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布袋戏从草地艺术走入国家剧院,走进国际舞台,终而跃升为「国家意象」代表,台湾艺术证实禁得起百年锤鍊。虽然,布袋戏蔚然风行,能够以文字书写记录下来的,却微乎其微。
作者从旧报废纸,从海岛到海外,二十年辛苦专研,写成一部台湾二百多年来被掩没扭曲的真实历史。本书分为七章,带领读者体会艺术发展,深入民间文化,让布袋戏无愧于「台湾识别」第一名,为台湾研究必读之杰作。
台湾历经多次殖民统治,文化的诠释总以本国文化为正统,将台湾文化视为边陲的、地方的或异国情调的。岛上民众的生活,也总被知识分子所遗忘;岛上的历史、语言、文化,同样被统治者随意抽换替代。台湾历史书写,只是官方权力的展示场,看不到民众生活的真实面貌,尤其精神生活。布袋戏能够代表台湾意象,意味着两百年来,繁殖于这块土地的民众语言、艺术与文化禁得起考验,即使屡经压制,仍有强劲生命力,仍深受民众喜爱。
本书是作者多年研究布袋戏成果的总结。作者透过陆续出土的新史料,对岛上久远的、陌生的年代有更深刻的解读,且对台湾庶民文化深入的阅读,更能引领读者跨越时空的隔膜,贴近土地的历史记忆。
作者简介
陈龙廷
一九六四年生于屏东市,现任中山医学大学台湾语文学系助理教授。
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硕士,《黄俊雄电视布袋戏研究》为台湾第一本研究传统戏曲与现代传播媒体互动影响的论文。法国国立高等实践研究院(EPHE)宗教科学与文化人类学博士候选人,论文《布袋戏、台湾社会与民间的生命力》。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台湾布袋戏口头文学研究》,荣获文建会传统艺术中心奖助。
现专力于台湾戏曲发展史、台湾文学史、台湾口头文学研究、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理论与方法、艺术社会学等领域。近年为「南投县传统表演艺术普查计画」主持人,并参与传统艺术中心「布袋戏主题知识网建置计画」,筛选及诠释布袋戏数位化资料,又为「传统艺术网路数位学院」撰写百年来台湾布袋戏演变的历程与审美态度。
〈推荐序〉布袋戏与台湾文化 张炎宪Ⅰ
建立一个可供思索的台湾布袋戏地图 林锋雄Ⅴ
挖出台语文学e 宝藏
对陈龙廷《台湾布袋戏发展史》踏几句a话头 吕兴昌Ⅶ
〈作者序〉当布袋戏成了台湾的意象1
前 言9
第一章
布袋戏台湾化的历程15
第二章
唐山过台湾的布袋戏27
戏剧发展的社会土壤29
艋舺胡须全拼命31
竹堑的布袋戏班39
鹿港的白字仔布袋戏42
府城的南管布袋戏46
中、南台湾的潮调布袋戏50
第三章
从戏曲到戏剧53
孕育正本戏的摇篮58
崭露头角的武戏霸王63
叙事戏出的催生婆68
布袋戏的两种审美态度76
第四章
战后戏园布袋戏的表演体系79
戏园的集体记忆83
内台专业的掌中戏班92
排戏先生的诞生98
戏园的剧场观念与技术105
歌手制度116
第五章
剑侠戏出与时代精神气候129
等待大侠的时代134
少林寺英雄的传奇141
金刚戏的来临160
第六章
掌中班承传系统与风格185
虎尾五洲园188
西螺新兴阁192
关庙玉泉阁197
林边全乐阁200
南投新世界202
新庄小西园205
大稻埕亦宛然208
第七章
木偶剧场的可能性213
录音布袋戏216
广播布袋戏225
电影布袋戏226
电视布袋戏231
媒体与媒体之间的辩证231
布袋戏与电视机的第一次接触232
史艳文掀起的布袋戏风潮234
视觉科技与戏偶结合的新创作240
结 语253
参考书目257
索 引261
【推荐序】
布袋戏与台湾文化
张炎宪
国史馆馆长
记得一九七○年代,我在研究所读书时,每天有一个必修的课程,就是中午在学校餐厅吃饭,必然要看台视黄俊雄主演的「云州大儒侠」、「六合三侠传」布袋戏。住宿的同学一起观看,一起叫好,相约明天再看。昔日迷上布袋戏的情景,我仍然记忆犹新。
我喜爱布袋戏,是在童年时代开始。小时候,每次逢年过节,父亲就会带我们涉水走过八掌溪到外妈家拜访亲戚,外妈和舅舅总会带我们去看布袋野台戏,还没开演,就先搬椅凳去占位置,占到好位置就好高兴,整个下午或晚上多待在戏棚前看戏,流连忘返而不想回家。嘉义市的文化戏院、大光明戏院也演布袋戏,妈妈有时会带我去看,也许是这些经验使我喜欢上布袋戏。
今年,行政院新闻局征选代表台湾意象物时,布袋戏受到民众喜爱,被选为第一名。布袋戏能够获得民众高度的肯定,是因它与台湾紧密结合,与台湾人有共同的成长经验,与台湾人的感情连在一起。
我喜欢看布袋戏,却不知野台戏和电视布袋戏兴盛的历史背景。阅读陈龙廷兄的着作之后,才了解布袋戏的沿革与发展脉络。龙廷兄十多年来致力研究布袋戏,其间还至法国进修西方戏剧理论,走过海内外之后,最令他无法忘怀的终究是布袋戏的研究。这本书是他多年来研究成果的展现,主要探讨布袋戏团的起源、掌中班传承、表演艺术、台语口白、戏院剧团与观众的关系等问题,并且从演变中探讨布袋戏表演变革与当代社会的关系。我认为龙廷兄所关注的不是布袋戏的历史源流、典故、木偶造型、乐曲与剧本的内容,而是布袋戏是否能历久弥新,从内台戏、外台戏演变到今日的电视剧,不因时空改变而退出舞台,反而与时俱进,展现新的艺术技巧,成为台湾文化的象征。
读完之后,我发觉龙廷兄想要探讨的,已超越布袋戏本身的问题,而牵涉到台湾文化发展与认同的问题。
「本土化」最近在台湾重新被提出来讨论。在台湾生活那么久,还谈本土化是非常奇怪的心态。反观布袋戏虽然来自中国,但时间一久,与台湾风土结合,发扬壮大,而具有台湾特色。因此台湾布袋戏没有本土化的问题。
布袋戏的剧本,很多出自中国的历史典故与文献传说,但当布袋戏走向台湾化之后,新作不断出现。在戏团竞争、观众要求与时代变迁的冲击下,作品出陈布新,屡有佳作。剑侠戏、少林寺、金刚戏等表演类型的变化,不只与电视媒体结合,更开创出新的演戏艺术。这些改变脱离了传统农业社会内台戏与野台戏的演戏型态,而进入现代社会与现代人的生活空间,使得布袋戏成为台湾意象的代表。
民间戏剧在社会转变的压力下,为了生存必须与现代传播媒体结合,并力求精致,进入国家剧院表演。当民间戏剧脱离草根性时,就是失去生命力的开始。当传统戏院没落,观众流失,传统技艺与传承发生错乱,台语口头文学与生活用语的脱节,布袋戏面对这些变化要如何因应呢?布袋戏如果只是年长一辈的怀旧、年轻人的好奇、研究者的探讨主题,则会逐渐失去生命力和光彩。唯有年轻人继续投入创作,写出好作品;演艺者不断更新,结合现代艺术技巧,创造更好的戏剧美学,才有可能重拾布袋戏的活力与吸引力。
只谈传统之美,充满怀旧之情,文化只好放在博物馆典藏,成为少数学者的研究主题。文化唯有不断创新,才能超越传统,成为活生生的当代文化,与民众同在一起。布袋戏要成为博物馆的典藏,还是要继续维持生命力与创作力,是关心台湾文化的人士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台湾布袋戏发展史》这本书,是送给我对台湾文化充满好奇的灵魂的最好礼物。我一直对布袋戏这种“以假乱真”的艺术形式情有独钟,但对其发展历程却知之甚少。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它不仅详细介绍了布袋戏的起源、演变、流派,更是深入探讨了它与台湾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错综复杂的联系。作者的文笔非常生动,将那些枯燥的历史事件描绘得活灵活现,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布袋戏舞台。我特别对书中关于布袋戏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它曾是民众的精神慰藉,也曾是批判现实的武器,更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很多关于布袋戏的现代化发展,它如何在新媒体时代焕发新的生机,这让我对布袋戏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评分《台湾布袋戏发展史》这本书,简直是一场关于“指尖上的艺术”的盛宴。我一直觉得布袋戏是一种充满魅力的传统艺术,但对其发展历史知之甚少。这本书的出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空白,而且其深度和广度都远超我的想象。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充满情感,他不仅讲述了布袋戏的起源、发展、演变,更深入地剖析了它与台湾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互动关系。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布袋戏如何从早期粗犷的表演形式,逐渐发展出精细的雕刻、华丽的服饰以及复杂的故事情节的描写。这让我看到了布袋戏在艺术上的不断追求和突破。书中对不同流派的比较分析也非常到位,让我能够清晰地辨别它们的独特之处。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很多关于布袋戏对台湾本土语言、民俗文化的影响,这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布袋戏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的作用。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布袋戏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这本书《台湾布袋戏发展史》简直是一次深入台湾灵魂的探索之旅。我一直对布袋戏这种古老而充满生命力的艺术形式感到着迷,而这本书为我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引人入胜,他将历史的厚重感与艺术的灵动感完美结合,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布袋戏舞台。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布袋戏在台湾不同历史时期的角色转变所吸引。它曾是民间娱乐的消遣,也曾是传递信息的载体,更是承载民族情感的象征。书中对布袋戏如何应对外来文化冲击、如何在不同政治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描写,都让我看到了这门艺术的顽强生命力。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很多关于布袋戏的表演技巧、戏偶制作工艺的介绍,这些细节让我更加佩服那些默默奉献的艺人们。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布袋戏,更是关于台湾这片土地上人民的智慧、情感和文化传承。
评分《台湾布袋戏发展史》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历史书,不如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一直以来都对台湾的本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布袋戏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翻开这本书,仿佛打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宝盒,里面充满了令人惊叹的发现。作者的考证非常严谨,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一手资料,但又没有让这些内容变得晦涩难懂。相反,他将枯燥的数据和事实,编织成了一部引人入胜的叙事长卷。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掌中戏”和“金光戏”两大体系的详细对比分析印象深刻。它们各自的发展脉络、艺术特点以及受众群体的差异,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还学到了很多关于戏偶制作、表演技巧以及音乐唱腔的专业知识,这让我对布袋戏的艺术价值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书中还探讨了布袋戏与时代思潮的互动,以及它如何反映社会变迁,这让我看到了布袋戏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时代意义。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了解了布袋戏的历史,更对台湾这片土地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这本《台湾布袋戏发展史》简直是一部活着的历史!我一直对布袋戏情有独钟,从小时候在庙口看到的简陋舞台,到如今金碧辉煌的戏院,中间的变迁我一直很好奇。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娓娓道来布袋戏在台湾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故事。它不仅仅是讲述了不同流派的兴衰,更是将布袋戏的发展与台湾社会的变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读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早期移民在艰辛生活中寻求慰藉的目光,看到了社会风气变化对戏曲内容的影响,也看到了现代科技如何为古老的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力。书中对不同时代布袋戏的表演风格、人物塑造、音乐唱腔都做了细致的描绘,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清晰地感受到不同时期的韵味。特别是关于黄海岱、李天禄等大师的段落,读来更是令人肃然起敬,他们不仅仅是艺人,更是文化的守护者和创新者。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布袋戏如何从纯粹的娱乐形式,逐渐融入更多社会议题、教育功能,甚至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的分析,这让我对布袋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超我的想象,它让我看到了布袋戏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也让我更加热爱这项宝贵的传统艺术。
评分我最近才接触到《台湾布袋戏发展史》,说实话,一开始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想着可能就是一本枯燥的历史文献。但读了几页之后,我彻底被这本书吸引住了!作者的文笔非常生动,没有那种学术论文的生硬感,反而像是在讲故事,将那些陈年的往事一一展现在我眼前。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布袋戏起源和早期传播的章节,它详细介绍了布袋戏是如何从大陆传入台湾,又如何在台湾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发展出独特的风格。书里提到的那些早期戏班的故事,充满了草根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对那些为传承艺术而默默付出的先辈们充满了敬意。尤其是关于不同派别之间的竞争与融合,以及它们如何适应社会变迁的描写,都让我看到了艺术发展的生命力。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很多关于布袋戏的图片和插画,虽然不是原版戏偶,但足以勾勒出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精美的戏服。我一直觉得布袋戏的魅力在于它的“小”,一个小小的戏台,几个小小的戏偶,却能承载如此丰富的故事和情感。这本书恰恰捕捉到了这种“小”中的“大”,让我看到了布袋戏在台湾社会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评分我一直以为布袋戏只是小孩子看的东西,直到我读了《台湾布袋戏发展史》,我才发现自己错得有多离谱。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布袋戏的认知,它让我看到了布袋戏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复杂的社会意义。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和人物故事,将布袋戏的发展史串联起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布袋戏如何从庙会娱乐,逐渐走向剧场艺术,再到电视、电影等现代媒体的描写。这不仅仅是艺术形式的演变,更是社会文化变迁的缩影。书中对不同时期布袋戏的改编和创新做了深入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布袋戏在时代洪流中保持生命力的智慧。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很多关于布袋戏的社会影响,它如何成为民众情感的寄托,如何承载社会价值观念,这些都让我对布袋戏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有学术价值,更有很强的可读性,让我一口气读了下来,意犹未尽。
评分翻开《台湾布袋戏发展史》,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妙的艺术世界。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讲述了布袋戏的历史,更是将布袋戏的发展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审视。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他没有采用传统的流水账式描写,而是通过深入的分析和精彩的案例,将布袋戏的演变过程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不同时期布袋戏表演风格的对比,从早期粗犷的“武场”,到后来细腻的“文场”,再到金光戏的兴盛,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独特的魅力。书中还探讨了布袋戏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它如何从宗教祭祀的附属品,逐渐演变为民间娱乐的主角,再到如今的艺术瑰宝,这让我看到了布袋戏的价值一直在不断被发掘和提升。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很多关于布袋戏与台湾本土神话、传说、历史事件的联系,这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布袋戏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的意义。
评分我一直以为布袋戏是一种非常传统的艺术,直到我读了《台湾布袋戏发展史》这本书,我才发现自己对它的了解是多么的浅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布袋戏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它不仅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社会的缩影。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引人入胜,他用非常细腻的笔触,将布袋戏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让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历了布袋戏的每一个重要时刻。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布袋戏如何从民间走向舞台,再到走向电视、电影的演变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不仅仅是艺术形式的转变,更是社会文化变迁的体现。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很多关于布袋戏的创新和发展,它如何吸收外来文化,如何与时俱进,这让我看到了布袋戏顽强的生命力。这本书让我对布袋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热爱这项宝贵的传统艺术。
评分在我心中,《台湾布袋戏发展史》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戏曲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台湾文化记忆的史书。我一直对布袋戏情有独钟,从小时候听着收音机里的布袋戏长大,到如今看到电视屏幕上的高清影像,中间的变迁我一直很好奇。这本书就像一位百科全书,将布袋戏从起源、流派、表演、制作、发展等各个方面都做了详尽的阐述。作者的笔触非常严谨,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研究成果,但又避免了枯燥的学术说教,而是用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例子,将那些历史片段呈现在我眼前。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布袋戏与社会变迁的关联分析,它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是时代的镜子,折射出社会风貌、民众心态以及文化思潮的变迁。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很多关于布袋戏的现代化发展,它如何在新媒体时代焕发新的生机,这让我对布袋戏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