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辉与台湾国家认同

李登辉与台湾国家认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李登辉
  • 台湾国家认同
  • 台湾政治
  • 台湾历史
  • 民主化
  • 本土化
  • 政治人物
  • 中华民国
  • 两岸关系
  • 身份认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第一部李登辉的英文传记,也是一本论述台湾艰苦奋斗、多元文化、复杂历史的严谨学术着作。 作者执教美国大学逾三十五年,他以史家专业,叙述台湾小岛在历经外来政权统治下,所演变的复杂社会,以及台湾人追求「国家认同」的曲折过程。本书除了提供「历史主角」李登辉丰富、神祕、富有争议性的个人写照之外,同时褒贬李登辉的政治理念与行政措施。 李登辉的人生历程是百年来台湾历史的缩影,也是台湾难能难得的领袖人物。本书以他成长、求学和从政背景为主轴,循序刻划出岛民从「日本人」,过渡到「中国人」,再自我觉醒成为「台湾人」的心路历程,以及台湾人所承受的心理折磨。李登辉具有待机求变、启发创新、沈着反抗的坚强性格,非伤痕过深而扭曲的奴隶性格,亦非屈从忍辱、逆来顺受的奴婢性格。 本书在分析岛民性格时,作者以改朝换代的大历史背景为座标,再论述台湾社会文化的演变,以及新的「殖民语言」对岛民的生活困扰。作者用基督教赎罪(redemption)的教义,来解释李登辉的「善变」。战后,由于「党外」「海外」台湾人勇敢持续抗争、牺牲,李登辉一生才能平步青云,退休后全力奉献于台湾的主权独立。 本书对李登辉的智识世界,他提倡的本土意识、生命共同体、两国论、新台湾人、国家民族主义,都作深入阐述,帮助读者了解近年来,台湾政党间为何相互攻讦谩骂,统独议题何以争论不休,作者都提出精辟的解说。
战后台湾的复杂图景:从身份焦虑到政治转型 导言:历史的迷雾与身份的重塑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战后台湾社会在政治、文化与身份认同层面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与内在张力。我们聚焦于一个核心议题:在经历了殖民统治、战乱冲突和冷战格局的剧烈冲击后,台湾人民如何构建和理解自身的“身份”,以及这种身份的建构如何反作用于其政治走向。本书将避开对单一历史人物的聚焦,转而着眼于宏观的社会结构变迁、思潮的激荡与民间集体记忆的重塑过程。 第一部:历史的断裂与记忆的重叠(1945-1970年代初) 战后初期,台湾社会面临着剧烈的“去殖民化”与“再殖民化”的双重困境。随着国民政府的迁台,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文化习惯遭受了根本性的动摇。 1. 族群的张力与社会阶层的重组: 本书详细梳理了“外省人”与“本省人”两大群体在政治资源分配、经济利益获取以及文化话语权上的初期冲突与融合。我们通过对档案、早期报纸及地方文献的细致考察,还原了1940年代末至1950年代初,社会底层民众在物资匮乏与政治高压下,为生存而进行的挣扎。特别是,我们将探讨“战后一代”——在战后出生或幼年迁台的群体——如何在两种不同文化经验的夹缝中,形成了他们早期的身份基调,这种基调往往是实用主义与对稳定环境的渴望的混合体。 2. 思想控制与知识精英的困境: 在威权体制的早期阶段,思想的统一性被置于绝对优先地位。本书分析了教育体制和大众媒体如何被系统性地用来建构一种“大中华叙事”。然而,在这一高压之下,知识分子群体内部也产生了微妙的分化。一部分人选择“出走”或沉默,另一部分则在有限的学术空间内,试图以“本土化”的视角,探索台湾在地经验的独特性。我们考察了战后初期引进的西方思潮(如自由主义、现代主义)如何在本土的政治现实中发生变异,并为后来的社会运动埋下了思想的火种。 3. 经济起飞与社会结构的现代化冲击: 1960年代的经济发展转型,是塑造台湾社会结构的关键时期。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出口导向型经济的转变,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职业结构,也带来了新的社会矛盾。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加速了家庭结构的传统解体,并催生了全新的城市工人阶层。这种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失根感”和“疏离感”,成为后来身份认同探讨的重要社会背景。本书将侧重分析这种经济现代化如何间接地削弱了传统宗族力量,为现代公民社会的萌芽创造了潜在条件。 第二部:转型期的探索与认同的多元化(1970年代中后期至1990年代) 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和岛内社会力量的积蓄,台湾社会开始进入一个寻求身份突破的阶段。 1. “本土意识”的勃兴与文化自觉: 1970年代,知识界对台湾自身历史与文化的关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我们详细探讨了在这一时期,“乡土文学论战”等文化事件所蕴含的深刻政治意涵。这不仅仅是文学流派之争,更是对长期被压抑的“在地经验”的重新确认。通过对民间艺术、历史研究和哲学思辨的梳理,本书展示了“台湾”如何从一个地理概念,逐渐转化为一种带有情感色彩和政治诉求的“主体意识”。 2. 政治参与的扩大与社会运动的兴起: 威权体系的松动为民间力量的崛起提供了空间。本书将重点分析不同社会群体如何通过组织化的努力,挑战既有的政治秩序,并为争取公民权利而斗争。这些运动,无论是早期的党外抗争,还是后来的劳工权益、环保议题等,都伴随着对“我们是谁?”这一根本性问题的追问。身份认同的建构,在实际的政治动员和权利争取过程中,获得了具体的实践载体。 3. 全球化视野下的身份重估: 随着台湾与世界联系的日益紧密,本土身份的构建也开始参照外部世界。冷战结束后,全球思潮的涌入使得台湾的知识界开始从更宏大的历史维度审视自身处境。本书分析了战后世代的知识分子如何运用后殖民理论、后现代主义等视角,解构原有的历史叙事,并尝试在多元的全球文化中,为台湾身份寻找新的锚点,不再将自身视为任何单一“大国”附庸的叙事。 结论:身份政治的复杂遗产 本书的分析表明,战后台湾的身份认同并非一个单一、线性的发展过程,而是一系列权力斗争、文化碰撞和自我反思的复杂结果。从初期的生存焦虑,到对自身历史与文化的深切关注,再到最终迈向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每一步都充满了内在的张力与未完成的议题。本书试图提供一个全面的框架,来理解这种复杂性,为理解当代台湾社会的政治文化提供深厚的历史与社会学基础。我们最终呈现的,是一个不断在“过去”与“未来”、“内在”与“外在”之间进行协商和重塑的社会群像。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代序/许雪姬
前言
致谢语

第1章:李登辉诞生时的台湾
第2章:一个台湾经济学人的日本教育
第3章:受困于战争与屠杀的钳口:李登辉的悲情岁月,1944-1947
第4章:一个学者的形成
第5章:皈依基督信仰、转向国民党的李登辉
第6章:初尝权力
第7章:省主席与副总统时代,1981-87
第8章:李登辉总统,1988-93
第9章:领导台湾巩固民主
第10章:结语
参考书目 英中文对照表

图书序言

中译本代序 
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所长 许雪姬

  生平第一次打工是在我就读台大历史所博士班的第二年(1979年),工作性质是为台北市即将召开的「耆老座谈会」拟题目、访问耆老,以便自老人家口中去发掘历史、保存历史,这时的台北市长就是李登辉先生。召开台北市耆老座谈会那一天,第一次见到市长,他那高挺的身材以及厚实?大的下巴令人印象深刻。虽然我已不记得开幕式时他说了什么话,因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次的经验成为往后我从事口述历史工作的开端,虽然我第一本口述历史(与陈三井先生合访)《林衡道先生访问纪录》要到1992年才出版。

  1991年我被选定为二二八事件工作小组成员之一,撰写《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为不幸的死难者找回公理、真相,促成李登辉先生以总统的身分道歉,而立法院也通过「二二八事件补偿条例」。虽然我们几个成员中有人收到黑函,也饱受外界异样的眼光,使我常自我解嘲说我是李先生时代的「御用学者」;但如今想来,却庆幸自己能在那时刻尽力。

  民选总统那一年(1996)我到京都大学游学,当中共对台湾沿海发射炮弹,使在日本的我忧心如焚,每天看日本各大媒体报导,总是忐忑不安、难以成眠,一直到我赶回台湾,对他投下我神圣的一票,心中才安定下来。

  台湾在李先生12年(1988-2000)的领导下,旧的恶政尚难清除,新的良政也待展开。我看到的是一个老台湾人对台湾前途的担忧,他们不允许下一代再做只有故乡没有自己国家的一代,他努力改善台湾的外交环境,企图为后代子孙打造一个可以安身立命、长长久久的台湾。这一切的一切,都因李先生已进入老年,时间相当有限,故他无所惧,一味向前行。也许李先生那一代的台湾人,年轻时未能对台湾的未来做出具体的贡献,此刻把握住执政的最后时期,由宣传理念,进而具体实践,这对李先生而言,也是一种具体的补偿作用。

  2000年国民党总统选战失利,虽然政党顺利轮替,但李先生却成为其党内「同志」众矢之的,被逼提早交出国民党党主席的位置;没有人料到他退而不休,以在野身分仍关注国事,批评国民党,以致被开除党籍。老骥伏枥的他又成为新政党台联的精神领袖,真是为了台湾不知「死」之将至!

  这样一位对台湾发展扮演举足轻重角色的李先生,是不可能没有传。早在蔡石山教授这本书之前,已有五花八门的传记出现,造神、批判他的都大有人在,其中较具水准的,中文着作就不必再提,日文着作则有若林正丈《???�李登辉??「大陆?家」□□�离陆?》(东京:岩波书店,1997年)与伊藤洁(刘明修,2006年过世)的《李登辉伝》(东京:文芸春秋,1995年),但尚未有一本英文的李登辉专着,而且超过到2000年他离开总统的职位时。

  蔡石山教授费了许多心力,亲自访问李先生及其相关人物,将复杂的资料化繁就简,却又能精密分析其一生重要的转折。李先生先是学做一个日本人,再过度到学做一个中国人,到晚年才回复到做为一个台湾人,这是老一辈台湾人必经之路,甚至还多一段再学做一个美国人。蔡教授试着去了解其心理历程、时代背景、遭遇的周折,以及他如何学习执政,又如何利用自己的位置来为台湾寻找另类的出路。他人格的优缺点是伪装、坚执,都透过蔡教授的生花妙笔跃然纸上。对李先生人生大转折之际,究竟背后是什么看法产生好奇,而想得到解答的,可以在本书得到答案。

  我和蔡教授素无渊源,但在学中拜读过他的《西洋史学史》,去(2005)年他到中研院台史所来当访问学人半年,今年(2006)2月再来半年,送我 Lee Teng-hui and Taiwan's Quest for Identity (New York,N.Y.: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一书,告诉我他打算译成中文出版。我既主持台史所所务,就有义务协助他做成这件有意义的事,替他找了曾士荣、陈进盛两人担任中译的工作,并由我做中文版的监译与校读的工作。承蔡教授信任与谅解,中译本修正了一些英文原着中的小瑕疵,使本书更趋正确,而可读性也更高。如今这本书即将出版,令我如释重负。

  坦白说,我一直在找机会想做一件对李先生有正面意义的事,以报答他为台湾付出的心力(于万一)。也谢谢蔡石山教授,他让我有机会来为这本书的中文版把关。谨为之序。

2006年11月22日夜PM 11:30            
于近史所研究室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李登辉与台湾国家认同》这个书名,触及了我对台湾政治历史最深层的思考。李登辉先生,作为一位极具争议却又无可忽视的历史人物,他的政治生涯与台湾国家认同的演变紧密相连。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勾勒出这条复杂的轨迹?它是否会细致地展现李登辉在不同的政治阶段,对于“台湾”这个概念的理解和定位是如何变化的?他如何在一个充满两岸关系紧张、国内族群认同多元的复杂环境中,去构建一种新的“国家认同”?我期待书中能够超越简单的政治标签,去深入探讨他所提出的理念,是否真正触及到了台湾社会的深层情感和集体记忆。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呈现,在李登辉的影响下,台湾社会内部关于国家认同的争论是如何展开的,哪些群体接受了他的观点,哪些群体又持保留甚至反对的态度。对我来说,理解“国家认同”的形成过程,就是理解一个社会如何定义自身,如何面对未来,而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出了这个关键的切入点。

评分

读到《李登辉与台湾国家认同》这个书名,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李登辉先生的画面和事件。他作为“民主先生”,在台湾民主化进程中的角色举足轻重,但与此同时,“国家认同”的议题,尤其是围绕着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关系,以及台湾主体性的建构,也一直是围绕着他,也围绕着那个时代最复杂、最引人争议的焦点。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会从哪个角度切入?是着重于他推行的具体政策,比如“两国论”的提出,还是更侧重于他个人的思想演变,以及这些思想如何与台湾的社会思潮相互激化、相互融合?“国家认同”是一个极其宏大而又高度个体化的概念,它涉及到历史记忆、文化归属、政治立场,甚至是对未来的想象。我想了解,作者将如何把李登辉这个人,他的决策,他的言论,与台湾社会在那个特定时期关于“我们是谁”的集体追问联系起来。这其中的张力,以及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冲突,都让我感到非常好奇,并期待书中能提供深刻的见解。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立刻吸引了我——《李登辉与台湾国家认同》。在当前关于台湾身份认同的讨论如此激烈、观点如此分化的时代,李登辉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人物。他的政治生涯贯穿了台湾从威权统治向民主转型的关键时期,而“国家认同”这个问题,更是他任内以及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台湾政治光谱上最为核心也最为敏感的议题。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梳理李登辉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他是如何一步步塑造、影响甚至挑战了既有的台湾国家认同的?是仅仅停留在政治宣言层面,还是深入到了文化、社会、历史等更广泛的领域?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种基于史料的、不带过多个人情感色彩的分析,帮助读者理解,在李登辉主政的那些年里,台湾的“我们是谁”这个问题,是如何被提出的、被讨论的,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哪些传统观念被动摇,又有哪些新的叙事被构建起来。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重量和现实的意义,勾勒出一条从历史人物到当下议题的清晰脉络。

评分

《李登辉与台湾国家认同》这个书名,对我而言,简直是一条引人入胜的线索,指向了台湾近代史上一段极其关键也极其复杂的时期。李登辉先生,他的名字几乎就是台湾民主转型和国家认同重塑的代名词。在政治舞台上,他扮演了从延续国民党统治到逐步走向本土化、强化台湾主体性的关键角色。因此,这本书若能深入剖析他如何影响甚至定义了台湾的国家认同,对我来说就具有非凡的价值。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的,不仅仅是宏观的政治叙事,更希望看到微观的、具体的分析。比如,他是否通过教育、文化宣传、历史解释等多种途径,去塑造台湾民众的身份认同?他所倡导的“台湾人”的身份,究竟包含了哪些元素?又排斥了哪些元素?书中能否展现出,在“国家认同”这个议题上,台湾社会内部存在的不同声音和观点,以及李登辉的政策和理念,在多大程度上契合了这些声音,又在多大程度上引发了新的争议?对这些细致入微的探讨,我充满了期待。

评分

单凭《李登辉与台湾国家认同》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对台湾政治历史的浓厚兴趣。李登辉先生的名字,几乎是台湾社会从威权走向民主,以及“台湾主体意识”崛起过程中最鲜明的标志之一。他如何引领台湾走向民主化,如何处理与中国大陆的关系,以及在此过程中,“台湾国家认同”这个核心议题是如何被提出、被讨论、被塑造的,都是我非常想深入了解的内容。这本书的书名暗示着,它将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政治人物的传记,更是一次对台湾身份认同史的深度挖掘。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李登辉的政治主张、决策过程,以及他个人的思想转变,是如何与台湾社会内部的各种力量、思潮相互作用,最终影响了台湾人民对自身国家身份的认知。这其中必然涉及到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纠葛以及深刻的社会变迁,而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解开这些层层迷雾,提供一个清晰而有深度的视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