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超越了「党籍」:
这个原本「训练政工的政工」,为何自国民党出走?
他超越了「省籍」:
这个「外省人」如何跨越文化藩篱,克服「外省籍」自由派对台湾「地方势力」的疑惧,与「本省人」站在一起?
他更超越了「国籍」:
民进党成立后通过「住民自决」的决议,其中已蕴含放弃中华民国国籍而选择台湾独立的可能性,基于民主优位的原则,傅正亦表示支持。
「亲身经历了国共两党用枪桿子抢政权的血淋淋教训后,更坚定了我对民主的信念。……所以,四十年来,我在台湾所追求的,甚至不惜以自由为代价乃至生命为代价所追求的,第一是民主,第二是民主,第三还是民主。除了民主,只有民主。」──傅正,1989
参与筹组中国民主党、指导创建民主进步党、整合中国五四精神与台湾民主实践传统的行动思想家、「外省籍」自由主义大师、台湾民主不朽斗士傅正传
傅正(1927-1991),本名傅中梅,生于中国江苏省,1950年随军队来台。原本走「蒋经国之路」,然不久却改走「雷震之路」。1950年代,他是雷震主持的《自由中国》半月刊的作者与编者;1960年5月,他又与雷震共同参与筹组中国民主党;同年9月爆发雷震案,他亦遭当局逮捕;1986年,再度出面筹组反对党,终于成功组成民主进步党,成为戒严时期极少数参与两次组党的民主斗士。
此外,来台之初,他不但是国民党党员,而且还是军中「训练政工的政工」。之后由于不满国民党当局违反民主的行径,遂脱离国民党集团,这是「党籍」的超越。而在主编《自由中国》和参与两次组党的过程中,本身为「外省」籍的傅正,不断突破「省籍」的藩篱,一再与「本省」籍民主人士携手合作,这是「省籍」的超越。1972年,面对台湾外部的国际空间逐渐被中国排挤的危局,他曾帮助雷震完成〈救亡图存献议〉,其中建议国民党高层「从速宣布成立『中华台湾民主国』」。而民进党成立后通过「住民自决」的决议,其中已蕴含台湾住民选择放弃中华民国国籍的可能性,基于民主原则,他亦表示支持,这是「国籍」的超越。由此可以看出傅正在参与战后台湾民主运动的过程中,不断超越既定生命格局的努力。
作者简介
苏瑞锵
台湾台中市人,1968年出生。私立辅仁大学历史学系学士,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目前为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候选人,并任教于国立彰化高中。
主要研究方向为台湾民主运动史与人权发展史,已出版《战后台湾组党运动的滥觞──「中国民主党」组党运动》(台北:国立编译馆主编,稻乡出版社出版,2005),并发表(含待刊)学术论文及书评二十余篇、杂文百余篇,目前正积极撰写博士论文。
附录二
目次
薛 序?薛化元 3
自 序 5
第一章 绪 论 15
第二章 早年生涯及其政治路线的转变 27
第一节 早年生涯 28
第二节 走上「蒋经国之路」 33
第三节 脱离「蒋经国之路」 34
第四节 脱离蒋经国路线的历史诠释 41
第五节 转向「雷震之路」 49
第三章 《自由中国》半月刊的作者与编者 63
第一节 《自由中国》半月刊的历史地位 64
第二节 作为《自由中国》的作者 67
第三节 作为《自由中国》的编者 83
第四章 参与筹组「中国民主党」 95
第一节 「中国民主党」组党运动的发展 96
第二节 「选举活动的脉络」与「思想启发的脉络」 102
第三节 「胡适的取向」与「非胡适的取向」 109
第四节 「只鼓吹但不参与的态度」与「既鼓吹也参与的态
度」 114
第五节 「台面上的角色」与「台面下的角色」 119
第五章 雷震案 125
第一节 白色恐怖的年代 126
第二节 雷震案的爆发 131
第三节 警总对傅正的指控 135
第四节 感化处分的分析 141
第五节 狱中生活 147
第六章 从出狱到再组党 153
第一节 任教世新与东吴 153
第二节 助撰〈救亡图存献议〉 169
第三节 1980年代前期对民主政治的关怀 176
第七章 参与筹组民主进步党 187
第一节 组党运动的再出发及其挫折 188
第二节 秘密组党 191
第三节 从宣布组党到召开第一届全国党员代表大会 199
第四节 傅正对筹组民主进步党的贡献 203
第五节 战后台湾组党运动史上的傅正 211
第八章 最后五年 219
第一节 担任民主进步党党职 219
第二节 鼓吹开放「外省」人返乡探亲 224
第三节 首次返乡 228
第四节 参与平反雷震案 231
第五节 主编《雷震全集》 234
第六节 竞选立法委员 240
第七节 病逝 247
第九章 超越及其动力 277
第一节 党籍、省籍与国籍的超越 278
第二节 「自决论」与「台独论」的辩证 292
第三节 超越的动力─民主信念与道家情怀 297
第十章 结论 311
傅正先生年谱简编 318
征引文献目录 322
自序
1990年代前期,笔者选择了「中国民主党组党运动」作为硕士论文的研究主题,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傅正在战后台湾民主运动史上所扮演的角色。然当时对他的了解仍相当有限,只约略知道他曾是《自由中国》半月刊的作者与编者、后来参加「中国民主党」的筹组、雷震案爆发时也被当局逮捕、而后又参与组织民主进步党。直到2001年,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所保存的「雷震?傅正档案」比较完整地开放使用后,笔者在傅正友人陈宏正先生的鼓励研究下,并透过傅正学生陈信杰先生的引介,第一次接触到这批档案,这才对傅正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2003年,笔者即运用这批档案写成〈傅正与1950年代台湾民主运动──以「《自由中国》半月刊」和「『中国民主党』组党运动」为中心〉一文,并在该年国史馆主办的「20世纪台湾民主发展」学术研讨会中发表。2004年初,笔者接着完成一篇政大历史系博士班的学期报告:〈战后台湾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辩证──以「外省籍」自由主义者傅正的国家定位为中心〉。2004年中,笔者接受国史馆之邀,开始撰写〈国史拟传──傅正传〉。陆续写了这三篇合计将近九万字有关傅正的论文,心中即兴起来日进一步将傅正的一生写成专书的念头。而就在2004年末,陈宏正先生鼓励笔者在既有的研究基础上继续发展,以完成一部完整的傅正传记。笔者接受了陈先生的建议,遂开始筹划本书的撰写工作。
接着,经过深入的研究,笔者不但更深刻地了解傅正对战后台湾民主运动所做的贡献,还发现他在参与民主运动的过程中,不断超越既定人生格局的努力,包括党籍、省籍与国籍的超越。傅正来台之初,不但是国民党党员,而且还是军中「训练政工的政工」。之后由于不满国民党当局反民主的行径,遂脱离国民党集团,这是「党籍」的超越。而在主编《自由中国》和参与两次组党的过程中,本身为「外省」籍的傅正,不断突破「省籍」的藩篱,一再与「本省」籍民主人士携手合作,这是「省籍」的超越。1972年,面对台湾的国际空间被中国排挤的危局,他曾帮助雷震完成〈救亡图存献议〉,其中建议国民党高层「从速宣布成立『中华台湾民主国』」。而民进党成立后通过「住民自决」的决议,其中已蕴含台湾住民放弃中华民国国籍而选择台湾独立的可能性,基于民主优位的原则,傅正亦表支持,这是「国籍」的超越。2006年5月,笔者应邀在东吴大学政治学系主办的「自由、民主与认同──傅正老师逝世15週年」研讨会上发表论文;该年7月,笔者又获邀在钱穆故居主办的「文化讲座人文对谈(系列一):自由的斗士──雷震与傅正」讨论会中担任与谈人,即开始以「超越党籍、省籍与国籍」来定位傅正参与战后台湾民主运动的历史意义,这也是本书书名的由来。
前后历经三年、特别是最近一年,笔者暂时搁下博士论文的研究工作,全力撰写这本傅正传,如今终于完成。在这过程中,曾得到许多人士与单位的帮忙,在此必需致谢:
首先,要感谢本书的催生者陈宏正先生,他不但鼓励笔者研究傅正,还帮忙连系出版社,甚至赞助笔者撰写本书的经费,这是本书最重要的缘起。
其次,也要感谢对傅正及其所属的雷震《自由中国》集团有深入研究的薛化元老师、黄卓权先生、陈信杰先生以及任育德学姊拨冗阅读本书初稿,并提供许多宝贵意见。
其中,特别要感谢薛化元老师。这些年来,笔者在进行傅正与《自由中国》集团相关人物与事件的研究过程中,薛老师众多权威的着作为我指引了明确的方向。特别是就读政大历史系博士班之后,有幸常亲炙薛老师,更是直接受到深刻地启发。至于笔者能在史学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傅正,也是得到薛老师不断地鼓励与指导。而在拙着初稿完成后,薛老师除给予笔者许多重要的修改意见,还拨冗为本书写序。作为薛老师的学生,能得到老师的赠序,尤其感到无比荣幸。
再者,还要感谢以下诸位先生、女士接受笔者的访谈,依序包括陈信杰、杨顺德、梁学渡、陈瑞崇、林朝亿、黄怡、张世忠、黄尔璇、黄卓权、宋文明、傅山河、陈宏正、姚嘉文、周清玉等人。也要感谢以下诸位女士、先生及单位提供相关资料,包括陈菊、程积宽、陈信杰、黄尔璇、黄卓权、宋文明、傅山河、周清玉、朱建益、东吴大学政治系(张薰琳)等等。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国史馆、桂冠图书公司、中央通讯社、财团法人纪念殷海光先生学术基金会(顾忠华)、程积宽、黄卓权、宋文明、傅山河、朱建益等单位及个人,授权本书刊登他们所提供的部分资料,在此亦要表示感谢。
另外,也要感谢前卫出版社社长林文钦先生的不弃与主编周俊男先生的费心,本书才得以出现在读者面前。特别是,本书虽非源自笔者的学位论文,但作为一位史学研究者,笔者舍弃坊间常见的「报导文学型传记」与「口述历史型传记」的写法,而採用较为严谨的学术规格撰成这本「学术型传记」,却也因而增加大量的註释与征引文献目录等学术「累赘」,从而提高本书的出版成本。所幸,既重本土关怀、亦重学术品质的前卫出版社,对此能充分理解与包容,在此也要致上谢意。
此外,笔者在思考台湾的民主、族群与国家认同等问题时,常向陈君恺学长请益,亦要致谢。还有许多师长亲友也为拙着付出了关怀,在此虽未能一一致上谢忱,但希望大家都能感受到我内心诚挚的感激。
最后,谨以本书纪念傅正先生八十岁的冥诞,也要将本书献给和傅正一样努力追求自由民主、并能超越既定生命格局的人们。
2007年9月4日,傅正先生为台湾民主受难四十七週年纪念日,苏瑞锵序于台中
此书所展现的傅正,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超越者”。他对“超越党籍、省籍与国籍”的坚持,不仅仅是政治上的策略,更是其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书中对我而言,最具启发性的部分在于,它揭示了傅正如何在国民党专制统治的背景下,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和深刻的思想,悄然地播撒民主的种子。他并非一个激进的革命者,而是一个深谙人性,懂得如何通过沟通与说服,来推动社会进步的智者。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傅正如何处理其在国民党与外部民主力量之间微妙关系的描写。他并没有完全与国民党决裂,而是试图在内部寻找改革的力量,同时又与外部的进步人士保持联系。这种“左右逢源”而又不失原则的智慧,在当时是极其难能可贵的。书中对傅正关于“国家认同”和“民族主义”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他超越狭隘视角的远见。他并没有简单地拥抱本土主义,也未曾完全排斥中华文化。他试图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一种能够容纳多元,并最终服务于台湾民主发展的道路。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真正的“超越”,是一种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理解,是一种在矛盾与冲突中寻求和谐的智慧,是一种对人类共同价值的坚定追求。
评分这本书如同一部催人奋进的史诗,将傅正先生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实践者,呈现在我的眼前。他所倡导的“超越党籍、省籍与国籍”的精神,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如同一盏明灯,指引着方向。书中对我而言,最具价值的部分在于,它揭示了傅正如何在一个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下,以其独特的智慧和策略,推动民主思想的传播和落地。他并没有选择与体制对抗,而是试图在体制内部寻求改革的空间,并与外部的进步力量形成合力。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傅正如何处理与国民党内部不同派别的关系,以及如何与当时新兴的民主力量进行沟通的描写所吸引。这需要极高的情商和政治智慧,才能在复杂的利益纠葛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并最终促成积极的改变。书中对傅正如何理解“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他并没有简单地否定民族认同,而是试图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下,使其服务于民主和进步的终极目标。他所追求的“超越”,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融合,是对不同声音的尊重,是对多元文化的包容。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民主的进程,往往是充满曲折和妥协的,而傅正先生,正是那个在曲折中寻找出路,在妥协中坚定信念的伟大灵魂。
评分通读此书,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亲眼见证了傅正先生如何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远见,引领了一场深刻的思想变革。他对“超越党籍、省籍与国籍”的强调,并非简单的口号,而是贯穿其毕生思想与实践的灵魂。书中关于他如何打破各种界限,与不同政治立场、不同背景的人士进行对话的篇章,令我印象尤为深刻。他能够看到人性的共通之处,能够理解不同群体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立场,并以此为基础,寻求合作与理解。我尤其被书中描述的,傅正如何在白色恐怖的严峻环境下,依然坚持发表批评性言论,并且能够保持其学术的独立性和思想的纯粹性所折服。这是一种何等的勇气和定力,才能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不随波逐流,不为稻粱谋。书中对他与当时台湾本土知识分子、以及国民党内部改革派之间的互动,也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这让我看到了民主运动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充满了各种复杂的张力与可能性。傅正先生的价值,正在于他能够在这纷繁的景象中,找到那个最核心、最普遍的追求——人的尊严与自由。他所倡导的“超越”,是建立在对个体价值的尊重之上,也是对集体未来的一种责任担当。
评分细细品读这本书,我仿佛与傅正先生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所践行的“超越党籍、省籍与国籍”的理念,如同一股清流,洗涤着我对于身份认同和政治立场的固有认知。书中关于傅正如何在国民党政权的高压下,依然能够保持其学术的独立性和思想的自由,并以此来影响和启发更多人的描写,让我肃然起敬。他并非一个高高在上的理论家,而是一个将思想付诸实践的行动者。我尤其被书中对傅正如何处理与台湾本土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促进他们之间合作的细节所吸引。他懂得尊重差异,懂得如何凝聚共识,懂得如何将个体的力量汇聚成强大的社会运动。书中对傅正关于“国家主权”与“人民福祉”的权衡,也展现了他超越狭隘政治利益的远见。他并非仅仅追求形式上的民主,而是更关注民主是否能够真正地改善人民的生活。他所倡导的“超越”,是一种对个体尊严的尊重,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是对人类美好未来的不懈奋斗。这本书让我看到,真正的民主,需要的不仅仅是政治制度的建立,更是心胸的开阔和格局的宏大。
评分掩卷而思,傅正先生“超越党籍、省籍与国籍”的理念,在我心中激起了强烈的共鸣。这本书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细腻的人物刻画,让我对这位伟大的民主运动先行者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书中关于傅正如何巧妙地周旋于国民党内部的各种政治势力,以及如何与当时 nascent 的民主团体建立联系的描写,堪称政治智慧的典范。他并没有简单地站队,而是以一种更为超然的姿态,试图在混乱的政治环境中寻找秩序和平衡。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傅正如何处理台湾与中国大陆之间复杂关系的论述所打动。他既肯定了台湾在民主化道路上的探索,也未曾完全否定两岸之间的历史渊源。这种 nuanced 的立场,在当时那个意识形态对立的年代,显得尤为可贵。书中对傅正如何以其个人的道德感召力,以及深厚的学术功底,赢得了不同政治派别的尊重,并最终能够促成一些关键的民主化改革的描写,让我看到了个体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他所倡导的“超越”,是一种对人类理性与和平的信任,是一种对未来更美好社会的坚定信念。
评分这本书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长卷,将我深深地吸引进那个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年代。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傅正这位关键人物在战后台湾民主运动中的身影。他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超越了狭隘地域和政治藩篱的理想主义者的缩影。我仿佛能看到他奔走呼号,在时代的洪流中,试图为这片土地播撒民主的种子。书中对“党籍、省籍与国籍”的超越,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通过傅正的实际行动和思想,得到了深刻的阐释。他如何看待不同背景的人们,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寻求最大公约数,如何让个体摆脱身份的束缚,共同为台湾的未来而努力,这些都通过细致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变得栩栩如生。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思考,在那个年代,个体如何能有如此大的格局和胸怀,去包容和理解那些可能与自己立场不同甚至对立的人。书中对这些复杂关系的描绘,让我看到了民主运动背后的人性光辉和智慧光芒。尤其是在探讨傅正如何处理个人情感与政治立场之间的关系时,那种坚守原则又不失人情味的描写,更显其人格的魅力。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探讨一种如何构建共同体、如何超越分歧、如何真正实现民主的普世价值。它让我对台湾民主运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对“民主”二字有了更宏大的想象。
评分阅读此书,我仿佛走进了傅正先生的思想世界,领略了他“超越党籍、省籍与国籍”的深刻洞见。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历史人物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思想如何塑造时代,关于个体如何在历史洪流中发挥作用的生动案例。书中关于傅正如何处理其身处国民党和民进党之间的复杂关系的描写,对我而言极具启发性。他并非一个简单的“中间派”,而是试图在这两个阵营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并引导他们走向更理性和更包容的民主道路。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傅正如何以其个人魅力和学术声望,影响和团结不同背景的知识分子,共同为台湾的民主化进程贡献力量的叙述。他并非孤军奋战,而是通过广泛的联合,汇聚了强大的力量。书中对傅正关于“国家认同”和“两岸关系”的思考,也展现了他超越狭隘政治立场的远见。他既不回避台湾的特殊性,也未曾完全否定历史联系。这种在复杂地缘政治中的审慎思考,让我看到了一个政治家应有的担当和智慧。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超越”,是一种更为宏大的格局,是一种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怀,是一种在多元中寻求共识的智慧。
评分掩卷之时,心中激荡久久不能平息。这本书所呈现的傅正,并非高高在上的政治偶像,而是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行动者。他身上所体现出的“超越党籍、省籍与国籍”的精神,在我看来,是那个时代最宝贵也最难能可贵的品质。书中对他如何在国民党统治下,与当时被视为“异议分子”的知识分子和活动家们建立联系,并推动思想解放的描绘,堪称精彩绝伦。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和智慧,才能在白色恐怖的阴影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思考,并且能够跨越党派的壁垒,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我特别对书中关于傅正如何理解“台湾人”身份的演变过程,以及他如何在这种身份认同的探索中,寻找与更广阔的中国、乃至世界连接的可能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并非简单的“台湾独立”或“大中国”的拥趸,而是试图构建一种更包容、更具弹性的身份认同,这种认同能够容纳多元的文化背景和政治诉求。书中对他与国民党内部改革派、以及早期民进党人的互动,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让我看到了民主运动内部的复杂性与多元性。这种超越身份的实践,不仅仅是政治上的策略,更是他内心深处对公平正义的追求。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民主运动,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以及对个体身份的不断反思和超越。
评分此书所描绘的傅正,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先行者。他对于“超越党籍、省籍与国籍”的坚持,在那个被身份认同深刻撕裂的年代,无疑是一种石破天惊的呼喊。书中详尽地记录了他如何利用自己的学术身份和人脉,在台湾社会中扮演着一个特殊的角色——连接者和沟通者。他并没有完全依附于任何一个政治派别,而是以一种更为独立的姿态,倡导普世价值,并试图在多元的声音中寻找共鸣。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傅正如何处理与中国大陆之间复杂关系的分析。他并未简单地将台湾与大陆割裂,而是看到了两者之间历史、文化上的联系,同时也坚守着台湾民主发展的自主性。这种“不割裂”但“自主”的立场,在当时是极具挑战性的,也反映了他对历史和现实深刻的洞察力。书中对他如何与在台湾的海外知识分子、以及回流的学者们交流,并推动学术自由和思想进步的描写,让我看到了民主运动不仅仅是政治斗争,更是思想启蒙的漫长过程。他身上那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理想主义情怀,通过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事件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这本书让我对“超越”的含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意味着一种更为宏大的视野和更为包容的心胸。
评分本书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傅正先生在战后台湾民主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更折射出他“超越党籍、省籍与国籍”的非凡思想。作者通过大量翔实的史料,将傅正的形象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被书中描写的,傅正如何利用其在学术界的声望,以及在国民党内部复杂的关系网络,为推动台湾民主化运动默默耕耘的故事所深深打动。他并非一个激进的革命者,而是一个温和而坚定的改革者,他懂得循序渐进,懂得如何在一片土壤上播撒最适合的种子。书中关于他如何看待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中华民国”与“台湾本土意识”之间的张力的分析,尤其发人深省。他试图找到一种平衡点,一种既能承认历史联系,又能肯定台湾自主性的道路。这种超越了简单二元对立的思考,在当时是极具前瞻性的。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傅正与一些关键的民主运动人士的互动描写的细节,这些细节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他并非孤军奋战,而是在一个更大的社群中,通过思想的交流和观点的碰撞,推动着历史的进步。这本书让我看到,真正的民主运动,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是智慧和策略,是能够超越狭隘的身份认同,去拥抱更广阔的共同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