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的研究,是「现在」与「过去」的不断对话。从当前关切的课题中,引发我们回到历史去找题材、寻灵感、求答案。
长期投入政论写作的历史学者李筱峰教授,本着对历史学研究不可旁贷的责任,把一九八五年至二○○七年写作之有关台湾近现代史的部分研究论文及史料汇编,选辑成册出版,内容涵括近百年来台湾国家认同的历史发展、引爆二二八事件中的文化冲突、历史人物在二二八事件扮演的角色、战后台湾歌谣所呈现的台湾风貌……。将台湾近现代重要的历史课题,做了最深刻而清晰的探讨与研究。
本书研究的主题虽然都是历史,但正如李筱峰教授于本书序中所言:「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为了将来。」也因此更凸显出这本论集的价值,不但有着相当「实用」的现代感,更透露出一位长期投入台湾史研究的历史学者,对建构台湾未来图像最殷切的关注与期许。
作者简介
李筱峰
一九五二年(民国四十一年)生,生于台南县麻豆镇。
曾任:《八十年代》杂志执行主编;报社记者、编辑、主笔;台湾北社副社长;世新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专任教授;总统府人权谘询小组委员;《台湾文献》编辑委员。
现任: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台湾文化研究所专任教授;长荣大学台湾研究所兼任教授;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董事。
主要着作:《台湾战后初期的民意代表》
《台湾民主运动40年》
《台湾革命僧林秋梧》
《二二八消失的台湾菁英》
《解读二二八》
《进出历史》
《台湾史》(合着)
《统独十四辩》
《林茂生、陈炘和他们的时代》
《台湾史100件大事》(上)(下)
《60分钟快读台湾史》
《快读台湾历史人物》(I)(II)(合着)
《与马英九论台湾史》
《唐山看台湾》
以及其他政论集《李筱峰专栏》、《台湾怎么论?》、《我的觉醒——只是为了自己管理自己》等书。
并主持「台湾史望春风」,共五十二集。
近百年来台湾政治运动中的国家认同
从回忆录见证台湾人的战时经验(一九三七年?一九四五年)
回忆录与自传中的二二八史料
二二八事件与族群问题
「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与陈仪的对策
二二八事件中台湾社会名流遇害因素初探
蒋介石与二二八事件
半山人物在二二八事件中的责任
二二八事件与台湾独立运动
台湾戒严时期政治案件的类型
时代心声─战后二十年的台湾歌谣与台湾的政治和社会
成舍我与台湾民主运动─一九四九年后中国来台知识份子的一个个案研究
久违的符号─从政治标语图像看两蒋政治
我是一个对史料原貌和学术争鸣充满热情的研究者,因此,《台湾近现代史论集》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与历史智识的深度对话。书中汇聚了许多学者对于台湾近现代历史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其中不乏对一些传统史学观点提出挑战的论述。我特别关注了几篇关于台湾原住民历史以及客家、闽南等族群在近代台湾社会形成过程中角色的研究。作者们通过梳理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和地方志,展现了这些群体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与主流社会互动的方式。这些论述,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加多元的台湾历史图景。书中对于国民党政府在台湾推行的土地改革、经济建设等政策,进行了多角度的评价,既肯定了其积极作用,也指出了其潜在的局限性。这种审慎的态度,恰恰是学术研究的精髓所在。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研究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也对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台湾近现代史的某些课题,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和方向。
评分《台湾近现代史论集》这本书,从封面设计到内页排版,都透着一股沉静而厚重的学术气息。我作为一个对台湾历史一直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拿到这本书后,怀着一份求知欲,也带着一丝对宏大叙事的敬畏,开始了自己的阅读之旅。书中的论述,往往是从一个个具体事件入手,比如日治时期的某个经济政策,或是国共内战时期国民党在台的某些决策。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穿插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学界研究的观点,让我得以窥见历史事件背后的复杂脉络。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台湾经济转型的几篇论述印象深刻。从农业社会到工业化,再到后来的高科技产业崛起,每一个阶段的论述都详尽细致,不仅分析了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深入探讨了内部社会结构和精英阶层的互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暂停下来,去思考作者提出的每一个论点,试图理解那些我可能忽略的细节。有时,我会觉得某些论证过于严谨,需要反复咀嚼才能领会其深意,但正是这种挑战,也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深入。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台湾近现代历史的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也更加 nuanced 的台湾。
评分作为一名对台湾文化和政治变迁颇感兴趣的爱好者,我抱持着一种探索的心态翻开了《台湾近现代史论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它并非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和思辨能力。作者们在书中对一些关键历史节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例如二二八事件的成因及其深远影响,或是戒严时期社会的反抗与妥协。我发现,书中对于不同历史叙事的呈现,以及对不同学派观点的引述,都非常细致。这让我意识到,历史的解释并非只有一种标准答案,而是充满了多元的视角和可能的解读。有几篇文章,对于国民党迁台初期,如何在台湾建立统治秩序,以及如何处理与当地社会的复杂关系,进行了非常详尽的分析。作者们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维度,勾勒出了当时台湾社会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我尤其喜欢其中对“本土化”思潮兴起过程的描述,它让我看到了台湾社会内部的张力与演变。阅读此书,让我对台湾近现代史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印象,而是形成了一个更为连贯和具有深度的认知体系。
评分我是一位热衷于探寻社会变迁背后驱动力的历史爱好者,因此,《台湾近现代史论集》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关于台湾社会结构重塑和现代化演进的深度考察。书中不少章节,聚焦于台湾社会在近现代转型过程中,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动与博弈。我非常喜欢其中关于台湾知识分子在民族主义浪潮中的角色,以及他们在反殖民、争取民族解放运动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论述。作者们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梳理和分析,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挣扎和行动选择。书中还探讨了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变迁之间的关系,例如工业化进程如何影响了阶级结构,以及城市化进程如何重塑了乡村社会。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台湾社会阶层流动性变化的研究,以及女性在近代台湾社会地位的演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并非仅仅是宏大事件的堆砌,更是无数个体命运交织、社会结构不断调整的复杂过程。
评分作为一个对殖民历史及其影响充满反思的读者,我带着对近代台湾被不同势力统治的复杂性的探求,打开了《台湾近现代史论集》。这本书的篇章,仿佛是一部由不同叙述者讲述的台湾近代史。我被其中关于日治时期台湾现代化进程的几篇分析所吸引。作者们细致地考察了日本殖民者在台湾修建基础设施、发展农业经济、推行教育政策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同时也揭示了这些举措背后所蕴含的殖民逻辑和对台湾社会文化的冲击。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台湾民众在殖民统治下,如何适应、反抗以及寻求自身生存空间的论述,感到十分触动。书中还探讨了战后国民党政府接收台湾后,所面临的挑战和采取的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对台湾政治、经济、社会结构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阅读此书,让我得以站在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台湾近现代史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也让我对殖民主义的遗产及其长远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