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研究主题包括台湾历史与台湾方志两部分,共收录论文十四篇。前者有九篇,分别对「郑和到台湾」传说、林氏宗族与清代台湾中部的开发、1895年清廷割台与台湾命运的转折、日治时期台中林氏宗祠的创建、二二八事件的发生及其对台湾的伤害、战后大里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战后台湾妇女参政问题、台中县海线地区的开发,以及罗香林与客家研究等课题加以探讨。
后者包括五篇论文,分别论述杨家骆与新方志、全球化下方志纂修的因应与创新、谱学与金石碑刻研究的创新、战后台湾方志的纂修。此外,作者接受台湾省政府委託,主持《九二一震灾灾后重建实录》编撰计画的总检讨,完整纪录并检讨九二一震灾灾后重建的成果与缺失,是台湾史上有关地震救灾志篇的珍贵文献,亦一併加以收录,以提供读者比较参考。
作者简介
黄秀政
*现职:
国立中兴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纪念基金会董事
财团法人高等教育评鑑中心人文相关学门规划委员∕评鑑委员
*学历: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文学博士
*经历:
国立中兴大学历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
国立编译馆国民中学《认识台湾(历史篇)》教科用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立编译馆高级中学历史教科用书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
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小组」研究员
香港珠海书院亚洲研究中心访问学人
《鹿港镇志》编纂计画总主持人兼沿革篇主持人
《九二一震灾灾后重建实录》总主持人
《台中市志》总主持人
《台湾全志?文化志》计画主持人
《台湾全志?教育志》计画主持人
*主要着作:
《顾炎武与清初经世学风》
《台湾民报与近代台湾民族运动》
《台湾割让与乙未抗日运动》
《台湾史研究》
《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合着)
《台湾史志论丛》
《战后大里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
《鹿港镇志.沿革篇》
《台中县海线开发史》
《台湾史》(合着)
《九二一震灾灾后重建实录》(总主持)
《二二八事件责任归属研究报告》(合着)
《台湾史志新论》
一、「郑和到台湾」传说考释
二、林氏宗族与清代台湾中部的开发
三、一八九五年清廷割台与台湾命运的转折
四、日治时期台中林氏宗祠的创建
五、论二二八事件的发生及其对台湾的伤害
六、战后大里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一九四五 ~ 一九九七)
七、台中县海线地区的开发
八、战后台湾妇女参政问题的检讨(一九四九 ~ 二○○四)
九、罗香林与客家研究
十、杨家骆与新方志
十一、全球化下方志纂修的因应与创新
十二、谱学与金石碑刻研究的创新
十三、战后台湾方志的纂修(一九四五 ~ 二○○五)
十四、「九二一震灾灾后重建」的成果与检讨
初翻开《台湾史志新论》,脑海中闪过的是高中历史课本里那些被简化、被刻板印象化的台湾历史片段。然而,这本书迅速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带我进入了一个更为立体、更为 nuanced 的台湾历史世界。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年代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构成台湾社会肌理的底层力量。比如,关于不同族群在早期台湾社会互动中扮演的角色,书中就花了大量篇幅进行阐述,不仅仅是汉人移民,还有原住民各族群、甚至早期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交融与冲突,都描绘得细致入微。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海岛性格”的探讨所吸引。台湾作为海岛,其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天然地与海洋相连,也因此塑造了其人民独特的商业精神、开放性,以及在动荡时代中求生的韧性。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商业活动、海上贸易、甚至是海盗活动的考察,生动地展现了这种“海岛性格”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代代相传,并在不同政治格局下显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结构的分析,也让我耳目一新。它不只是关注朝代的更迭,更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他们的经济来源、社会关系、宗教信仰、甚至是日常的娱乐方式。通过对这些细节的呈现,我仿佛能穿越时空,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尤其是关于清代后期,台湾社会在开发与治理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各种民间信仰如何成为维系社会秩序和凝聚认同的重要力量,这些内容都让我对台湾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由宏大的政治叙事所构成,更多的是由无数个体的生命轨迹交织而成。
评分《台湾史志新论》这本书,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引领我深入探索台湾历史的每一个角落。作者的叙事角度非常新颖,他善于从不同的视角切入,揭示历史事件背后隐藏的复杂性和多重性。书中关于台湾在不同“朝代”下的身份定位,以及不同统治者如何试图塑造台湾的认同,这些内容都让我大开眼界。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或歌颂,而是试图展现历史的多重面向。例如,在讨论日本殖民时期,书中并没有回避殖民统治的压迫性,但也同样探讨了日本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体系引入等方面所带来的影响,并试图分析这些影响是如何在台湾社会中引发复杂的反应。这种 nuanced 的视角,是很多历史著作所缺乏的。让我特别受益的是,书中对于“地方性知识”的重视。作者强调,要理解台湾历史,不能仅仅依赖宏大的政治史,更要关注那些根植于地方的文化传统、民间信仰、以及地方精英的活动。书中对一些地方性的史料、比如地方志、契约、以及口述历史的引用,都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的细节,也让我看到了普通民众在历史进程中的能动性。
评分当我翻开《台湾史志新论》,我预期的可能是一本比较枯燥的学术著作,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它以一种令人着迷的方式,将我带入了台湾历史的深层脉络。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独特,他擅长将宏观的历史变迁与微观的个体命运相结合,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书中关于清代前期台湾社会发展的描写,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机遇的社会。例如,关于拓垦、商业贸易、以及对外交流等方面的内容,都展现了台湾在那个时期所经历的快速发展。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歌颂这种发展,而是深入分析了其背后的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以及文化习俗。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空间”的叙事。它不只局限于政治地理的划分,而是从更微观的角度,去审视不同群体是如何利用和改造台湾的地理空间的。无论是山区原住民的狩猎采集,还是沿海渔民的渔业活动,亦或是平原农耕区的开拓,都展现了台湾地形地貌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紧密联系。书中对不同时期城市和乡村的变迁,以及它们在经济、文化上的功能演变,也都让我对台湾的地域文化有了更深厚的理解。
评分作为一名对社会变迁颇感兴趣的读者,《台湾史志新论》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这本书不仅仅关注政治的起伏,更深入到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以及文化习俗的变迁之中,展示了一个动态且复杂多变的台湾。书中对于清代后期台湾社会经济发展的描写,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例如,关于樟脑、糖业等重要产业的发展,以及这些产业如何带动了人口迁徙、社会分层和城市扩张,都展现了台湾在那个时期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发展背后的矛盾和问题,比如土地兼并、阶级分化等,而是试图从更全面的角度来分析其成因和影响。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族群关系”的细致考察。它并不只是将汉人移民和原住民简单地对立起来,而是详细阐述了不同族群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包括合作、冲突、融合等。这种对族群关系的 nuanced 分析,让我对台湾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对于日治时期台湾社会经济转型的分析,也同样精彩。它探讨了日本殖民者如何将台湾纳入其全球经济体系,以及这种纳入对台湾本土经济和产业结构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种转型视为“被动接受”,而是分析了台湾本土精英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是如何在殖民统治下寻求自身发展的空间。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历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着很高的追求,《台湾史志新论》可以说是一本让我感到惊喜的书。它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回顾,更是一种深度的、多维度的历史解构。书中对明郑时期台湾的政治体制、经济政策、以及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深入分析,都让我受益匪浅。作者通过对史料的精细辨析,揭示了明郑政权在台湾建立统治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以及其在经济开发、军事防御、以及文化推广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我尤其被书中对于早期汉人移民社会的研究所吸引。它不仅仅讲述了移民的艰辛和奋斗,更深入分析了他们如何在陌生的土地上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如何通过宗族、会馆等组织来维系社群,以及他们如何在信仰、习俗上进行本土化调整。这种“在地化”的过程,是塑造台湾独特文化认同的关键。书中对不同时期社会矛盾的分析,也十分精彩。无论是族群间的冲突、还是阶级间的对立,都得到了细致的呈现。这种对社会黑暗面的毫不避讳,反而让历史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抱着一种“例行公事”的态度来阅读《台湾史志新论》,毕竟对于“史志”这样的词汇,总会联想到枯燥的文献梳理。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近乎“故事书”的叙述方式,成功地吸引了我。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能够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历史事件,描绘得生动鲜活,仿佛就在眼前发生。书中对于明郑时期在台湾的统治,就不仅仅是简单的权力交接,而是深入探讨了郑氏政权在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对台湾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长远影响。作者通过对史料的巧妙运用,揭示了郑氏政权在开发台湾、抵御外敌、以及构建早期台湾社会秩序方面的复杂性。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不同阶层人物命运的刻画。它不仅仅关注统治者,也深入到普通士兵、农民、商贩的生活。比如,书中对一些在战争中死去的士兵的家书、以及农民在耕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描述,都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此外,书中对清朝时期台湾与大陆之间联系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动态的台湾。它并非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大陆在经济、文化、人口流动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双向的互动,是理解台湾历史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书中对于不同时期社会矛盾的分析,也十分精彩。无论是族群间的冲突、还是阶级间的对立,都得到了细致的呈现。这种对社会黑暗面的毫不避讳,反而让历史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场关于台湾历史的“寻根之旅”。我一直觉得,要理解一个地方,必须深入了解它的历史,尤其是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细节。《台湾史志新论》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台湾深层肌理的大门。书中对于原住民文化的探讨,让我深感震撼。长期以来,我们对原住民的认知往往停留在“少数民族”的标签下,对他们的历史贡献和文化独特性了解甚少。但在这本书里,作者通过梳理大量的考古证据和民族志资料,生动地展现了不同原住民族在台湾这片土地上独特的生存智慧、社会组织和精神信仰。例如,关于卑南族、阿美族等族群的祭祀仪式、社会等级制度,以及他们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方式,都让我对台湾的“前殖民时代”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书中对早期汉人移民社会的研究,也充满了新意。它不仅仅讲述了移民的艰辛和奋斗,更深入分析了他们如何在陌生的土地上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如何通过宗族、会馆等组织来维系社群,以及他们如何在信仰、习俗上进行本土化调整。这种“在地化”的过程,是塑造台湾独特文化认同的关键。我还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空间”的叙事。它不只局限于政治地理的划分,而是从更微观的角度,去审视不同群体是如何利用和改造台湾的地理空间的。无论是山区原住民的狩猎采集,还是沿海渔民的渔业活动,亦或是平原农耕区的开拓,都展现了台湾地形地貌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紧密联系。书中对不同时期城市和乡村的变迁,以及它们在经济、文化上的功能演变,也都让我对台湾的地域文化有了更深厚的理解。
评分对于一个对历史细节有着执着追求的读者来说,《台湾史志新论》绝对是一本不容错过的佳作。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扎实的史料支撑和精辟的分析,让我得以窥见台湾历史的真实面貌。书中对郑氏政权在台湾统治时期的探讨,不仅仅停留在政治层面的权力更迭,更深入到其在经济、军事、以及文化政策等方面的具体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对台湾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长远影响。我尤其被书中对于早期汉人移民社会的研究所吸引。它不仅仅讲述了移民的艰辛和奋斗,更深入分析了他们如何在陌生的土地上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如何通过宗族、会馆等组织来维系社群,以及他们如何在信仰、习俗上进行本土化调整。这种“在地化”的过程,是塑造台湾独特文化认同的关键。书中对不同时期社会矛盾的分析,也十分精彩。无论是族群间的冲突、还是阶级间的对立,都得到了细致的呈现。这种对社会黑暗面的毫不避讳,反而让历史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评分我是一名对台湾文化充满好奇的学习者,一直想深入了解她的过去,《台湾史志新论》无疑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读物。它并没有给我灌输一个既定的历史结论,而是通过严谨的研究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引导我进行独立的思考。书中关于台湾在不同“朝代”下的身份定位,以及不同统治者如何试图塑造台湾的认同,这些内容都让我大开眼界。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或歌颂,而是试图展现历史的多重面向。例如,在讨论日本殖民时期,书中并没有回避殖民统治的压迫性,但也同样探讨了日本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体系引入等方面所带来的影响,并试图分析这些影响是如何在台湾社会中引发复杂的反应。这种 nuanced 的视角,是很多历史著作所缺乏的。让我特别受益的是,书中对于“地方性知识”的重视。作者强调,要理解台湾历史,不能仅仅依赖宏大的政治史,更要关注那些根植于地方的文化传统、民间信仰、以及地方精英的活动。书中对一些地方性的史料、比如地方志、契约、以及口述历史的引用,都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的细节,也让我看到了普通民众在历史进程中的能动性。我还喜欢书中对于“记忆”的探讨。它不仅仅是研究历史事件本身,还关注这些事件是如何被不同群体所记忆、传承和解读的。这种对历史叙事的反思,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被重塑。
评分《台湾史志新论》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作者并没有浮光掠影地介绍历史,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个时代、每一个事件的根源和影响。书中关于台湾与中国大陆之间历史联系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动态的台湾。它并非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大陆在经济、文化、人口流动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双向的互动,是理解台湾历史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书中对于不同时期社会矛盾的分析,也十分精彩。无论是族群间的冲突、还是阶级间的对立,都得到了细致的呈现。这种对社会黑暗面的毫不避讳,反而让历史显得更加真实可信。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海岛性格”的探讨所吸引。台湾作为海岛,其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天然地与海洋相连,也因此塑造了其人民独特的商业精神、开放性,以及在动荡时代中求生的韧性。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商业活动、海上贸易、甚至是海盗活动的考察,生动地展现了这种“海岛性格”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代代相传,并在不同政治格局下显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