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趣:漫游云的科学、神话与趣闻

看云趣:漫游云的科学、神话与趣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Gavin Pretor-Pinney
图书标签:
  • 气象学
  • 神话传说
  • 科普
  • 自然科学
  • 趣味知识
  • 文化
  • 天文学
  • 环境科学
  • 大众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者成立的「赏云协会」网站,获选为英国Yahoo 2005年最佳怪奇网站

  .威斯康辛大学大气系教授 王宝贯、华视气象主播 任立渝、北一女中地球科学老师 吴育雅 专文导读

  .东森气象主播 俞川心、大爱气象主播 彭启明、彰化女中 唐国诗老师、中山女高 黄凯夫老师、台中一中 邹东羽老师、台北丽山高中 万义昺老师、台北成功高中 谢莉芬老师、屏东来义中学 谢隆钦老师等联合推荐

  .荣登英国《独立报》非文学类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亚马逊网路书店与《太阳报》畅销书排行榜

  .《每日电讯报》《每日邮报》《出版家週刊》《独立报》《GQ杂志》《君子杂志》等好评推荐


  .已授权英、美、法、德、义、西、瑞、荷、芬兰等十余种语文版本

  无论是蓬蓬如棉花糖般的云朵、纤薄如薄纱的云层,甚至风狂雨骤的暴雨云,总为广阔的天空平添不同风貌。除了把天空妆点得多采多姿,云也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你可知道孙悟空自在腾驾的是哪种云?阴郁到让人得季节性忧郁症又是什么云搞的鬼?鱼鳞状的云到底像哪种鱼鳞?而什么云会让飞机引擎失灵、逼得飞行员得在一万公尺高空弹射跳机?更神奇的是,从云的形态真的可以预测地震吗?

  从小爱看云的作者为大力推广云的美好,于2004年发起「赏云协会」,并在众所期待下写出这本精采的「赏云指南」,本书以云的十大分类为基础,包括积云、积雨云、层云、层积云、高积云、高层云、雨层云、卷云、卷积云和卷层云,也搜罗各种奇特的云、飞机的凝结尾、晨光云等,就每一种云的特色讲述不同的故事。

  作者不只介绍各种与云相关的科学原理,随手拈来更有许多云的神话故事与传说,以及和云有关的社会与历史事件,并收集数百张提纲挈领的图表协助说明,包罗万象,趣味横生。就让我们带着这本书,一起赏云去吧!

好的,以下是为您撰写的一份图书简介,内容不涉及“看云趣:漫游云的科学、神话与趣闻”一书的任何信息,旨在提供一个关于其他主题的详细介绍。 --- 书名:星轨之下:行星际文明的兴衰与回响 副标题:一部关于宇宙尺度社会学、技术奇点与文明存续的史诗性考察 内容简介 《星轨之下:行星际文明的兴衰与回响》并非一部传统的科幻小说,而是一部深植于未来人类学、复杂系统理论和工程哲学的严肃思辨之作。本书以一种近乎历史编年史的冷静笔触,勾勒出人类文明在跨越太阳系、建立星际殖民地后,所经历的数千年演变与最终的衰落。 第一部分:大迁徙与文明的黎明 本书的开端聚焦于“大迁徙时代”——一个在24世纪达到高潮的时代,那时地球的资源耗尽和环境危机迫使人类社会开启了向火星、木卫二以及小行星带的移民浪潮。作者详尽分析了早期殖民地在极端环境下如何重塑社会结构。火星上的“赤色共和国”如何基于严格的生态配额制和集体主义生存哲学而建立;而远离母星、漂浮于小行星带的“采矿者公社”又如何发展出高度去中心化、以去信任技术(如前量子区块链)为基石的社会形态。 重点探讨了殖民地初期在生态工程学上的突破与困境。如何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改造生物圈以适应外星环境?早期火星大气层改造计划(Terraforming)的哲学基础是什么?书中引用了大量“原始档案”,揭示了第一代殖民者面对绝对孤独和技术故障时的心理韧性与伦理挣扎。我们看到,早期的社会契约不再基于民族或国家,而是基于“生命维持协议”(LMP)和“行星际资源共享条例”(IRSR),这些都是在近乎真空的环境中协商出来的残酷法则。 第二部分:奇点边缘的技术悖论 随着殖民地人口的增长和技术迭代的加速,文明进入了“超光速时代”与“认知革命”交汇的复杂阶段。本书深入剖析了“曲率驱动技术”(Warp Drive)的社会影响。一旦星际旅行的时间成本被有效消除,传统的政治地理概念便土崩瓦解。 作者着重分析了技术奇点在不同行星系统中的异化表现。在木星的卫星上,先进的人工智能系统(被当地人尊称为“欧米伽守护者”)成为了实际的行政管理者,人类的角色从决策者退化为维护者。而在遥远的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殖民者则选择了“意识上传”的路径,将自身数字化并融入一个庞大的虚拟网络——“以太场”。本书对比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永生”路径,探讨了当生物局限性被突破后,何为“人”的定义,以及这种存在形式对艺术、情感和历史观的颠覆性影响。 这里,作者提出了著名的“技术沉降模型”:技术在高度集中的行星中心加速发展,但其效应向外围殖民地渗透的速度却因距离和意识形态差异而变得极其缓慢,这导致了跨越光年的巨大“技术鸿沟”和社会撕裂。 第三部分:回响与遗忘:文明的缓慢收缩 本书的高潮部分转向了文明的衰退。作者认为,行星际文明的崩溃并非源于单一的灾难性事件(如战争或瘟疫),而是一种熵增的必然性——即信息维护成本的指数级增长和意义生产能力的系统性衰竭。 当星际通信延迟变得难以忍受,且每个殖民地都发展出独特的语言学、生物学和价值体系时,统一的“人类文明”概念开始瓦解。书中细致描绘了“大断联时期”,此时,地球早已成为一个被遗忘的“神话故乡”,其历史和数据记录因无法对抗宇宙辐射和时间腐蚀而大量丢失。 我们跟随作者的视角,考察了几个典型的“后文明碎片”: 1. 泰坦遗迹的语言学家: 他们试图从残存的旧世界数据库中重建“情感”的概念,但发现他们的数字心智结构已经无法真正体会到爱、悲伤或怀旧的原始意义。 2. 火星的“回归者”: 一群试图重新实践地球上古老农业技术的社群,他们拒绝了先进的合成食物技术,将基因工程视为对自然的亵渎,形成了一种极端的“新原始主义”。 3. 虚空中的“幽灵舰队”: 一些自动化的飞船仍在执行数千年前设定的任务,它们的AI核心因缺乏新的输入而陷入无限的循环计算,成为了宇宙中漂浮的纪念碑。 结语:未竟的叙事 《星轨之下》的最终结论是审慎且发人深省的。它暗示,人类文明的复杂性和广阔性最终超越了其结构性维系能力。当对“意义”的追求被对“生存”的自动化接管,当文化和记忆的载体变得过于脆弱时,即便是最辉煌的星际帝国,也终将化为宇宙背景噪音中的微弱回响。 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尺度宏大的视角,以审视我们自身文明的脆弱性与可能走向,迫使读者思考:在追求无限扩张的征途上,我们真正应该守护和传承的,究竟是技术本身,还是那些定义了“我们是谁”的细微文化片段? --- 本书特色: 跨学科融合: 结合了天体物理学、社会进化论、后人类哲学和信息论。 翔实的建构: 对虚构的社会制度、技术蓝图和语言变迁进行了极其严谨的内部逻辑构建。 哲学深度: 探讨了熵增、信息衰减、集体记忆的局限性等深刻议题。 目标读者: 具有强烈历史思辨精神的读者、复杂系统研究者、以及对人类文明未来走向抱有深刻疑问的思考者。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天空中永恆的云彩沙龙
吴育雅(北一女中地球科学老师)

  像云这样朦胧不明、瞬息万变且稍纵即逝的物体,怎么可能愿意一个萝卜一个坑、任人分门别类?但赏云迷终究会爱上云的叛逆不羁——当人们好不容易认出一种云状、喜孜孜正要拍板定案时,它却又瞬间变脸,对人的企图嘲弄一番。(引自本书第四章)

  这真是一语道破看云的趣味和苦恼!在小朋友的图画里,白云总是躺在蓝天里开开心心、逍遥自在。然而上学以后,跟着老师学习云的四族十属分类法,看云却是越看越迷煳,学了半天还搞不懂某一片云算是哪种云。学过却不能学好、说不出是什么云,这对执着于标准答案的学生来说,真是刻骨铭心的痛恨啊!于是,挫败经验成为最有效的绝缘体,小朋友长大成人之后,脚步日渐匆忙,往往不再仰起头来,不会欣赏这么一大片趣味丰富的天空画布了。

  为了扭转这种现象,普瑞特—平尼先生不单自己爱上云、为了看云专程大老远从英国飞往澳洲,他还为了「替云行道」而成立「赏云协会」、为了这个社团的永久存续而设立网站,现在更为了众多会员需要一本适合一般大众阅读的书,干脆自己写了这么一本热情洋溢的《看云趣》。

那么,谁会想看云呢?

  我身为高中地球科学课的教师,每当天空特别美丽的日子,总觉得不该把这一群创造力达黄金颠峰的年轻人关在教室里打瞌睡,有机会就想找个理由把全班带去介寿公园吹吹风、爬爬树,即使只是背对背坐在操场上晒冬阳也好。虽然多数人一听说要到室外上课都很乐,但其实不少人骨子里不能忍受「无所事事闲荡终日」。好吧!不在教室里上课也得要有个名目,那么就让我们看云去吧!

  仰天看着云,才会有莫名其妙的问题从心中涌起:「云为什么停在天上不会掉下来?」有人提出这问题,为师者不免要瞪大眼睛,以「星探发现明日之星」的夸张姿态赞美这个好问题!出自好奇的问题才可能产生学习动机,如果自认为「好呆」的问题都能获得鼓励,就不会有人担心自己的问题太愚蠢了。于是有人接着问:「云为什么有的白、有的黑?」有人则说:「小时候常常想,如果云掉下来压在身上,会不会被压死?」哇!这些问题该怎么回答才能既精准又有趣呢?看到平尼先生在《看云趣》书中用「小石粒掉进一罐蜂蜜里,而这罐蜂蜜还不停地装进蜂蜜……」(引自本书第七章)等方式精采解说,我只能甘拜下风!

  这些年来中学课程一再变更,上课时数不断压缩,现在看云活动只能留待社团时间了。我的学校参与了一项全球性的「学生线上云观测计画」(Students' Cloud Observations On-Line, S’COOL) ,为了带领负责的同学分辨天上的卷积云或高积云,我们会在操场上瞇着一只眼,伸直手臂,举出一只手指头(当然不是最长的那只)或併拢三只手指头对着天空来回比划。路过的人不免对我们怪异的手势丢来狐疑的眼神,因此读到平尼先生在书中第五章「站在大街上对着云伸出手指,着实有些为难」的描述,颇感戚戚焉。

  但这街头上的难为情不是最大的难处,看云最难的是在精准的科学与浪漫的心灵之间巧妙拿捏,既要带着些微浪漫的心情体会观赏、不只是瞄一眼天上的云就为它套上名字,又要确切分辨出某种云发展的高度、是什么云、透光度如何等等,更要在例行工作的重复过程中保有乐趣,如果老师们没有两三下的撇步挑起热情,最后就不会有学生在观测坪上出现了。现在看来,这样的困难即将不再令人烦恼,因为有了这本《看云趣》,想要带学生看云的老师可以高枕无忧了。

云,有什么好看呢?

  想想高层云好了,这种云让天空变成无边一致的灰白,如果要为这么「无聊的云」(第六章)说故事介绍一番,该怎么办才好呢?普瑞特-平尼当然先为这样特殊的云捍卫一番,耳提面命引导赏云迷如何辨识这种云,接着利用这种云的特性,适时介绍大气光学最核心的「散射」原理,来解说我们为何会看到蓝蓝的天与红艳夕阳。「散射光学」乍听好像很艰涩,该如何说得好听呢?作者竟然可以邀请到一只美丽的天鹅,远自西伯利亚飞来英国塞文河口的芦苇丛,演出一场优雅的水波荡漾之舞,据此解释光波的散射原理,读起来既轻松又有趣。

  接着轮到最诡谲多变的层积云,作者先以「变化多端的层积云可神气了」,来描述层积云的七种变型及造成这些变化的各种传热过程,再以电影《第三类接触》制造视觉特效的方法,详细解说逆温层如何发展出层积云的原理。各种物理现象与名词是科学教师的老生常谈,但没有人能像平尼先生这样做诠释,套句他自己说的话,真可谓「既能够有澎湃的想像力、又充实正确的科学知识,……而不是牛顿(科学家)和济慈(文学家)之间小里小气的争战」。

  再者,我们常可在山顶附近看到长得像飞碟的云,飞碟云为何停在山顶上不走呢?经过一番关于「驻波」的解说,平尼先生加上一句飞碟云「生怕一走开就找不到这么好的停车位」作为注脚,荚状高积云必定非常感激平尼先生如此体贴入微的观察吧!形容宁静淡远的卷云时,他则说卷云「以一种低调的方式诉说许多潜在的天气讯息,……对于懂得倾听的人来说,卷云彷彿清柔的耳语,向我们暗示着更有份量的云正在逐渐接近」,这些灵巧的想像和活蹦乱跳的热情满溢在整本书中。

  如果想要更快体会这本书的妙趣所在,建议你不妨先读读第二章,让作者带你随着蓝钦中校从故障的军机跳伞逃生、陪他一起在积雨云中不可思议地翻滚飞腾,你肯定会以为自己是在作梦,才能从积雨云的激烈对流中奇蹟似地活下来。

一起来观天冥想

  作者不仅古道热肠、好为人师,他简直是掏心掏肺,把心中各种天马行空的冥想诉说给你听。即使赏云迷一听到物理之类的冷硬名词,很可能打算悄悄熘走、逃之夭夭,也会被他从后门外的停车场边给叼回来,卯起一股绝不死心的热情劲儿,滔滔不绝口沫横飞,正如他所形容的雨层云:「以宽广的涵盖范围与坚韧持久的耐力,……坚持到底,赢得最后胜利。」(第七章)

  读完这本书,你绝对想立刻登入「赏云协会」网站,贪婪地观赏网站上的美丽云彩和诗情画意,大快朵颐一番,甚至也想找个可以仰躺的山头,体验一下作者强烈推荐的「观天冥想」,来个放松心灵的最佳调剂。说不定最后你还可能好奇心大发,忍不住跑去google一下何谓「大气光学」、「云物理学」,从而发觉「云」是你身边最容易接近的大自然现象,探究其中的知识成为不可抗拒的诱惑。

  最后要特别感谢的是这本书翻译得太美妙了,黄静雅小姐具有大气科学的背景,她的赏云频率必定和本书作者十分对味,对于平尼先生看云的乐趣有极强烈的共鸣,整本书读起来一点不觉得是翻译而来,简直就像平尼先生以中文的生花妙笔亲自讲解一样,充满浓烈的热忱与俏皮。能够读到这样一本书,只有大快人心可以形容!

云影天光任徘徊
王宝贯(美国麦迪逊威斯康辛大学教授)

  二○○五年春天,我正应《经典杂志》之邀撰写一篇有关云的文章,一时心血来潮,想到这年头一大堆赏东赏西的协会,却似乎就没有赏云的,于是写下如下一段:

  台湾不只是多云而已,岛上还有东亚罕有的数百座万呎高峰耸峙,复杂的地形使得云的姿态千奇百怪,瞬息万变,令有心赏云的人叹为观止。这年头各式各样的赏 「物」同好会似乎颇为流行,赏鸟、赏狗、赏马、赏花、赏树、赏石头等等所在多有。要是要选个赏云的地点,台湾绝对会入选前几名。

  那篇文章写好后即用电邮送出(此文后来刊登于《经典杂志》九十三期,标题为〈坐看云起时〉)。谁知道天下事就有这样凑巧,隔几天就收到台大大气科学系林博雄教授的电邮,特来告知不久之前有个英国人成立了一个「赏云协会」。博雄也是个云迷,曾经写过一本书《赏云》(行政院农委会出版),他又是个观测专家,像云这种天上最显眼的东西自然是包括在他的「雷达」扫描范围之?,所以他会注意这种消息是意料之中,倒是真有人不惮其烦成立赏云的协会才真令人有些意外。

  知道了这个「赏云协会」的消息之后,我当然就立刻连接到那网页去看看,果然那里就有一堆让你眼花撩乱看不完的奇云妙霭照片,让云迷们大快朵颐。

  而这个「赏云协会」的发起人就是本书的作者,普瑞特-平尼。

  赏云,如同赏其他的东西一样,有人只是浅尝辄止,有人则非深究一番不可。浅尝令人轻松愉快,而深究却能使你获得额外的妙趣,真如俗语所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假如你对云的兴趣已经超过看热闹的阶段,那么本书就是指引你深入门槛的一本好向导。

  这本书把一般在普通气象学上提到的一些重要的云状,像卷云、积云、层云,以及这些云在不同高度的云种、云属和它们代表的天气状况,用诙谐幽默(有时简直是滑稽突梯)的语气一一详细解释,光看这些解释法,你就知道本书作者是个妙人儿。因此这书读来绝对不会枯燥无味,可以让你在愉快的心情下了解一些云的科学事实。

  而既然叫「赏云协会」,当然不能只谈科学,总要来点赏心悦目的调味料才不至于令人望而生畏,所以这本书并不只是谈云的科学事实而已,它还包括了许多云的趣事、典故及神话。作者是英国人,他提的自然绝大多数都是西方的(偶尔有一两则东方的)。东方人赏云的态度如何呢?

  东方的山水画家们大概是古代赏云人里面最热心的一群了,因为把云的舒卷百态写得最淋漓尽致的就是他们。宋代着名山水画家郭熙在他的大作《林泉高致》,就提到了四季的云可以作为画题的项目:春云如白鹤、夏云多奇峰、秋云下陇、冬有寒云欲雪。比他稍后的韩拙(十一世纪宋徽宗时代人)把这些在他所着的《山水纯全集》里大加发挥:

  夫通山川之气,以云为总也。云出于深谷纳于愚夷。弇曰:揜空渺渺,无拘昇之。晴霁则显其四时之气,散之阴晦则逐其四时之象。故春云如白鹤,其体闲逸和而舒畅也。夏云如奇峰,其势阴郁浓淡叆叇而无定也。秋云如轻浪飘零,或若兜罗之状廓静而清明。冬云澄墨惨翳,示其玄溟之色昏寒而深重。此晴云四时之象。春阴则云气淡荡,夏阴则云气突黑,秋阴则云气轻浮,冬阴则云气惨淡。此阴云四时之气也。然云之体聚散不一,轻而为烟,重而为雾。浮而为霭,聚而为气。其有山岚之气,烟之轻者云,卷而霞舒,云者乃气之所聚也。……凡云霞?雾霭之气为岚光,山色遥岑远树之彩也。善绘于此,则得四时之真气, 造化之妙理。故不可逆其岚光,当顺其物理也。

  这里韩拙想要用一些物理概念来解释四季云雾烟岚霞霭等等现象,而且在最后总结说:「故不可逆其岚光,当顺其物理也。」确实是很正确的态度,要是那时候有「赏云协会」的话,我一定大力支持他担任会长之位。可惜他那个时代科学并不发达,所以他的解释也颇为含煳笼统,流于想当然耳。现在《看云趣》这本书则完全是以现代科学阐释云雾的变化,其进步又不可以道里计了。

  不过?来奇怪,这些云烟百态的?述虽已有千年之久,东方山水画家们对画云却并不怎么热心。对他们而言,山和水是主题,云烟则只是图中的装饰品,因此很难得在古典山水画里看到真的绘出像韩拙讲得那么活灵活现的云。至于西方古代绘画则连山水风景也不流行,绝大多数是宗教人物画,云也从来不是主题,只是在画上远处空中涂上几朵小云点缀点缀。真正对天光云影的欣赏分析和描绘认真起来,是十九世纪的印象派画家如莫?(Claude Monet)、席斯里(Alfred Sisley)或皮萨罗(Camille Pissarro)等人的大力提倡之后了。

  云的趣事和典故在咱们文化中还多少有一些,而云的神话则似乎颇感缺乏。汉文化中神话本来就不多,就有也多半是属于「奇闻轶事」之类,专供茶余酒后聊天之用,而罕有像小飞侠、白雪公主或青蛙王子等适合小朋友们自小就可以想像而徜徉其中的神话故事,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古代诗人中比较有神话想像力的只有屈原、李白、李贺、韩愈等少数几位,其中屈原的〈九歌——云中君〉可能是专门歌颂云神诗篇中的唯一杰作:

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
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
蹇将憺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
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
灵皇皇兮既降,猋远举兮云中。
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
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

  许多人可能认为神话没啥用途,那真是大错特错。想像力是许多学问进步的基础,尤其是和创造发明有关的学问(例如科学),而从小读些神话故事正好能够刺激想像力的发展,使得大脑可以突破藩篱,自由自在地在灵感的天域中翱翔。缺乏想像力的人也许能够成为熟练的「匠」级人士,但要成为开创级的大师恐怕就很难了。《看云趣》这本书则提到了不少有关云的神话,正好多少可以弥补这个缺憾。

  而本书最于我心有戚戚焉的一句话是:「云是属于梦想家的。」看着天上白云轻灵飘逸,又自由自在千变万化,你早就化身和云儿一齐去「聊翱游兮周章」了,哪还有一丝儿烦恼?

  本书的译者黄静雅是大气科学系的本科毕业生,是翻译这本书的绝佳人选。在看到这译本之前,我只知道静雅很敬业又很有才气,写过不少亲切清新又乡土气息浓郁的台语歌。殊不料她的文笔也十分流畅,读来竟不觉得是翻译的文章,这可是翻译文学颇高的境界了,我因而十分乐意把本书推荐给任何对云有兴趣的人士。

观云而后知天象
任立渝(华视气象主播)

  只要向外看向上看都可看到云,大自然中最常见的现象铁定是云。一般人看云都是看云的形态、色彩、数量等的变化,只要云量增多、加厚、变暗,就知道应该要下雨了,这是大多数人对云的认识。

  每天的气象报导中,晴、多云、阴就是指天空中云的数量;下雨、降雪、冰雹、雷电等更是由云中发生;云的厚薄及遮盖天空的比例,又影响到地面对太阳辐射热的吸收及向外放出的热能,这与每天气温的高低有关,可见云与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关系密切。

  事实上,云就是随着大气层内的气流流动、水汽的增减、热量吸收或放出的改变等,而能出现各种型态与数量的变动,完全反应出大气的状况,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天气变化,所以在天气预报中,对云的观测是相当重要的项目。在全世界各地的气象观测站,气象人员每天都要定时看云,包括纪录云的数量、高度种类等,接着预报人员从云的资料去了解大气的现况及探讨未来的变化,最后做出天气预报。然而,云的观测却是所有气象观测项目中最困难者,原因是云的变化太大,虽有因型态高度划分出来的四族十属,但常有一些云不属于这十种标准云,所以对于看云的训练就是要「多看」。

  市面上有关气象的书籍原就不多,除教科书外,让一般人看的科普书更少,其中谈云的又更少,而且多半像教科书一般说明云的分类与生成等知识,或者有如图鑑般,用很多图片介绍各种云的类型,虽很详实但趣味不高,一般人常不太能一直看下去。这本《看云趣》真的可让人看得有趣而一直看下去,因作者用完全不同于一般科普书的表现方式,用各种故事切入到云的介绍,增加读书的趣味。

  虽然本书强调不是气象教科书,作者也称自己非气象专家,但内容包括了所有云的知识、类型及其他特殊的云,不仅描述云的形态变化,也谈到云的结构、理论及对天气影响等,绝对可作为气象相关科系学生的用书,也是一般人最好的赏云书,如果科普书都能有这本书的表现方式,一定可提升读书兴趣。

  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也是一本值得每个家庭收藏、提供父母子女共同学习欣赏云的好书。其实要能认识云,唯一方法除了有好的参考书,就是要多看云,看得越多,越能欣赏云的美丽。

自序

  我一直都很爱看云。自然界中,没有其他事物能够比拟云的多采多姿与戏剧张力、能够匹配其波澜壮阔而又瞬息万变的美。

  假如横亘天际的高积云灿烂余晖是千载难逢的罕见景象,那它必然会是当代的重要奇观之一。然而,大多数人们几乎从来不太在意云,要不就是将云视为「美好晴夏」的破坏者、心情郁闷的一种借口,彷彿再没有比「地平线上出现一朵云」更令人沮丧的事了。

  几年前,我下定决心要终结这种天理难容的事情,云不该如此蒙受委屈、老是被视为不祥的征兆。该有人站出来为云说说话了。   于是,我在二○○四年着手创立一个致力于「为云行道」的社团。我将社团取名为「赏云协会」(The Cloud Appreciation Society),并利用我在英国康瓦尔(Cornwall)文艺节的演讲场合宣布这个社团正式成立。我事先准备了一些会员专属的协会徽章,心想可能会有人当场受到感动而决定加入,演讲结束后,果真有一大群人为了徽章蜂拥而来,令人欣喜不已。

  当然,一个组织得要有个网站才能存活,所以演讲结束之后几个月,协会的网站也开张了。创立之初,加入会员是免费的,霎时风起云涌吸引来不少会员。

  很多人寄来他们珍藏的云景照片,我将这些照片放在网站的图片展览页上,让其他人也能欣赏。很快的,涓滴汇成巨流,各类稀奇罕见、美不胜收的云景照片纷纷飘然而来,有瑞士阿尔卑斯山巅如涛似浪的云海、晨曦微光中如涟漪般的卷积云层,还有形状神似大象、猫、爱因斯坦以及巴布?马利(Bob Marley, 1945-1981,雷鬼音乐教父)的积云等等。

  由于会员们来自世界各国,没多久后,我不得不开始收取一点微薄的会费支应开销。会员们为网站贡献了许多云的绘画及云的诗篇,于是我加开了一个留言讨论区,大家终于有个公开的园地可以畅谈各种和云有关的重要议题。

  会员中有些人是气象学家或云物理学家,但大多数会员都和气象专业没什么关系,从八、九十岁以前曾是滑翔机飞行员的老阿伯,一直到仅只几个月大的小婴儿都有。谁都知道小贝比是世界上最喜欢看云的一群人,但我还是想不通,怎么他们连会员申请表都会填?

  人们对云的热爱似乎超越了国界与文化藩篱,我们的会员遍布欧洲各地、澳洲、纽西兰、非洲、美洲甚至伊拉克。「赏云协会」成立一年以来,已经拥有一千八百位会员,分别来自二十五个国家,全是因为着迷于天空里的云雾霞霭而结合在一起。

  会员们要求我推荐一些和云有关、适合一般大众阅读的书籍,但我找了半天,发现除了特殊的云类图鑑之外,实在找不到什么适合的材料可以交差。

  于是我干脆自己写了这本书。这本书将带领你摸透所有云族成员古灵精怪的特性,书中所有照片和插图都是由「赏云协会」的会员所提供。我不想把这本书写成像气象学课本一样,许多比我更懂气象的人早已写了一大堆很棒的教科书(老实不客气的说吧,那些我全都搜括来了)。本书的境界还要更高:看云赏云,乃是一种无忧无虑、无为无求、无穷无尽、此生不渝的志趣。

  普瑞特—平尼
  写于伦敦,二○○六年二月

图书试读

毛茸茸的云是人们的好朋友——或许只有一种云例外:积雨云。当极具破坏性的剧烈天气正在上演时,积雨云一定是戏分最重、演出最卖力的角色。巨大的雷雨云会带来勐烈的豪雨、冰雹、暴风雪、闪电、强风、龙卷风,导致不计其数的生命与财产损失。它早就恶名昭彰,轰隆隆的雷声常令孩童们惊吓不已。

积雨云发展到成熟阶段时,高度比世界最高峰埃佛勒斯峰还高。最高的积雨云出现在热带地区,它们的云底距离地面六百公尺,而云顶可以成长至高达一万八千公尺,如此巨大的积雨云所蕴含的能量,据估计相当于十颗轰炸日本广岛的原子弹,难怪大家常称积雨云为「云中之王」。

无怪乎飞行员总要尽量避开这些暴风雨云,离它们越远越好。如果没办法避开,飞机的性能又可以飞到更高的高度,那他们通常会让飞机爬升至云顶之上。一九五九年夏天,美国海军陆战队飞行员蓝钦(William Rankin )中校就做过这种事,没想到他那架喷射战斗机的引擎完全卡住、无法动弹,必须弹射跳机逃生,结果他成为有史以来唯一曾经直捣「云中之王」心窝、最后还能活着回来述说那段恐怖经历的人。这段「积雨云历险记」使他一时声名大噪,全球皆知。

当时,蓝钦中校从美国麻萨诸塞州的南韦茅斯海军航空基地(South Weymouth Naval Air Station)起飞,将要飞往位于北卡罗来纳州波福港(Beaufort)的中队总部,进行七十分钟的例行巡航任务。起飞之前,他曾和空军基地的气象专家讨论天气状况,得知飞行途中可能会遇上暴风雨,雷雨云的高度将高达九千至一万二千公尺。对于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韩战、战勋彪炳的老将蓝钦来说,这是很稀松平常的,他知道他的战斗机可以爬升至一万五千公尺的高度,因此自信满满能够轻而易举飞到任何暴风雨之上。当然啦,这是假设他在暴风雨上方飞行时,飞机引擎不会突然失灵。

飞行将近四十分钟、接近维吉尼亚州的诺福克(Norfolk )时,蓝钦看见前方有一团形状相当特殊的积雨云,其暴风范围正往下肆虐整个城镇,而且往上高高隆起一坨庞大浓密的对流云顶,像香菇一样往外长出一个宽扁的圆罩,最高处大约有一万三千七百公尺高,比先前南韦茅斯的气象专家预期的还要高一些。于是他开始往上飞,准备爬升到一万四千六百公尺的高度,心想这样应该足以避开那团云。

蓝钦直接飞越云的上方,飞到高度一万四千三百公尺、飞行速度为○点八二马赫时,他听到后方引擎传来一阵轰隆巨响。令人不敢置信的是,仪表板上的转速表竟然瞬间下降至零,而且「FIRE 」(着火)的讯号灯也跟着紧急闪了起来。

像这样突如其来、毫无预警的引擎失灵,是千百种紧急情况中最危急的一种,蓝钦心知肚明,他得迅速应变,因为分秒必争。失去动力的战斗机开始失控,他本能地伸手去拉辅助动力装置的控制桿,试图重新启动紧急电力,没想到整支控制桿被他扯掉握在手上,他一看吓坏了,那简直像是冷面笑匠的搞笑画面一样,可是蓝钦一点也笑不出来。他只穿着轻薄的夏季飞行装,之前从来没听过有人在这种高度、这种要命的时刻弹射逃生,而且他又没有穿上抗压衣,这样做根本就是自找死路。

用户评价

评分

(二) 老实说,我本来对“云”这个主题没什么特别的期待,觉得应该是一本比较枯燥的科普读物。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就像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从未留意过的、无比迷人的世界。作者的文笔非常优美,叙事性很强,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她将科学知识巧妙地融入到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和生动的描绘中。我尤其喜欢她对神话传说部分的解读,那些古老的故事,讲述着人们对云的敬畏、想象和崇拜,让我感受到了跨越时空的文化魅力。比如,关于神话里那些在云端生活的神灵,以及它们与人间世界的联系,读来让人心驰神往。同时,书中也包含了很多令人拍案叫绝的趣闻,比如某些特殊的云形引发的奇特联想,或者关于云的科学研究中那些意想不到的发现。每一次翻开这本书,都感觉像在进行一场充满惊喜的探险,总能发现一些新鲜有趣的东西。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天空,原来其中藏着如此多的故事和智慧。

评分

(一) 这本书真的像它的名字一样,给我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云漫游”。我一直以为云只是天空的装饰品,偶尔下雨、下雪的载体,但读完之后,我才发现自己对云的认知实在是太片面了。作者用一种非常通俗易懂,但又不失科学严谨性的方式,为我揭开了云层背后隐藏的秘密。从云的形成原理,到不同云朵的种类,再到它们如何影响天气变化,每一个知识点都被讲解得清晰透彻。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冷眼看云”的科学解释,那些复杂的物理过程,在作者的笔下变得生动有趣,我甚至能想象出水蒸气分子是如何在空中舞蹈,最终凝结成云的。而且,作者还穿插了许多与云相关的趣味知识,比如不同文化中对云的解读,以及艺术家们是如何从云中获得灵感的。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气象学家,又像一个走遍世界各地的旅行者,在广阔的天空中探索着无尽的奇迹。它不仅满足了我对科学的好奇心,更点燃了我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评分

(三)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如此”!我一直觉得云就是那些飘忽不定的白色团块,但看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云的背后有着如此复杂的科学原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她不是简单地罗列科学事实,而是将科学、神话和趣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叙事风格。在讲科学的部分,她能把枯燥的概念讲得生动有趣,让我这个非科学背景的人也能轻松理解。例如,她对“云的生命周期”的描绘,就像在讲述一个生命的旅程,从微小的水滴到巨大的积雨云,再到最终消散,充满了生命的律动。而在谈论神话和趣闻时,她又展现了对人类想象力的赞叹,那些古老的神话故事,充满了对自然的神秘感和敬畏感,让我对人类如何理解和描绘世界有了更深的认识。书中的一些小故事,比如某个地方因为独特的云形而产生的传说,或是科学家们研究云的趣事,都让我读得津津有味,时而捧腹大笑,时而陷入沉思。这是一本真正能引发思考、拓展视野的书。

评分

(五) 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并没有预设它会带给我多少惊喜,毕竟“云”这个主题听起来并没有那么引人注目。然而,这本书的独特魅力很快就吸引了我。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多元,她在科学讲解上,能够化繁为简,将复杂的物理过程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呈现出来,让我这个对物理学并不感冒的人,也能轻松理解云的形成机制和各种形态的成因。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更让我惊喜的是,她对云的神话与趣闻的梳理,那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传说故事,展现了人类在面对自然力量时,所产生的丰富想象和情感投射。我读到了关于天空之神、雨神的故事,也了解到一些关于云的奇特谚语和民间说法。这些内容为原本只关注科学的视角,增添了浓厚的人文色彩和历史厚度。总而言之,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里面包含了科学的严谨、神话的浪漫以及生活的趣味,让我在这个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新的认知和乐趣,仿佛真的与云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

评分

(四) 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着我在云的世界里自由漫步。我一直以为云只是天空中的一抹色彩,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云的“灵魂”。作者在科学部分的阐述,严谨而不失趣味,她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了云的形成、分类以及它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我学会了如何分辨不同的云朵,并且知道它们各自代表着什么样的天气预兆,这让我在抬头看天的时候,多了一份专业的解读。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关于云的神话和趣闻。她搜集了世界各地关于云的传说,那些古老的神话故事,让我看到了人类早期对天空的想象和探索。同时,她还分享了一些关于云的有趣知识,比如某些云的形状被认为预示着好运,或者一些艺术家如何从云中汲取灵感,创作出惊人的作品。这些内容让这本书充满了人文关怀和艺术气息,不仅仅是一本科学读物,更是一本关于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相互启发的读物。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天空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也对那些看似平凡的云朵,产生了深深的喜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