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7)解严以来:二十年目睹之台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图书介绍
☆☆☆☆☆
简体网页||
繁体网页
著者
出版者 出版社:联经出版公司 订阅出版社新书快讯 新功能介绍
翻译者
出版日期 出版日期:2007/11/22
语言 语言:繁体中文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13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描述
1987年7月15日,蒋经国先生解除了实施39年的戒严令。当时之所以解严,主因应是外在的,包括了中国大陆以及苏联先后「改革开放」所造成的冷战体制松动;但也有内在的原因,包括新生力量的挑战与国民党统治意志的衰退。至今20年过去,比起1990年的学运、或是2000年的政党轮替,解严对于台湾的意义,似乎闻问者较少。确实,由于解严乃是统治者的决策,与此前或者后来大规模民众参与促成的运动性变化性质不同,在历史上的位置也就不会一样。但是,如果说解严代表整个社会逐渐回到常态的政治生活,那么20年来的诸般现象,应该更能展示这个社会的根本性格所在。掌握这种性格,是我们要以解严为本期《思想》专辑主题的用意所在。
李丁赞、冯建三、张铁志、廖元豪四位,分别从社会运动、传播媒体、民主与资本主义、以及人权法治几方面,对解严之后台湾的得失成败,提出了全面的分析与评价。他们对解严寄以厚望、对解严之后的发展给予肯定、但同时也在社运政治化、媒体资本化、金权政治、以及弱势人权几方面,指出台湾社会必须正视的难题。应当知道,如今这些问题已经无法归咎于一个凌驾在上的威权体制,而是台湾社会内部的共同责任。
从较为宽广的视野来看,解严对整个社会造成的改变虽然可观,可是其间的不变也需要面对。在我们所关切的思想、文化、学术领域,变与不变的对比,更值得玩味。解严以来,台湾的文化意识、价值意识、所处世界的意识,都呈现了多少的移转,可是基本的轴线如今何在,需要进一步的探讨。除了本期发表的四篇力作,本刊又在十月举办过「后解严的台湾文学」座谈会,邀请陈芳明、唐诺、刘亮雅、张锦忠几位共聚一堂切磋攻错,其内容可望在下一期的《思想》发表。
至于文学之外,戒严与解严对于哲学、史学、乃至于社会科学,又造成过甚么影响呢?如果影响不大,那是因为台湾的戒严状态原本即无伤于这些学门呢?是因为解严原本只有政治意义,并没有改变社会结构与集体意识呢?还是因为台湾的思想文化学术与戒严体制原是同源,都是冷战、反共、以及威权式现代化的产物,只要解严后的局面因袭着这些大环境因素,也就无碍于思想文化学术二十年来的新瓶旧酒相安无事?
在本期的众多精彩文章之列,我们要请读者特别注意刘世鼎先生关于澳门五一抗议游行的讨论。常有人说,要透视一个重大社会事件,需要兼顾「结构」与「形势」两方面的分析。在这方面,刘先生的大作堪为典范。这样的观察视野,同时呈现长期的趋势与当下的动态,读者自然会认识到事件的来龙去脉与过程的生动真实。本刊盼望继续发表这样的社会分析。
「思想笔谈」则是本刊新辟的栏目,旨在促进中文知识界的对话与互动。本期针对自由主义当前处境的讨论,即是由大陆、香港、台湾多位学者共同促成。在这个天涯比邻的时代,类此的专题对话机会仍属可欲不可求,我们很珍惜这样的机缘,相信读者也能领会其间的深意。
著者信息
思想(7)解严以来:二十年目睹之台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图书目录
陈瑞麟:论「真」
万毓泽:「当前的问题即历史问题」:90年后回顾俄国十月革命
刘世鼎:澳门的新殖民主义:透视2007年五一大游行
解严以来:二十年目睹之台湾
李丁赞:社运与民主
冯建三:台湾传媒及其政策变迁20年:以中国为背景与想像
张铁志:台湾新民主的诅咒?——金权政治与社会不平等
廖元豪:法治尚称及格、人权仍须努力:解严后的台湾宪政主义发展
思想笔谈:自由主义的处境与未来(上)
江宜桦:自由主义的处境与未来
许纪霖:政治自由主义,还是整全性自由主义?——思考当代中国知识和文化领导权
高全喜:现代自由主义如何应对美德问题?——以麦金泰尔所谓「休谟的英国化颠覆」为例
应奇:摆盪于竞争与和解之间:当代自由主义之观察
思想状况
郑鸿生:台湾人的国语经验——寻回失去的论述能力
刘苏里:知识人的眼界与立场
思想钩沉
李有成:1902之霍布森
云也退:桃莉丝.莱辛:误读中炼制的火药
新书序跋
单德兴:越界的创新,创新的越界:《越界与创新》代序
思想采风
黄瑞祺:会见哈伯马斯访问纪要
陈玮鸿:不让眼泪模煳双眼——犹太浩劫研究之父逝世
马庆:泰勒新着:论世俗时代的信仰
致读者
图书序言
社运与民主
李丁赞,清华大学社会所
1980年代,各种社会抗争风起云涌,是台湾社会运动的黄金年代。刚开始时,社会运动的形式以剧烈的肢体抗争为主,称之为「自力救济」,其中又以对环境污染的抗争为最主要。1986年6月,鹿港反杜邦设厂,发动战后台湾第一次大型的示威游行。从此,环境抗争形式也逐渐由之前的肢体抗争改变成理性温和的示威游行。1987年解严,示威游行旋即逐年大量增加,到1990年前后,达到最高峰。这是游行示威的年代,台北街头壮烈的游行队伍,仍然是很多这个年代人的共同记忆。但是,大约从1993年开始,游行示威开始逐年递减,社会运动的形式又有了大的转变。在环保的领域里,专家游说逐渐取代游行示威,其他领域也都有类似的情形。民众的动员不是没有,但都是小规模的动员,而且都是特定议题的直接相关者,这些群众主要是「支援」专家的游说,数量不多。真正的战场是在冷气房内部,是社运专家与政府官员之间的言语攻防,而不是支援的群众身体。很明显的,社运抗争的暴烈程度又进一步下滑了。从1980年代初期的肢体抗争,到1986之后的示威游行,再到1993九三年之后的专家游说,社运的抗争形式经历了两次的转变,群众肢体的参与却越来越少,暴力的程度越来越低。林文源和我称这个过程为「暴力的驯化」。
其实,93九三年之后,除了环保领域出现的专家游说这种新抗争形式之外,有一些更接近所谓的「新社会运动」的社运形式也相继出现,这些新型态的社会运动与过去大型的游行示威有很大的差别,特别强调参与者的主动参与,而不像过去社运那样,群众只是被动员的对象。这是很不一样的社会运动,包括「社区总体营造」,以及一些更小型的人权运动,如性/别人权、弱势人权、新移民运动等。这些运动虽也有静坐抗议,但都没有大型的游行示威,更少使用暴力,其实与上述「暴力的驯化」是一致的。2004年两颗子弹发生后,有大型的族群动员,之后又有「红衫军」、「挺台湾大游行」等,也与族群动员有关。这些族群动员的人数,往往高达数十万人,比90九0年前后社运最高潮时的大型游行示威更有胜之。但尽管规模很大,暴力冲突却很少,与之前的社运大为不同,又一次唿应「暴力的驯化」。
为什么暴力会驯化呢?解严后,游行示威突然大量暴增,为什么?93年之后,游行示威则开始大量减少,变成只是社运专业人士的支援配角,为什么?新型态的社会运动为什么会出现?跟民主的关系又是如何?而且,整个抗争的次数虽然没有减少,但暴力的成分却大为降低,为什么暴力会逐渐驯化呢?这跟整个民主政治的关系又是如何呢?这是本文主要的问题意识。
图书试读
None
思想(7)解严以来:二十年目睹之台湾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思想(7)解严以来:二十年目睹之台湾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思想(7)解严以来:二十年目睹之台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用户评价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思想(7)解严以来:二十年目睹之台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