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战结束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接管台湾。台湾人民满怀期待,迎接心目中的祖国。没想到一年四个月后,竟然爆发了二二八事件,一场大冲突引发一场血腥屠杀。这是怎么回事?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不幸?本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在解答这些问题时,提供一些值得参考的史料与观点。
本书以史料汇编、史料解读的方式来进行。书中所蒐集的史料,清一色以来自中国大陆的知识分子的言论为对象。他们之中,有的是记者,有的是作家,有的是学者,也有军官。本书蒐集他们的言论,加以汇编整理,让他们告诉我们战后台湾的政治、经济、社会…各种现象,以及存在的症结,进一步述说二二八事件的爆发与经过,希望透过来自中国大陆的一些知识分子的见证,为我们解答二二八事件的历史课题。
作者简介
李筱峰
●1952年(民国41年)生于台南县麻豆镇。
●曾任《八十年代》杂志执行主编,报社记者、编辑、主笔。台湾北社副社长;东吴大学政治系兼任教授、台北师范学院台湾文学研究所兼任教授;总统府人权谘询小组委员;国家电影资料馆董事;《台湾文献 》编辑委员。
●现任:世新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专任教授; 长荣大学台湾研究所兼任教授;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兼任教授;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董事。
●主要着作:《台湾战后初期的民意代表》、《台湾民主运动40年》、《台湾革命僧林秋梧》、《二二八消失的台湾菁英》、《解读二二八》、《进出历史》、《台湾-我的选择》、《统独十四辩》、《林茂生.陈炘和他们的时代》、《台湾史100件大事》、《60分钟快读台湾史》、《台湾人应该认识的蒋介石》、《与马英九论台湾史》等,以及政论集《台湾怎么论?》、《李筱峰专栏》等数册。
《唐山看台湾(228事件前后中国知识分子的见证)》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缓缓道来一段沉重的过往。它没有枯燥的说教,也没有廉价的煽情,而是通过对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228事件发生前后的观察与记录,呈现出一幅幅生动而复杂的历史画卷。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史料时的严谨态度,以及对人物心理的精准把握。书中的许多细节都充满了画面感,仿佛能看到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个体,他们的焦虑、他们的迷茫、他们的期盼,甚至是他们的绝望。作者巧妙地将唐山这个地理坐标置于叙事之中,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的视角,更赋予了故事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气息。这种从“远方”审视“近处”的叙事方式,使得对228事件的解读更加客观和立体。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228事件的来龙去脉,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知识分子作为时代的记录者和反思者,他们所承担的巨大压力和道德困境。这本书让我们明白,历史的真相往往是多维度的,而人性的复杂性更是值得我们不断去探索和理解。
评分《唐山看台湾(228事件前后中国知识分子的见证)》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历史深处的脉络。我特别被作者对知识分子群体命运的关注所吸引。在228事件发生前后,这些时代的记录者和思考者,他们的眼睛看到了什么?他们的心绪经历了怎样的波澜?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他们塑造成理想化的形象,而是呈现了他们复杂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我深切地感受到,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隐藏在个体的经历和情感之中。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将这些零散的线索串联起来,构建起一个真实可信的历史场景。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历史,不仅仅是了解事件本身,更是要去理解那些身处其中的人们,他们的痛苦,他们的选择,他们的记忆。
评分《唐山看台湾(228事件前后中国知识分子的见证)》这本书,是一本关于思考的书,也是一本关于见证的书。作者并没有试图去给出某个明确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观察、去感受、去思考。我非常喜欢这种“留白”式的叙事,它给了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也让我们更主动地参与到历史的解读中来。书中对知识分子群体的描绘,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他们不仅仅是政治事件的旁观者,更是历史洪流中的亲历者。他们的思考、他们的选择、他们的痛苦,都构成了那段复杂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尤其被书中的一些细节所打动,那些微小的观察,那些私密的记录,都透着一股人性的温度。这本书让我对228事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个政治事件,更是牵动着无数人心灵的创伤。通过这本书,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那些曾经的悲欢离合。
评分刚收到《唐山看台湾(228事件前后中国知识分子的见证)》,迫不及待地翻开,就被书中的文字深深吸引。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勾勒出了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背景,以及身处其中的知识分子们,他们的内心挣扎、立场摇摆,以及最终的悲悯与反思。我特别被打动的是,书中并非简单地陈述史实,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个体化的情感体验。那些来自不同背景、怀揣不同理想的知识分子,在面对历史的洪流时,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又如何被现实的残酷所裹挟,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今日去体会的。尤其是对于228事件,书中并没有停留在“谁是谁非”的简单判断,而是从更广阔的历史维度和人性的层面去解读,让我对这段复杂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之间艰难抉择,如何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生存之道。作者的文笔朴实而富有力量,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直击人心。读完之后,我仿佛也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那些曾经的灵魂进行心灵的碰撞。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深刻剖析,让人在阅读中不断思考“何以为人”。
评分阅读《唐山看台湾(228事件前后中国知识分子的见证)》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我一直对228事件这个话题颇感兴趣,但往往只能接触到一些官方的论述或者零散的报道。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它以知识分子群体的视角为切入点,让我看到了事件发生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那些曾经参与或关注此事的个体,他们所经历的心路历程。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仿佛置身其中,与那些知识分子一同呼吸,一同感受。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于不同立场知识分子的描绘,他们有的积极参与,有的保持沉默,有的则在观望中痛苦挣扎。这种多角度的呈现,使得整个叙事更加真实可信,也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暗淡,充满了选择与无奈。它不仅仅是对228事件的梳理,更是对那个特殊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命运的一次深情回望。
评分我被《唐山看台湾(228事件前后中国知识分子的见证)》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作者以一种非常独特且富有张力的叙事方式,将228事件置于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见证之下。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那些知识分子内心情感的细致刻画。他们并非是遥不可及的圣贤,而是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在面对历史的洪流和政治的变革时,他们的思考、他们的挣扎、他们的选择,都充满了人性的温度。我发现,书中并非简单地去评价对错,而是试图去理解和呈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们所经历的复杂处境。这种“见证”的视角,为我们理解228事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信息,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真相往往是多元的,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和体悟。
评分拿到《唐山看台湾(228事件前后中国知识分子的见证)》这本书,我就被它独特的视角所吸引。从唐山这样一个相对遥远的位置,去审视台湾发生的228事件,这种“隔岸观火”式的叙事,反而带来了更客观、更冷静的观察。我尤其赞赏作者对知识分子群体命运的关注。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知识分子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他们的声音是被压制,还是被扭曲?他们又是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沉默中寻找意义?这些都是书中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我发现,书中描绘的知识分子,并不是脸谱化的英雄或罪人,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挣扎的个体。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困境,都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复杂性。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228事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知识分子这个群体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价值,以及他们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评分这本书《唐山看台湾(228事件前后中国知识分子的见证)》,犹如一位老练的导演,用镜头捕捉时代的变迁,用画外音讲述人物的内心。我尤其被打动的是,作者将焦点放在了那些“见证者”的身上,那些中国知识分子。他们的视角,他们的记录,为我们理解228事件提供了独特的维度。我注意到书中并没有强加某种观点,而是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和人物的呈现,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去思考。那些知识分子,他们的迷茫、他们的痛苦、他们的坚持,都如此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仿佛能听到他们穿越时空的低语,感受到他们内心的煎熬。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伴随着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而知识分子,作为时代的触角,他们的感受和思考,具有非凡的价值。
评分《唐山看台湾(228事件前后中国知识分子的见证)》这本书,如同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尝时或许有些许沉重,但回味却悠长而深刻。作者以一种极其克制而又富有力量的笔触,描绘了228事件前后,中国知识分子群体所经历的种种。我被书中那些细致入微的描写所打动,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们的焦虑、彷徨以及他们内心深处的道德困境。书中的叙事并没有过度的渲染,而是通过真实的历史细节和人物的内心独白,将那个时代的复杂图景徐徐展开。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事件时所持有的审慎态度,他并没有简单地给事件下定论,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事件背后的多重因素,以及不同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选择与被选择。这本书不仅仅是对228事件的再现,更是一次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深刻剖析,让我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评分《唐山看台湾(228事件前后中国知识分子的见证)》这本书,带给我一种穿越历史的沉浸感。作者以极其精妙的叙事技巧,将228事件前后中国知识分子的经历娓娓道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个体情感的细致描绘。那些知识分子,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独立思考?他们又是如何在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变迁之间找到自己的定位?这些问题,书中都给出了令人深思的答案。我尤其喜欢书中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戏剧化的渲染,却能深刻地触动读者的心灵。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看到了人性的多面性,更看到了知识分子作为时代良心的重要作用。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一次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深刻回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