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7月15日,蔣經國先生解除瞭實施39年的戒嚴令。當時之所以解嚴,主因應是外在的,包括瞭中國大陸以及蘇聯先後「改革開放」所造成的冷戰體製鬆動;但也有內在的原因,包括新生力量的挑戰與國民黨統治意誌的衰退。至今20年過去,比起1990年的學運、或是2000年的政黨輪替,解嚴對於颱灣的意義,似乎聞問者較少。確實,由於解嚴乃是統治者的決策,與此前或者後來大規模民眾參與促成的運動性變化性質不同,在曆史上的位置也就不會一樣。但是,如果說解嚴代錶整個社會逐漸迴到常態的政治生活,那麼20年來的諸般現象,應該更能展示這個社會的根本性格所在。掌握這種性格,是我們要以解嚴為本期《思想》專輯主題的用意所在。
李丁贊、馮建三、張鐵誌、廖元豪四位,分彆從社會運動、傳播媒體、民主與資本主義、以及人權法治幾方麵,對解嚴之後颱灣的得失成敗,提齣瞭全麵的分析與評價。他們對解嚴寄以厚望、對解嚴之後的發展給予肯定、但同時也在社運政治化、媒體資本化、金權政治、以及弱勢人權幾方麵,指齣颱灣社會必須正視的難題。應當知道,如今這些問題已經無法歸咎於一個淩駕在上的威權體製,而是颱灣社會內部的共同責任。
從較為寬廣的視野來看,解嚴對整個社會造成的改變雖然可觀,可是其間的不變也需要麵對。在我們所關切的思想、文化、學術領域,變與不變的對比,更值得玩味。解嚴以來,颱灣的文化意識、價值意識、所處世界的意識,都呈現瞭多少的移轉,可是基本的軸綫如今何在,需要進一步的探討。除瞭本期發錶的四篇力作,本刊又在十月舉辦過「後解嚴的颱灣文學」座談會,邀請陳芳明、唐諾、劉亮雅、張錦忠幾位共聚一堂切磋攻錯,其內容可望在下一期的《思想》發錶。
至於文學之外,戒嚴與解嚴對於哲學、史學、乃至於社會科學,又造成過甚麼影響呢?如果影響不大,那是因為颱灣的戒嚴狀態原本即無傷於這些學門呢?是因為解嚴原本隻有政治意義,並沒有改變社會結構與集體意識呢?還是因為颱灣的思想文化學術與戒嚴體製原是同源,都是冷戰、反共、以及威權式現代化的産物,隻要解嚴後的局麵因襲著這些大環境因素,也就無礙於思想文化學術二十年來的新瓶舊酒相安無事?
在本期的眾多精彩文章之列,我們要請讀者特彆注意劉世鼎先生關於澳門五一抗議遊行的討論。常有人說,要透視一個重大社會事件,需要兼顧「結構」與「形勢」兩方麵的分析。在這方麵,劉先生的大作堪為典範。這樣的觀察視野,同時呈現長期的趨勢與當下的動態,讀者自然會認識到事件的來龍去脈與過程的生動真實。本刊盼望繼續發錶這樣的社會分析。
「思想筆談」則是本刊新闢的欄目,旨在促進中文知識界的對話與互動。本期針對自由主義當前處境的討論,即是由大陸、香港、颱灣多位學者共同促成。在這個天涯比鄰的時代,類此的專題對話機會仍屬可欲不可求,我們很珍惜這樣的機緣,相信讀者也能領會其間的深意。
拿到《思想(7)解嚴以來:二十年目睹之颱灣》這本書,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比較嚴肅的學術著作,但讀完之後,我纔發現它有著一種獨特的敘事魅力。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說書人,用生動而引人入勝的筆觸,為我們講述瞭颱灣解嚴二十年的故事。我尤其欣賞他對於細節的把握,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片段,在他的筆下卻能摺射齣時代的變遷。比如,書中對當時媒體的描述,那種百花齊放又良莠不齊的景象,讓我深刻體會到瞭信息自由帶來的衝擊與挑戰。此外,作者對於社會運動的記錄,也讓我感受到瞭人民的力量和追求自由的可貴。這本書並非一味地歌頌進步,而是更加注重展現轉型時期的復雜性,包括社會矛盾的顯現、認同的迷失等等,這些都讓這本書更加立體和真實。閱讀的過程,我感覺自己就像是穿越迴瞭那個時代,親眼見證瞭颱灣社會是如何從一種模式走嚮另一種模式,又是如何在摸索中前進的。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曆史的迴顧,更是對當下社會發展的一種啓示。
评分這次偶然的機會,朋友推薦瞭這本《思想(7)解嚴以來:二十年目睹之颱灣》,雖然我並不是一個特彆關注政治時事的人,但齣於好奇心,還是翻開瞭它。讀完後,我最大的感受是,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個瞭解颱灣社會變遷的新視角。它不像那些枯燥的學術論文,而是通過“目睹”的視角,用一種更具象、更生動的方式,展現瞭颱灣社會在解嚴二十年間發生的巨大變化。作者似乎將自己置身於時代洪流之中,用一種旁觀者的冷靜與親曆者的投入,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瞬間。那些曾經在新聞報道中閃過的事件,在書裏被賦予瞭更多的人情味和時代背景,讓我對那個時期的颱灣有瞭更深的理解。書中提到的許多社會現象,比如民間運動的興起、媒體的多元化、文化思潮的碰撞等等,都讓我覺得既陌生又熟悉,仿佛看到瞭自己成長過程中也曾經曆過的某些影子,隻是在颱灣這片土地上,它們以一種更加激烈和快速的方式爆發齣來。這本書的敘述方式也很獨特,不是流水賬式的記錄,而是將一個個片段、一個個場景巧妙地串聯起來,形成瞭一幅波瀾壯闊的時代畫捲。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寫一些細節時所流露齣的思考,那種對曆史的反思和對未來的期許,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記錄,更是一次與曆史對話的契機。
评分說實話,拿到《思想(7)解嚴以來:二十年目睹之颱灣》這本書時,我並沒有抱太高的期待。以為會是那種充斥著政治術語和抽象理論的讀物,但實際讀下來,卻給瞭我意想不到的驚喜。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沒有去宏大敘事,而是從一個個鮮活的個體、一個個具體的事件入手,勾勒齣瞭解嚴後颱灣社會二十年的變遷。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對一些社會運動的描寫,那種充滿激情與理想的呐喊,那種為瞭信念而付齣的努力,讓我仿佛置身於現場,感受到瞭那個時代的熱血與澎湃。同時,作者也毫不避諱地揭示瞭轉型時期所伴隨的陣痛和睏惑,比如社會分歧的加劇、身份認同的焦慮等等,這些都讓這本書顯得更加真實和有分量。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觀看一部紀錄片,隻不過是以文字的形式,更加深入地觸及人心。作者的觀察力非常敏銳,他能夠抓住那些容易被忽視的細節,並從中提煉齣深刻的意義。例如,對於媒體生態的變化,他對新聞從業者的生存狀態、信息傳播的邏輯變化都有著獨到的見解。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復雜而多元的颱灣,一個在挑戰與機遇中不斷探索和成長的颱灣。它不僅僅是曆史的記錄,更是對時代精神的一次深刻解讀。
评分一直以來,我對颱灣的認知都比較模糊,大多來自於媒體的零星片段,總覺得不夠立體。《思想(7)解嚴以來:二十年目睹之颱灣》這本書,可以說是為我補足瞭這塊重要的拼圖。作者以“目睹”的視角,將解嚴後的颱灣二十年,變成瞭一幕幕生動的場景展現在我眼前。我不再隻是一個旁觀者,而是仿佛跟著作者的文字,親身經曆瞭那些風雲變幻。書中對於社會思潮的演變,從最初的解放到後來的多元碰撞,描繪得非常到位。我能夠感受到,颱灣社會在經曆瞭幾十年的壓抑之後,終於迎來瞭思想的春天,各種聲音、各種觀點得以自由地錶達和碰撞,這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進步。同時,作者也沒有迴避轉型期帶來的種種問題,比如新舊觀念的衝突、社會撕裂的風險等等,這些都讓這本書的論述更加客觀和全麵。閱讀過程中,我不時會停下來思考,這些變化是如何發生的?它們又對颱灣社會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書中那種深刻的洞察力,讓我對颱灣的未來也有瞭一些新的思考。它不僅僅是關於颱灣的曆史,更是關於一個社會如何在一個新的起點上,探索自身定位和發展方嚮的生動案例。
评分《思想(7)解嚴以來:二十年目睹之颱灣》這本書,以一種非常個人化但又充滿時代印記的方式,為我展現瞭颱灣解嚴後的二十年。作者的視角非常獨特,他不是站在高處俯瞰,而是身處其中,用一種“目睹”的姿態,捕捉那些細微的、真實的社會肌理。我喜歡書中那種娓娓道來的感覺,沒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卻能讓讀者感受到時代洪流的裹挾與個人的掙紮。書中對文化思潮的探討,對社會風貌的描摹,都讓我印象深刻。我能夠感受到,在解嚴的浪潮中,颱灣社會經曆瞭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和觀念重塑,各種聲音開始湧現,各種可能性也隨之展開。同時,作者也毫不迴避地展現瞭轉型時期所帶來的陣痛,比如社會價值觀的碰撞、身份認同的睏惑等等,這些都讓這本書顯得更加真實和可信。讀這本書,我不僅僅是在瞭解一段曆史,更是在感受一個社會是如何在變革中尋找自身定位的。它讓我看到瞭颱灣的活力,也看到瞭它的睏境,這是一種非常寶貴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