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代,台湾的政治、社会与文化运动,随着民族自决与民主自由思潮的萌芽,风起云涌,波澜壮阔。为了争取台湾人的尊严与权利,许多热爱台湾的前辈们,前仆后继,用他们的青春与血泪,写下了如史诗般动人的篇章。
本书内容包括了东京台湾留学生组成的「新民会」,以及长达14年的「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详述了「台湾文化协会」的文化启蒙运动,及其对台湾社会的深远影响;呈现了台湾第一个政党「台湾民众党」,以迄揭橥地方自治为单一奋斗目标之「台湾地方自治联盟」的政治运动历程;还有为农民争取权益的「台湾农民组合」,以及将台湾民族独立、建设台湾共和国视为终极目标的「台湾共产党」;更有着从《台湾青年》、《台湾》、《台湾民报》、《台湾新民报》一脉相传,为争取言论自由的奋斗史。
可以说为此一时代热爱乡土、奋战不懈的众生相,提供了完整且忠实的纪录。
作者简介
陈君恺
●台北市北投人,1965年生于日本埼玉县。
●私立天主教辅仁大学历史学系学士,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博士。
●曾任日本东京大学外国人客员研究员、台湾社会改造协会祕书长。
●现任私立天主教辅仁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台湾历史学会祕书长。
●主要着有专书《日治时期台湾医生社会地位之研究》、《台湾「民主文化」发展史研究》,以及〈光复之疫--台湾光复初期卫生与文化问题的鉅视性观察〉、〈超越种族的藩篱之外--日治时期台、日人关系的另一个面向〉、〈师生爱与民族认同的葛藤--高木友枝、堀内次雄及其台湾学生们〉、〈穿透历史的迷雾--王添火丁的思想、立场及其评价问题〉、〈我本将心託明月--日治时期台湾的「孙文主义者」〉等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展现了1920年代台湾社会内部的多元与活力。我一直以为那个年代的台湾,在殖民统治下应该是相对沉寂的,然而,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着各种思潮碰撞、各种运动此起彼伏的时代。作者在描写政治运动时,并没有简单地将问题归结为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对抗,而是深入分析了内部各方势力的复杂关系,包括精英阶层的分歧、民众的诉求,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而社会运动的章节,更是让我看到了普通民众是如何通过各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声音,争取自己的权益。我尤其对书中对青年学生运动的描写印象深刻,那些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年轻人,他们的行动,是那个时代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历史的进程,并非由少数人决定,而是由无数个参与者共同书写的。
评分我一直对那个年代的历史有着莫名的好奇,尤其是当年的社会思潮涌动,人们对于未来充满了各种想象与探索。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是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知识上的空白。它不仅仅罗列了史实,更重要的是,它试图去还原那个年代人们的内心世界。我仿佛能听到街头巷尾的议论声,看到报刊杂志上争锋相对的观点,感受到不同群体之间微妙的张力。作者在梳理政治运动的脉络时,并没有将一切简单化,而是深入到每一个具体的事件背后,去挖掘其复杂的原因和深远的影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文化运动的论述印象深刻,那些新兴的文学社团,那些大胆的艺术尝试,都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试图突破束缚,创造属于自己时代的精神气象。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历史对话,与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进行心灵的交流。它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是固定的,而是由无数个个体在特定的环境下,通过他们的选择与行动所共同塑造的。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观念会在那个时代兴起,为什么有些抗争会爆发,又为什么有些努力最终成为了历史的注脚。这种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人物描绘相结合的方式,让整个阅读过程既有思想的深度,又不失人性的温度。
评分《狂飙的年代》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1920年代台湾社会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作者在描写政治运动时,展现了极高的叙事技巧,他能够将复杂的政治局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对书中对不同政治派别的策略和目标的分析感到兴趣,以及他们是如何在殖民统治的压迫下,寻找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同时,社会运动的描写也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觉醒与反抗。书中对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妇女运动的生动描绘,让我看到了普通民众是如何通过各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声音,争取自己的权益。那些为了自由和公正而奔走呼号的普通人,他们的形象在我脑海中栩栩如生。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的变革,离不开那些默默付出的普通人,他们的声音,也应该被历史铭记。
评分读完《狂飙的年代》,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的进程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也精彩得多。这本书让我对1920年代的台湾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泛泛而谈的殖民历史,而是充满了生动细节和深刻洞察的时代画卷。作者在梳理政治运动时,能够清晰地展现不同势力之间的博弈,以及这些博弈如何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走向。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台湾本土政治力量发展的论述感到兴趣,他们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努力争取更大的自治权和发展空间。同时,社会运动的部分也让我感受到了那个年代人民的觉醒与反抗。那些为了争取自身权益而奔走呼号的普通人,他们的形象在我脑海中栩栩如生。这本书让我看到,历史的变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无数个微小的改变和不懈的努力所汇聚而成的。
评分初拿到这本书时,我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充斥着大量我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和繁琐的史料考证。然而,令我意外的是,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引人入胜,就像是在听一位饱学之士娓娓道来,将一段遥远的历史呈现在我的眼前。作者在处理复杂的政治事件时,并没有堆砌事实,而是善于抓住事件的核心矛盾,并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进行阐释。同时,书中对于社会变迁的描绘也极其生动,我能感受到传统观念与新思潮的碰撞,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互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社会问题与解决之道。最让我惊叹的是,作者在描写文化运动时,将那些抽象的思潮具象化,让我看到了艺术、文学、戏剧等领域是如何成为那个时代人们表达情感、传递思想的重要载体。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到位,引用的文献也很有说服力,但这一切都服务于叙事,并没有让读者感到负担。我能感受到作者对那个时代的深刻理解与情感投入,他不仅仅是在记录,更是在解读,在呼唤,仿佛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人了解那个被忽视却又极其重要的历史时期。
评分《狂飙的年代》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次关于“觉醒”的深刻体验。在阅读之前,我对1920年代的台湾社会的认知,多停留在被动的接受层面,认为那是一个被压迫的年代,人们的抗争是零散的、孤立的。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展现了那个年代台湾社会内部所涌动的强大生命力。我看到了政治运动是如何在暗流涌动中逐渐形成规模,看到了社会改革的呼声是如何在各个阶层之间传播,更看到了文化艺术领域是如何成为人们表达思想、凝聚力量的重要阵地。我尤其对书中对文学作品和艺术创作的解读印象深刻,那些作品不仅仅是文字和色彩的堆砌,更是那个时代人们对自由、对理想、对民族身份认同的呐喊。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在最困难的时代,人们也从未停止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进步的追求。
评分拿到这本《狂飙的年代》,我首先被书名所吸引,它预示着一段充满力量与变革的时光。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书中对于1920年代台湾政治格局的分析,非常细致且具有洞察力。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当年的政治事件归结为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的对抗,而是深入剖析了内部各方势力错综复杂的角力,包括不同政治派别的诉求、精英阶层的分歧,以及普通民众在政治变动中的微妙心态。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民族主义思潮萌芽的讨论感到兴趣,以及这种思潮是如何在当时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并逐渐影响人们的认知。同时,社会运动的章节也让我受益匪浅,书中对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妇女运动的描写,都非常具象化,让我看到了这些运动如何从星星之火,逐渐燎原。那些鲜活的口号,那些不屈的抗争,都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的呐喊与追求。这本书让我对台湾近代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政治教科书,更是一幅描绘着时代风云的画卷。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像是在经历一场思想的盛宴。作者在剖析1920年代台湾的政治运动时,展现了极高的学术严谨性和深厚的历史功底。他能够将复杂的政治理论与具体的历史事件相结合,让读者在理解历史的同时,也能领略到思想的深度。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政治派别之间策略与目标的分析,以及他们是如何在殖民统治的夹缝中寻求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这种辩证的分析方式,让我看到了政治的复杂性与多面性。而在社会运动的部分,我更是看到了普通民众的力量。书中对每一次社会运动的背景、诉求、过程和影响的描写,都极其详尽,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呐喊与抗争。那些为了争取权益而奔走呼号的普通人,他们的形象在我脑海中栩栩如生。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进步,离不开那些默默付出的普通人,他们的声音,也应该被历史铭记。
评分这本书初读时,以为它会是一部沉重压抑的历史叙事,描绘那个时代台湾人民在殖民统治下艰难求生的图景。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惊喜地发现,“狂飙”二字恰如其分地捕捉到了那个年代复杂而澎湃的生命力。这不仅仅是一段记录,更像是一次穿越,将我带回了那个充满矛盾与希望的动荡时期。我看到了隐藏在历史尘埃下的无数鲜活个体,他们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数字或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梦想有挣扎的参与者。从土地改革的微弱火苗,到知识分子在刊物上激扬文字的锐气,再到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对身份认同的模糊探寻,每一个细节都渗透着那个年代独有的气息。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个时代固有的压迫与不公,但更重要的是,他展现了在重压之下,人们如何依然能够寻找出路,如何迸发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创造力与韧性。那种并非顺从,而是带着几分倔强与不甘,在夹缝中寻求生长的姿态,深深地触动了我。这本书让我有机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台湾的历史,不再是单向度的灌输,而是多层次的观察与体会。它鼓励我去思考,去发问,去感受那个时代留下的深刻印记,以及这些印记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今天的台湾。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那个时代的认知,不再是模糊的印象,而是清晰可见的画面,是立体的人物,是此起彼伏的思潮。
评分说实话,我对1920年代的台湾历史了解不多,脑海中只有一些模糊的印象,比如日本殖民统治,以及一些零星的抗日事件。然而,《狂飙的年代》这本书却彻底改变了我对那个时代的看法。它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我从来没有想到,在那个看似被压抑的年代,台湾社会内部竟然孕育着如此丰富多元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运动。作者的写作方式非常灵活,既有宏观的时代背景分析,也有微观的人物故事叙述。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知识分子群体活动的描绘,他们是如何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如何组织文学社团,如何试图用思想启蒙来改变社会。那些名字,那些作品,虽然现在可能已经鲜为人知,但他们在当时所爆发出的能量,却是令人振奋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的进程并非由几个伟人决定,而是由无数普通人的觉醒与奋斗共同推动的。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个年代,看到了那些隐藏在历史洪流中的闪光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