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李开战!从选举竞合到媒体攻防,台湾政坛一页血淋淋的宫廷斗争史
「捉鬼却给鬼捉去!」
执政十二年,权倾一时的「台独教父」李登辉,如何遭陈水扁位移了独派领袖的地位?
陈水扁如何将势力深入台联?
权斗高手李登辉又为何会败在弊案缠身的陈水扁手下?
李登辉曾说过:「该战争的时候,要一举歼灭敌人。」二○○八年第四届民选总统大选前夕,台湾的民主,仍然沉浮在内战的火焰之中。李登辉的意志力坚决,毅力强悍,为了个人的前景、未来与权位,可以忍他人无法忍的屈辱,狠他人不能狠的残酷,此乃他过人之处,也是他的政敌所缺乏的。这方面,他唯一的劲敌,是陈水扁。
二○○八年三月二十二日,台湾就要进行第四届民选总统的选举了。从李登辉,第一位民选总统,到陈水扁,接连做了八年的台湾政治史上第二位中华民国民选总统,台湾人民对政治人物的信赖感,直线下落。
「这是内战。」二○○六年,台北以倒扁为号召的红衫军窜动,立法院里罢免总统陈水扁的风暴一波波袭向总统府时,前总统李登辉,曾忧虑不已的形容曾是亚洲四小龙、经济奇蹟模范生的台湾,正陷在极端不安的内部战争当中。
这是内战,属于总统的内战。
而谁将获胜?
二○○○年总统大选之后,被连战赶出国民党家门的李登辉,一度被尊为台湾之父,最后,被台湾之子陈水扁逐出绿营家户。
李登辉彻底被打败了。
本书以作者的近身观察,实际经验,密集资料搜集比对,和相关人士的访谈询问为经纬,剖析解读李登辉前总统被陈水扁总统击败的内幕,重新探索一场又一场没有尽头的政治骗局,也为关键的二○○八台湾人民大抉择,提供观察比对的参考。
作者简介
周玉蔻
1951年生于台湾台北市,美国哈佛大学公共行政硕士、政治大学新闻系。曾任中广公司记者、编译,英文《中国日报》记者,《天下》杂志资深记者,《联合报》记者、组长,《联合晚报》採访主任,《联合报》採访主任,《TVBS週刊》总编辑,台视、TVBS、年代新闻台节目主持人,2004年台联台北市长候选人。
着有《今天不谈政治》、《蒋经国与章亚若》、《李登辉的一千天》、《蒋方良与蒋经国》、《谁杀了章亚若》、《李登辉和他身边的人》、《唐飞──在关键年代里》(与甯育华合着)、《李太太日记》。
序言:骗子自首记
埋葬一本书
四种李登辉,只剩下岩里政男
「妳被骗了,我们都被他骗了」
签名,不认帐
阿辉伯,不敢接电话……
谁背叛了台联?
南罗北谢?李登辉与谢长廷诈术结盟!
「都是苏A搞算命那一套……」
「李扁位移」?捉鬼却给鬼捉去!
李登辉权谋学真相:选举与钞票!
李登辉领导学真相:变奏的指挥棒
李登辉狠诈学真相:是对手太差!
李登辉忍功学真相:苟且偷生与谨慎存活
台独教父,太沉重!
国安秘帐,谁污染了殷宗文的正直?
赖国洲私买台视股票,李登辉明知故纵?
三连任?李登辉曾经心动的美梦?
日本行,预告岩里政男的回归?
中共克星?当李总统用岩里政男的眼睛看中国……
何处是家乡?
【结语】矛盾的灵魂:岩里政男的复活vs.李登辉总统的残缺
后记
【附录一】揭开民进党台湾民粹牌奏效的历史与心理因素迷雾
【附录二】无信不立
【附录三】李登辉签字却不承认的广告文宣原始署名文件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并非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了文学色彩和戏剧张力。作者将李登辉和陈水扁两位政治人物的命运,巧妙地编织在台湾近代政治发展的脉络之中。书中对李登辉在权力末期所面临的困境,例如党内派系斗争、以及来自社会的新兴力量的挑战,都做了细致的刻画。你仿佛能感受到一位政治家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奈与挣扎。而陈水扁的描写,则充满了“逆袭”的味道。书中详细分析了他如何从一个挑战者,一步步成长为能够与既有政治巨头抗衡,甚至最终取而代之的力量。对于陈水扁的竞选策略、其如何凝聚支持者、以及如何把握民众情绪,都有非常精彩的论述,让人不禁拍案叫绝。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政治斗争的记录,更是关于台湾社会变迁、本土意识觉醒以及权力转移的深刻反思。读完之后,你会对台湾政治的复杂性有更深的理解,并对政治人物的决策过程产生更多的好奇。
评分这是一部令人深思的政治史诗,它以李登辉和陈水扁两位重量级政治人物为中心,深刻剖析了台湾近代政治发展史上那段波澜壮阔的“总统内战”。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并非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将历史的洪流融入到两位政治巨头的个人命运与政治博弈之中。书中对李登辉后期执政的描绘,尤其是在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细致入微地展现了他所面临的内外压力,以及他在政治舞台上的种种权谋与布局。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一位资深政治家在时代浪潮中的挣扎与抉择。而陈水扁的崛起,则被描绘成一股强大的时代力量,他如何抓住历史机遇,打破既有格局,一步步走向权力巅峰,书中对陈水扁政治策略的分析,极具启发性,仿佛能让人看到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战役在眼前展开。书中对于台湾本土意识觉醒、两岸关系微妙变化、以及国民党内部权力斗争的描述,也相当精彩,它们共同构成了这场“总统内战”的宏大背景,让读者得以窥见历史进程的复杂性。阅读此书,不仅仅是在了解一段历史,更像是在参与一场关于台湾命运的深刻辩论,它引发了对政治权力的本质、领导人的特质、以及社会变迁的诸多思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政治著作。
评分这本书仿佛是一面棱镜,折射出台湾政治光谱的多重色彩。作者在叙述李登辉为何在某些方面显露出疲态,以及陈水扁如何成功地抓住这些“裂缝”进行政治突围时,展现了非凡的洞察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李登辉晚年执政时期所面临的权力真空、党内分裂以及社会期待变化等议题的细致描绘。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原本稳固的政治基础开始出现松动。而陈水扁的出现,则像是打破了原有的平衡,书中对其如何运用各种策略,包括但不仅限于选举动员、议题设定,以及与媒体的互动,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使得他对李登辉的挑战,显得尤为真实和具有说服力。本书并非简单地将这场政治对决描绘成一场“零和游戏”,而是更倾向于揭示其背后复杂的权力运作、社会思潮的演变以及政治人物的个人特质如何相互交织,最终影响了历史的走向。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如果换做是我,又会如何决策?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正是本书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台湾政治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作者并没有将李登辉描绘成一个完全失意的落幕者,也没有将陈水扁塑造成一个完美的胜利者,而是以一种更加 nuanced 的方式,去呈现他们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政治选择与困境。书中对李登辉如何试图在转型时期稳固国民党政权,以及他在此过程中所面临的巨大阻力,都做了深入的探讨。而陈水扁的成功,则被分析为一种社会力量的汇聚与释放。书中对陈水扁如何抓住台湾社会对于变革的渴望,以及他如何通过有效的政治动员来实现这一目标,都进行了精彩的论述。阅读此书,让我对台湾民主化进程中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政治人物在历史转折点上的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位才华横溢的导演,为我们娓娓道来一场充满戏剧性的政治较量。作者在描绘李登辉的政治生涯后期时,并没有刻意回避其面临的挑战和争议,而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去分析其权力基础的动摇以及他在此过程中所做的努力。书中对于国民党内部权力斗争的描写,以及李登辉在其中的角色,都显得尤为真实。而陈水扁的出现,则被描绘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书中对陈水扁如何凭借其坚韧不拔的意志、敏锐的政治嗅觉以及出色的组织能力,一步步赢得民众支持,最终实现政治上的突破,都做了非常精彩的刻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政治史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政治智慧、时代机遇与个人命运深刻交织的精彩故事,它引发了我对权力运作、政治策略以及历史进程的诸多思考。
评分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与权谋的政治迷宫。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李登辉在政治生涯后期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以及他如何试图在风雨飘摇中维持自己的政治影响力。书中对国民党内部权力斗争的描述,以及李登辉在其中的周旋,都极具看点。同时,本书也生动地展现了陈水扁如何凭借一股强大的政治能量,抓住历史机遇,打破既有格局,最终实现了“跨越”。书中对陈水扁在选举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超凡的组织能力、议题设置能力以及危机处理能力,都做了非常深入的剖析。它不仅是一部关于两位政治人物输赢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台湾社会结构变迁、本土意识崛起以及权力更迭的深刻研究。通过这本书,我得以窥见政治权力运作的本质,以及在关键历史节点上,个人选择如何深刻地影响历史进程。
评分我从未读过一本关于台湾政治的书,能够如此细致地展现两位政治巨头的个人弧光,并将其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作者在描绘李登辉执政后期所面临的挑战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咎于个人失误,而是深刻分析了时代变迁、社会结构调整以及两岸关系等多种复杂因素。书中对于国民党内部权力结构变化、以及李登辉试图从中斡旋的描写,尤为引人入胜。而陈水扁的崛起,书中则以一种近乎“英雄史诗”的笔调,展现了他如何凭借坚定的意志、敏锐的政治嗅觉以及强大的组织能力,一步步打破固有的政治壁垒。特别是在选举策略方面,书中对陈水扁如何巧妙地运用传播媒介、如何进行议题设定、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基层动员,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这让我对他的政治智慧有了全新的认识。本书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关于权力交接、政治变革以及社会力量如何塑造历史的深度案例研究。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政治权力交接过程中,那些不为人知的“潜规则”和“幕后博弈”的深度揭露。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敏感和充满争议的议题,而是以一种冷静而客观的笔触,去剖析李登辉在后期为何会逐渐失去一些关键的支持力量,以及陈水扁又是如何精准地捕捉到这些“空隙”并加以利用。书中对台湾社会内部日益增长的本土意识、以及这种意识如何被转化为政治动能的描述,堪称精彩。它不仅是关于两位政治人物的竞争,更是关于台湾社会价值观和身份认同在那个时期发生巨大转变的生动写照。作者在分析陈水扁的竞选策略时,对于其如何利用民众的情感共鸣、如何制造话题、以及如何组织基层动员,都做了非常细致的刻画,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激情的政治现场。阅读此书,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台湾政治决策核心的窗户,看到了权力游戏背后隐藏的复杂逻辑和人性挣扎。
评分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其对历史事件的“深度挖掘”和“多维解读”。它并没有止步于对李登辉和陈水扁政治生涯的表面叙述,而是深入到他们决策背后的动机、策略以及所处的复杂社会政治环境中。例如,书中关于李登辉如何在中后期逐渐失去部分传统支持,同时又积极培育新的政治力量,这一点就写得非常传神。读者仿佛能看到,这位“岩石”在风雨飘摇中,是如何试图稳固自己的政治版图,并为国民党在新的时代寻找出路。而陈水扁的描写,则更是充满了戏剧张力。书中对他在野时期如何凝聚各方力量,如何精准地把握台湾民众的情绪,以及如何在选举策略上屡出奇招,这些细节的呈现,让读者对他的政治智慧和执行力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两位总统的输赢,更是关于台湾社会结构、族群关系、以及两岸互动模式在那个时期发生的深刻变迁的缩影。作者巧妙地将这些宏观层面的变化,与两位主角的个人奋斗紧密结合,使得整个故事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人物的鲜活性。读完这本书,你会对台湾民主化进程中的一些关键转折点,以及影响这些转折的关键人物,产生更为清晰和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它没有简单地将李登辉的失败和陈水扁的成功归结为偶然,而是深入分析了造成这种结果的深层原因。作者在描绘李登辉后期执政所面临的内外压力时,展现了极高的敏感度,他如何试图平衡各方势力,又如何在复杂的政治棋局中逐渐失去优势,这一点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而陈水扁的崛起,则被视为一种时代潮流的必然。书中对其如何有效地动员基层力量、如何精准地把握民意走向、以及如何在媒体战中取得胜利,都进行了详尽的解读,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政治手腕。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政治人物的崛起与衰落,是如何被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两岸关系等多种因素所共同塑造。它不仅是台湾政治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更是关于权力、策略与时代精神相互作用的经典案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