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右运动和三年大饥荒,文化大革命,六四,一起成了?制遗忘的四大禁区。巴金先生提出要建立“文革博物馆”,如果真要吸取历史教训,打开历史死结,其实应该建立四大博物馆,也就是要以敢于正视历史的科学态度来进行四大历史研究。而反右运动研究是一个开结、解扣的关节点,因?历史正是从那?开始的。
这本书竟缠绕了作者四年之久!因?它不仅和无数带血的生命相联结,作者自己的生命也烧了进去。在某种意义上,本书是这一代人留给后人的一份“遗言”:请记住这一切!而且这几乎是我们在当下中国唯一能做的事了。
本书不是当事人的回忆,而是一部研究着作。读到曾?“胡风分子”的张中晓先生的一段话,不禁砰然心动:“一部学术着作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把寻常的?述因素和尊严的思辨形成艺术的结合,不仅给人多闻博识,同时给人以深刻和纯真的乐趣”。这正是我追求的学术风格和学术境界。虽不能至,也心向往之。
本书的写作,是作者的一个梦:希望诱发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学人来关注“1957年中国事件”的研究,以建立“1957年学”。
作者简介
钱理群,一生裁?四截。
前二十一年,算是入世前的准备:1939年出生重庆,在南京读小学、中学,在北京大学亲历反右运动;中间十八年,在边远地区贵州安顺小城中等专业学校教书,在社会底层经历了大饥荒和文化大革命;1978年重返北京,与北京大学青年学生、同代友人一起,风风雨雨二十四个春秋,并写有〈心灵的探寻〉、〈与鲁迅相遇〉、〈周作人传〉、〈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东移〉、〈1948:天地玄黄〉等研究周氏兄弟和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史的着作;2002年退休后五年,又回归中学和贵州,关注语文教育,西部农村教育,地方文化研究和青年志愿者运动,同时从事现代民间思想史研究。六十八年的生命,和两个空间——贵州与北京大学,一个群体——中国的年轻人,建立了血肉的联系,其主要联结纽带,则是鲁迅。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黑白为主,隐约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我看到“1957年学”这个标题的时候,脑海里立刻闪过很多关于那个年代的画面,当然,也包括台湾当时的历史氛围。我本身对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理解现在。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探讨“1957年学”这个概念,将其置于更宏观的时代背景下,比如冷战格局、国际政治风云变幻,以及这些外部因素如何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思潮和学术发展,那就太有意义了。我尤其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去解读那个时代留下的印记,它对后来的两岸关系、台湾的社会转型又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毕竟,“1957年”对很多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说,是一个刻骨铭心的转折点,它承载了太多复杂的情感和记忆,如果这本书能够将这些零散的记忆串联起来,进行有力的梳理和分析,那绝对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著作。我想,它或许能帮助我们这些后辈,更立体地认识那个年代,而不是停留在模糊的印象中。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拒绝遗忘-‘1957年学’研究笔记”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它暗示了一种对历史的追溯和对真相的追求,特别是“拒绝遗忘”这几个字,在台湾这样一个历史记忆复杂交织的地方,显得尤为重要。我很好奇,“1957年学”究竟指的是什么?它是在特定的地域、特定的学术圈,或者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某种思想流派、研究范式,还是对某个历史事件的特定解读方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地阐述“1957年学”的起源、发展脉络、核心观点以及其在历史中的地位。它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当时重要的学者、思想家,甚至是政策制定者?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新的文献资料,或者通过对现有史料的创新性解读,来呈现一个更清晰、更立体的“1957年学”?我希望它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1957年”这个时间点会对后世产生如此重要的影响,并且它如何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
评分老实说,我对于“1957年学”这个提法有点陌生,但“拒绝遗忘”这个词却一下子击中了我的心。在台湾,我们常常需要面对历史的断层和选择性的记忆,有时候会觉得很多重要的节点都被淡化了,或者被简单地标签化了。如果这本书能够成为一个“回响”,让那些被遗忘的声音重新被听见,那就太棒了。我很好奇,它会以什么样的切入点来研究“1957年学”?是聚焦于某个具体的事件、某个学派、或者某一群人的思想?我期待它能打破时空的界限,不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事实的陈述,更能触及那个年代人们的精神世界,他们的困惑、挣扎、希望和失望。有没有可能,通过对“1957年学”的深入剖析,我们能找到理解当下社会一些现象的钥匙?毕竟,很多根源性的问题,都可能深藏在过去的某个时期。我希望这本书不是一本干巴巴的学术报告,而是能够引发读者思考,甚至产生共鸣的一部作品。如果它能用生动、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将复杂的历史脉络呈现出来,那就更能触动人心了。
评分对于“1957年学”这个概念,我抱持着一种既好奇又审慎的态度。在台湾,我们对历史的解读往往受到时代背景和政治氛围的影响,有时会显得比较单一。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更具学术深度和开放性的研究框架,去解析“1957年学”所代表的意义。它是否涉及到当时中国大陆、台湾,甚至是国际上的一些思潮和学术动态?这本书是否会着重于某个特定领域,比如哲学、社会学、文学,还是会进行跨学科的整合研究?我非常期待看到它能够提出一些有别于传统观点的论述,能够启发我们对那个年代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我也会关注作者的研究方法是否严谨,论据是否扎实。如果这本书能够成为一个引爆点,促使更多人去关注和研究“1957年”这个关键的节点,并产生更广泛的学术讨论,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对历史的责任感。
评分我一直觉得,历史的魅力在于它能提供多棱镜般的视角,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同一个时代。这本书的标题“拒绝遗忘”就暗示了一种强烈的反思姿态,而“1957年学”则指向了一个具体的历史切面。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探讨“1957年”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所发生的关键性变革,以及这些变革是如何被学术界或社会群体所解读和回应的。比如,在两岸关系日益紧张的背景下,当年的一些学术思潮或政治决策,对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挖掘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角落,揭示出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我特别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基于一手史料的论证,这样才能让研究更具说服力。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相对客观的态度来呈现,避免过度的意识形态色彩,让读者能够自由地形成自己的判断。如果这本书能帮助我们建立一个更全面、更 nuanced 的历史认知,那就非常有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