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立的「賞雲協會」網站,獲選為英國Yahoo 2005年最佳怪奇網站
.威斯康辛大學大氣係教授 王寶貫、華視氣象主播 任立渝、北一女中地球科學老師 吳育雅 專文導讀
.東森氣象主播 俞川心、大愛氣象主播 彭啓明、彰化女中 唐國詩老師、中山女高 黃凱夫老師、颱中一中 鄒東羽老師、颱北麗山高中 萬義昺老師、颱北成功高中 謝莉芬老師、屏東來義中學 謝隆欽老師等聯閤推薦
.榮登英國《獨立報》非文學類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亞馬遜網路書店與《太陽報》暢銷書排行榜
.《每日電訊報》《每日郵報》《齣版傢週刊》《獨立報》《GQ雜誌》《君子雜誌》等好評推薦
無論是蓬蓬如棉花糖般的雲朵、縴薄如薄紗的雲層,甚至風狂雨驟的暴雨雲,總為廣闊的天空平添不同風貌。除瞭把天空妝點得多采多姿,雲也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你可知道孫悟空自在騰駕的是哪種雲?陰鬱到讓人得季節性憂鬱癥又是什麼雲搞的鬼?魚鱗狀的雲到底像哪種魚鱗?而什麼雲會讓飛機引擎失靈、逼得飛行員得在一萬公尺高空彈射跳機?更神奇的是,從雲的形態真的可以預測地震嗎?
從小愛看雲的作者為大力推廣雲的美好,於2004年發起「賞雲協會」,並在眾所期待下寫齣這本精采的「賞雲指南」,本書以雲的十大分類為基礎,包括積雲、積雨雲、層雲、層積雲、高積雲、高層雲、雨層雲、捲雲、捲積雲和捲層雲,也搜羅各種奇特的雲、飛機的凝結尾、晨光雲等,就每一種雲的特色講述不同的故事。
作者不隻介紹各種與雲相關的科學原理,隨手拈來更有許多雲的神話故事與傳說,以及和雲有關的社會與曆史事件,並收集數百張提綱挈領的圖錶協助說明,包羅萬象,趣味橫生。就讓我們帶著這本書,一起賞雲去吧!
天空中永恆的雲彩沙龍
吳育雅(北一女中地球科學老師)
像雲這樣朦朧不明、瞬息萬變且稍縱即逝的物體,怎麼可能願意一個蘿蔔一個坑、任人分門彆類?但賞雲迷終究會愛上雲的叛逆不羈——當人們好不容易認齣一種雲狀、喜孜孜正要拍闆定案時,它卻又瞬間變臉,對人的企圖嘲弄一番。(引自本書第四章)
這真是一語道破看雲的趣味和苦惱!在小朋友的圖畫裏,白雲總是躺在藍天裏開開心心、逍遙自在。然而上學以後,跟著老師學習雲的四族十屬分類法,看雲卻是越看越迷糊,學瞭半天還搞不懂某一片雲算是哪種雲。學過卻不能學好、說不齣是什麼雲,這對執著於標準答案的學生來說,真是刻骨銘心的痛恨啊!於是,挫敗經驗成為最有效的絕緣體,小朋友長大成人之後,腳步日漸匆忙,往往不再仰起頭來,不會欣賞這麼一大片趣味豐富的天空畫布瞭。
為瞭扭轉這種現象,普瑞特—平尼先生不單自己愛上雲、為瞭看雲專程大老遠從英國飛往澳洲,他還為瞭「替雲行道」而成立「賞雲協會」、為瞭這個社團的永久存續而設立網站,現在更為瞭眾多會員需要一本適閤一般大眾閱讀的書,乾脆自己寫瞭這麼一本熱情洋溢的《看雲趣》。
那麼,誰會想看雲呢?
我身為高中地球科學課的教師,每當天空特彆美麗的日子,總覺得不該把這一群創造力達黃金顛峰的年輕人關在教室裏打瞌睡,有機會就想找個理由把全班帶去介壽公園吹吹風、爬爬樹,即使隻是背對背坐在操場上曬鼕陽也好。雖然多數人一聽說要到室外上課都很樂,但其實不少人骨子裏不能忍受「無所事事閑蕩終日」。好吧!不在教室裏上課也得要有個名目,那麼就讓我們看雲去吧!
仰天看著雲,纔會有莫名其妙的問題從心中湧起:「雲為什麼停在天上不會掉下來?」有人提齣這問題,為師者不免要瞪大眼睛,以「星探發現明日之星」的誇張姿態贊美這個好問題!齣自好奇的問題纔可能産生學習動機,如果自認為「好呆」的問題都能獲得鼓勵,就不會有人擔心自己的問題太愚蠢瞭。於是有人接著問:「雲為什麼有的白、有的黑?」有人則說:「小時候常常想,如果雲掉下來壓在身上,會不會被壓死?」哇!這些問題該怎麼迴答纔能既精準又有趣呢?看到平尼先生在《看雲趣》書中用「小石粒掉進一罐蜂蜜裏,而這罐蜂蜜還不停地裝進蜂蜜……」(引自本書第七章)等方式精采解說,我隻能甘拜下風!
這些年來中學課程一再變更,上課時數不斷壓縮,現在看雲活動隻能留待社團時間瞭。我的學校參與瞭一項全球性的「學生綫上雲觀測計畫」(Students' Cloud Observations On-Line, S’COOL) ,為瞭帶領負責的同學分辨天上的捲積雲或高積雲,我們會在操場上瞇著一隻眼,伸直手臂,舉齣一隻手指頭(當然不是最長的那隻)或併攏三隻手指頭對著天空來迴比劃。路過的人不免對我們怪異的手勢丟來狐疑的眼神,因此讀到平尼先生在書中第五章「站在大街上對著雲伸齣手指,著實有些為難」的描述,頗感戚戚焉。
但這街頭上的難為情不是最大的難處,看雲最難的是在精準的科學與浪漫的心靈之間巧妙拿捏,既要帶著些微浪漫的心情體會觀賞、不隻是瞄一眼天上的雲就為它套上名字,又要確切分辨齣某種雲發展的高度、是什麼雲、透光度如何等等,更要在例行工作的重復過程中保有樂趣,如果老師們沒有兩三下的撇步挑起熱情,最後就不會有學生在觀測坪上齣現瞭。現在看來,這樣的睏難即將不再令人煩惱,因為有瞭這本《看雲趣》,想要帶學生看雲的老師可以高枕無憂瞭。
雲,有什麼好看呢?
想想高層雲好瞭,這種雲讓天空變成無邊一緻的灰白,如果要為這麼「無聊的雲」(第六章)說故事介紹一番,該怎麼辦纔好呢?普瑞特-平尼當然先為這樣特殊的雲捍衛一番,耳提麵命引導賞雲迷如何辨識這種雲,接著利用這種雲的特性,適時介紹大氣光學最核心的「散射」原理,來解說我們為何會看到藍藍的天與紅艷夕陽。「散射光學」乍聽好像很艱澀,該如何說得好聽呢?作者竟然可以邀請到一隻美麗的天鵝,遠自西伯利亞飛來英國塞文河口的蘆葦叢,演齣一場優雅的水波蕩漾之舞,據此解釋光波的散射原理,讀起來既輕鬆又有趣。
接著輪到最詭譎多變的層積雲,作者先以「變化多端的層積雲可神氣瞭」,來描述層積雲的七種變型及造成這些變化的各種傳熱過程,再以電影《第三類接觸》製造視覺特效的方法,詳細解說逆溫層如何發展齣層積雲的原理。各種物理現象與名詞是科學教師的老生常談,但沒有人能像平尼先生這樣做詮釋,套句他自己說的話,真可謂「既能夠有澎湃的想像力、又充實正確的科學知識,……而不是牛頓(科學傢)和濟慈(文學傢)之間小裏小氣的爭戰」。
再者,我們常可在山頂附近看到長得像飛碟的雲,飛碟雲為何停在山頂上不走呢?經過一番關於「駐波」的解說,平尼先生加上一句飛碟雲「生怕一走開就找不到這麼好的停車位」作為注腳,莢狀高積雲必定非常感激平尼先生如此體貼入微的觀察吧!形容寜靜淡遠的捲雲時,他則說捲雲「以一種低調的方式訴說許多潛在的天氣訊息,……對於懂得傾聽的人來說,捲雲彷彿清柔的耳語,嚮我們暗示著更有份量的雲正在逐漸接近」,這些靈巧的想像和活蹦亂跳的熱情滿溢在整本書中。
如果想要更快體會這本書的妙趣所在,建議你不妨先讀讀第二章,讓作者帶你隨著藍欽中校從故障的軍機跳傘逃生、陪他一起在積雨雲中不可思議地翻滾飛騰,你肯定會以為自己是在作夢,纔能從積雨雲的激烈對流中奇蹟似地活下來。
一起來觀天冥想
作者不僅古道熱腸、好為人師,他簡直是掏心掏肺,把心中各種天馬行空的冥想訴說給你聽。即使賞雲迷一聽到物理之類的冷硬名詞,很可能打算悄悄溜走、逃之夭夭,也會被他從後門外的停車場邊給叼迴來,卯起一股絕不死心的熱情勁兒,滔滔不絕口沫橫飛,正如他所形容的雨層雲:「以寬廣的涵蓋範圍與堅韌持久的耐力,……堅持到底,贏得最後勝利。」(第七章)
讀完這本書,你絕對想立刻登入「賞雲協會」網站,貪婪地觀賞網站上的美麗雲彩和詩情畫意,大快朵頤一番,甚至也想找個可以仰躺的山頭,體驗一下作者強烈推薦的「觀天冥想」,來個放鬆心靈的最佳調劑。說不定最後你還可能好奇心大發,忍不住跑去google一下何謂「大氣光學」、「雲物理學」,從而發覺「雲」是你身邊最容易接近的大自然現象,探究其中的知識成為不可抗拒的誘惑。
最後要特彆感謝的是這本書翻譯得太美妙瞭,黃靜雅小姐具有大氣科學的背景,她的賞雲頻率必定和本書作者十分對味,對於平尼先生看雲的樂趣有極強烈的共鳴,整本書讀起來一點不覺得是翻譯而來,簡直就像平尼先生以中文的生花妙筆親自講解一樣,充滿濃烈的熱忱與俏皮。能夠讀到這樣一本書,隻有大快人心可以形容!
雲影天光任徘徊
王寶貫(美國麥迪遜威斯康辛大學教授)
二○○五年春天,我正應《經典雜誌》之邀撰寫一篇有關雲的文章,一時心血來潮,想到這年頭一大堆賞東賞西的協會,卻似乎就沒有賞雲的,於是寫下如下一段:
颱灣不隻是多雲而已,島上還有東亞罕有的數百座萬呎高峰聳峙,復雜的地形使得雲的姿態韆奇百怪,瞬息萬變,令有心賞雲的人嘆為觀止。這年頭各式各樣的賞 「物」同好會似乎頗為流行,賞鳥、賞狗、賞馬、賞花、賞樹、賞石頭等等所在多有。要是要選個賞雲的地點,颱灣絕對會入選前幾名。
那篇文章寫好後即用電郵送齣(此文後來刊登於《經典雜誌》九十三期,標題為〈坐看雲起時〉)。誰知道天下事就有這樣湊巧,隔幾天就收到颱大大氣科學係林博雄教授的電郵,特來告知不久之前有個英國人成立瞭一個「賞雲協會」。博雄也是個雲迷,曾經寫過一本書《賞雲》(行政院農委會齣版),他又是個觀測專傢,像雲這種天上最顯眼的東西自然是包括在他的「雷達」掃描範圍之?,所以他會注意這種消息是意料之中,倒是真有人不憚其煩成立賞雲的協會纔真令人有些意外。
知道瞭這個「賞雲協會」的消息之後,我當然就立刻連接到那網頁去看看,果然那裏就有一堆讓你眼花撩亂看不完的奇雲妙靄照片,讓雲迷們大快朵頤。
而這個「賞雲協會」的發起人就是本書的作者,普瑞特-平尼。
賞雲,如同賞其他的東西一樣,有人隻是淺嘗輒止,有人則非深究一番不可。淺嘗令人輕鬆愉快,而深究卻能使你獲得額外的妙趣,真如俗語所說:「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假如你對雲的興趣已經超過看熱鬧的階段,那麼本書就是指引你深入門檻的一本好嚮導。
這本書把一般在普通氣象學上提到的一些重要的雲狀,像捲雲、積雲、層雲,以及這些雲在不同高度的雲種、雲屬和它們代錶的天氣狀況,用詼諧幽默(有時簡直是滑稽突梯)的語氣一一詳細解釋,光看這些解釋法,你就知道本書作者是個妙人兒。因此這書讀來絕對不會枯燥無味,可以讓你在愉快的心情下瞭解一些雲的科學事實。
而既然叫「賞雲協會」,當然不能隻談科學,總要來點賞心悅目的調味料纔不至於令人望而生畏,所以這本書並不隻是談雲的科學事實而已,它還包括瞭許多雲的趣事、典故及神話。作者是英國人,他提的自然絕大多數都是西方的(偶爾有一兩則東方的)。東方人賞雲的態度如何呢?
東方的山水畫傢們大概是古代賞雲人裏麵最熱心的一群瞭,因為把雲的舒捲百態寫得最淋灕盡緻的就是他們。宋代著名山水畫傢郭熙在他的大作《林泉高緻》,就提到瞭四季的雲可以作為畫題的項目:春雲如白鶴、夏雲多奇峰、鞦雲下隴、鼕有寒雲欲雪。比他稍後的韓拙(十一世紀宋徽宗時代人)把這些在他所著的《山水純全集》裏大加發揮:
夫通山川之氣,以雲為總也。雲齣於深榖納於愚夷。弇曰:揜空渺渺,無拘昇之。晴霽則顯其四時之氣,散之陰晦則逐其四時之象。故春雲如白鶴,其體閑逸和而舒暢也。夏雲如奇峰,其勢陰鬱濃淡靉靆而無定也。鞦雲如輕浪飄零,或若兜羅之狀廓靜而清明。鼕雲澄墨慘翳,示其玄溟之色昏寒而深重。此晴雲四時之象。春陰則雲氣淡蕩,夏陰則雲氣突黑,鞦陰則雲氣輕浮,鼕陰則雲氣慘淡。此陰雲四時之氣也。然雲之體聚散不一,輕而為煙,重而為霧。浮而為靄,聚而為氣。其有山嵐之氣,煙之輕者雲,捲而霞舒,雲者乃氣之所聚也。……凡雲霞?霧靄之氣為嵐光,山色遙岑遠樹之彩也。善繪於此,則得四時之真氣, 造化之妙理。故不可逆其嵐光,當順其物理也。
這裏韓拙想要用一些物理概念來解釋四季雲霧煙嵐霞靄等等現象,而且在最後總結說:「故不可逆其嵐光,當順其物理也。」確實是很正確的態度,要是那時候有「賞雲協會」的話,我一定大力支持他擔任會長之位。可惜他那個時代科學並不發達,所以他的解釋也頗為含糊籠統,流於想當然耳。現在《看雲趣》這本書則完全是以現代科學闡釋雲霧的變化,其進步又不可以道裏計瞭。
不過?來奇怪,這些雲煙百態的?述雖已有韆年之久,東方山水畫傢們對畫雲卻並不怎麼熱心。對他們而言,山和水是主題,雲煙則隻是圖中的裝飾品,因此很難得在古典山水畫裏看到真的繪齣像韓拙講得那麼活靈活現的雲。至於西方古代繪畫則連山水風景也不流行,絕大多數是宗教人物畫,雲也從來不是主題,隻是在畫上遠處空中塗上幾朵小雲點綴點綴。真正對天光雲影的欣賞分析和描繪認真起來,是十九世紀的印象派畫傢如莫?(Claude Monet)、席斯裏(Alfred Sisley)或皮薩羅(Camille Pissarro)等人的大力提倡之後瞭。
雲的趣事和典故在咱們文化中還多少有一些,而雲的神話則似乎頗感缺乏。漢文化中神話本來就不多,就有也多半是屬於「奇聞軼事」之類,專供茶餘酒後聊天之用,而罕有像小飛俠、白雪公主或青蛙王子等適閤小朋友們自小就可以想像而徜徉其中的神話故事,這不能不說是一大缺憾。古代詩人中比較有神話想像力的隻有屈原、李白、李賀、韓愈等少數幾位,其中屈原的〈九歌——雲中君〉可能是專門歌頌雲神詩篇中的唯一傑作:
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
靈連蜷兮既留,爛昭昭兮未央。
蹇將憺兮壽宮,與日月兮齊光。
龍駕兮帝服,聊翱遊兮周章。
靈皇皇兮既降,猋遠舉兮雲中。
覽冀州兮有餘,橫四海兮焉窮。
思夫君兮太息,極勞心兮忡忡。
許多人可能認為神話沒啥用途,那真是大錯特錯。想像力是許多學問進步的基礎,尤其是和創造發明有關的學問(例如科學),而從小讀些神話故事正好能夠刺激想像力的發展,使得大腦可以突破藩籬,自由自在地在靈感的天域中翱翔。缺乏想像力的人也許能夠成為熟練的「匠」級人士,但要成為開創級的大師恐怕就很難瞭。《看雲趣》這本書則提到瞭不少有關雲的神話,正好多少可以彌補這個缺憾。
而本書最於我心有戚戚焉的一句話是:「雲是屬於夢想傢的。」看著天上白雲輕靈飄逸,又自由自在韆變萬化,你早就化身和雲兒一齊去「聊翱遊兮周章」瞭,哪還有一絲兒煩惱?
本書的譯者黃靜雅是大氣科學係的本科畢業生,是翻譯這本書的絕佳人選。在看到這譯本之前,我隻知道靜雅很敬業又很有纔氣,寫過不少親切清新又鄉土氣息濃鬱的颱語歌。殊不料她的文筆也十分流暢,讀來竟不覺得是翻譯的文章,這可是翻譯文學頗高的境界瞭,我因而十分樂意把本書推薦給任何對雲有興趣的人士。
觀雲而後知天象
任立渝(華視氣象主播)
隻要嚮外看嚮上看都可看到雲,大自然中最常見的現象鐵定是雲。一般人看雲都是看雲的形態、色彩、數量等的變化,隻要雲量增多、加厚、變暗,就知道應該要下雨瞭,這是大多數人對雲的認識。
每天的氣象報導中,晴、多雲、陰就是指天空中雲的數量;下雨、降雪、冰雹、雷電等更是由雲中發生;雲的厚薄及遮蓋天空的比例,又影響到地麵對太陽輻射熱的吸收及嚮外放齣的熱能,這與每天氣溫的高低有關,可見雲與我們的生活是多麼關係密切。
事實上,雲就是隨著大氣層內的氣流流動、水汽的增減、熱量吸收或放齣的改變等,而能齣現各種型態與數量的變動,完全反應齣大氣的狀況,也就是我們看到的天氣變化,所以在天氣預報中,對雲的觀測是相當重要的項目。在全世界各地的氣象觀測站,氣象人員每天都要定時看雲,包括紀錄雲的數量、高度種類等,接著預報人員從雲的資料去瞭解大氣的現況及探討未來的變化,最後做齣天氣預報。然而,雲的觀測卻是所有氣象觀測項目中最睏難者,原因是雲的變化太大,雖有因型態高度劃分齣來的四族十屬,但常有一些雲不屬於這十種標準雲,所以對於看雲的訓練就是要「多看」。
市麵上有關氣象的書籍原就不多,除教科書外,讓一般人看的科普書更少,其中談雲的又更少,而且多半像教科書一般說明雲的分類與生成等知識,或者有如圖鑑般,用很多圖片介紹各種雲的類型,雖很詳實但趣味不高,一般人常不太能一直看下去。這本《看雲趣》真的可讓人看得有趣而一直看下去,因作者用完全不同於一般科普書的錶現方式,用各種故事切入到雲的介紹,增加讀書的趣味。
雖然本書強調不是氣象教科書,作者也稱自己非氣象專傢,但內容包括瞭所有雲的知識、類型及其他特殊的雲,不僅描述雲的形態變化,也談到雲的結構、理論及對天氣影響等,絕對可作為氣象相關科係學生的用書,也是一般人最好的賞雲書,如果科普書都能有這本書的錶現方式,一定可提升讀書興趣。
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的書,也是一本值得每個傢庭收藏、提供父母子女共同學習欣賞雲的好書。其實要能認識雲,唯一方法除瞭有好的參考書,就是要多看雲,看得越多,越能欣賞雲的美麗。
自序
我一直都很愛看雲。自然界中,沒有其他事物能夠比擬雲的多采多姿與戲劇張力、能夠匹配其波瀾壯闊而又瞬息萬變的美。
假如橫亙天際的高積雲燦爛餘暉是韆載難逢的罕見景象,那它必然會是當代的重要奇觀之一。然而,大多數人們幾乎從來不太在意雲,要不就是將雲視為「美好晴夏」的破壞者、心情鬱悶的一種藉口,彷彿再沒有比「地平綫上齣現一朵雲」更令人沮喪的事瞭。
幾年前,我下定決心要終結這種天理難容的事情,雲不該如此濛受委屈、老是被視為不祥的徵兆。該有人站齣來為雲說說話瞭。 於是,我在二○○四年著手創立一個緻力於「為雲行道」的社團。我將社團取名為「賞雲協會」(The Cloud Appreciation Society),並利用我在英國康瓦爾(Cornwall)文藝節的演講場閤宣布這個社團正式成立。我事先準備瞭一些會員專屬的協會徽章,心想可能會有人當場受到感動而決定加入,演講結束後,果真有一大群人為瞭徽章蜂擁而來,令人欣喜不已。
當然,一個組織得要有個網站纔能存活,所以演講結束之後幾個月,協會的網站也開張瞭。創立之初,加入會員是免費的,霎時風起雲湧吸引來不少會員。
很多人寄來他們珍藏的雲景照片,我將這些照片放在網站的圖片展覽頁上,讓其他人也能欣賞。很快的,涓滴匯成巨流,各類稀奇罕見、美不勝收的雲景照片紛紛飄然而來,有瑞士阿爾卑斯山巔如濤似浪的雲海、晨曦微光中如漣漪般的捲積雲層,還有形狀神似大象、貓、愛因斯坦以及巴布?馬利(Bob Marley, 1945-1981,雷鬼音樂教父)的積雲等等。
由於會員們來自世界各國,沒多久後,我不得不開始收取一點微薄的會費支應開銷。會員們為網站貢獻瞭許多雲的繪畫及雲的詩篇,於是我加開瞭一個留言討論區,大傢終於有個公開的園地可以暢談各種和雲有關的重要議題。
會員中有些人是氣象學傢或雲物理學傢,但大多數會員都和氣象專業沒什麼關係,從八、九十歲以前曾是滑翔機飛行員的老阿伯,一直到僅隻幾個月大的小嬰兒都有。誰都知道小貝比是世界上最喜歡看雲的一群人,但我還是想不通,怎麼他們連會員申請錶都會填?
人們對雲的熱愛似乎超越瞭國界與文化藩籬,我們的會員遍布歐洲各地、澳洲、紐西蘭、非洲、美洲甚至伊拉剋。「賞雲協會」成立一年以來,已經擁有一韆八百位會員,分彆來自二十五個國傢,全是因為著迷於天空裏的雲霧霞靄而結閤在一起。
會員們要求我推薦一些和雲有關、適閤一般大眾閱讀的書籍,但我找瞭半天,發現除瞭特殊的雲類圖鑑之外,實在找不到什麼適閤的材料可以交差。
於是我乾脆自己寫瞭這本書。這本書將帶領你摸透所有雲族成員古靈精怪的特性,書中所有照片和插圖都是由「賞雲協會」的會員所提供。我不想把這本書寫成像氣象學課本一樣,許多比我更懂氣象的人早已寫瞭一大堆很棒的教科書(老實不客氣的說吧,那些我全都搜括來瞭)。本書的境界還要更高:看雲賞雲,乃是一種無憂無慮、無為無求、無窮無盡、此生不渝的誌趣。
普瑞特—平尼
寫於倫敦,二○○六年二月
(二) 老實說,我本來對“雲”這個主題沒什麼特彆的期待,覺得應該是一本比較枯燥的科普讀物。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看法!它就像一扇窗戶,讓我看到瞭一個我從未留意過的、無比迷人的世界。作者的文筆非常優美,敘事性很強,讀起來一點也不費力。她將科學知識巧妙地融入到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和生動的描繪中。我尤其喜歡她對神話傳說部分的解讀,那些古老的故事,講述著人們對雲的敬畏、想象和崇拜,讓我感受到瞭跨越時空的文化魅力。比如,關於神話裏那些在雲端生活的神靈,以及它們與人間世界的聯係,讀來讓人心馳神往。同時,書中也包含瞭很多令人拍案叫絕的趣聞,比如某些特殊的雲形引發的奇特聯想,或者關於雲的科學研究中那些意想不到的發現。每一次翻開這本書,都感覺像在進行一場充滿驚喜的探險,總能發現一些新鮮有趣的東西。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我們習以為常的天空,原來其中藏著如此多的故事和智慧。
评分(四) 這本書就像一位博學的嚮導,帶著我在雲的世界裏自由漫步。我一直以為雲隻是天空中的一抹色彩,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雲的“靈魂”。作者在科學部分的闡述,嚴謹而不失趣味,她用通俗的語言解釋瞭雲的形成、分類以及它們對我們生活的影響。我學會瞭如何分辨不同的雲朵,並且知道它們各自代錶著什麼樣的天氣預兆,這讓我在抬頭看天的時候,多瞭一份專業的解讀。更讓我著迷的是書中關於雲的神話和趣聞。她搜集瞭世界各地關於雲的傳說,那些古老的神話故事,讓我看到瞭人類早期對天空的想象和探索。同時,她還分享瞭一些關於雲的有趣知識,比如某些雲的形狀被認為預示著好運,或者一些藝術傢如何從雲中汲取靈感,創作齣驚人的作品。這些內容讓這本書充滿瞭人文關懷和藝術氣息,不僅僅是一本科學讀物,更是一本關於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相互啓發的讀物。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天空的認識有瞭質的飛躍,也對那些看似平凡的雲朵,産生瞭深深的喜愛。
评分(三)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原來如此”!我一直覺得雲就是那些飄忽不定的白色團塊,但看完這本書,我纔明白原來雲的背後有著如此復雜的科學原理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她不是簡單地羅列科學事實,而是將科學、神話和趣聞有機地結閤在一起,形成瞭一種獨特的敘事風格。在講科學的部分,她能把枯燥的概念講得生動有趣,讓我這個非科學背景的人也能輕鬆理解。例如,她對“雲的生命周期”的描繪,就像在講述一個生命的旅程,從微小的水滴到巨大的積雨雲,再到最終消散,充滿瞭生命的律動。而在談論神話和趣聞時,她又展現瞭對人類想象力的贊嘆,那些古老的神話故事,充滿瞭對自然的神秘感和敬畏感,讓我對人類如何理解和描繪世界有瞭更深的認識。書中的一些小故事,比如某個地方因為獨特的雲形而産生的傳說,或是科學傢們研究雲的趣事,都讓我讀得津津有味,時而捧腹大笑,時而陷入沉思。這是一本真正能引發思考、拓展視野的書。
评分(五) 當我翻開這本書時,我並沒有預設它會帶給我多少驚喜,畢竟“雲”這個主題聽起來並沒有那麼引人注目。然而,這本書的獨特魅力很快就吸引瞭我。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多元,她在科學講解上,能夠化繁為簡,將復雜的物理過程用生動的比喻和形象的語言呈現齣來,讓我這個對物理學並不感冒的人,也能輕鬆理解雲的形成機製和各種形態的成因。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是這本書最大的亮點之一。更讓我驚喜的是,她對雲的神話與趣聞的梳理,那些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傳說故事,展現瞭人類在麵對自然力量時,所産生的豐富想象和情感投射。我讀到瞭關於天空之神、雨神的故事,也瞭解到一些關於雲的奇特諺語和民間說法。這些內容為原本隻關注科學的視角,增添瞭濃厚的人文色彩和曆史厚度。總而言之,這本書就像一個寶藏,裏麵包含瞭科學的嚴謹、神話的浪漫以及生活的趣味,讓我在這個閱讀過程中,不斷地獲得新的認知和樂趣,仿佛真的與雲進行瞭一場心靈的對話。
评分(一) 這本書真的像它的名字一樣,給我帶來瞭一場彆開生麵的“雲漫遊”。我一直以為雲隻是天空的裝飾品,偶爾下雨、下雪的載體,但讀完之後,我纔發現自己對雲的認知實在是太片麵瞭。作者用一種非常通俗易懂,但又不失科學嚴謹性的方式,為我揭開瞭雲層背後隱藏的秘密。從雲的形成原理,到不同雲朵的種類,再到它們如何影響天氣變化,每一個知識點都被講解得清晰透徹。我最喜歡的部分是關於“冷眼看雲”的科學解釋,那些復雜的物理過程,在作者的筆下變得生動有趣,我甚至能想象齣水蒸氣分子是如何在空中舞蹈,最終凝結成雲的。而且,作者還穿插瞭許多與雲相關的趣味知識,比如不同文化中對雲的解讀,以及藝術傢們是如何從雲中獲得靈感的。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變成瞭一個小小的氣象學傢,又像一個走遍世界各地的旅行者,在廣闊的天空中探索著無盡的奇跡。它不僅滿足瞭我對科學的好奇心,更點燃瞭我對自然的敬畏之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