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7月15日,蒋经国先生解除了实施39年的戒严令。当时之所以解严,主因应是外在的,包括了中国大陆以及苏联先后「改革开放」所造成的冷战体制松动;但也有内在的原因,包括新生力量的挑战与国民党统治意志的衰退。至今20年过去,比起1990年的学运、或是2000年的政党轮替,解严对于台湾的意义,似乎闻问者较少。确实,由于解严乃是统治者的决策,与此前或者后来大规模民众参与促成的运动性变化性质不同,在历史上的位置也就不会一样。但是,如果说解严代表整个社会逐渐回到常态的政治生活,那么20年来的诸般现象,应该更能展示这个社会的根本性格所在。掌握这种性格,是我们要以解严为本期《思想》专辑主题的用意所在。
李丁赞、冯建三、张铁志、廖元豪四位,分别从社会运动、传播媒体、民主与资本主义、以及人权法治几方面,对解严之后台湾的得失成败,提出了全面的分析与评价。他们对解严寄以厚望、对解严之后的发展给予肯定、但同时也在社运政治化、媒体资本化、金权政治、以及弱势人权几方面,指出台湾社会必须正视的难题。应当知道,如今这些问题已经无法归咎于一个凌驾在上的威权体制,而是台湾社会内部的共同责任。
从较为宽广的视野来看,解严对整个社会造成的改变虽然可观,可是其间的不变也需要面对。在我们所关切的思想、文化、学术领域,变与不变的对比,更值得玩味。解严以来,台湾的文化意识、价值意识、所处世界的意识,都呈现了多少的移转,可是基本的轴线如今何在,需要进一步的探讨。除了本期发表的四篇力作,本刊又在十月举办过「后解严的台湾文学」座谈会,邀请陈芳明、唐诺、刘亮雅、张锦忠几位共聚一堂切磋攻错,其内容可望在下一期的《思想》发表。
至于文学之外,戒严与解严对于哲学、史学、乃至于社会科学,又造成过甚么影响呢?如果影响不大,那是因为台湾的戒严状态原本即无伤于这些学门呢?是因为解严原本只有政治意义,并没有改变社会结构与集体意识呢?还是因为台湾的思想文化学术与戒严体制原是同源,都是冷战、反共、以及威权式现代化的产物,只要解严后的局面因袭着这些大环境因素,也就无碍于思想文化学术二十年来的新瓶旧酒相安无事?
在本期的众多精彩文章之列,我们要请读者特别注意刘世鼎先生关于澳门五一抗议游行的讨论。常有人说,要透视一个重大社会事件,需要兼顾「结构」与「形势」两方面的分析。在这方面,刘先生的大作堪为典范。这样的观察视野,同时呈现长期的趋势与当下的动态,读者自然会认识到事件的来龙去脉与过程的生动真实。本刊盼望继续发表这样的社会分析。
「思想笔谈」则是本刊新辟的栏目,旨在促进中文知识界的对话与互动。本期针对自由主义当前处境的讨论,即是由大陆、香港、台湾多位学者共同促成。在这个天涯比邻的时代,类此的专题对话机会仍属可欲不可求,我们很珍惜这样的机缘,相信读者也能领会其间的深意。
一直以来,我对台湾的认知都比较模糊,大多来自于媒体的零星片段,总觉得不够立体。《思想(7)解严以来:二十年目睹之台湾》这本书,可以说是为我补足了这块重要的拼图。作者以“目睹”的视角,将解严后的台湾二十年,变成了一幕幕生动的场景展现在我眼前。我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仿佛跟着作者的文字,亲身经历了那些风云变幻。书中对于社会思潮的演变,从最初的解放到后来的多元碰撞,描绘得非常到位。我能够感受到,台湾社会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压抑之后,终于迎来了思想的春天,各种声音、各种观点得以自由地表达和碰撞,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同时,作者也没有回避转型期带来的种种问题,比如新旧观念的冲突、社会撕裂的风险等等,这些都让这本书的论述更加客观和全面。阅读过程中,我不时会停下来思考,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它们又对台湾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书中那种深刻的洞察力,让我对台湾的未来也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它不仅仅是关于台湾的历史,更是关于一个社会如何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探索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的生动案例。
评分拿到《思想(7)解严以来:二十年目睹之台湾》这本书,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比较严肃的学术著作,但读完之后,我才发现它有着一种独特的叙事魅力。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说书人,用生动而引人入胜的笔触,为我们讲述了台湾解严二十年的故事。我尤其欣赏他对于细节的把握,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片段,在他的笔下却能折射出时代的变迁。比如,书中对当时媒体的描述,那种百花齐放又良莠不齐的景象,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信息自由带来的冲击与挑战。此外,作者对于社会运动的记录,也让我感受到了人民的力量和追求自由的可贵。这本书并非一味地歌颂进步,而是更加注重展现转型时期的复杂性,包括社会矛盾的显现、认同的迷失等等,这些都让这本书更加立体和真实。阅读的过程,我感觉自己就像是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亲眼见证了台湾社会是如何从一种模式走向另一种模式,又是如何在摸索中前进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当下社会发展的一种启示。
评分《思想(7)解严以来:二十年目睹之台湾》这本书,以一种非常个人化但又充满时代印记的方式,为我展现了台湾解严后的二十年。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不是站在高处俯瞰,而是身处其中,用一种“目睹”的姿态,捕捉那些细微的、真实的社会肌理。我喜欢书中那种娓娓道来的感觉,没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却能让读者感受到时代洪流的裹挟与个人的挣扎。书中对文化思潮的探讨,对社会风貌的描摹,都让我印象深刻。我能够感受到,在解严的浪潮中,台湾社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和观念重塑,各种声音开始涌现,各种可能性也随之展开。同时,作者也毫不回避地展现了转型时期所带来的阵痛,比如社会价值观的碰撞、身份认同的困惑等等,这些都让这本书显得更加真实和可信。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了解一段历史,更是在感受一个社会是如何在变革中寻找自身定位的。它让我看到了台湾的活力,也看到了它的困境,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理解。
评分这次偶然的机会,朋友推荐了这本《思想(7)解严以来:二十年目睹之台湾》,虽然我并不是一个特别关注政治时事的人,但出于好奇心,还是翻开了它。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了解台湾社会变迁的新视角。它不像那些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通过“目睹”的视角,用一种更具象、更生动的方式,展现了台湾社会在解严二十年间发生的巨大变化。作者似乎将自己置身于时代洪流之中,用一种旁观者的冷静与亲历者的投入,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瞬间。那些曾经在新闻报道中闪过的事件,在书里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情味和时代背景,让我对那个时期的台湾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提到的许多社会现象,比如民间运动的兴起、媒体的多元化、文化思潮的碰撞等等,都让我觉得既陌生又熟悉,仿佛看到了自己成长过程中也曾经历过的某些影子,只是在台湾这片土地上,它们以一种更加激烈和快速的方式爆发出来。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也很独特,不是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将一个个片段、一个个场景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写一些细节时所流露出的思考,那种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许,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记录,更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契机。
评分说实话,拿到《思想(7)解严以来:二十年目睹之台湾》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待。以为会是那种充斥着政治术语和抽象理论的读物,但实际读下来,却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惊喜。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去宏大叙事,而是从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一个个具体的事件入手,勾勒出了解严后台湾社会二十年的变迁。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社会运动的描写,那种充满激情与理想的呐喊,那种为了信念而付出的努力,让我仿佛置身于现场,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热血与澎湃。同时,作者也毫不避讳地揭示了转型时期所伴随的阵痛和困惑,比如社会分歧的加剧、身份认同的焦虑等等,这些都让这本书显得更加真实和有分量。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观看一部纪录片,只不过是以文字的形式,更加深入地触及人心。作者的观察力非常敏锐,他能够抓住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并从中提炼出深刻的意义。例如,对于媒体生态的变化,他对新闻从业者的生存状态、信息传播的逻辑变化都有着独到的见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复杂而多元的台湾,一个在挑战与机遇中不断探索和成长的台湾。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时代精神的一次深刻解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