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台湾有史以来最古早的风景说明书!
本书设计:仿古线装,突显客观的历史理性批判
在一个几乎快要没有诗的现代社会,本书以超过100张版画、插图,逾10000字的图文耕耘,从清代木刻版画的「台湾八景图」起点,对台湾风景画的建构,有开拓性的意义。本书作者以严谨的史实考证、诗般的笔触,和敏锐的图像解读能力,带领读者游走百年时空,有记忆中的历史痕迹,有实际的旧地重游,更有近乡情更切的认同,淡雅古朴的图文设计,养眼养心。
认识台湾八景的版画历史
追索古早台民的情感记忆
简单二行字,正是本书主旨。
全书共分六大章,首尾各为绪论与结论。从中国八景的形成与流变,台湾八景的初现与渊源,娓娓道出:八景图绘与诗作的构成、明清版刻插图与台湾八景图像风格与手法,当您真的以为您了解台湾的山川大地之际,您可曾知道500年前台湾方志中的大八景、小八景在哪里?还有,早期台湾移民对这块土地的矛盾情感?
台湾早期汉人移民,远离原乡,既有开疆拓土的雄心,也有离乡的愁绪,既有认同本土的欣奋,更有思念故土的乡愁,这种情,清代如此,1949年之后,大批渡海来台的水墨画家,何尝不是如此。
之所以有本书的研究与问世,宗旨就在釐清这些处于时代变动中的人群,尤其是菁英阶层,如何透过八景图绘及诗作的渲洩,有意识地反映历史情境,文化意义,和无可避免的阶级意识。
值得一提的是,做为一位台湾重要的美术史研究者,本书作者萧琼瑞教授穷尽多年浸润,蒐罗了清初以来不同版本的台湾方志,并针对其中所谓「八景」版画加以分析考证,并提出精到的见解,在文化史的基础上,为早期台湾移民心中那份既怀乡又认同的情感渊源,下了绝佳的註脚。
兼备学术严谨之外,本书并以丰富的诗作佐以版画刻成的图绘,数量之多尉为大观,成了这本书籍十分特殊的现象,在作者全面性地讨论台湾八景图的﹁人与土地对话﹂高峰中,全书最后附录更是神来一笔,令人心旷神怡,超过100首的台湾八景诗作,完整呈现,堪称完美句点。
作者简介
萧琼瑞
台湾美术史研究者,对台湾美术史整体架构的建立,颇具贡献,尤擅于课题的开发,重要着作有《五月与东方》、《岛民.风俗.画》、《图说台湾美术史等;本书则将研究重心转向清代木刻版画的〔台湾八景图〕,对台湾风景画的建构,有开拓性的意义。作为台湾重要的美术史研究者,萧琼瑞向来以严谨的史实考证、优美的文笔,和敏锐的图像解读能力而知名学界;同时在文化行政、公共艺术、博物馆学,及古物鑑定等方面,均具声名。作者曾任台南市文化局首任局长,并兼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立交通大学、国立台南艺术大学、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国立台南大学等教授,现任国立成功大学历史系所教授,兼成大艺术中心主任,及成大博物馆筹备处主任。
坦白说,在阅读《怀乡与认同——台湾方志八景图研究》之前,我对“方志”的认识仅限于一些历史学家口中的“地方史的百科全书”。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以一种极为新颖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将沉睡的方志转化为鲜活的历史叙事。作者围绕“台湾方志八景图”这一核心,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其学术深度和研究方法都令我赞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历史文献、解读图像符号方面的严谨性。书中引用的史料丰富且准确,对“八景图”的分析也鞭辟入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描述,更能深入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政治等多重意义。比如,作者对于不同时期“八景图”中对同一地点描绘差异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历史变迁中,景观的意义是如何被重新诠释和建构的。这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某些地理标识或文化符号,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过多次意义的演变。书中对“怀乡”与“认同”的探讨,更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作者通过对八景图的细致解读,生动地展现了这些图像如何成为承载和构建地方认同的重要媒介。对于身处异乡的人来说,“乡愁”是一种普遍的情感,但这本书让我看到,在历史的语境下,“乡愁”更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它与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与对自身文化根源的追寻紧密相连。而“认同”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方志中的八景图,正是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协商、建构自己身份认同的生动例证。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更在于它以一种 accessible(易于理解)的方式,让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台湾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引发我们对自身“乡愁”与“认同”的深刻反思。
评分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来说,《怀乡与认同——台湾方志八景图研究》绝对是一本惊喜之作。我之前对“方志”的印象,停留在厚重、古老、可能略显枯燥的年代史,但这本书却用“八景图”这个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载体,将方志研究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生动,他没有直接抛出大量的史实,而是以八景图为线索,娓娓道来。我喜欢书中对每一幅八景图的细致解读,不仅仅是描绘图中的山水风景,更重要的是,作者能够从这些图像中解读出当时人们的社会心态、情感寄托,以及地方精英如何通过这些图像来构建和强化一种地域认同感。其中对于“怀乡”的阐释,更是让我印象深刻。原来,乡愁并非只是一种抽象的感伤,它与脚下的土地,与世代的记忆,与那些被描绘在方志中的山川景物,有着如此深刻的联系。书中对于不同时期八景图的比较,也让我对历史的变迁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同一片土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它的情感和认知是不同的,而八景图正是这种变化的见证。作者通过对这些视觉文本的深入分析,展现了台湾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如何通过对家乡景象的描绘和解读,来寻找和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更以一种易于理解且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向普通读者展现了台湾历史文化中那些宝贵的、承载着集体记忆的符号。我从中看到了历史的温度,也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
评分初次接触《怀乡与认同——台湾方志八景图研究》,我被它独特的视角所吸引。作为一名对地方史略有涉猎的读者,我一直对“方志”这一古老的文献形式抱有敬意,但总觉得它与“视觉文化”的关联并不那么紧密。这本书则以“八景图”为突破口,将方志的研究带入了图像学的视野,这让我感到耳目一新。作者在研究中展现出的严谨态度和深厚的学养,令人印象深刻。他对不同时期台湾方志中八景图的梳理、比较和分析,不仅展现了历史的发展脉络,更揭示了图像背后的文化逻辑。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怀乡”和“认同”这两个概念的细致探讨。作者并没有将它们孤立地看待,而是通过对八景图的解读,深入分析了这两者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建构的。例如,八景图中的景物描绘,往往承载着人们对故土的深情,这种情感的投射,恰恰是构建“怀乡”意识的重要载体。而当这种“怀乡”的情感,通过图像的传播和接受,逐渐成为一种集体记忆和文化共识时,便孕育出了强大的“认同”力量。书中对具体八景图的解读,也极富启发性。作者能够从图中的山川、建筑、人物等细节中,挖掘出丰富的历史信息,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士人的情怀,甚至是地方的政治文化。这让我看到了,原来这些古老的图像,不仅仅是简单的风景画,更是承载着时代精神和文化价值的珍贵文本。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理解台湾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更具象化的视角,也让我对“乡愁”和“认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怀乡与认同——台湾方志八景图研究》带给我的,是一种意想不到的沉浸式文化体验。它不像一般的历史读物那样,堆砌史实和年代,而是通过“八景图”这个独特的切入点,带领我走进了一个充满情感和想象力的台湾历史画卷。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八景图”的图像学分析,作者不仅仅是描述图景,更是去解读图中的每一个元素,例如山川的形态、建筑的风格、人物的姿态,乃至色彩的运用,都可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作者通过引用的方志原文,配以精美的图像复刻,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这些“八景图”的魅力,并跟随作者的视角,去辨析其中所要传达的深层含义。例如,某幅描绘“月下泛舟”的八景图,可能在表面上只是一个优美的夜景,但作者却能从中挖掘出当时士人对于隐逸生活的情感寄托,或是对于家国情怀的含蓄表达。这种“由图入史,由图知人”的阅读方式,对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启发。我从未想过,一些古老的地图和插画,竟然能成为如此生动的历史文本,讲述着关于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情感、身份认同以及他们与这片土地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书中对于“怀乡”和“认同”这两个核心概念的探讨,更是点睛之笔。作者并没有将它们简单地对立或融合,而是通过对八景图的细致分析,展现了这两者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互动关系。乡愁的形成,不仅仅是对过往的眷恋,更是对自身文化根源的追寻;而认同的建立,也离不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描绘和情感投射。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文化认同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被建构、被塑造的过程,而方志中的八景图,便是这个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评分《怀乡与认同——台湾方志八景图研究》这本书,就像一扇窗户,透过它,我得以窥见台湾历史长河中那一段段关于乡愁与身份认同的动人故事。我一直对“方志”这个词感到有些遥远,觉得那是专业人士才能涉足的领域,但这本书以“八景图”为切入点,却以一种非常亲切且富有吸引力的方式,拉近了我与方志的距离。作者的分析非常细腻,他不仅仅是呈现八景图本身,更是深入挖掘了这些图像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和情感内涵。我尤其被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作者创作的八景图进行对比研究的部分所吸引。同一片土地,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在不同的人眼中,所呈现出的面貌和情感是截然不同的。这种对比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历史的动态性,以及人们对于“故土”情感的变迁。书中对于“怀乡”的解读,也让我耳目一新。它不再仅仅是抽象的思念,而是与特定的地理空间、人文景观、历史记忆紧密相连。作者通过对八景图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人们如何在这些图像中寄托自己的乡愁,以及如何通过对这些图像的不断解读和重塑,来维系和构建自己的身份认同。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一些具体八景图的深入剖析,例如描绘某处山峦叠翠或江河蜿蜒的场景,作者能够从中解读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士人的生活情趣,甚至是地方精英的文化抱负。这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的温度。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方志不仅仅是冰冷的史料堆砌,更是承载着时代记忆和情感的文化文本。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现了台湾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如何经历怀乡之情,如何塑造和认同自己的身份,这是一次非常触动心灵的阅读体验。
评分《怀乡与认同——台湾方志八景图研究》这本书,是一本让我感到惊喜且收获颇丰的学术著作。我原本对“方志”的认识,仅限于它作为一种官方记录地方历史的文献,觉得它可能更多地偏向于文字叙述,对于图像的研究可能不是其重点。然而,这本书却以“八景图”这一视觉形式为切入点,让我看到了方志研究的另一番天地。作者在书中展现出的扎实功底和独到见解,让我对台湾的方志研究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读图像时所展现出的细致和深入。他不仅仅是描述图画的表面内容,更能深入挖掘图画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例如,对于一幅描绘某处山川景色的八景图,作者能够从中分析出当时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甚至是通过图中的细节,推测出当时人们的情感状态和文化追求。书中对“怀乡”与“认同”的探讨,更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作者通过对八景图的细致分析,生动地展现了这些图像如何成为承载和构建地方认同的重要媒介。对于身处异乡的人来说,“乡愁”是一种普遍的情感,但这本书让我看到,在历史的语境下,“乡愁”更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它与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与对自身文化根源的追寻紧密相连。而“认同”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方志中的八景图,正是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协商、建构自己身份认同的生动例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以一种生动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展现了台湾历史文化中那些宝贵的、承载着集体记忆的视觉符号。
评分《怀乡与认同——台湾方志八景图研究》这本书,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历史厚重感和人文情怀的世界。我之前对于“方志”的认识,仅限于它作为一种官方的史料记录,总觉得它可能比较枯燥,缺乏吸引力。然而,这本书却以“八景图”这一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载体,将方志研究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的分析非常细腻且富有洞察力。他不仅仅是呈现八景图本身,更是深入挖掘了这些图像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和情感内涵。我特别被书中对“怀乡”与“认同”这两个核心概念的解读所吸引。作者通过对八景图的细致解读,生动地展现了这些图像如何成为承载和构建地方认同的重要媒介。对于身处异乡的人来说,“乡愁”是一种普遍的情感,但这本书让我看到,在历史的语境下,“乡愁”更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它与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与对自身文化根源的追寻紧密相连。而“认同”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方志中的八景图,正是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协商、建构自己身份认同的生动例证。书中对一些具体八景图的深入剖析,更是让我耳目一新。我仿佛能看到,在作者的引导下,那些曾经被忽视的笔触和色彩,都讲述着关于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情感、身份认同以及他们与这片土地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文化认同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被建构、被塑造的过程,而方志中的八景图,便是这个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评分《怀乡与认同——台湾方志八景图研究》这本书,对我这样一个对台湾历史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我一直认为,历史的深度不仅仅体现在文字的记载中,更蕴含在那些被时光镌刻下的图像里。这本书正是抓住了“台湾方志八景图”这个独特的切入点,将文字史料与视觉文化的研究巧妙地结合起来。作者在书中展现出的学术功底和研究方法,令我印象深刻。他能够从浩如烟海的方志文献中,精选出代表性的八景图,并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怀乡”与“认同”这两个概念的探讨。作者通过对八景图的分析,生动地展现了这些图像如何成为承载和构建地方认同的重要媒介。对于身处异乡的人来说,“乡愁”是一种普遍的情感,但这本书让我看到,在历史的语境下,“乡愁”更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它与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与对自身文化根源的追寻紧密相连。而“认同”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方志中的八景图,正是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协商、建构自己身份认同的生动例证。书中对具体八景图的解读,也极富启发性。作者能够从图中的山川、建筑、人物等细节中,挖掘出丰富的历史信息,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士人的情怀,甚至是地方的政治文化。这让我看到了,原来这些古老的图像,不仅仅是简单的风景画,更是承载着时代精神和文化价值的珍贵文本。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理解台湾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更具象化的视角,也让我对“乡愁”和“认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怀乡与认同——台湾方志八景图研究》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意想不到的发现之旅。我一直对历史文献中的图画有着特殊的兴趣,而这本书恰恰抓住了“方志八景图”这一独特的研究对象,让我得以深入了解台湾的历史与文化。作者的学术功底毋庸置疑,他能够将复杂的方志文献进行梳理和解读,并从中提炼出“怀乡”与“认同”这两个核心议题,这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成就。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图像的分析,作者不仅仅是描述图画的内容,更是探究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涵和象征意义。比如,对某幅八景图的构图、色彩、以及其中元素的摆布,作者都能做出深入的阐释,揭示出当时人们的情感寄托、审美趣味,甚至是对地方的归属感。这些分析让我看到了,原来这些看似简单的图画,承载着如此丰富的信息。书中对于“乡愁”的探讨,也让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是简单的“思乡”情绪,而是与对特定地域的深厚情感,与对历史记忆的传承,与对文化根源的追寻紧密相连。作者通过对八景图的解读,生动地展现了这种“怀乡”是如何在历史的进程中被不断地书写和建构的。而“认同”作为这本书的另一重要主题,更是通过对这些视觉符号的分析,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我从中看到了,人们如何通过对家乡景色的描绘和解读,来确立和巩固自己的身份认同,以及这种认同如何在时代变迁中不断演变。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细微的图像解读巧妙地结合起来,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也引发了我对自身文化身份的深刻思考。
评分初次翻开《怀乡与认同——台湾方志八景图研究》,就被其厚重的学术气息和引人入胜的选题所吸引。作为一名对台湾历史文化怀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方志”这个概念有些模糊,总觉得它与枯燥的史料联系在一起。然而,这本书却用一种极为生动的方式,将静态的方志“活化”了。作者深入研究了台湾方志中那些被赋予了特殊意义的“八景图”,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地理描绘,更是承载着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乡愁、认同以及地方精英的文化建构。我尤其着迷于作者如何通过对这些图像细节的解读,去探究当时人们的心境,以及这些图像在塑造地方认同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例如,某篇文献中对于“某处山水”的描绘,从文字到图像,再到作者的分析,都让我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我仿佛能看到当时的人们,或许是文人雅士,或许是地方官吏,他们是如何通过笔触和色彩,将心中的故土情感寄托于这幅幅画面之中,试图在变迁的时代洪流中,锚定住他们对于这片土地的情感归属。书中对不同时期方志中“八景图”的比较分析,也揭示了历史的动态性。同一处景物,在不同年代的方志中,其描绘的侧重点和所蕴含的情感是不同的,这正反映了社会变迁、权力结构的变化,以及人们集体记忆的重塑。这种细腻的观察和深入的阐释,让我对“乡愁”这一抽象概念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理解,原来它并非仅仅是远方的思念,更是一种与特定地理空间、人文历史深度连接后产生的复杂情感。作者的语言流畅而不失严谨,即使是对于不熟悉方志研究的读者,也能循序渐进地理解其中的奥妙。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方志并非只为史学研究者所用,它同样可以成为我们理解过去、思考当下、感受文化脉络的重要载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