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江文也复兴」浪潮开始以来,乐谱需求日益增加。江文也作品演出纪录虽不少,但真正刊行的乐谱却有限,尤其移居北京以后的作品更难得被出版。江文也的音乐之所以难以推广、难以全面被研究,主要原因正在于此。
这样一位大作曲家,因为命运与时局的错置,台湾、日本、中国的局势变迁,造化弄人,一直以来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相关出版品并不多,甚至最常被演奏的钢琴曲,也从未在台湾出版。
现在,由(江文也先生的千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江小韵女士编选的上、下两册《江文也钢琴作品集》,正式授权世界文物出版社在台湾以「繁体中文版」发行,堪称目前最完整的江文也钢琴曲集。
第四钢琴奏鸣曲 ──狂欢日 Op.54 (1949年)
Piano Sonata No.4 (Carnival),op.54 [1949]
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 Op.53 (1950年)
Piano Suite (Tone Poems for Country Folk Festivals),op.53 [1950]
1. 元宵花灯∕Lantern Festival Day
2. 阳春即事∕Spring Times
3. 踏 青∕Walking in the Green Field
4. 初夏夜曲∕Nocturne for Early Summer
5. 端午赛龙悼屈原∕In Memory of Qu Yuan on Dragon Boat Festival Day
6. 瓜熟满园圃∕Praise for Full Harvest from Melon Field
7. 七夕银河∕The Milky Way on the 7th Day of Lunar July (The Chinese Valentine's Day)
8. 秋天的田野沉醉在金黄谷穗里∕Shining Golden Grain in the Autumn Rice Field
9. 庆丰收∕Celebrations for Full Harvest
10. 晚秋夜曲∕Nocturne for Late Autumn
11. 家家户户做新衣∕Every Family Is Making New Clothes for New Year
12. 春节跳狮∕Lion Dance on Chinese New Year's Day
为北魏古筝《典乐》而作的钢琴奏鸣曲 Op.52 (1951年)
Piano Sonata (After "Dian Yue",a Qin Music from North Wei Dynasty,ca. 400 AD),op.52 [1951]
绮想曲──渔夫舷歌 Op.56 (1951年)
Capriccio (Fishermen's Boat Song),op.56 [1951]
小奏鸣曲 ──幸福的童年 (1952年)
Sonatina (Happy Childhood) [1952]
杜甫赞歌 (1953年)
A Tribute Song to Du Fu (Poet,712-770 AD) [1953]
繁体中文版《江文也钢琴作品集》出版有感
早在2005年便已听闻苏夏教授与江小韵女士提到出版江文也音乐作品的计画,心中一直希望这个计画能早日成真。的确,自从1982年「江文也复兴」浪潮开始以来,江文也乐谱的需求日益增加,当时我就一直希望江文也先生的作品能尽快出版发行。但我也知道,出版乐谱并不是一项可以「想做就做」的单纯工作。
虽然江文也作品演出纪录不少,但是曾经真正刊行的乐谱却不多,尤其他移居北京以后的作品,出版得更少!由于乐谱难寻,而成为江文也的音乐「难以推广、也难以全面被研究」的一个最大原因。
1990年前后,我所收藏的江文也作品中,除了少数三○年代的日本版外,其他都是手稿的影印件,且以五○年代前后所作的钢琴曲居多!当时台北市面上一度可见少量合唱乐谱,但也全是早已绝版版本的「非授权复制版」(这种版本在印量不多的首刷卖完以后,亦已成为「历史」)。有好几年时间,我在台湾成为供应江文也音乐演奏或研究乐谱的一个「来源」!但因为大部分是手稿,又是影印本,演奏时难免面临不少困扰。这当然还牵涉到了一些其他相关问题。
2007年4月底我到北京,江小韵女士将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上、下两册《江文也钢琴作品集》交到了我的手上,当时心中相当高兴,想着「江文也的乐谱出版终于有了开始」!这两册《江文也钢琴作品集》应该是目前最完整的江文也钢琴曲集。据江小韵女士的不完全统计,虽然江文也的钢琴曲有三十三部,但由于某些因素,使得作品的收集无法「完整」,这显然也是研究江文也时最大的遗憾与挑战。
当时,我立刻想到这两本乐谱应该在台湾发行。正巧世界文物出版社的郑世文先生也在北京,我对他表达了《江文也钢琴作品集》应该在台湾发行的想法。他立即答应,而且马上与相关单位洽谈授权事宜。时隔半年,《江文也钢琴作品集》繁体中文版终于能与台湾音乐界见面了!
比较《江文也钢琴作品集》繁体中文版与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版,两者之乐谱部分完全相同,文字方面则有些许差异。部分江文也早期的作品原就附有外文标题,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版完全将之略去了──之所以这样做,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当然有其考量。繁体中文版除了把这个部分还原之外,原来没有外文标题的作品,我则为其加上了英文译名。此外,繁体中文版也把所有音乐用语重新加以校对、确认,力求精准无误。由于某些因素,未能将江文也在日本出版乐谱中的一些资料完整呈现,虽仍是个遗憾,然而能有目前这个版本的出现,已是十分难得的了。
《江文也钢琴作品集》终于以「繁体中文版」面貌在台湾发行。对台湾乐坛来说,应该是值得喝采的一件事。
东吴大学 音乐系教授
张己任
2007年11月5日
《江文也钢琴作品集(下)》让我深刻体会到了音乐的无限可能。这本书中的作品,展现了江文也先生在创作上的多面性。有的作品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仿佛在讲述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有的则更加抒情和内敛,像一首首低吟浅唱的情诗。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节奏的处理,它并非一成不变的刻板律动,而是充满了自由度和呼吸感。一些看似简单的节奏型,在江文也先生的手中,却能幻化出无穷的变化,赋予音乐以生命力。而他的和声运用,更是常常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有时,我会因为某个和弦的出现而感到一丝惊讶,但很快,我就会被它所营造出的独特氛围所吸引,并逐渐理解其在音乐逻辑中的必然性。这本书,让我更加坚信,伟大的音乐作品,总是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触动人心最深处的琴弦。
评分这本《江文也钢琴作品集(下)》给我带来的感受,远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我把它当作一本“音乐字典”来研读,每一次的翻阅,都能挖掘出新的理解和感悟。书中的作品,有的如同宏伟的交响诗,气势磅礴,令人振奋;有的则如精致的微雕,细腻入微,耐人寻味。我特别喜欢其中一段反复的音乐动机,它像是一个引子,贯穿了整首作品,但每一次的出现,都因为前后和声、节奏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情感色彩。这种“变化中的统一”的处理,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我还注意到,江文也先生在运用钢琴的各种音色上,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他能将钢琴的低音部奏出沉稳的大地之声,也能将高音部奏出清脆的鸟鸣之音,仿佛将整个大自然都浓缩在了钢琴的键盘之上。这本作品集,不仅是学习钢琴演奏的宝贵资料,更是理解江文也先生音乐思想的绝佳窗口。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对“下册”的期望值是偏高的,毕竟“上册”已经挖掘了许多江文也先生创作的亮点。然而,《江文也钢琴作品集(下)》并没有让我失望,反而带来了更加惊喜的体验。这本书中的一些作品,在技术难度上似乎有所提升,但也正是这份挑战,使得演奏者在追求完美的音符之外,更需要深入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我尝试着去弹奏其中的一首赋格,一开始被复杂的对位关系弄得有些头疼,但随着反复的练习和对乐谱的深入研究,我逐渐体会到了江文也先生在结构上的巧妙安排,以及如何在繁复的声部交织中依然保持旋律的清晰和流畅。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一些小品的处理,它们如同散落在音乐海洋中的珍珠,看似不起眼,却散发着温润的光泽。比如其中一首短小的夜曲,它的旋律简单却异常动人,仿佛能抚慰疲惫的心灵。这种“化繁为简”的功力,恰恰是衡量一位作曲家成熟度的重要标志。
评分这本《江文也钢琴作品集(下)》着实给了我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一直以来,江文也先生的名字在古典音乐界都是一个绕不开的符号,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东方韵味与西方技法融合而著称,但真正让我沉浸其中,细细品味的,还是这本“下册”所呈现出的更加成熟和深邃的音乐世界。 从翻开第一页的那一刻起,我仿佛就进入了一个色彩斑斓的音乐画廊。那些旋律,不像教科书里描绘的那般刻板,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呼吸感。第一首作品,一开始就以一种略显沉重的和弦铺陈开来,仿佛黄昏时分,一位老者在沉思着过往。但很快,一种细腻而充满韧性的旋律线条如同破晓的光线,一点点驱散了最初的阴霾。我尤其喜欢其中一段的处理,它并非炫技式的快速音阶,而是用一种极具歌唱性的方式,将情感层层递进,仿佛在倾诉一段无人知晓的心事。而另一首作品,则展现了完全不同的风貌。它像是一场生动的田园叙事,我能清晰地想象出蜿蜒的小溪、飞舞的蝴蝶,甚至是微风拂过麦浪的声音。江文也先生在和声上的运用,既保留了传统音乐的严谨,又大胆地融入了具有现代感的色彩,使得整体音乐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时代的新鲜感。
评分阅读《江文也钢琴作品集(下)》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我发现,江文也先生在音乐创作上,似乎有着一种超越时代的洞察力。书中的一些作品,听起来充满了现代感,但仔细揣摩,又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的人文关怀。我尤其被其中一首标题为“乡愁”的作品所打动。它并非那种直白的、煽情的表达,而是通过一种含蓄而悠长的旋律,描绘出一种淡淡的、难以言说的思念。这种情感的铺陈,需要演奏者极大的耐心和对细节的把握,才能将其中的韵味完全展现出来。而另一首充满民族风情的作品,则让我看到了江文也先生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融入西方器乐的精妙之处。它不像简单的民族乐器模仿,而是将中国音乐的骨骼和精神,通过钢琴这种西方乐器,进行了完美的“再创作”。这种跨文化的融合,既展现了江文也先生扎实的理论功底,也体现了他对音乐艺术边界的不断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