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7)解严以来:二十年目睹之台湾

思想(7)解严以来:二十年目睹之台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史
  • 解严
  • 政治
  • 社会
  • 文化
  • 回忆录
  • 观察
  • 历史
  • 转型
  • 民主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987年7月15日,蒋经国先生解除了实施39年的戒严令。当时之所以解严,主因应是外在的,包括了中国大陆以及苏联先后「改革开放」所造成的冷战体制松动;但也有内在的原因,包括新生力量的挑战与国民党统治意志的衰退。至今20年过去,比起1990年的学运、或是2000年的政党轮替,解严对于台湾的意义,似乎闻问者较少。确实,由于解严乃是统治者的决策,与此前或者后来大规模民众参与促成的运动性变化性质不同,在历史上的位置也就不会一样。但是,如果说解严代表整个社会逐渐回到常态的政治生活,那么20年来的诸般现象,应该更能展示这个社会的根本性格所在。掌握这种性格,是我们要以解严为本期《思想》专辑主题的用意所在。

  李丁赞、冯建三、张铁志、廖元豪四位,分别从社会运动、传播媒体、民主与资本主义、以及人权法治几方面,对解严之后台湾的得失成败,提出了全面的分析与评价。他们对解严寄以厚望、对解严之后的发展给予肯定、但同时也在社运政治化、媒体资本化、金权政治、以及弱势人权几方面,指出台湾社会必须正视的难题。应当知道,如今这些问题已经无法归咎于一个凌驾在上的威权体制,而是台湾社会内部的共同责任。

  从较为宽广的视野来看,解严对整个社会造成的改变虽然可观,可是其间的不变也需要面对。在我们所关切的思想、文化、学术领域,变与不变的对比,更值得玩味。解严以来,台湾的文化意识、价值意识、所处世界的意识,都呈现了多少的移转,可是基本的轴线如今何在,需要进一步的探讨。除了本期发表的四篇力作,本刊又在十月举办过「后解严的台湾文学」座谈会,邀请陈芳明、唐诺、刘亮雅、张锦忠几位共聚一堂切磋攻错,其内容可望在下一期的《思想》发表。

  至于文学之外,戒严与解严对于哲学、史学、乃至于社会科学,又造成过甚么影响呢?如果影响不大,那是因为台湾的戒严状态原本即无伤于这些学门呢?是因为解严原本只有政治意义,并没有改变社会结构与集体意识呢?还是因为台湾的思想文化学术与戒严体制原是同源,都是冷战、反共、以及威权式现代化的产物,只要解严后的局面因袭着这些大环境因素,也就无碍于思想文化学术二十年来的新瓶旧酒相安无事?

  在本期的众多精彩文章之列,我们要请读者特别注意刘世鼎先生关于澳门五一抗议游行的讨论。常有人说,要透视一个重大社会事件,需要兼顾「结构」与「形势」两方面的分析。在这方面,刘先生的大作堪为典范。这样的观察视野,同时呈现长期的趋势与当下的动态,读者自然会认识到事件的来龙去脉与过程的生动真实。本刊盼望继续发表这样的社会分析。

  「思想笔谈」则是本刊新辟的栏目,旨在促进中文知识界的对话与互动。本期针对自由主义当前处境的讨论,即是由大陆、香港、台湾多位学者共同促成。在这个天涯比邻的时代,类此的专题对话机会仍属可欲不可求,我们很珍惜这样的机缘,相信读者也能领会其间的深意。

思想(7)解严以来:二十年目睹之台湾 图书简介 本书系“思想”系列丛书的第七辑,聚焦于台湾自解除戒严令以来,二十余年间社会、政治、文化层面发生的深刻变迁与复杂脉络。它并非一部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力求深入剖析特定历史阶段下,知识分子、社会群体以及普通民众在面对快速转型、本土意识觉醒与全球化浪潮冲击时的思想图景与实践困境。 本辑收录的文章群像,旨在勾勒出一个在“后威权”体制下重塑自我的台湾社会。解严(1987年)不仅是政治制度上的一个标志性转折点,更标志着一个思想解放与身份认同建构的漫长过程的开启。在此之前被压抑、禁锢的议题,如历史记忆的重述、族群关系的再审视、国家认同的多元化探讨,如同洪水决堤般涌现。 一、 政治转型与民主的深化:从仪式到实质 本书首先关注的是政治体制的演变。解严后的台湾,民主化进程并非一帆风顺的线性发展。文章群着重分析了体制内改革派与民间社会运动之间的张力与互动。如何从“一党独大”的结构中逐步过渡到多党竞争的常态?这其中涉及了选举制度的改革、司法独立性的建立,以及公民社会力量的崛起。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对“本土化”议题进行了细致的审视。本土化不单是政治口号,更是一种对台湾主体性(Subjectivity)的追寻。从对国民党正统性的挑战,到对历史教科书的修正,再到台湾身份认同在国际空间中的定位困境,这些议题的讨论推动了台湾社会对于“我们是谁”这一核心问题的持续反思。一些篇章深入探讨了“转型正义”的艰难性,即如何在不彻底清算过去的基础上,构建一个面向未来的、具有高度公信力的政治共同体。 二、 记忆、历史与国家叙事的分裂 台湾社会在解严后,面对的首要挑战之一是如何处理其复杂而矛盾的历史记忆。戒严时期官方推行的单一叙事开始崩解,多重视角的历史书写成为可能,但也带来了新的冲突。 本辑收录的文本,尝试从不同的切面切入: 1. 殖民时期记忆的再发现:对日治时期社会、文化遗产的重新评估,以及这种评估如何影响当代台湾人对自身文化根源的认知。 2. 战后初期(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的创伤处理:分析了受难者家属的证言、国家赔偿的进程,以及这些创伤如何内化为集体潜意识,并渗透到文学、艺术创作之中。 3. 两岸关系下的历史认知差异:探讨在台湾本土意识日益强化的背景下,如何看待与中国大陆的历史联系,以及这种认知差异如何在教育和媒体中被放大和利用。 这些历史的“再发掘”,揭示了台湾社会内部在如何“记住”和“遗忘”问题上的深刻分歧,也反映了民主社会中对历史解释权争夺的白热化。 三、 文化领域的解放与本土美学的构建 政治的松绑直接催化了文化领域的爆炸性成长。本辑对文化现象的关注,集中在“去中国化”与“在地性建构”的努力上。 文学方面,本土作家的声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他们不再受制于政治审查,开始更自由地探索都市化进程中的个体迷惘、社会底层的生活挣扎,以及对传统价值的质疑。诗歌、小说乃至非虚构写作,都成为了观察社会肌理的精微工具。 视觉艺术与流行文化领域的变化更为显著。台湾的流行音乐(如校园民歌的后继者、本土摇滚乐的兴起)不再满足于模仿港台或欧美风格,开始尝试融入台湾本土的语言特色与社会议题。电影工业在九〇年代的复苏,也标志着创作者开始以更成熟、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审视台湾自身的土地与人民。 此外,本书也关注知识分子的角色转变。从过去的“介入公共事务的导师”形象,到解严后面对信息爆炸与专业分工加剧,知识分子如何调整其话语策略,是许多文章讨论的焦点。 四、 社会结构的重塑与全球化冲击 解严后的台湾,同步经历了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全球化浪潮的全面冲击。这些外部压力对原有的社会契约和家庭结构带来了巨大挑战。 劳工议题的复杂化是一个重要面向。随着高科技产业的崛起和传统制造业的转移,劳资关系的矛盾日益尖锐。书中分析了工会力量的衰退与新生,以及新的社会运动(如环保运动、性别平权运动)如何填补了传统政治动员的真空。 都市化与身份流动也塑造了新的社会景观。大规模的城市迁移、新移民的涌入(特别是东南亚籍配偶),迫使社会重新定义“家庭”与“共同体”的概念。本土意识的强化与全球化对等,使得台湾在寻求国际空间时,必须在文化认同与经济实效之间进行微妙的平衡。 总结 《思想(7)解严以来:二十年目睹之台湾》并非提供一个完备的答案,而是呈现了一幅充满张力与未竟之业的时代侧影。它记录了台湾社会在追求自由、民主、本土认同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兴奋、挫折、妥协与坚持。阅读这些文字,如同置身于一个持续进行中的历史实验场,观察一个亚洲社会如何在历史的重压之下,努力定义自身的现在与未来。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思想的锐度与观察的细密性,它邀请读者一同参与这场关于台湾精神与道路的深刻对话。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陈瑞麟:论「真」
万毓泽:「当前的问题即历史问题」:90年后回顾俄国十月革命
刘世鼎:澳门的新殖民主义:透视2007年五一大游行
解严以来:二十年目睹之台湾
李丁赞:社运与民主
冯建三:台湾传媒及其政策变迁20年:以中国为背景与想像
张铁志:台湾新民主的诅咒?——金权政治与社会不平等
廖元豪:法治尚称及格、人权仍须努力:解严后的台湾宪政主义发展
思想笔谈:自由主义的处境与未来(上)
江宜桦:自由主义的处境与未来
许纪霖:政治自由主义,还是整全性自由主义?——思考当代中国知识和文化领导权
高全喜:现代自由主义如何应对美德问题?——以麦金泰尔所谓「休谟的英国化颠覆」为例
应奇:摆盪于竞争与和解之间:当代自由主义之观察
思想状况
郑鸿生:台湾人的国语经验——寻回失去的论述能力
刘苏里:知识人的眼界与立场
思想钩沉
李有成:1902之霍布森
云也退:桃莉丝.莱辛:误读中炼制的火药
新书序跋
单德兴:越界的创新,创新的越界:《越界与创新》代序
思想采风
黄瑞祺:会见哈伯马斯访问纪要
陈玮鸿:不让眼泪模煳双眼——犹太浩劫研究之父逝世
马庆:泰勒新着:论世俗时代的信仰
致读者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社运与民主
李丁赞,清华大学社会所


1980年代,各种社会抗争风起云涌,是台湾社会运动的黄金年代。刚开始时,社会运动的形式以剧烈的肢体抗争为主,称之为「自力救济」,其中又以对环境污染的抗争为最主要。1986年6月,鹿港反杜邦设厂,发动战后台湾第一次大型的示威游行。从此,环境抗争形式也逐渐由之前的肢体抗争改变成理性温和的示威游行。1987年解严,示威游行旋即逐年大量增加,到1990年前后,达到最高峰。这是游行示威的年代,台北街头壮烈的游行队伍,仍然是很多这个年代人的共同记忆。但是,大约从1993年开始,游行示威开始逐年递减,社会运动的形式又有了大的转变。在环保的领域里,专家游说逐渐取代游行示威,其他领域也都有类似的情形。民众的动员不是没有,但都是小规模的动员,而且都是特定议题的直接相关者,这些群众主要是「支援」专家的游说,数量不多。真正的战场是在冷气房内部,是社运专家与政府官员之间的言语攻防,而不是支援的群众身体。很明显的,社运抗争的暴烈程度又进一步下滑了。从1980年代初期的肢体抗争,到1986之后的示威游行,再到1993九三年之后的专家游说,社运的抗争形式经历了两次的转变,群众肢体的参与却越来越少,暴力的程度越来越低。林文源和我称这个过程为「暴力的驯化」。

其实,93九三年之后,除了环保领域出现的专家游说这种新抗争形式之外,有一些更接近所谓的「新社会运动」的社运形式也相继出现,这些新型态的社会运动与过去大型的游行示威有很大的差别,特别强调参与者的主动参与,而不像过去社运那样,群众只是被动员的对象。这是很不一样的社会运动,包括「社区总体营造」,以及一些更小型的人权运动,如性/别人权、弱势人权、新移民运动等。这些运动虽也有静坐抗议,但都没有大型的游行示威,更少使用暴力,其实与上述「暴力的驯化」是一致的。2004年两颗子弹发生后,有大型的族群动员,之后又有「红衫军」、「挺台湾大游行」等,也与族群动员有关。这些族群动员的人数,往往高达数十万人,比90九0年前后社运最高潮时的大型游行示威更有胜之。但尽管规模很大,暴力冲突却很少,与之前的社运大为不同,又一次唿应「暴力的驯化」。

为什么暴力会驯化呢?解严后,游行示威突然大量暴增,为什么?93年之后,游行示威则开始大量减少,变成只是社运专业人士的支援配角,为什么?新型态的社会运动为什么会出现?跟民主的关系又是如何?而且,整个抗争的次数虽然没有减少,但暴力的成分却大为降低,为什么暴力会逐渐驯化呢?这跟整个民主政治的关系又是如何呢?这是本文主要的问题意识。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台湾的认知都比较模糊,大多来自于媒体的零星片段,总觉得不够立体。《思想(7)解严以来:二十年目睹之台湾》这本书,可以说是为我补足了这块重要的拼图。作者以“目睹”的视角,将解严后的台湾二十年,变成了一幕幕生动的场景展现在我眼前。我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仿佛跟着作者的文字,亲身经历了那些风云变幻。书中对于社会思潮的演变,从最初的解放到后来的多元碰撞,描绘得非常到位。我能够感受到,台湾社会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压抑之后,终于迎来了思想的春天,各种声音、各种观点得以自由地表达和碰撞,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同时,作者也没有回避转型期带来的种种问题,比如新旧观念的冲突、社会撕裂的风险等等,这些都让这本书的论述更加客观和全面。阅读过程中,我不时会停下来思考,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它们又对台湾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书中那种深刻的洞察力,让我对台湾的未来也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它不仅仅是关于台湾的历史,更是关于一个社会如何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探索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的生动案例。

评分

拿到《思想(7)解严以来:二十年目睹之台湾》这本书,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比较严肃的学术著作,但读完之后,我才发现它有着一种独特的叙事魅力。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说书人,用生动而引人入胜的笔触,为我们讲述了台湾解严二十年的故事。我尤其欣赏他对于细节的把握,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片段,在他的笔下却能折射出时代的变迁。比如,书中对当时媒体的描述,那种百花齐放又良莠不齐的景象,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信息自由带来的冲击与挑战。此外,作者对于社会运动的记录,也让我感受到了人民的力量和追求自由的可贵。这本书并非一味地歌颂进步,而是更加注重展现转型时期的复杂性,包括社会矛盾的显现、认同的迷失等等,这些都让这本书更加立体和真实。阅读的过程,我感觉自己就像是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亲眼见证了台湾社会是如何从一种模式走向另一种模式,又是如何在摸索中前进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当下社会发展的一种启示。

评分

《思想(7)解严以来:二十年目睹之台湾》这本书,以一种非常个人化但又充满时代印记的方式,为我展现了台湾解严后的二十年。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不是站在高处俯瞰,而是身处其中,用一种“目睹”的姿态,捕捉那些细微的、真实的社会肌理。我喜欢书中那种娓娓道来的感觉,没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却能让读者感受到时代洪流的裹挟与个人的挣扎。书中对文化思潮的探讨,对社会风貌的描摹,都让我印象深刻。我能够感受到,在解严的浪潮中,台湾社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和观念重塑,各种声音开始涌现,各种可能性也随之展开。同时,作者也毫不回避地展现了转型时期所带来的阵痛,比如社会价值观的碰撞、身份认同的困惑等等,这些都让这本书显得更加真实和可信。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了解一段历史,更是在感受一个社会是如何在变革中寻找自身定位的。它让我看到了台湾的活力,也看到了它的困境,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理解。

评分

这次偶然的机会,朋友推荐了这本《思想(7)解严以来:二十年目睹之台湾》,虽然我并不是一个特别关注政治时事的人,但出于好奇心,还是翻开了它。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了解台湾社会变迁的新视角。它不像那些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通过“目睹”的视角,用一种更具象、更生动的方式,展现了台湾社会在解严二十年间发生的巨大变化。作者似乎将自己置身于时代洪流之中,用一种旁观者的冷静与亲历者的投入,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瞬间。那些曾经在新闻报道中闪过的事件,在书里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情味和时代背景,让我对那个时期的台湾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提到的许多社会现象,比如民间运动的兴起、媒体的多元化、文化思潮的碰撞等等,都让我觉得既陌生又熟悉,仿佛看到了自己成长过程中也曾经历过的某些影子,只是在台湾这片土地上,它们以一种更加激烈和快速的方式爆发出来。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也很独特,不是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将一个个片段、一个个场景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写一些细节时所流露出的思考,那种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许,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记录,更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契机。

评分

说实话,拿到《思想(7)解严以来:二十年目睹之台湾》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待。以为会是那种充斥着政治术语和抽象理论的读物,但实际读下来,却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惊喜。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去宏大叙事,而是从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一个个具体的事件入手,勾勒出了解严后台湾社会二十年的变迁。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社会运动的描写,那种充满激情与理想的呐喊,那种为了信念而付出的努力,让我仿佛置身于现场,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热血与澎湃。同时,作者也毫不避讳地揭示了转型时期所伴随的阵痛和困惑,比如社会分歧的加剧、身份认同的焦虑等等,这些都让这本书显得更加真实和有分量。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观看一部纪录片,只不过是以文字的形式,更加深入地触及人心。作者的观察力非常敏锐,他能够抓住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并从中提炼出深刻的意义。例如,对于媒体生态的变化,他对新闻从业者的生存状态、信息传播的逻辑变化都有着独到的见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复杂而多元的台湾,一个在挑战与机遇中不断探索和成长的台湾。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时代精神的一次深刻解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