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年」──尤其是十、百整数的週年,往往是惊醒记忆的时刻,迫使人们正视历史的延续与教训。不过,某个年份,可能可以联系到多个历史上的事件或者人物,构成多面向的週年。今年是二二八事件六十週年,也是解严二十週年;但是今年不也是十月革命九十週年、国民党清共八十週年、对日抗战七十週年、反右运动五十週年、中东战争四十週年、乡土文学论战三十週年以及香港回归十週年吗?甚么週年应该纪念、甚么週年无妨忽略遗忘,不是没有客观理由的,但也不是不带着现实考量的。古为今用的本能,在週年的政治学上表现无遗。
本刊着重历史意识的检讨,所以对于週年的复杂含意,感触警惕并不侷限在台湾史。去年是文化大革命的四十週年,也是毛泽东去世的三十週年,我们未能即时找到合适的文章来回顾反省,很是遗憾。但幸运地,如今萧延中先生赐下大作,稍能弥补这份缺失。萧先生借用美国思想史家史华慈教授的观点,揭开文革以及毛泽东政治思想的深层结构,有助于理解这件牵动亿万人命运的二十世纪史上的奇特运动。对于文革的检讨与认识,在中国大陆与海外都有人在努力,不过,就思想层面上的反思而言,本文介绍的视野是深刻独特的。
吴乃德先生的〈转型正义和历史记忆:台湾民主化的未竟之业〉一文在本刊第二期发表后,引起各方瞩目讨论。值此二二八事件甲子週年之际,继续认真而非工具性地探讨转型正义这个理念,更具有严肃的含意。本期,江宜桦先生针对转型正义的意义与作法,进一步提出细致而全面的整理与检讨。江先生对于转型正义作为一项理想,既肯定其价值、又强调其侷限,正是思想性反思的辩证性格所在,请读者三思。另一方面,陈芳明先生强调,由于转型的独特历史脉络使然,转型正义在台湾应该特别强调和平与和解。这是一种从历史提炼的伦理唿吁,也请读者领会。
吴乃德文章的标题,已经指出转型正义与历史记忆有着紧密的关连。但是由于记忆是痛苦的、由于必经过选择,记忆不会是单纯的「回到过去」;相反,记忆难免受到各种人性的、时代的、政治的纠葛所左右。近年来,关于二二八事件以及五十年代白色恐怖的「性质」问题,引起过激烈的争论,即涉及了记忆的政治面向。二二八事件是族群冲突、还是当时内战阴影下的国家暴力?如果是族群冲突,那么冷战架构之下的「白色」恐怖,既然是针对「红色」左派而发动的,与二二八事件又岂能归于同一个范畴?这些争论以统独的鸿沟为背景,大概不会立即获得结论。但是,只要面对台湾史,就不得不面对台湾左派的真实存在,不得不面对五十年代的镇压真相。蓝博洲先生站在左?统的立场上,二十年来做了大量的历史工作,企图重现五十年前台湾左派的受难史。本期发表他有关张志忠的近作,愿这位革命者及其妻儿,借此也能得见一线历史的天日。
相对于台湾的记忆景观,他山之石可以攻错。越战是美国当代史的隐痛,犹太人大屠杀则是德国近代史的耻辱,两国都在争议声中费力建造了纪念建筑,企图面对一段痛苦的记忆。单德兴先生撰写长文介绍越战纪念碑,陈郴先生则介绍德国的犹太人纪念碑,两国的经验都有启发意义。不过,德国的纪念建筑面对了犹太人,越战纪念碑上却似乎不见越南的存在。其间对比,是不是多少反映了犹太人「内在于」德国和中南半岛「外在于」美国的赤裸裸的现实?越战的道德争议与大屠杀的道德争议,显然有着不同的脉络,那么我们岂能不问,今天台湾关于二二八的纪念与争议,所依循的道德脉络又是甚么面貌?
如果台湾的历史已经够沈重,中国大陆六十年来的历史就更不堪负荷了。几度的大风浪、大周转,一次接一次地沖刷剥离近代中国原已崩塌的各项价值与理想。但如今的中国,既然还无法面对历史,也就无法重拾历史每个阶段肯定过与糟蹋过的那些伦理秩序。本期陈赟先生和贺照田先生的文章,不约而同针对当代中国「精神史」的荒芜与迷乱进行溯源。两位的视野或许有异,可是两位的问题意识与对现状的诊断,共同指向一种针对「思想状况」的关怀,相信本刊读者会感到共鸣。
本期也发表张旭东和王琪涛两位先生对前期萧高彦、高全喜先生书评的回应。我们的篇幅虽然有限,但是作者之间的对话讨论,永远是我们最珍惜的思想交流契机。
萧延中 文革的政治思想根源:史华慈论卢梭、孟子与毛泽东
黎安友 中国研究四十载
张朋园 黎安友〈中国研究四十载〉读后
转型正义与记忆政治
江宜桦 台湾的转型正义及其省思
陈芳明 转型正义与台湾历史
单德兴 创伤.回忆.和解:析论林璎的越战将士纪念碑
陈郴 克服过去:柏林欧洲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的历史启思
蓝博洲 孤坟下的历史:张志忠及其妻儿
思想状况
陈赟 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自我理解
贺照田 从精神史看当代史
新书序跋
张锦忠、黄锦树:《重写台湾文学史》绪论:重写之必要,以及(他人的)洞见与(我们的)
不见
单德兴 边缘与中心的另类思索:《边缘与中心》序
回应与讨论:回应萧高彦、高全喜对《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的两篇书评
张旭东 文化主体性的辩证法与历史决定
王琦涛 是文化也是政治
思想采风
成庆 张艺谋与贾樟柯的背后:当代中国文化生产的第三只手
赖芸仪 巴柏教授来台演讲
钟大智 法国思想家布希亚去世
陈子瑜 培里安德森论俄国的民主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处理“转型正义”问题时的那种审慎和包容。他深知,历史的伤痛并非易于愈合,而“正义”的实现也并非一蹴而就。他花了大量篇幅去探讨不同社会在面对历史遗留问题时的困境,以及各种解决方案可能带来的 unintended consequences。我看到了他在努力平衡受害者权益、社会稳定以及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这种平衡之道,是转型时期社会治理的艺术,也是作者智慧的体现。而在“记忆政治”的层面,我则看到了作者对历史叙事背后权力运作的深刻揭示。他并没有简单地指责权力操纵历史,而是引导读者去理解,为什么权力需要对历史进行塑造,以及这种塑造如何影响着我们的集体身份和情感。书中对于“遗忘权”、“选择性记忆”等概念的讨论,让我意识到,记忆的构建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非被动地接受。这本书让我体会到,理解历史,就是要理解那些被刻意抹去的,以及那些被反复强调的。它是一本打开认知大门的钥匙,它让我在看待历史事件时,不再满足于表面的信息,而是去探究其更深层次的动因和影响。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展现了作者高超的学术功底。从“转型正义”的宏观框架,到“记忆政治”的微观剖析,再到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整个逻辑链条严丝合缝,令人叹为观止。作者在阐述“转型正义”时,并没有局限于某个特定的理论模型,而是广泛借鉴了不同学科的视角,包括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这使得他的论述更加全面和深刻。我尤其欣赏他对不同转型国家案例的比较分析,这让我看到了“正义”实现过程中,文化、历史、政治等多重因素的交互影响。而当他深入到“记忆政治”领域时,则以一种几乎是社会学田野调查式的细致,揭示了集体记忆的形成、传播和变异过程。书中关于“纪念碑”、“博物馆”、“历史教科书”等象征性空间的讨论,让我看到了记忆是如何被物质化和仪式化,从而成为维系社会秩序和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手段。我甚至开始思考,在我们身边的许多公共空间,是否也承载着某种特定的“记忆政治”的意图。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知识,更提供了一种理解世界的新视角,一种对历史和权力运作的深刻洞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沉静而引人深思的感觉,封面上简洁的字体和配色,在不经意间透露出一种学术的严谨,又带着一丝人文的温度。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在一家独立书店的书架上发现它的,当时就被它略显抽象的书名所吸引——“思想(5)转型正义与记忆政治”。“思想”系列本身就意味着深度和广度,而“转型正义”和“记忆政治”这两个关键词,则瞬间抓住了我对复杂社会议题的兴趣。虽然我尚未翻开这本书,但仅仅是它的名字,就足以让我联想到无数关于历史、关于真相、关于如何在冲突和创伤后重建社会秩序的讨论。我开始想象,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那些曾经饱受压迫的群体,如何在后极权时代争取应有的正义;又或者,它会剖析那些被刻意抹去的历史,是如何在集体记忆中以各种隐秘的方式继续发酵,并影响着当下的社会动态。我对“记忆政治”这个概念尤其感到好奇,它是否会揭示出权力如何操纵历史叙事,以及个体和集体记忆的构建过程是多么的充满张力和博弈。这本书的厚度也恰到好处,既不像一本简易的入门读物,又不至于让人望而生畏,仿佛预示着内容的丰富和论证的充分。我此刻的心情,既有对未知知识的期待,也有对它能否触及我内心深处关于公正与历史认知的忐忑。我甚至开始想象,书中可能出现的案例分析,是否会涉及到一些我熟悉的国家或地区,它们又是如何处理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这本书,在我眼中,已经不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通往理解人类社会深层结构和情感纠葛的一扇窗户。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对“思想”系列有了更深的理解。作者在“转型正义”的章节,展现了他对不同社会转型模式的深刻洞察,以及他对“正义”在复杂现实面前的种种挑战的清醒认识。他并没有给出过于理想化的解决方案,而是强调了在现实政治的限制下,如何最大化地追求公正。我看到了他对不同国家在追求真相、赔偿、问责等方面的经验教训的细致梳理,这让我对转型正义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体会。而在“记忆政治”的部分,作者则以一种近乎社会学田野调查般的细致,揭示了历史叙事如何被权力所塑造,以及集体记忆如何成为维护政治合法性和构建民族认同的重要工具。书中关于“国家叙事”、“集体记忆的仪式化”、“历史的再政治化”等概念的讨论,让我对当下社会中许多关于历史的争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是一次对历史和政治的深刻反思,它让我明白,理解过去,不仅仅是记住事实,更是要理解事实背后的力量,以及那些被沉默的声音。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一种沉静而有力的思想冲击。作者在探讨“转型正义”时,并没有使用激昂的口号,而是以一种冷静而理性的笔触,深入剖析了历史创伤的复杂性,以及寻求公正的艰难历程。我看到了他对不同国家在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时的各种尝试和遇到的困境,这让我对“正义”的实现有了更加 nuanced 的理解。他并没有提供一个万能的解决方案,而是强调了因地制宜、审慎推进的重要性。而在“记忆政治”的章节,作者的分析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揭示了历史叙事如何被权力所塑造,以及集体记忆如何成为维护政治合法性和构建民族认同的重要工具。书中关于“被遗忘的权力”、“记忆的修正”等概念的讨论,让我对当下社会中一些关于历史的争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是一次对历史和政治的深刻反思,它让我明白,理解过去,不仅仅是记住事实,更是要理解事实背后的力量,以及那些被沉默的声音。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可以说是一种智力上的“慢炖”。作者并没有急于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证,引导读者一步步地深入到“转型正义”和“记忆政治”的复杂世界中。他在探讨“转型正义”时,充分考虑到了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复杂性,避免了简单的普适性论断。我看到了他对不同国家在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时的各种尝试和遇到的困难,这让我对“正义”的实现有了更加 nuanced 的理解。他并没有提供一个万能的解决方案,而是强调了因地制宜、审慎推进的重要性。而在“记忆政治”的章节,作者的分析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揭示了历史叙事如何被权力所塑造,以及集体记忆如何成为维护政治合法性和构建民族认同的重要工具。书中关于“被遗忘的权力”、“记忆的修正”等概念的讨论,让我对当下社会中一些关于历史的争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是一次对历史和政治的深刻反思,它让我明白,理解过去,不仅仅是记住事实,更是要理解事实背后的力量,以及那些被沉默的声音。
评分这本书的论证过程,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作者以一种旁征博引、严谨细致的方式,层层递进地构建起他的思想体系。在探讨“转型正义”时,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各种国际通行的准则,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具体实践中遇到的独特挑战和复杂性。我特别赞赏作者对“真相委员会”、“赔偿机制”、“制度改革”等具体措施的深入剖析,他并没有给出标准化的答案,而是强调了不同情境下“正义”实现的路径差异。这种 nuanced 的处理方式,让我意识到,转型正义并非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根据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具体政治现实,进行审慎的设计和推进。而当目光转向“记忆政治”时,作者的分析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揭示了历史书写背后隐藏的权力运作,以及集体记忆如何被有意地塑形和操纵,从而服务于当下的政治目的。书中对于“国家叙事”、“民族记忆”以及“身份认同”之间关系的探讨,让我受益匪浅。我开始意识到,我们对于“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建构而非天然形成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以及记忆作为一种政治工具的强大力量。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对过去事件的认知,并警惕那些可能存在的、不为人知的操纵。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一种愉悦,不如说是一种挑战,一种智慧的搏斗。作者的笔触,如同解剖刀一般精准而犀利,他毫不留情地剥开了社会转型过程中那些令人不安的真相。在关于“转型正义”的章节,我看到了无数关于权力、关于创伤、关于和解的复杂议题,被作者以一种令人信服的方式呈现出来。他并没有回避那些道德上的灰色地带,也没有提供廉价的解决方案,而是引导读者去面对历史的沉重,并思考如何在承认过去的基础上,走向未来。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陷入沉思,想象着那些身处历史洪流中的个体,他们的选择,他们的痛苦,以及他们对公正的渴望。而“记忆政治”的部分,则让我看到了历史如何成为一种武器,一种工具,被用来塑造当下的政治话语和集体身份。作者对“历史记忆的斗争”的深刻描绘,让我对那些关于国家英雄、民族耻辱的叙事,产生了新的审视。我开始意识到,我们所理解的“民族史”,很可能是经过精心筛选和编排的结果。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理解过去,不仅仅是记住事实,更是要理解事实背后的力量,以及那些被沉默的声音。它是一本需要反复品味、深入思考的书,它所带来的冲击,将持续影响我对历史和政治的认知。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对于我来说,是一种独特的享受。它既有学者论述的严谨,又不失人文的温度。作者在分析“转型正义”时,并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一种清晰而富有逻辑的语言,将复杂的议题娓娓道来。我仿佛置身于一场深刻的学术对话之中,与作者一同探讨关于公正、关于真相、关于和解的种种可能。我尤其欣赏他对一些历史事件的描述,那些饱含情感却又理性分析的文字,让我对那些身处历史洪流中的个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当他进入“记忆政治”的范畴时,他的笔触则变得更加犀利和深刻。他揭示了权力如何通过操纵历史叙事来影响民意,以及集体记忆是如何在社会转型时期,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资源。书中关于“历史的再政治化”、“记忆的争夺”等概念的讨论,让我对当下社会中许多关于历史的争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是一次智识的探险,它让我看到了,理解历史,不仅仅是记住事实,更是要理解事实背后的权力,以及那些被沉默的声音。
评分翻开这本书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但又并非枯燥乏味。作者的文字风格,乍一看似乎带着一丝疏离感,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强大的逻辑力量和深刻的洞察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转型正义”这个宏大概念时,并没有流于泛泛而谈,而是通过一系列精细的个案分析,将抽象的理论落到了实处。那些在剧烈社会变革时期,个体所经历的苦难、抗争以及对公正的渴求,被作者娓娓道来,带着一种令人心悸的真实感。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受害者,在漫长的沉默和压抑后,如何艰难地寻找发声的途径,如何努力让被扭曲的历史重见天日。而“记忆政治”这一部分,更是让我拍案叫绝。作者犀利地剖析了权力如何通过控制历史叙事来巩固自身合法性,以及那些被遗忘或被歪曲的记忆,又是如何以一种“幽灵”般的存在,持续地影响着当下的社会情感和政治格局。书中关于“集体记忆”的讨论,让我意识到,我们所认为的“历史”,其实并非客观的记录,而是经过层层过滤和解读的结果。这种对历史认识的颠覆,让我对当下社会中那些关于过去的争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开始反思,我所接受的关于某些历史事件的认知,是否也受到了某种“记忆政治”的影响。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敢于触碰那些敏感而复杂的问题,并以一种深刻而又不失人文关怀的方式,引导读者进行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