加「中国民主党」的筹组、雷震案爆发时也被当局逮捕、而后又参与组织民主进步党。直到2001年,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所保存的「雷震?傅正档案」比较完整地开放使用后,笔者在傅正友人陈宏正先生的鼓励研究下,并透过傅正学生陈信杰先生的引介,第一次接触到这批档案,这才对傅正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2003年,笔者即运用这批档案写成〈傅正与1950年代台湾民主运动──以「《自由中国》半月刊」和「『中国民主党』组党运动」为中心〉一文,并在该年国史馆主办的「20世纪台湾民主发展」学术研讨会中发表。2004年初,笔者接着完成一篇政大历史系博士班的学期报告:〈战后台湾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辩证──以「外省籍」自由主义者傅正的国家定位为中心〉。2004年中,笔者接受国史馆之邀,开始撰写〈国史拟传──傅正传〉。陆续写了这三篇合计将近九万字有关傅正的论文,心中即兴起来日进一步将傅正的一生写成专书的念头。而就在2004年末,陈宏正先生鼓励笔者在既有的研究基础上继续发展,以完成一部完整的傅正传记。笔者接受了陈先生的建议,遂开始筹划本书的撰写工作。
接着,经过深入的研究,笔者不但更深刻地了解傅正对战后台湾民主运动所做的贡献,还发现他在参与民主运动的过程中,不断超越既定人生格局的努力,包括党籍、省籍与国籍的超越。傅正来台之初,不但是国民党党员,而且还是军中「训练政工的政工」。之后由于不满国民党当局反民主的行径,遂脱离国民党集团,这是「党籍」的超越。而在主编《自由中国》和参与两次组党的过程中,本身为「外省」籍的傅正,不断突破「省籍」的藩篱,一再与「本省」籍民主人士携手合作,这是「省籍」的超越。1972年,面对台湾的国际空间被中国排挤的危局,他曾帮助雷震完成〈救亡图存献议〉,其中建议国民党高层「从速宣布成立『中华台湾民主国』」。而民进党成立后通过「住民自决」的决议,其中已蕴含台湾住民放弃中华民国国籍而选择台湾独立的可能性,基于民主优位的原则,傅正亦表支持,这是「国籍」的超越。2006年5月,笔者应邀在东吴大学政治学系主办的「自由、民主与认同──傅正老师逝世15週年」研讨会上发表论文;该年7月,笔者又获邀在钱穆故居主办的「文化讲座人文对谈(系列一):自由的斗士──雷震与傅正」讨论会中担任与谈人,即开始以「超越党籍、省籍与国籍」来定位傅正参与战后台湾民主运动的历史意义,这也是本书书名的由来。
前后历经三年、特别是最近一年,笔者暂时搁下博士论文的研究工作,全力撰写这本傅正传,如今终于完成。在这过程中,曾得到许多人士与单位的帮忙,在此必需致谢:
首先,要感谢本书的催生者陈宏正先生,他不但鼓励笔者研究傅正,还帮忙连系出版社,甚至赞助笔者撰写本书的经费,这是本书最重要的缘起。
其次,也要感谢对傅正及其所属的雷震《自由中国》集团有深入研究的薛化元老师、黄卓权先生、陈信杰先生以及任育德学姊拨冗阅读本书初稿,并提供许多宝贵意见。
其中,特别要感谢薛化元老师。这些年来,笔者在进行傅正与《自由中国》集团相关人物与事件的研究过程中,薛老师众多权威的着作为我指引了明确的方向。特别是就读政大历史系博士班之后,有幸常亲炙薛老师,更是直接受到深刻地启发。至于笔者能在史学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傅正,也是得到薛老师不断地鼓励与指导。而在拙着初稿完成后,薛老师除给予笔者许多重要的修改意见,还拨冗为本书写序。作为薛老师的学生,能得到老师的赠序,尤其感到无比荣幸。
再者,还要感谢以下诸位先生、女士接受笔者的访谈,依序包括陈信杰、杨顺德、梁学渡、陈瑞崇、林朝亿、黄怡、张世忠、黄尔璇、黄卓权、宋文明、傅山河、陈宏正、姚嘉文、周清玉等人。也要感谢以下诸位女士、先生及单位提供相关资料,包括陈菊、程积宽、陈信杰、黄尔璇、黄卓权、宋文明、傅山河、周清玉、朱建益、东吴大学政治系(张薰琳)等等。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国史馆、桂冠图书公司、中央通讯社、财团法人纪念殷海光先生学术基金会(顾忠华)、程积宽、黄卓权、宋文明、傅山河、朱建益等单位及个人,授权本书刊登他们所提供的部分资料,在此亦要表示感谢。
另外,也要感谢前卫出版社社长林文钦先生的不弃与主编周俊男先生的费心,本书才得以出现在读者面前。特别是,本书虽非源自笔者的学位论文,但作为一位史学研究者,笔者舍弃坊间常见的「报导文学型传记」与「口述历史型传记」的写法,而採用较为严谨的学术规格撰成这本「学术型传记」,却也因而增加大量的註释与征引文献目录等学术「累赘」,从而提高本书的出版成本。所幸,既重本土关怀、亦重学术品质的前卫出版社,对此能充分理解与包容,在此也要致上谢意。
此外,笔者在思考台湾的民主、族群与国家认同等问题时,常向陈君恺学长请益,亦要致谢。还有许多师长亲友也为拙着付出了关怀,在此虽未能一一致上谢忱,但希望大家都能感受到我内心诚挚的感激。
最后,谨以本书纪念傅正先生八十岁的冥诞,也要将本书献给和傅正一样努力追求自由民主、并能超越既定生命格局的人们。
2007年9月4日,傅正先生为台湾民主受难四十七週年纪念日,苏瑞锵序于台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