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是透过日治时期「同化」教育的分析──有关近代化论述和实际政策内容,以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继而去探讨近代台湾人认同意识之内涵、特质及意义。
由于掣肘于「国体论」这个近代日本的政治文化,台湾的国语「同化」教育中含有相当程度的近代性,以及日本独特的精神文化。而根据「国体论」,台湾人取得平等待遇的条件取决于「同化」教育的程度。因此为了争取平等待遇,台湾人以选择性、自律性的态度积极去接受「同化」中的近代化,应该不是妥协而是一种「以接受作为抵抗」的抵殖民。因为如此对应「同化」的方式,必然会压缩到殖民差别统治的正当性,或动摇到「国体论」。
跳脱出「汉贼不两立」的传统抵抗观,我们发现台湾人在日治时期不断围绕着近代文明这个议题,与统治者之间产生赋与、接受、希求、拒绝、自立、抑止的复杂互动。在这个互动过程中,统治者被迫不断的调整其「同化」政策并大量普及教育机构。而在「以接受作为抵抗」的历程中,台湾人以机巧的抵抗方式达成了近代化。
不过台湾人利用「同化」教育强烈追求近代文明的态度,相对的淡化了其保存或强调传统文化的意愿和形象。而透过如此的抵殖民过程和经验,所形构出的汉民族共同体「想像」,成为战后台湾人认同意识的特质与基础。
作者简介
陈培丰
一九五四年生,日本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社会学毕业、日本语日本文化硕士,东京大学总合文化研究博士。留学期间曾获第14届「时报文学奖」小说甄选首奖。归国后曾于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及中国文哲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并担任国立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系副教授、国立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以及国立师范大学台湾文化及语言文学所兼任副教授等工作。现任中央研究院台湾历史研究所助研究员。研究领域为日治时期语言思想史,日治时期文化思想史,台湾文学史以及国语同化政策研究。
编译者简介
王兴安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班
凤气至纯平
国立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硕士班
《同化的同床异梦:日治时期台湾的语言政策、近代化与认同》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足够引人入胜了。它提出的“同床异梦”这个比喻,立刻勾勒出一幅复杂而充满张力的画面:表面上,日本殖民者试图将台湾纳入其“大东亚共荣圈”,推行同化政策,其中语言的统一自然是重中之重;然而,在被强制的共同“床铺”之下,台湾人民内心深处却有着不同的渴望、不同的记忆、不同的文化根基,他们并非全盘接受,而是怀揣着各自的“异梦”。这种表面的融合与内在的分裂,正是殖民历史最深刻的伤痕之一。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深入剖析,在日治时期这个关键的历史节点,日本是如何通过语言政策来试图塑造台湾人的身份认同的?它具体采用了哪些策略?是强制性的禁令,还是潜移默化的引导?例如,日语教育的推广,国语运动的兴起,对台湾本土语言(如闽南语、客家语、原住民语)的态度又是如何变化的?这些语言政策的推行,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台湾社会的近代化进程?“近代化”在这里并非一个纯粹的技术或经济概念,它与身份的重塑、文化的变迁紧密相连。当一个社会的语言被改变,它所承载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历史叙事是否也会随之改变?这其中又会引发怎样的抵抗、适应与妥协?这本书能否带我们走进那个时代,去感受语言的魔力与禁锢,去理解在强制同化之下,台湾人民的内心世界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挣扎与演变?我对其中关于“认同”的探讨尤其好奇,殖民者的同化努力,究竟是成功地抹去了台湾的原有认同,还是在无意中催生了新的、更复杂的混合型认同?或者,在日治时期,就已经埋下了后来“台湾人”主体意识觉醒的种子?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这本书,去探寻这些深邃的问题,去理解那段被语言、近代化与身份认同交织缠绕的历史。
评分“同化的同床异梦:日治时期台湾的语言政策、近代化与认同”这书名,简直就像一首充满叙事感的诗,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它巧妙地运用“同床异梦”的比喻,一下子就把我拉入了一个充满矛盾与张力的历史场景。我最期待的是,本书能够如何细腻地描绘出日治时期台湾的“语言政策”是如何被设计和执行的。这不仅仅是关于学校里教什么语言,更是关于语言如何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如何成为一种权力工具,如何塑造人们的思维模式和世界观。我希望看到书中能有具体的案例,比如,那些被迫学习日语的台湾学子,他们内心的纠结与挣扎;或者,那些在公共场合必须使用日语的知识分子,他们是如何在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游走的。同时,“近代化”这个词,在这本书的语境下,我想一定有着特殊的含义。它不是简单的经济发展,而更关乎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变,一种生活方式的革新,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语言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日本是如何将自己的“近代化”模式,通过语言强行灌输给台湾的?这种“近代化”是否也包含着一种对台湾原有文化的改造和重塑?而“认同”的部分,则是我认为这本书最深刻也最触动人心的主题。在日语的强势推进和日本文化的潜移默化下,台湾人民的身份认同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被迫接受,还是在暗中坚守?“同化”的政策,究竟是成功地让他们变成了“日本人”,还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反而激化了对自身民族文化的眷恋,催生了新的、更强的“台湾人”的自我意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细致入微地展现,在殖民者的“同化”之梦的笼罩下,台湾人民如何带着自己独特的“异梦”前行,这种“异梦”又是如何影响了台湾的近代化进程,最终塑造了其独特的身份认同。这本书不仅是对历史的梳理,更是对人心和文化的深刻洞察。
评分《同化的同床异梦:日治时期台湾的语言政策、近代化与认同》这个题目,确实能立刻勾起读者的兴趣。它用“同床异梦”这样充满戏剧张力的比喻,直接点出了日治时期台湾与日本之间一种既亲密接触又貌合神离的关系。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试图深入剖析在这种表面的“同床”之下,隐藏着怎样的深层矛盾和文化张力。我特别想了解的是,这本书是如何处理“语言政策”这一核心内容的。殖民者如何巧妙或强硬地利用语言,来达到其统治和同化的目的?例如,日语教育在台湾社会的普及程度如何?有没有一些生动的案例,描绘出台湾人在学习日语过程中所经历的挑战、适应,甚至是内心的挣扎?它会对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语言政策做区分吗?比如,早期与后期,城市与乡村,汉人社群与原住民社群,在语言政策的实施上是否存在差异?而“近代化”与“语言政策”之间的联系,在我看来是这本书最引人思考的部分。近代化往往伴随着新知识、新思想的传入,而语言是传播这些新事物的主要载体。日本是否就利用这一点,将日语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工具,来吸引台湾人,从而达到其殖民目的?这种“近代化”的引入,对于台湾原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又产生了怎样的冲击?最后,“认同”这个词,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当台湾人民被要求使用日语,接触日本文化,甚至参与日本的战争机器时,他们的身份认同是如何被挑战、被重塑的?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在“同化”的巨大压力下,台湾人民是如何在内心深处保留、维系,甚至发展出属于自己的“异梦”,也就是一种区别于日本的、独特的文化和身份认同?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通过详实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带领我们走进那个复杂的时代,去理解语言的变迁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一个族群的近代化进程和身份认同的构建,以及殖民者看似统一的“同床”,最终催生出的却是如此多元而深刻的“异梦”。
评分《同化的同床异梦:日治时期台湾的语言政策、近代化与认同》的标题,本身就具备了极强的吸引力。它用“同床异梦”这一生动而形象的比喻,瞬间勾勒出了日治时期台湾与日本之间,那种既紧密相连又充满内在张力的特殊关系。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探讨“语言政策”是如何成为日本殖民统治和同化策略的核心手段的。它是否会详细梳理日语在台湾的推行过程,包括强制性措施、教育改革、以及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比如,我们是否能从中了解到,在学校里,孩子们是如何被要求讲日语,而说方言又会受到怎样的惩罚?同时,这本书如何将语言政策与“近代化”的推进紧密结合起来?在日本殖民者看来,普及日语是否是实现台湾“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开启台湾走向“文明”的大门?这种“近代化”的进程,又在多大程度上是以牺牲台湾原有的文化和语言为代价的?更令我着迷的是“认同”这一核心议题。在日语教育和日本文化的双重影响下,台湾人民的身份认同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同化”的目的是让台湾人变成日本人,但书名中的“异梦”又暗示了这种同化并未完全成功。那么,这种“异梦”具体体现在哪里?是在内心深处对母语的眷恋?是对自身文化的坚守?还是在抗拒中,反而孕育出了新的、更强的“台湾人”的自我认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通过丰富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为我们呈现一个更加立体和复杂的日治时期台湾,让我们理解语言的变迁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台湾的近代化,以及殖民者精心编织的“同化”之梦,最终如何在台湾人民的“异梦”中,激荡出属于他们自己独特的文化和身份。
评分《同化的同床异梦:日治时期台湾的语言政策、近代化与认同》这本书的书名,就好像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日治时期台湾那段复杂而充满张力的历史。我被“同床异梦”这个比喻深深吸引,它精准地揭示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表面上的共存与内在的隔阂。我最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如何细致地梳理和分析“语言政策”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具体实施情况。这包括日语教育的推广力度、对台湾本土语言的态度、以及这些政策对社会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例如,是否会有具体的案例,展现台湾人民在学习日语过程中所经历的挑战、适应,甚至是被迫的文化认同的转变?同时,这本书如何将语言政策与“近代化”的进程紧密结合?我想,在殖民者的眼中,“近代化”往往与日语的普及和日本文化的引入息息相关。这种“近代化”的引入,是否也伴随着对台湾原有社会结构的瓦解和文化传统的冲击?而“认同”这个词,则触及了本书最核心也是最引人思考的议题。在日语的强势输出和日本文化的潜移默化下,台湾人民的身份认同是如何被改变、被塑造的?“同化”的目的是让台湾人接受日本身份,但“异梦”的存在,又暗示了这种同化并非是全然成功的。那么,这种“异梦”体现在哪里?是对母语的依恋?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还是在抗拒中,反而孕育出了更强的“台湾人”的自我意识?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通过详实的史料和深刻的解读,为我们揭示语言政策在台湾近代化进程和身份认同构建中的关键作用,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在那段被殖民的时光里,台湾人民如何在“同化”的压力下,维系并发展出属于自己的“异梦”,最终塑造出独具特色的身份。
评分《同化的同床异梦:日治时期台湾的语言政策、近代化与认同》这个书名,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那段复杂历史的好奇之门。它“同床”的比喻,精准地概括了日治时期台湾与日本之间那种紧密却充满张力的共存状态,而“异梦”则揭示了这种共存之下,双方内心真实愿望的差异与冲突。我对此书最感兴趣的部分,在于它如何深入挖掘“语言政策”这一关键切入点,来解析殖民者如何试图通过控制语言来重塑被殖民者的思想和文化。这本书会详细描绘日本在台推行的具体语言政策吗?比如,从废止汉文教学到推广国语(日语),再到针对不同族群(如原住民)的语言政策差异,是否有详细的梳理和分析?这些政策的背后,是单纯的统治需要,还是包含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征服意图?同时,它如何将语言政策与“近代化”这一宏大叙事联系起来?在那个时代,“近代化”往往意味着学习西方,而日本作为亚洲第一个近代化国家,又将这种“近代化”的经验如何“输出”到台湾?语言在这一过程中,究竟是推动近代化的工具,还是被用来服务于殖民的近代化?更让我感到着迷的是“认同”的部分。当一个民族的语言被改变,它的集体记忆、价值观,甚至自我认知都会受到怎样的冲击?这本书能否带我们走进台湾人民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们在日语教育、殖民文化冲击下,是如何维系、重塑,甚至重新定义自己的身份的?“同化”是否真的能抹去原有的文化印记,还是会在被强制的融合中,催生出一种新的、更为复杂而深刻的身份认同?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洞见,让我们看到,在日治时期,语言的变迁如何成为理解台湾近代化进程和身份认同演变的绝佳视角,也让我们反思,在任何形式的文化交流或强制性融合中,语言所承载的意义和力量。
评分这本《同化的同床异梦:日治时期台湾的语言政策、近代化与认同》的书名,一开始就吸引了我,因为它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把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的关系,描绘成了一种貌合神离的“同床异梦”。这暗示着,尽管日本殖民者推行了各种同化政策,试图让台湾社会与日本融为一体,但台湾人民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文化根基和情感归属,却并没有因此而完全改变。这本书的核心,在于剖析日治时期台湾的语言政策是如何进行的,以及这些政策如何与近代化进程以及台湾人民的身份认同紧密联系在一起。我特别想了解的是,日本是如何一步步地将日语推向主导地位的?是单纯的教育灌输,还是通过媒体、行政命令等多种手段?这些语言政策的实施,究竟是为了巩固殖民统治,还是在某种程度上也包含了日本自身的“文明使命感”?而“近代化”这个概念,在这本书中也绝非仅仅是经济发展或技术进步。它一定包含了社会结构的转型、思想观念的更新,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语言扮演了怎样的催化剂或阻碍者角色?一个社会如果失去了自己原有的语言,是否也意味着它失去了与之相伴的独特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我希望这本书能详细阐述,当台湾人民被迫学习日语,用日语思考、表达时,他们的内心深处发生了怎样的冲突?是对原有母语的遗忘,还是在夹缝中努力维系?“认同”的构建,在这个过程中,是如何受到语言和近代化双重影响的?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揭示,在强制同化的背后,台湾人民是如何在微妙的抵抗、部分的接受和深层的怀念中,塑造自己独特的身份的?它会让我们看到,殖民者意图的“同化”,在现实中却可能催生出意想不到的“异梦”,而这些“异梦”,或许恰恰是后来台湾主体意识萌芽的温床。
评分《同化的同床异梦:日治时期台湾的语言政策、近代化与认同》这个书名,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用“同床异梦”这样一个富有诗意又饱含深意的词语,精准地概括了日治时期台湾与日本殖民者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我特别关注这本书是如何深入剖析“语言政策”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我想了解,日本殖民者是如何通过教育、媒体、行政命令等多种方式,在台湾推行日语,并试图以此来消除或削弱台湾原有的语言和文化?这些语言政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对不同族群又有哪些差异?同时,这本书如何将语言政策与“近代化”的推进联系在一起?是否可以说,日语的推广是日本殖民者推动台湾近代化的一个重要“工具”?这种“近代化”的引入,是否也意味着对台湾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的重塑?而“认同”这个部分,无疑是本书最核心、最引人入胜的议题。在强制的语言同化和文化渗透下,台湾人民的身份认同是如何受到挑战、重塑,甚至分裂的?“同化”政策是否真的能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成为“日本人”,还是说,在被压抑的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怀揣着各自的“异梦”——对家园的眷恋,对传统的坚守,以及对自身主体性的渴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实的史料证据,以及富有洞见的分析,来揭示语言在塑造台湾近代化进程和身份认同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在那段被殖民的历史中,台湾人民是如何在“同化”的压力下,坚持着属于自己的“异梦”,并最终走向一条独特的历史道路。
评分《同化的同床异梦:日治时期台湾的语言政策、近代化与认同》这个书名,充满了想象空间,也点出了一个非常核心的历史议题。我之所以对这本书如此好奇,是因为“同床异梦”这个词,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表面紧密联系却内在充满隔阂与冲突的关系。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将“语言政策”作为切入点,来解析日治时期台湾社会的复杂性的。具体的语言政策是如何制定的?例如,日语作为“国语”的推广,是否伴随着对台湾本土语言(如闽南语、客家语)的压制?这种压制又体现在哪些方面?是教育体系的改变,还是社会舆论的导向?更重要的是,这些语言政策是如何与“近代化”进程相互交织的?日本殖民者是否将日语教育视为推动台湾近代化的必要手段,以方便其在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的统治?“近代化”在当时是否也意味着一种文化的“西化”或“日本化”?而“认同”这个维度,无疑是这本书最引人深思的部分。当台湾人民被迫学习、使用日语,并接受日本的教育和文化时,他们的身份认同经历了怎样的冲击和重塑?这本书会探讨,在“同化”的巨大压力下,台湾人民是如何在官方的“同床”叙事之外,维系并发展出他们自己独特的“异梦”的?这种“异梦”是否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台湾主体意识”的萌芽?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扎实的史料支撑,细腻的文本分析,以及深刻的理论视角,来揭示语言政策在台湾近代化进程和身份认同构建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那段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时光,以及生活在其中的台湾人民,是如何在“同化”与“异梦”之间,书写自己的命运。
评分《同化的同床异梦:日治时期台湾的语言政策、近代化与认同》这个书名,就足以激起我对这本书的强烈好奇心。它用“同床异梦”这个充满画面感的词语,立刻点出了日治时期台湾与日本之间那种既紧密联系又充满内在矛盾的关系。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深入剖析“语言政策”在日本殖民统治中的具体运作方式。它是否会详细阐述,日本是如何通过教育体系、媒体宣传、以及行政命令等多种手段,在台湾推行日语,从而达到其同化和控制的目的?例如,在学校里,日语学习的程度和重要性如何被强调?又如,对于台湾本土语言,例如闽南语、客家语,其地位和受到的影响是怎样的?同时,这本书如何将语言政策与“近代化”这个宏大的历史进程联系起来?日本殖民者是否将普及日语视为推动台湾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以此来方便其对台湾的统治和资源的掠夺?这种“近代化”的引入,是否也意味着对台湾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念的颠覆?而“认同”这个维度,则是我认为本书最核心,也最能触动人心的部分。在日语的强势推行和日本文化的渗透下,台湾人民的身份认同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同化”的目的是让他们接受日本身份,但“异梦”的存在,又暗示了这种同化并非是全然成功的。那么,这种“异梦”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在对母语的深情眷恋?是对自身文化传统的坚守?还是在抗拒殖民的过程中,反而催生出了更强的“台湾人”的自我认同?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扎实的史料,以及富有洞见的分析,来揭示语言在塑造台湾近代化进程和身份认同过程中所扮演的至关重要的角色,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在那段被殖民的历史中,台湾人民是如何在“同化”的巨大压力下,维系并发展出属于自己的“异梦”,最终走向一条独特的历史道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