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一族(四)斜阳万里

成吉思汗一族(四)斜阳万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小说
  • 成吉思汗
  • 蒙古帝国
  • 历史架空
  • 战争
  • 权谋
  • 家族史
  • 草原
  • 英雄史诗
  • 历史传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成吉思汗一族,随着征服战争的发展,这一族人从蒙古草原走向了中国北方,走向了中亚和欧洲,后来又统一了中国,并曾东征朝鲜和日本,南征安南、占城与缅甸。三次西征、四大汗国,再统中华,数次东征、南征,当时的蒙古帝国的确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帝国,成吉思汗一族的确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征服者」。描写与反映成吉思汗一族,其实就是在描写与研究各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就是研究当时的世界史。

  本书从公元1187年十字军自耶路撒冷撤退写起,一直写到元朝灭亡、北元建立的十四世纪下半叶。其时间跨度长达三百年,包括了通常所说的蒙古史、元史,又涉及到了金史、西夏史、宋史,以及古代畏兀儿、大理、吐蕃、西辽、花剌子模、波斯、钦察、斡罗思、伊拉克、叙利亚等中亚乃至欧洲的历史。因此这部作品也可以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产物,是丝路、海上丝路外,另一从草原通路的探讨,为读者打开新视野。

  全书共分为《草原的霸主》、《征服中原》、《往沧海之道》、《斜阳万里》四卷,起于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南下伐金、蒙古的三次西征;其后经历窝阔台、贵由、蒙哥三任大汗统治时期,中间还夹有短暂的拖雷监国时期及脱列哥那、斡兀立海迷失两位皇后摄政时期;继而忽必烈完成中国历史上的第四次统一,蒙古贵族诸王之间爆发战争、忽必烈展开东征与南征,一直到元朝灭亡。

  《成吉思汗一族》对双方的描写都是一分为二,对最伟大的人物也是将他们作为一个普通人加以人性化的描写,展示出其情感的复杂性;对于主人翁的对立面也要看到他们的优点与长处。譬如小说中的成吉思汗、忽必烈既有王者风范,又有普通人的心肠;既表现他们对社会发展所做的卓越贡献,也表现了他们身上的局限性,包括他们的人性深处的弱点;既赋予这些历史伟人一些理想主义光彩,但又没有把他们神化。

  通过这部历史小说,读者可以对这段历史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大体的把握。作者发挥自己文字语言的优势,阅读并利用了大量的中外史料典籍,以及知名学者的研究成果,兼顾历史真实及艺术真实,在描述杀伐与战争之外,也营造出脉脉温情,非常具有故事性与可读性。

审订人简介

朱耀廷,河北省安平县人,一九四四年出生。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史专业毕业。

  曾任北京大学文理学院教务处长兼历史系主任,现任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专门史学科带头人,为知名的元明史及北京史专家。主要着作有《成吉思汗传》、《成吉思汗全传》、《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传》、《正说元朝十五帝》、《诸子百家论人才》、《中国古代人才观》、《诸子人才观与现代人才学》(合着)、《中国古代的学校、书院及其刻书研究》(合着),主编了《元世祖研究》、《中华文物古迹旅游》、《诸子百家与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通论》、《北京文化古迹旅游》、《北京文化史》等,同时编写了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及长篇历史小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合着)、《元世祖忽必烈》等。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实用历史丛书》出版缘起
□审订人的话:开卷引人入胜,闭卷回味无穷 朱耀廷
□自序 陈舜臣

【壹】草原的霸主
乃蛮的玛利亚
草原的黎明
西来的旅人
后宫诞生
萨满党
邻近之国
降将
霸者的兄弟
燕京陷落
黑契丹轶事
大军往西
梦的碎片
胜败
真人往还
凯旋
讣告相继
姚里氏

【贰】征服中原
继承人们
巨星殒落
成吉思汗这个人
在燕京
库力尔台
柩车北归
金国灭亡
万安宫新年
旭烈兀的假期
孙子们的纷争
第二代的终结
失势与死
贵由登基
急转直下
岐国公主
拔都之子的旅行
蒙哥就任
分裂的迹象
四个兄弟
阴谋暴露
告别唆鲁禾帖尼

【参】往沧海之道
走向西方的人
远离的心
谨慎
暗杀教团
和解
海市
征途
鄂州
在开平府集合
骨肉相争
东方的海
新的时代
北人之愁
滞留西方
泄剌失
西方的汗们
高丽之风

【肆】斜阳万里
襄樊陷落
大都春秋
湖广征讨军
流星
朝圣
忘国之谱
漂泊王朝
?门
唆鲁禾帖尼的孙子们
海上的人们
再往日本
壬午年
千载心
一代五主
王族的反叛
世祖春秋
王朝终结

□后记
□附录:纪年表

图书序言

《成吉思汗一族》的汉译版将要问世了!

  成吉思汗和他的部族所建立的政权是「世界帝国」。中国过去经历过几度「准世界帝国」,如唐朝,康熙、雍正、干隆时期的清朝。现代中国立志要塑造的,也无非是新的「世界帝国」形象。而蒙古留给我们一个「失败了的世界帝国」的范本。有许多活生生的教训摆在我们面前,再也不能重蹈的错误镶嵌在历史上。在他们的帝国成立过程中,存在不少预先要消除的缺失。这部小说是意识到这一点才写成的。

  本书到底是小说,而不是史书。小说的登场人物中,也有作者创造出来的虚构角色,请务必注意,就是历史人物也好,其言行不一定要遵照历史定说。最后我还要再一次申明,本书写的是──有关成吉思汗一族的「小说」。

后记

  想写中国通史的人,在「元」朝之前停笔,是很平常的事。因为,成吉思汗上场以后的历史,已超越「中国史」以外了。

  蒙古军席卷中亚,翻越高加索山并进军至欧洲。但是,蒙古人对于记录一事并不那么热中。这方面的历史记述,多半都交给伊斯兰教徒做,主要以波斯语撰写,此与汉字撰写的记录,风貌迥异。

  东方的历史家在此搁笔是当然的。在中国,连被翻版的日本人那珂通世的名着《支那通史》,也是写到宋朝以后就结束。这些作品,都明显地停顿在「元」朝以前。那珂通世之后的大作是《成吉思汗实录》。

  为了将中国史整个串连起来,非好好地处理成吉思汗不可。对于将撰写中国历史小说当作职志的我而言,「成吉思汗一族」的时代,是我当仁不让必须尽力解决的课题。就在我想开始撰写的时候,朝日新闻社向我表示,要辟一个专栏。而且,题目竟然就是成吉思汗,还开出了至少要连载两年的条件。

  这简直道中我的心事。但仔细一想,其实是优秀的编辑在准确的时机,掌握到了作家的愿望。一九九三年,我所撰写以成吉思汗的宰相耶律楚材为主题的小说,在杂志上连载了约一年。在更早以前,我的随笔《西域余闻》连载了一百回(《朝日新闻》,一九七九年),四年后,《录外录》连载了半年。尤其《录外录》中,有「伊儿汗国」、「集史之人」、「鹫之巢城」、「黑契丹」等篇目,可以说这些都是为撰写成吉思汗所作的调查纪录。

  一九九一年,我宣称要寻找成吉思汗的坟墓,于是,尾随江上波夫老师之后走遍蒙古。当时,我作了一首五言律诗:

蒙古行
漠北平芜远,
天寒七月初。
惊雷鸣牧圉,
疾雹鼓穹庐。
起辇风痕碎,
斡难云影疏。
可汗埋骨处,
奔马散丘墟。

  翌年,为了撰写追寻造纸术传到西方之踪迹的《纸路》,我前往中亚的塔拉兹、撒马尔罕、布哈拉。这都是成吉思汗的军队曾走过的地方。站在与成吉思汗渊源颇深的阿富拉夏普山丘上,我作了一首追忆往昔的诗:

飒秣建(译注:撒麻耳干)
唤拜声音喨,
颓垣动客愁。
眼前风物在,
胸底兴亡收。
塔下红尘埋,
穹颠白日浮。
河中飒秣建,
废瓦遍陵丘。
【注】唤拜:Adzan,伊斯兰教告知礼拜时间,人声的叫唤。

河中:撒麻耳干旧称河中府。

  在《朝日新闻》连载前,採访工作几乎已完成,只剩埃及、叙利亚了。一九九四年,完成剩余的部分採访后,我正准备要动笔写。对我而言,可说一帆风顺。因为,并非我开口要求,而从以前就想写的题目,竟在适当的时机送上门来。何况採访工作差不多都结束了,我吸了一口大气,感谢命运之神的好意。

  但是,就在那年的八月十日,在宝冢八十周年典礼的专题演讲中,没有任何预兆地,我突然晕倒了。是脑溢血。意识不明的状态持续了大约一个月。我自己虽已不记得,但听说在那段期间,我似乎还能与外界应对。

  当我自觉意识恢复之时,右手右脚却完全无法动弹了。这个事实令我感到愕然。原以为是命运的宠儿,却转眼就变了,我感觉自己正走向地狱的深渊。

  我不曾如此深刻地感受无法写字的痛苦。幸好说话方面没有发生任何障碍,记忆也急速地恢复。

  ──对了,左手还可以动呀。

  我拿出孙女小学一年级时用的习字簿,每天在医院练习涂鸦。不久之后,总算能写出还看得懂的字。

  一九九五年正月,我在医院度过。一月十三日出院。在医院的生活长达五个月。

  随后,一月十七日,凌晨五时四十六分,我居住的神户市发生前所未有的大地震。才出院不久的我,还是一个拄着拐杖的病人,完全无能为力。我只能在剧烈的摇晃下,茫然地躺着。家里,四处散落着玻璃碎片。幸好我居住的六甲山麓,因地盘坚固,屋顶并未受到破坏。只是书柜倒了,书斋进不去。

  我的报纸连载排在远藤周作先生的后面,而他似乎很早就完成了,所以,由其他作家以三部作品作短期的连载,我的作品于一九九五年四月开始,这是早已决定的日程。

  我尝试用左手写作,一天能写一张稿纸,而报纸刊登一回的分量不到三张。在入院期间我大约写了二十回的分量。我称其为测试版,请前来探病的编辑先读读看。

  出院前,我已能一面用左手支撑、一面用右手写。虽曾接受打字的特别训练,但打字并不适合我的个性。

  地震过后,我前往京都住了十天,而后在沖绳又住了五十八天,努力地做复健。

  这部小说一开始,因为我脑溢血,所以用左手写,医院的药水味、地震,以及前往京都、沖绳做复健等等,全都交织在一起了。每一天都是想忘都忘不了的日子,这些事都与这部作品紧密地结合。

  连载期间,我又做了几次旅行。十月,接受台北故宫博物院接待,我参加了故宫创立七十周年纪念典礼。从台湾返回日本前,曾到香港稍作停留。翌年,又前往香港、新加坡、彼南(译注:Penang,位于马来半岛西方的小岛,现在是马来西亚的一州)旅游。回家后,又前往中国,完成了第三次的敦煌之旅。小说连载快结束前,我游历了北京、杭州、广州、香港。

  每一次都是愉快的旅行。连载前,以及连载初期,尽管其间的遭遇很苦涩,但苦涩都因愉快的旅行而多少淡去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我曾回台湾,做了几年中学教师。如今,当时的学生都已过了花甲之年,隔了许久才见到他们,非常高兴。而这些发生的事情,说不定也反映在作品里了。

  这部作品的基调是「兴隆」,但到了忽必烈的时代以后,大异其趣,所以,元朝末年就简单地叙述。

  忽必烈的儿子真金如果不早逝,蒙古历史的走向说不定会有些微的改变。元朝最后的皇帝妥欢帖睦尔,以顺帝之名着称,由于他的谥号是明王朝所追谥的,在北元(北走后的蒙古政权)则称为惠宗。他自幼生长在高丽和广西等边疆地区,即使被迎入京而登上帝位,也没有实权。但是,他是一个小说式的人物,情妇是高丽人奇氏,他本身则浸淫于汉文化中。《元诗选》里有他的作品。

  民间流传着谣言,说妥欢帖睦尔是南宋幼帝的儿子。妥欢帖睦尔出生那一年,向元朝投降的「幼帝」已长大成人,五十岁了,所以,从年代来看,并非不合理。对于娶了蒙古的公主为妻、后来出家成了喇嘛的「幼帝」,也有各种传言,若写成小说,应该很有趣吧。而谣传是他儿子的妥欢帖睦尔,据说沉溺于吐蕃的房中术。妥欢帖睦尔的儿子爱猷识里达腊是北元的第一代皇帝。

  妥欢帖睦尔及周围的人们,距兴隆的时代已相当遥远。应该把他当作在明朝第一代皇帝朱元璋的身边群星之一来描写。

  我想,《成吉思汗一族》在蒙古最强盛时落幕,是恰当的。

一九九七年七月二十二日 于六甲山房

审订人的话
开卷引人入胜,闭卷回味无穷
朱耀廷

  摆在我们面前的《成吉思汗一族》,是华裔日籍学者陈舜臣先生的一部历史文学巨着。全书共四部,近百万字。这不仅是他几十年历史文学研究的结晶,是他个人辛勤耕耘、呕心沥血、盼望已久的成果,也是中日、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产物,是世界各国、各地人民热切希望早日看到的一部作品。我相信,将这部作品翻译成汉文,既可以进一步丰富蒙古学、元史研究的文化宝库,也一定会受到广大汉文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本人作为远流出版公司的一位老作者,一位多年研究成吉思汗、忽必烈的大学教师,有幸接受该公司实用历史丛书主编游奇惠小姐的委託,负责对陈舜臣先生的《成吉思汗一族》进行了审订,并对个别文句作了些修改。陈先生的小说从公元一一八七年十字军自耶路撒冷撤退写起,一直写到元朝灭亡、北元建立的十四世纪下半叶。其时间跨度长达三百年,包括了通常所说的蒙古史、元史,又涉及到了金史、西夏史、宋史,以及古代畏兀儿、大理、吐蕃、西辽、花剌子模、波斯、钦察、斡罗思、伊拉克、叙利亚等中亚乃至欧洲的历史。各地风俗不同,信仰有异,仅书中涉及的宗教就有中国?地土生土长的道教、蒙古草原各部信仰的萨满教、自唐朝传入中国的景教(即基督教聂斯脱利派),又有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喇嘛教)、中亚人信仰的伊斯兰教各派,以及东正教、天主教等,可以说是地跨欧亚二洲,风俗无奇不有,宗教包罗万象,人物三教九流。其人名、地名多数根据音译,审订起来难度相当大。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我先后参考了几十部中文着作,包括中华书局出版的《元史》、《金史》、《宋史》,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的拉施德的《史集》(其他版本或译为《集史》),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辞源》,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翻译出版的志费尼的《世界征服者史》,近年来中国大陆翻译出版的《蒙古祕史》、《马可波罗行纪》、《元代史》、《草原帝国》、《元世祖忽必烈》,以及本人写作出版的《成吉思汗全传》、《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传》等。以上这些着作,就是本书审订的主要根据。对于元史和蒙古史中的人名、地名,无论大陆、台湾乃至世界各国,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翻译标准,但在中国大陆的学术界经过多年的研究讨论,已基本上有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读音和写法。「让懂汉语的读者能够读懂、看懂」,是我此次审订的基本指导思想。尽管我的校改不一定都十分准确,但我认为还是可以达到以上目的的。

  审订本身也是学习。通过校改《成吉思汗一族》,我的确学到了不少知识,同时也受到很大启示。

  首先,陈舜臣先生锲而不舍、勤奋治学的精神不仅使我深受感动,而且值得世人学习与发扬。早在十几年前,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陈先生就下定决心:「对于将撰写中国历史小说当作职志的我而言,『成吉思汗一族』的时代,是我当仁不让必须尽力解决的课题。」为了实现这一愿望,他先是以寻找成吉思汗的坟墓为名,走遍了蒙古;然后又为了撰写追寻造纸术传到西方之踪迹的《纸路》,走访了中亚的塔拉兹(塔剌思)、撒马尔罕(撒麻耳干)与布哈拉(不花剌)等地;一九九四年基本完成採访任务之后,他准备开始写作,但「天有不测风云」,他突然脑溢血,得了半身不遂,右手右脚都不能动弹了。经过治疗,幸好说话和记忆没有发生大的障碍,于是他用左手练习写字,包括一九九五年日本神户大地震之后,他也一直没有间断练习与写作。由一天的一张稿纸到三张稿纸,再到出院后恢复右手写作,终于完成了一部「医院的药水味、地震,以及前往京都、沖绳做复健等等,全都交织在一起」的稿本,《朝日新闻》如期连载了。这就是我们今天有幸读到的这部《成吉思汗一族》。人们常说:「每部着作都凝结着作者的心血。」对于近年来社会上广为流传的那些粗制滥造、东拼西凑的作品,本人不敢恭维,但陈先生的这部病中力作却应该是当之无愧的!

  其次,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产物。陈先生在〈后记〉中写道:「想写中国通史的人,在「元」朝之前停笔,是很平常的事。因为,成吉思汗上场以后的历史,已超越「中国史」以外了。」作为一位华裔日籍学者,陈先生十足发挥了自己文字语言的优势。为了完成《成吉思汗一族》这部历史文学巨着,陈先生不仅认真钻研了日本学者那珂通世的《支那通史》、《成吉思汗实录》,充分利用了日本学者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而且阅读并准确地利用了波斯学者拉施德的《史集》、志费尼的《世界征服者史》,以及大量的英文史料;还广泛利用了《元史》、《金史》、《宋史》、《资治通鑑》、《蒙古祕史》乃至大量的汉文笔记、小说等。这本身就体现了中日、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小说的内容看,作者主要描写的是成吉思汗一族,随着征服战争的发展,这一族人从蒙古草原走向了中国北方,走向了中亚和欧洲,后来又统一了中国,并曾东征朝鲜和日本,南征安南、占城与缅甸。三次西征、四大汗国,再统中华,数次东征、南征,当时的蒙古帝国的确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帝国,成吉思汗一族的确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征服者」。描写与反映成吉思汗一族,就是在描写与研究各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就是研究当时的世界史。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虽然写的是以征服战争为主要内容的《成吉思汗一族》,但作者自始至终都尽可能地反映了当时的风俗民情、宗教信仰;作品的主角本来应该是以征战杀伐为生的青壮年男子,但实际上起决定作用的却是几位善良的女性。作品一开场就描写了一位出身乃蛮部、到西方朝圣的基督教徒玛利亚,随后又描写了忽必烈的母亲、虔诚的景教信徒唆鲁禾帖尼,信奉佛教的来自金国的岐国公主,信奉景教的旭烈兀的正妃脱古思,由萨满教改信西藏萨迦教的忽必烈的皇后察必,以及到西方朝圣的列班骚马、景教总主教马儿雅八剌哈三世马古思等。她(他)们有的是当时事件的旁观者、评论家,有的则是世界征服者的至亲好友。实际上,这些人都或强或弱、或大或小地对历史的进程发生了一定影响和作用。忽必烈兄弟的成长以及性格的形成自然与母亲的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包括他们如何度过难关、夺取政权,如何处理某些军国大事,不能不说曾经受到唆鲁禾帖尼王妃的影响;甚至包括玛利亚、岐国公主,在蒙古汗廷和忽必烈兄弟中也成为受尊重的特殊人物。作者这种精心的安排不仅体现了多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而且给当时的杀伐与战争送来一股股温情脉脉的清风,同时也增加了小说的故事性与可读性。

  第三,如何正确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可以说是历史小说创作中遇到的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成吉思汗一族》对这一问题的处理是比较合理、比较恰当的。此书的主要特点是尊重历史,从头到尾如实反映了当时那个历史时代,其中主要事件、主要人物甚至一些重要的故事情节都有历史根据,有史料来源。包括不少对话都是引自《元史》与《史集》等。「无一事无来历,无一事无根据」,是编写历史着作的基本要求。我们当然不能如此苛求历史小说的作者们。但这部历史小说却基本上遵循了以上的原则,其材料来源和主要根据是《史集》、《元史》、《新元史》、《蒙古祕史》,还有中国、日本及世界各地的相关历史着作。这正体现了这部小说的历史真实性与可靠性。另外,此书虽然反映了作者的价值倾向,但作者还是力图塑造一个个符合历史真实的人物形象。对作品中的主人翁和主要人物,作者并没有故意抬高,也没有存心贬低,基本上没有根据现代的需要、现代的观点演绎古人。当然,作为一部历史小说也不能写成历史教科书,更不能写成学术论文,因此必须有不少虚构。《成吉思汗一族》的虚构,并不是随心所欲地胡编乱造,不是「纯属虚构」,小说中的故事主要由历史上已经发生的事和可能发生的事组成,是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将一些人物与事件典型化。而艺术虚构的部分,也是基于对历史上已经发生过的事件的大量掌握和历史文献的大量占有为基础的。小说集中突出了十几个人物、若干个事件,并努力创造典型的环境,创造故事情节、艺术冲突,甚至创造了不少文学语言。而所有这些创造,从历史学的角度看来,在当时都有可能发生,但在历史上并不一定都是真有其人其事。我认为,这样做正是符合了艺术真实。

  第四,这部小说分为《草原的霸主》、《征服中原》、《往沧海之道》、《斜阳万里》四卷,从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写到南下伐金、蒙古的三次西征;从忽必烈完成中国历史上的第四次统一,写到蒙古贵族诸王之间的战争、忽必烈的东征与南征,一直到元朝灭亡。可以说,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蒙古史和元朝史。通过这部历史小说,读者可以对这段历史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大体的把握,这正是成功的历史小说应当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作为一种文学作品,虚构与编造本来都是允许的,但我认为既然名为历史小说,基本情节就不应该违背历史真实。如果作者不惜通过以假乱真取悦于读者,那就只能导致广大读者以假当真、以讹传讹,这样长此以往必然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不良后果。陈先生的这部《成吉思汗一族》既有可读性,又比较成功地避免了这一问题,这也是值得同行作家学习与借鑑的。更为可贵的是,陈先生并不仅仅停留在如实地介绍历史上,还通过小说中人物的活动与对话,对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进行了评说和解析,从而更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更能给予人启发与思考。「开卷引人入胜,闭卷回味无穷」,应该说是这部小说又一特色。作者努力做到了人物的行为符合逻辑性,即在当时人看来是合情合理的,或者在当事者看来是有充分理由的。譬如写到战争,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征战杀伐了一生。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好战,也不是因为什么黄种人的本性,而是由于他们处在以征服战争为职业的阶段,历史逼迫他们不得不选择战争。成吉思汗新婚燕尔,妻子就被抢走了,哪一个热血男儿能够忍气吞声呢?他联合克烈部和札木合发动了对蔑儿乞部的战争,难道这是应该指责的吗?四百五十名和平商人,被花剌子模边将无端杀害了;要求引渡罪犯的正使又被对方的国王杀死了,副使则被烧掉了胡须,受到人格的侮辱。为了维护国格与人格,难道不应该替商人和使者报仇吗?这正是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的主要原因。正是为了对付古代的恐怖主义者──亦思马因的暗杀集团,蒙哥才派旭烈兀进行了第三次西征;而为了统一中国,忽必烈才组织了二十万大军南下灭宋;为了维护元朝的统一与国家的稳定,忽必烈才不顾七十岁高龄,亲自指挥了讨伐乃颜的战争,等等。人们向往和平,厌恶战争。但对历史上发生的战争也应进行具体分析,作为反映战争时代的历史小说既不能一味宣扬战争的恐怖,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对一切战争进行鞭挞与否定。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对古人发动的战争进行辩护与歌颂。小说通过玛利亚、岐国公主、耶律楚材、忽兰妃、唆鲁禾帖尼、长春真人丘处机、列班
  骚马等,对某些战争提出了怀疑和批评,对某些蒙古将领的杀人过多等进行了否定。这是艺术的否定,但它却体现了作者的爱憎与好恶。

  再譬如对成吉思汗子孙内部纷争的描写,其中有尔虞我诈、你争我夺,暴露了人性恶的一面;但从某种意义上又反映了进步与保守两种势力的不合与斗争。这种不合与斗争并不是来自于人们的个性,而是与他们的生活环境,他们周围的同胞及战友的追求、好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当描写南宋灭亡时,作者如实分析了贾似道、丁大全以及南宋帝后的腐朽与无能,但也从某种意义上歌颂了文天祥及其战友的民族气节与反抗精神。

  第五,历史小说是否成功,关键在于人物性格的刻画。《成吉思汗一族》在刻画人物性格时,也注意了事物的逻辑性和历史的真实性。比方说,对几次宗教事件和与之有关的宗教人物的描写,既反映了成吉思汗以来宗教政策的正确性,又反映了某些人物的愚蠢与缺乏人性。譬如乃蛮王子屈出律在用阴谋手段篡夺了西辽的王位之后,又强迫当地人民放弃了自己的信仰。成吉思汗的大将哲别正是巧妙地利用了这一事件,轻而易举地打败了屈出律。再譬如窝阔台、贵由死后,脱列哥那、斡兀立海迷失婆媳先后重用邪教人士,搞得政治黑暗、朝政混乱,最终导致了汗权的丧失。小说多次分析了成吉思汗的宗教政策是主张政教分离,即认为宗教世界与现实世界是不同的,不应该用宗教的主张与利益干预现实的政治。而另外却有一些人主张,政教必须合一,由此又导致了不同派别乃至不同政权之间的矛盾与战争。朮赤后王与伊儿汗国之间的对立与战争,以及旭烈兀后王内部的争夺与政变,实际上都与宗教政策有关。宗教与民族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如何正确地解决这一问题,小说本身虽然没有提出答案,但却可以引起人们的深思与回味。如何对待好人与坏人,也是人物性格刻画时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般的文艺作品往往将自己的主人翁写得完美无缺,而将主人翁的对立面写得一无是处。《成吉思汗一族》对双方的描写都是一分为二,对最伟大的人物也是将他们作为一个普通人加以人性化的描写,展示出其情感的复杂性;对于主人翁的对立面也要看到他们的优点与长处。譬如小说中的成吉思汗、忽必烈既有王者风范,又有普通人的心肠;既表现他们对社会发展所做的卓越贡献,也表现了他们身上的局限性,包括他们的人性深处的弱点;既赋予这些历史伟人一些理想主义光彩,但又没有把他们神化。在陈先生的笔下,他们既有雄才大略,也有残暴凶悍;既有广阔胸怀,能听取逆耳忠言,求贤若渴,善于化敌为友、罗致人才的美德,又不断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使自己的心灵得以逐步昇华──从而使他们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丰满的活生生的人物。而对于他们的对立面,包括札木合、王汗(脱斡邻)、海都、笃哇、乃颜以及南宋的贾似道等,也挖掘了他们的优点与长处,以及他们与成吉思汗、忽必烈对抗的理由等。

  第六,小说全面反映了民族风俗与各地的风情。无论是历史上已经发生的事和可能发生的事,作者都注意了要合于民族风俗。只有充分展示了民族性,才有世界性。小说涉及了几十个民族,每个民族语言不同,服装各异;各个民族都有不同的信仰,不同的传统。譬如蒙古草原结拜安答的形式,绝对不同于桃园三结义和日本人的结拜形式;蒙古人喝酒时先敬天敬地,然后才一饮而尽;骑马行进之中换乘坐骑;对长生天的崇拜,凡事求助于长生天保佑;以及幼子守灶的传统……,等等。而汉人、色目人又各有自己的信仰与风俗。唆鲁禾帖尼王妃的聪明之处,就是注意尊重不同人的不同信仰与习惯,包括自己的儿子,她都不强制他们改信自己所信奉的景教。忽必烈较多地接受了母亲的影响,形成了重视人才、尊重他人的优良作风,这正是他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任何事物都有缺点与不足,这部小说也不可能十全十美、白璧无瑕。由于时间跨度较长,事件、人物较多,小说对主要人物性格的刻画显得不足;小说本身比较尊重历史真实,但又显得过于拘泥于历史,影响了小说的故事性和可读性;小说在谈到宗教问题时,较多地肯定了基督教与景教,对佛教与道教则反映不够,对伊斯兰教的分析与评介似乎也有值得推敲之处;中国历史上的第四次统一,与忽必烈尊儒崇佛、实行汉法以及儒、道、佛三教合流有着相当大的关系,小说对此似乎也反映不够;文章中对同一问题解释与说明重复过多,可能是因为报刊连载时怕读者弄不清前因后果,现在印成一部书出版,则应尽可能删改重复部分;大概由于翻译的关系,不少文句还不太符合汉文的习惯,文章的优美性也受到了一定影响。以上见解不一定准确,敬请陈先生赐教。

  对于本人在审订中出现的错误和遗漏,欢迎广大的读者和陈先生随时予以批评指正。

二○○三年二月八日于北京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和纸张质感都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非常有分量。封面设计大气磅礴,远眺的群山和模糊的骑兵剪影,瞬间就将人拉入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虽然我还没有开始阅读,但仅凭这外观,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内容呈现上的用心。我一直对这段历史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们如何在这个充满挑战的世界中生存和崛起,又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知的格局。这本书的系列名称“成吉思汗一族”,本身就带着一种史诗般的厚重感,而“斜阳万里”这个副标题,更是多了一份苍凉和辽阔,让人不禁联想黄昏时分,广袤的大地上,战马奔腾,烽烟四起,但又似乎隐藏着一种落幕的悲壮。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用细腻的笔触,将那些被历史长河冲刷得有些模糊的细节一一展现,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风貌,感受那些英雄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抉择。这本书无疑是我书架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的存在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沉浸在那个遥远而又熟悉的世界里。

评分

读完这本书,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那种恢弘壮丽的史诗感,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场震撼人心的战役,看到了马蹄扬起的尘土,听到了刀剑碰撞的铿锵。作者在描绘宏大场面时,运用了极其生动的语言,无论是辽阔的草原风光,还是冰天雪地的征程,都仿佛历历在目。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叙述战争的残酷与胜利的辉煌,而是深入挖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记载下来的名字,在作者笔下变得有血有肉,他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话,而是有着情感、欲望、恐惧和智慧的普通人。尤其是对于权力斗争和情感纠葛的刻画,更是细腻入微,让人在为他们的命运而揪心,为他们的抉择而思索。每一次的转折都来得那么自然,却又那么出人意料,让人无法预料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书中的一些对话,更是充满了哲理,发人深省,即使是细枝末节之处,也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功底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我仿佛能够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为了生存、为了荣耀、为了信念而燃烧。

评分

从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对这片土地和这群人的深深敬意,也看到了他对历史的独特见解。他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说书人,娓娓道来,将那些遥远的往事展现在读者面前。书中对于一些细微之处的描绘,更是充满了艺术性,例如对人物微表情的捕捉,对环境氛围的烘托,都显得十分到位。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成长,看到了蜕变,看到了在时代的洪流中,个体是如何被塑造,又是如何去塑造时代。那些为了信念而坚持,为了责任而奋斗的人物,他们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也看到了,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时刻,也总会有希望的光芒闪烁。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关于选择、关于命运的深刻思考。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历史,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合上书本的最后一页,心中涌动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那是对历史的敬畏,也是对生命的感慨。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不仅仅是历史的厚重,更是人性的复杂。作者没有回避那个时代人们的残酷与冷血,但也没有将他们完全妖魔化。我看到了一些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出的选择,也看到了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闪光点。书中对于权谋斗争的描写,更是让人拍案叫绝,那些尔虞我诈、环环相扣的计谋,展现了那个时代政治斗争的残酷与智慧。同时,我也看到了在这些冰冷的权谋之下,隐藏着复杂的情感纠葛,亲情、友情、爱情,都在这片血雨腥风的土地上悄然滋长,又在残酷的现实中被无情碾碎。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解读,也颇具新意,他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是尝试去剖析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引人深思。读完之后,我对于那个时代的人物和事件,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那些曾经在历史课本上冰冷的文字,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了生命,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和人性的深度。

评分

我非常欣赏这本书在历史考证上的严谨态度,同时又赋予了故事极强的可读性。作者似乎花费了大量精力去查阅史料,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古代世界,从服饰、兵器、饮食到社会制度,都力求贴近历史的真实面貌。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本书会枯燥乏味,相反,作者巧妙地将这些历史细节融入到生动的情节中,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历史知识的学习。人物的塑造也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边缘人物的刻画,他们虽然不像主角那样光芒四射,却也在历史的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的视角,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更多的层次和深度。作者对于战争场面的描写,更是精彩绝伦,不仅仅是简单的暴力堆砌,而是充满了策略和智慧,能够让人感受到古代战争的残酷与复杂。同时,在描绘人物情感时,也十分细腻,无论是兄弟之间的情谊,还是爱情的萌动,都处理得恰到好处,不会显得突兀或煽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历史对话,又像是在经历一场跌宕起伏的人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