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3)天下、东亚、台湾

思想(3)天下、东亚、台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东亚地域秩序:超越帝国,走向东亚共同体

白永瑞(韩国延世大学)

1. 三个帝国与东亚秩序


超越纷争和分裂的历史,建立和平、共存共荣的东亚,不仅在韩国社会,在东亚各地都在热烈的讨论,并有人试图付诸实践。处在21世纪之初,如果我们要想能真正担负起这一重任,则需具有能突破现实束缚的创造性思维。回顾东亚秩序历史的动机也正在于此,追溯历史也许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创造性思维。

所谓东亚秩序,指的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东亚国际问题所适用的,或维持国际关系的某种特定范式。这里之所以要用“一定时期”来对其时间范围加以限定,是因为东亚秩序自古就是不断变化的,而且相信将来还会发生变动。实际上,如果回顾一下影响东亚国际关系的特定范式的演变轨迹,就会发现东亚国际关系是伴随着中国、日本、美国等中心国家的交替变化而不断被重新规定的。所以,本文拟通过考察中华帝国、日本帝国及美帝国所主导的东亚秩序的形成、膨胀与消亡的过程,来分析各时期东亚秩序的历史特点。

当然,对这三个秩序都通称为“帝国”,也许会引起争议。为了尽可能避免可能产生的误会,这里有必要首先简单说明一下本文所说的帝国的意义。帝国概念的核心也许就是,帝国在本国和周边国家——在东亚则先后有朝贡国、殖民地、卫星国的性质变化——之间的关系上设定一定的位阶秩序,享有独自规定帝国势力圈之内各国对内对外政策的权力。从这种意义来看,完全可以用帝国的视角来比较近代以前和以后的东亚秩序的运作方式。这样不仅可以更有效地分析各秩序的特征,而且能够更好地理解各秩序之间的连续性。

当然,从帝国的视角来看东亚秩序,也会过分抬高中心国家的规定性,而相对忽视了在东亚秩序中处于周边地位的国家的作用,以及东亚秩序的变化过程。所以这里也尽量考虑到了周边的视角。 尤其是以周边国之一,韩国的地位和作用为焦点,回顾东亚秩序的历史,展望21世纪新东亚秩序产生的可能性。


2.中华帝国与小中心

传统时代东亚国家间关系的特定范式,大体上可以称之为中国主导的华夷秩序。可是如果将这规定为中华帝国的秩序,也许会有人提出异议。所谓中华帝国,并非单纯指皇帝统治下的中国政治体制(即帝政),而是规范构成一个帝国圈的帝国本国和周边国家的对内对外政策的位阶秩序。在这个意义之下,东亚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否真的是「华夷秩序」,也许还有不同意见。

中国的华夷秩序,一般理解为以中国皇帝与周边各国的国王之间所形成的礼仪关系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它起源于秦汉统一王朝出现以后,中国王朝与周边各国家和民族所建立的政治关系;到后来,具有世界帝国特征的隋唐出现以后,其特征更加明确。虽然隋唐世界帝国解体,但15世纪初明朝建立以后,随着朝贡制度的形成,这种国际秩序也进一步体系化。

这种华夷秩序的第一个特征,就是中国人的世界观──华夷思想──成为这一秩序最为核心的理论基础。从将中国视为世界中心的本民族中心主义出发,将中国作为文明的中心“华”,而把周边视为落后的“夷”,即以文明的程度来确定彼此的地位差别,从而形成位阶秩序的文明圈。可是,由于周边国家和民族也可以接受这一文明的标准,因而具有文化普遍主义的外形。当然,历史上中华帝国也根据自身所处的现实状况和需要,有时也有选择地使用武力强迫周边屈服。可是明清时期所表现的典型的朝贡关系说明,中国并没有直接统治周边的意图,而是採取册封周边国家的君主、在内政和外交上发挥影响力的间接统治方式。特别是满洲族所建立的清朝,在广大的版图内统治着多个民族,表现出多元的景象。与这种间接统治方式相辅相成的是,周边国家也分享着中国的天下观乃至华夷观,具有一种文明共同体的性质。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特点,所以中华帝国秩序,往往并不是中国单方面强迫建立的支配从属的位阶关系;与近代世界出现的帝国主义的支配关系相比,能够建立范围更加广大,更加多元、宽容的秩序。从今天的立场看来,这也许可以成为我们探索帝国秩序的替代方案的一种思想资源。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