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许雪姬
前言
致谢语
第1章:李登辉诞生时的台湾
第2章:一个台湾经济学人的日本教育
第3章:受困于战争与屠杀的钳口:李登辉的悲情岁月,1944-1947
第4章:一个学者的形成
第5章:皈依基督信仰、转向国民党的李登辉
第6章:初尝权力
第7章:省主席与副总统时代,1981-87
第8章:李登辉总统,1988-93
第9章:领导台湾巩固民主
第10章:结语
参考书目 英中文对照表
中译本代序
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所长 许雪姬
生平第一次打工是在我就读台大历史所博士班的第二年(1979年),工作性质是为台北市即将召开的「耆老座谈会」拟题目、访问耆老,以便自老人家口中去发掘历史、保存历史,这时的台北市长就是李登辉先生。召开台北市耆老座谈会那一天,第一次见到市长,他那高挺的身材以及厚实?大的下巴令人印象深刻。虽然我已不记得开幕式时他说了什么话,因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次的经验成为往后我从事口述历史工作的开端,虽然我第一本口述历史(与陈三井先生合访)《林衡道先生访问纪录》要到1992年才出版。
1991年我被选定为二二八事件工作小组成员之一,撰写《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为不幸的死难者找回公理、真相,促成李登辉先生以总统的身分道歉,而立法院也通过「二二八事件补偿条例」。虽然我们几个成员中有人收到黑函,也饱受外界异样的眼光,使我常自我解嘲说我是李先生时代的「御用学者」;但如今想来,却庆幸自己能在那时刻尽力。
民选总统那一年(1996)我到京都大学游学,当中共对台湾沿海发射炮弹,使在日本的我忧心如焚,每天看日本各大媒体报导,总是忐忑不安、难以成眠,一直到我赶回台湾,对他投下我神圣的一票,心中才安定下来。
台湾在李先生12年(1988-2000)的领导下,旧的恶政尚难清除,新的良政也待展开。我看到的是一个老台湾人对台湾前途的担忧,他们不允许下一代再做只有故乡没有自己国家的一代,他努力改善台湾的外交环境,企图为后代子孙打造一个可以安身立命、长长久久的台湾。这一切的一切,都因李先生已进入老年,时间相当有限,故他无所惧,一味向前行。也许李先生那一代的台湾人,年轻时未能对台湾的未来做出具体的贡献,此刻把握住执政的最后时期,由宣传理念,进而具体实践,这对李先生而言,也是一种具体的补偿作用。
2000年国民党总统选战失利,虽然政党顺利轮替,但李先生却成为其党内「同志」众矢之的,被逼提早交出国民党党主席的位置;没有人料到他退而不休,以在野身分仍关注国事,批评国民党,以致被开除党籍。老骥伏枥的他又成为新政党台联的精神领袖,真是为了台湾不知「死」之将至!
这样一位对台湾发展扮演举足轻重角色的李先生,是不可能没有传。早在蔡石山教授这本书之前,已有五花八门的传记出现,造神、批判他的都大有人在,其中较具水准的,中文着作就不必再提,日文着作则有若林正丈《???�李登辉??「大陆?家」□□�离陆?》(东京:岩波书店,1997年)与伊藤洁(刘明修,2006年过世)的《李登辉伝》(东京:文芸春秋,1995年),但尚未有一本英文的李登辉专着,而且超过到2000年他离开总统的职位时。
蔡石山教授费了许多心力,亲自访问李先生及其相关人物,将复杂的资料化繁就简,却又能精密分析其一生重要的转折。李先生先是学做一个日本人,再过度到学做一个中国人,到晚年才回复到做为一个台湾人,这是老一辈台湾人必经之路,甚至还多一段再学做一个美国人。蔡教授试着去了解其心理历程、时代背景、遭遇的周折,以及他如何学习执政,又如何利用自己的位置来为台湾寻找另类的出路。他人格的优缺点是伪装、坚执,都透过蔡教授的生花妙笔跃然纸上。对李先生人生大转折之际,究竟背后是什么看法产生好奇,而想得到解答的,可以在本书得到答案。
我和蔡教授素无渊源,但在学中拜读过他的《西洋史学史》,去(2005)年他到中研院台史所来当访问学人半年,今年(2006)2月再来半年,送我 Lee Teng-hui and Taiwan's Quest for Identity (New York,N.Y.: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一书,告诉我他打算译成中文出版。我既主持台史所所务,就有义务协助他做成这件有意义的事,替他找了曾士荣、陈进盛两人担任中译的工作,并由我做中文版的监译与校读的工作。承蔡教授信任与谅解,中译本修正了一些英文原着中的小瑕疵,使本书更趋正确,而可读性也更高。如今这本书即将出版,令我如释重负。
坦白说,我一直在找机会想做一件对李先生有正面意义的事,以报答他为台湾付出的心力(于万一)。也谢谢蔡石山教授,他让我有机会来为这本书的中文版把关。谨为之序。
2006年11月22日夜PM 11:30
于近史所研究室
《李登辉与台湾国家认同》这个书名,触及了我对台湾政治历史最深层的思考。李登辉先生,作为一位极具争议却又无可忽视的历史人物,他的政治生涯与台湾国家认同的演变紧密相连。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勾勒出这条复杂的轨迹?它是否会细致地展现李登辉在不同的政治阶段,对于“台湾”这个概念的理解和定位是如何变化的?他如何在一个充满两岸关系紧张、国内族群认同多元的复杂环境中,去构建一种新的“国家认同”?我期待书中能够超越简单的政治标签,去深入探讨他所提出的理念,是否真正触及到了台湾社会的深层情感和集体记忆。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呈现,在李登辉的影响下,台湾社会内部关于国家认同的争论是如何展开的,哪些群体接受了他的观点,哪些群体又持保留甚至反对的态度。对我来说,理解“国家认同”的形成过程,就是理解一个社会如何定义自身,如何面对未来,而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出了这个关键的切入点。
评分读到《李登辉与台湾国家认同》这个书名,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李登辉先生的画面和事件。他作为“民主先生”,在台湾民主化进程中的角色举足轻重,但与此同时,“国家认同”的议题,尤其是围绕着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关系,以及台湾主体性的建构,也一直是围绕着他,也围绕着那个时代最复杂、最引人争议的焦点。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会从哪个角度切入?是着重于他推行的具体政策,比如“两国论”的提出,还是更侧重于他个人的思想演变,以及这些思想如何与台湾的社会思潮相互激化、相互融合?“国家认同”是一个极其宏大而又高度个体化的概念,它涉及到历史记忆、文化归属、政治立场,甚至是对未来的想象。我想了解,作者将如何把李登辉这个人,他的决策,他的言论,与台湾社会在那个特定时期关于“我们是谁”的集体追问联系起来。这其中的张力,以及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冲突,都让我感到非常好奇,并期待书中能提供深刻的见解。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立刻吸引了我——《李登辉与台湾国家认同》。在当前关于台湾身份认同的讨论如此激烈、观点如此分化的时代,李登辉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人物。他的政治生涯贯穿了台湾从威权统治向民主转型的关键时期,而“国家认同”这个问题,更是他任内以及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台湾政治光谱上最为核心也最为敏感的议题。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梳理李登辉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他是如何一步步塑造、影响甚至挑战了既有的台湾国家认同的?是仅仅停留在政治宣言层面,还是深入到了文化、社会、历史等更广泛的领域?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种基于史料的、不带过多个人情感色彩的分析,帮助读者理解,在李登辉主政的那些年里,台湾的“我们是谁”这个问题,是如何被提出的、被讨论的,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哪些传统观念被动摇,又有哪些新的叙事被构建起来。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重量和现实的意义,勾勒出一条从历史人物到当下议题的清晰脉络。
评分《李登辉与台湾国家认同》这个书名,对我而言,简直是一条引人入胜的线索,指向了台湾近代史上一段极其关键也极其复杂的时期。李登辉先生,他的名字几乎就是台湾民主转型和国家认同重塑的代名词。在政治舞台上,他扮演了从延续国民党统治到逐步走向本土化、强化台湾主体性的关键角色。因此,这本书若能深入剖析他如何影响甚至定义了台湾的国家认同,对我来说就具有非凡的价值。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的,不仅仅是宏观的政治叙事,更希望看到微观的、具体的分析。比如,他是否通过教育、文化宣传、历史解释等多种途径,去塑造台湾民众的身份认同?他所倡导的“台湾人”的身份,究竟包含了哪些元素?又排斥了哪些元素?书中能否展现出,在“国家认同”这个议题上,台湾社会内部存在的不同声音和观点,以及李登辉的政策和理念,在多大程度上契合了这些声音,又在多大程度上引发了新的争议?对这些细致入微的探讨,我充满了期待。
评分单凭《李登辉与台湾国家认同》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对台湾政治历史的浓厚兴趣。李登辉先生的名字,几乎是台湾社会从威权走向民主,以及“台湾主体意识”崛起过程中最鲜明的标志之一。他如何引领台湾走向民主化,如何处理与中国大陆的关系,以及在此过程中,“台湾国家认同”这个核心议题是如何被提出、被讨论、被塑造的,都是我非常想深入了解的内容。这本书的书名暗示着,它将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政治人物的传记,更是一次对台湾身份认同史的深度挖掘。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李登辉的政治主张、决策过程,以及他个人的思想转变,是如何与台湾社会内部的各种力量、思潮相互作用,最终影响了台湾人民对自身国家身份的认知。这其中必然涉及到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纠葛以及深刻的社会变迁,而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解开这些层层迷雾,提供一个清晰而有深度的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