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5)转型正义与记忆政治

思想(5)转型正义与记忆政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週年」──尤其是十、百整数的週年,往往是惊醒记忆的时刻,迫使人们正视历史的延续与教训。不过,某个年份,可能可以联系到多个历史上的事件或者人物,构成多面向的週年。今年是二二八事件六十週年,也是解严二十週年;但是今年不也是十月革命九十週年、国民党清共八十週年、对日抗战七十週年、反右运动五十週年、中东战争四十週年、乡土文学论战三十週年以及香港回归十週年吗?甚么週年应该纪念、甚么週年无妨忽略遗忘,不是没有客观理由的,但也不是不带着现实考量的。古为今用的本能,在週年的政治学上表现无遗。

  本刊着重历史意识的检讨,所以对于週年的复杂含意,感触警惕并不侷限在台湾史。去年是文化大革命的四十週年,也是毛泽东去世的三十週年,我们未能即时找到合适的文章来回顾反省,很是遗憾。但幸运地,如今萧延中先生赐下大作,稍能弥补这份缺失。萧先生借用美国思想史家史华慈教授的观点,揭开文革以及毛泽东政治思想的深层结构,有助于理解这件牵动亿万人命运的二十世纪史上的奇特运动。对于文革的检讨与认识,在中国大陆与海外都有人在努力,不过,就思想层面上的反思而言,本文介绍的视野是深刻独特的。

  吴乃德先生的〈转型正义和历史记忆:台湾民主化的未竟之业〉一文在本刊第二期发表后,引起各方瞩目讨论。值此二二八事件甲子週年之际,继续认真而非工具性地探讨转型正义这个理念,更具有严肃的含意。本期,江宜桦先生针对转型正义的意义与作法,进一步提出细致而全面的整理与检讨。江先生对于转型正义作为一项理想,既肯定其价值、又强调其侷限,正是思想性反思的辩证性格所在,请读者三思。另一方面,陈芳明先生强调,由于转型的独特历史脉络使然,转型正义在台湾应该特别强调和平与和解。这是一种从历史提炼的伦理唿吁,也请读者领会。

  吴乃德文章的标题,已经指出转型正义与历史记忆有着紧密的关连。但是由于记忆是痛苦的、由于必经过选择,记忆不会是单纯的「回到过去」;相反,记忆难免受到各种人性的、时代的、政治的纠葛所左右。近年来,关于二二八事件以及五十年代白色恐怖的「性质」问题,引起过激烈的争论,即涉及了记忆的政治面向。二二八事件是族群冲突、还是当时内战阴影下的国家暴力?如果是族群冲突,那么冷战架构之下的「白色」恐怖,既然是针对「红色」左派而发动的,与二二八事件又岂能归于同一个范畴?这些争论以统独的鸿沟为背景,大概不会立即获得结论。但是,只要面对台湾史,就不得不面对台湾左派的真实存在,不得不面对五十年代的镇压真相。蓝博洲先生站在左?统的立场上,二十年来做了大量的历史工作,企图重现五十年前台湾左派的受难史。本期发表他有关张志忠的近作,愿这位革命者及其妻儿,借此也能得见一线历史的天日。

  相对于台湾的记忆景观,他山之石可以攻错。越战是美国当代史的隐痛,犹太人大屠杀则是德国近代史的耻辱,两国都在争议声中费力建造了纪念建筑,企图面对一段痛苦的记忆。单德兴先生撰写长文介绍越战纪念碑,陈郴先生则介绍德国的犹太人纪念碑,两国的经验都有启发意义。不过,德国的纪念建筑面对了犹太人,越战纪念碑上却似乎不见越南的存在。其间对比,是不是多少反映了犹太人「内在于」德国和中南半岛「外在于」美国的赤裸裸的现实?越战的道德争议与大屠杀的道德争议,显然有着不同的脉络,那么我们岂能不问,今天台湾关于二二八的纪念与争议,所依循的道德脉络又是甚么面貌?

  如果台湾的历史已经够沈重,中国大陆六十年来的历史就更不堪负荷了。几度的大风浪、大周转,一次接一次地沖刷剥离近代中国原已崩塌的各项价值与理想。但如今的中国,既然还无法面对历史,也就无法重拾历史每个阶段肯定过与糟蹋过的那些伦理秩序。本期陈赟先生和贺照田先生的文章,不约而同针对当代中国「精神史」的荒芜与迷乱进行溯源。两位的视野或许有异,可是两位的问题意识与对现状的诊断,共同指向一种针对「思想状况」的关怀,相信本刊读者会感到共鸣。

  本期也发表张旭东和王琪涛两位先生对前期萧高彦、高全喜先生书评的回应。我们的篇幅虽然有限,但是作者之间的对话讨论,永远是我们最珍惜的思想交流契机。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萧延中 文革的政治思想根源:史华慈论卢梭、孟子与毛泽东
黎安友 中国研究四十载
张朋园 黎安友〈中国研究四十载〉读后

转型正义与记忆政治

江宜桦 台湾的转型正义及其省思
陈芳明 转型正义与台湾历史
单德兴 创伤.回忆.和解:析论林璎的越战将士纪念碑
陈郴 克服过去:柏林欧洲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的历史启思
蓝博洲 孤坟下的历史:张志忠及其妻儿

思想状况

陈赟 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自我理解
贺照田 从精神史看当代史

新书序跋

张锦忠、黄锦树:《重写台湾文学史》绪论:重写之必要,以及(他人的)洞见与(我们的)

不见

单德兴 边缘与中心的另类思索:《边缘与中心》序

回应与讨论:回应萧高彦、高全喜对《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的两篇书评

张旭东 文化主体性的辩证法与历史决定
王琦涛 是文化也是政治

思想采风

成庆 张艺谋与贾樟柯的背后:当代中国文化生产的第三只手
赖芸仪 巴柏教授来台演讲
钟大智 法国思想家布希亚去世
陈子瑜 培里安德森论俄国的民主

图书序言

台湾的转型正义及其省思

「转型正义」(transitional justice)是近年来台湾舆论界的热门议题,尤其在每年二二八纪念日前后,以「转型正义」为主题的研讨会、座谈会、记者会及出版品似乎有增无减。今年适逢二二八事件六十週年,转型正义问题的讨论,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在这些相关活动中,有的比较严肃且有助于我们对转型正义的认识,譬如《思想》第2期所刊出吴乃德教授的文章,以及《当代》第230期所刊出的转型正义专辑;有的则比较草率并充满政治操作的凿痕,如2007年初安排五国卸任元首来台出席的「全球新兴民主论坛」,或是民进党中常会在同年2月7日所提出的「去纳粹化」运动。

虽然转型正义的口号甚嚣尘上,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一个饶富兴味的现象:绝大部分倡导转型正义概念的,都是泛绿或亲绿的学者及团体;而泛蓝或亲蓝的学者及团体,则刻意不触及这个问题,或是以嘲讽、否定的态度看待这个问题。对于生活在台湾社会、凡事已经习惯按蓝绿分野思考的人们,这似乎也是天经地义的发展。然而,如果我们希望台湾社会能够就事论事、能够摆脱蓝绿本位的思考,并期待建立一个讲理的、公正的民主社会,我们实在应该鼓励大家真诚地面对问题,釐清转型正义的意义与作法。也许我们无法在所有争议性问题的处理上获得共识,但至少对历史有所交待,对未来世代也可以提供进一步思考的契机。


一、民主转型与转型正义
由于某些政治人物的蓄意扭曲,目前舆论在谈论转型正义问题时,会把许多相干、不相干的议题混杂在一起,使大家对转型正义的内涵感到困惑,或甚至产生嫌恶排斥的心理。举例而言,陈总统因家人滥用特权而遭到反对党勐烈抨击时,辩解说过去的「七海官邸」到现在都还享有特殊待遇,大家凭什么指责民生寓所帮佣支领特工人员的津贴叫做贪腐与特权。我们遗憾的不只是陈总统以「过去别人可以,为什么我现在就不行」的心态看待此一事件,更在于他主张这是「转型正义」的问题,彷彿我们应该彻底检讨「七海官邸」的陋规,同时又谅解民生寓所的作法,这样才符合转型正义的要求。然而,转型正义如果要有意义,当然是要一併检讨七海官邸(现在叫「大直寓所」)以及民生寓所(当时是总统女婿住所)是否必须配置国安人员、及以清洁工能否支领特工人员薪资的问题。陈总统以「转型正义」替自己不当行为辩护的结果,只会使一知半解的人认为转型正义并不是什么好东西。

再以最近民进党中常会所讨论的转型正义提案来讲,游钖堃主席除了力主全国彻底消除「蒋中正」的名字(如「中正纪念堂」、「中正路」、「中正公园」改名),加速通过「政党不当取得财产条例」之外,还主张威权时期曾参与政府体系者不得入党,并唿吁立即制定新宪法、确立总统制或内阁制的问题。这个提案所涉及的项目中,有些的确与转型正义有关(如国民党党产问题),有些作法上值得商榷(如中正路全部改名或扩大排蓝条款),有些则与转型正义没有关联(如修宪或制宪以确立中央政府体制)。这种提案事实上是假「转型正义」之名,行贯彻一党政见或遂行一人意志之实。虽然提案本身能够帮助提案者争取深绿选民的青睐,但是不断操弄议题的结果,也同样让敌对政党的支持者鄙夷其动机,并质疑转型正义诉求的合理性与正当性。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