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设计:创意获利的关键竞争力

管理设计:创意获利的关键竞争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Kathryn Best
图书标签:
  • 管理设计
  • 创新
  • 商业模式
  • 竞争力
  • 创意
  • 设计思维
  • 战略管理
  • 产品设计
  • 用户体验
  • 盈利模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国外艺术设计学校指定教材:

  英国西敏寺大学设计传达系、伯恩茅斯艺术学院视觉传播系、布鲁内尔大学设计管理学系等学校指定推荐教材。(还有)

◎欧洲设计管理圣经

  已翻译成法文、德文、日文、西班牙文、韩文,以及由麦浩斯La Vie出版的繁体中文版,畅销十余国!

这是不是你心中的疑问?
想要让中小型企业转向大型,却不知道该怎么整合?
有绝佳的好商品,却不知道为什么不卖?
懂得什么是好设计,却不知道怎么管理设计?
美感超强,但是在面对客户或主管时,却没办法传达正确的资讯出去?
知道市场缺口在哪里,却没有机会说服你的老板或投资者发展?

这本书告诉你,设计管理能让从上到下的工作者心服口服。

  以一个客观中立的角度来阐述设计管理的作法与影响,这本书在众多众说纷云的市场理论中,将成为创意、设计产业工作者的实战手册,我们也主张:设计管理,是未来创意产业的关键竞争力。

  克理斯(Chris H. Luebkeman)博士,伦敦奥雅纳(Arup)集团全球展望与创意总监,被评论为「通才中的顶尖人物」:「我们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展开对『未来的探讨』。」

  戴洛.费尔德曼(Darryl Feldman),雅虎产品发展部总监,负责开拓雅虎欧洲产品开发:「最好的设计经理人了解创作的过程,知道何时进退,让自然而生的才华不受外界干扰,自由发展。」

  特伦斯.考伦(Terence Conran)英国家居产业教父说:「不管产品多好、企业多显赫,企业一定要有良好的营运系统,更快速、更具反映性的资讯,好让市场、设计师、零售业者、制造业者知道状况,才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欧洲IDEO公司董事麦特.杭特(Mat Hunter)採用「设计实践」的策略,为柯达、惠普、宝侨策动了很多创新的设计方案。

  这些企业核心的主要人物,都掌握了设计做为企业价值核心的权力与专业技能,他们之于设计师,将创意发挥在内外部的「沟通」上,他们是整合企业脚步的KEYMAN,而他们天天在做的事就是「设计管理」!

  撇开浮于表面的风格与美学的争论,《掌握关键的设计领导力》这本书清楚、明白的让读者可以了解到设计在商业的价值与位置,让「不是设计师」的经理人、「不懂管理」的设计师、与设计习习相关的工作者、学设计的学生、更想落实「设计管理」的专业人才、以及广大的创意产业工作者,能够以1. 实用的设计战略、2. 值得参考的设计过程、以及3. 有效率的设计执行,三个重要环节、章节掌握「设计契机」!

这本书将让你学到:
不管是创意产业还是传统产业,如何透过设计传达正确的企业理念及市场定位出去。
只要牵涉到商业交易行为,就需要知道如何运用设计策略找到正确的合作契机或消费者需求。
不想当短命的企业就要学会如何用设计管理策划自己的未来。
如何成为通才又成为专才。
不懂设计也没关系,但如何利用设计为自己的商业加值,你会需要知道企划、执行跟实践时的种种关键技巧!
教你看懂什么是成功的设计!

本书特色:

  1.La Vie X 瑞士知名出版社AVA的共同想法是让视觉设计也成为《管理设计:创意获利的关键竞争力》的最大特色之一。这本书的版面设计成可以被使用的路径,这本书自己就落实了「视觉沟通」,让读者知道怎么使用本书可以达到最高效益。

  2.编辑是一种知识的管理,《管理设计:创意获利的关键竞争力》清楚明白阐述吸收知识,最实用的编排逻辑,在吸收「知识」、亲眼看到「实战」例子之后,学到所需要的关键技巧!

  3.「设计管理的18种观点」再深入专访来自各领域专业人士对《管理设计:创意获利的关键竞争力》的独特看法,如:

克莱.伯恩斯(Clay Burns)聪明设计公司(Smart Design)副总裁
乔法瑞(Joe Ferry)维京大西洋航空设计经理
鲁道夫.格雷格尔(Rudolf Greger)奥地利GP设计伙计经理人
大卫.葛瑞夫斯(David Griffiths)印度设计顾问公司设计管理顾问
玛丽.麦克布莱德(Mary McBride)纽约PRATT艺术学院设计管理研究所所长
史丹伐诺.马沙诺(Stefano Marzano)飞利浦设计公司的执行总裁和创意指导
丽塔苏.西格尔(Ritasue Siegel)纽约市丽塔苏.西格尔人力资源中心人才征选主管

国内各大设计系所教授大获好评!!
◆实践大学设计学院院长 安郁茜 院长
◆实践大学工业产品设计系所 邓建国教授
◆实践大学工业产品设计系所 官政能教授
◆铭传大学设计管理研究所 邓成连教授
◆世新大学数位多媒体设计学系 徐道义系主任
◆华梵大学工业设计系所 吴俊杰 系主任
◆交通大学建筑系所 刘育东 教授
◆东海大学工业设计系所 郭炳宏
◆云林科技大学创意生活设计系 黄世辉系主任
◆崑山科技大学创意媒体学院 张世豪院长
◆南台科技大学视觉传达设计系 黄国礼系主任
◆台南科技大学设计学院 卢锦融 院长

(以上顺序依照系所由北至南位置排序)

作者简介

凯萨琳.贝斯特(Kathryn Best)

  曾在世界最大建筑设计事务所的HOK、被美国人称?「城市规划者」的世界着名设计公司-美国RTKL国际设计工程公司等企业担任建筑师、品牌顾问管理一职;客户包括拥有品牌价值估计有29亿欧元的ORANGE电信、跨国连锁企业创出品牌奇蹟的Starbucks,她的角色是让企业品牌及核心价值3D化,并确保设计概念可以正确的输出及完成。凯萨琳.贝斯特曾任教于英国UCL巴特雷(Bartlett)建筑学校、英国RCA皇家艺术学院、及纽约Parsons设计学校。目前任教于英国萨瑞郡创意艺术大学(University College for the Creative Arts)。

《蓝海突围:构建企业持续创新的生态系统》 --- 内容简介 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企业面临的挑战不再是简单的效率提升或成本削减,而是如何在既有市场中开辟出无人问津的新空间,实现真正的差异化与可持续增长。本书《蓝海突围:构建企业持续创新的生态系统》深入剖析了传统竞争红海的困境,并提供了一套系统化、可操作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指导企业如何从价值创新和战略重构的视角,构建起一个富有生命力、能够自我驱动持续创新的生态系统。 本书的核心思想在于,真正的竞争优势并非来自于对现有要素的优化,而是源于对现有价值曲线的彻底重塑。我们摒弃了“取悦所有客户”的传统营销误区,聚焦于“非客户”和“被忽视的价值点”,通过对行业惯例的颠覆性审视,引导企业跳出零和博弈的陷阱,进入价值与成本双重突破的蓝海地带。 全书共分为四个核心部分,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创新管理闭环。 第一部分:洞察与破局——从红海到蓝海的战略转向 本部分首先对当前商业环境中的“价值同质化”现象进行了深刻剖析。我们探讨了“竞争的陷阱”——即企业往往在不自觉中陷入模仿的循环,导致利润被不断稀释的窘境。 关键章节涵盖: 1. 价值曲线的解构与重构: 详细介绍了如何运用“战略画布”工具,将行业内所有竞争要素可视化。通过对比分析,企业可以清晰地看到自身与竞争对手在哪些要素上投入过多、价值贡献不足,从而锁定价值重塑的突破口。我们强调,重塑不是简单的增减,而是对“价值主张”的彻底重新定义。 2. “非客户”的价值挖掘: 传统市场研究往往只关注现有客户,本书则将焦点转向那些因为价格、复杂性或不相关功能而尚未选择现有解决方案的“非客户群体”。通过理解他们的潜在需求和痛点,可以发现被现有行业巨头系统性忽视的巨大市场空白。 3. 价值要素的四项行动框架: 提出了“消除(Eliminate)、减少(Reduce)、提升(Raise)、创造(Create)”的创新行动框架(ERRC Grid)。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清单,而是一个严谨的决策流程,确保企业在创新过程中不产生多余的成本,同时注入全新的价值点。 第二部分:创新驱动力——重塑企业内部的价值创造引擎 战略的提出需要坚实的组织基础来承载。本部分将目光转向企业内部,探讨如何建立一套能够持续产生、孵化并规模化新价值的组织机制。 关键章节涵盖: 1. 跨界人才的融合与激励机制: 蓝海创新往往诞生于看似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交叉点。本章探讨了如何设计跨职能的“创新小组”,打破部门墙,并通过非传统的激励体系(如股权激励、项目主导权等),激发员工的“探索精神”而非仅仅是“执行效率”。 2. “最小可行价值”(MVV)的快速试错哲学: 借鉴精益创业思想,但更侧重于价值验证而非技术验证。我们详细阐述了如何用最低的资源成本,快速推出一个能够验证核心价值主张的最小化产品或服务原型,并在早期用户反馈中迭代核心价值主张,规避大规模投入后的战略失焦风险。 3. 失败的“复盘文化”与知识沉淀: 创新必然伴随失败。本书提供了一套结构化的失败分析方法,确保每一次试错都不是成本的浪费,而是知识资本的积累。重点在于区分“可接受的探索性失败”与“不可接受的流程性失误”,并建立知识库以避免重复犯错。 第三部分:生态系统构建——价值网络化与合作伙伴战略 在现代商业中,单打独斗难以构建强大的蓝海壁垒。本部分强调了将创新从企业内部延伸到外部协作网络的必要性,构建一个相互依存、共同成长的价值生态系统。 关键章节涵盖: 1. 合作关系中的价值共创模型: 详细介绍了如何识别并吸引那些与自身价值主张互补、而非直接竞争的合作伙伴。构建一个“合作价值地图”,明确每个参与者在整个价值链中的独特贡献和收益分配机制。 2. 平台化思维的导入: 探讨企业如何从“产品提供者”转变为“价值连接器”。通过构建开放或半开放的平台,吸引第三方开发者、服务商乃至竞争对手进入,共同丰富生态系统的价值供给,形成强大的网络效应和锁定效应。 3. 知识产权与非对称竞争壁垒的建立: 在蓝海战略初期,模仿者往往会迅速跟进。本书提出了超越传统专利保护的壁垒建立方法,包括品牌忠诚度、用户锁定效应、生态系统复杂性以及独特的服务流程。 第四部分:规模化与持续演进——从创新到常态化增长 成功的蓝海产品一旦推出,便会迅速被市场注意到,红海竞争的阴影迟早会再次出现。本部分着眼于如何将初期的蓝海成功转化为长期的、可扩展的商业模式,并为下一次价值重塑做好准备。 关键章节涵盖: 1. 价值链的成本优化与规模效应: 在保证核心价值不变的前提下,系统性地利用规模化带来的成本优势,进一步拉大与潜在模仿者的差距。这需要对供应链、分销网络进行精细化的价值工程。 2. “自我颠覆”的机制设计: 警惕“成功者的诅咒”。本书提出了设立内部“创新孵化器”或“影子业务部门”的策略,专门负责探索和开发可能颠覆现有核心业务的新价值主张,确保企业始终处于自我革新的前沿。 3. 衡量蓝海绩效的非传统指标: 传统的ROI或市场份额指标往往滞后且不适用于早期创新。本章引入了如“价值差距指数(VGI)”、“生态系统健康度”等前瞻性指标,以更准确地评估创新战略的健康状态和长期潜力。 --- 适合读者 本书适合以下群体: 寻求突破现有增长瓶颈的企业高层管理者和战略规划师。 致力于产品创新、市场拓展的部门负责人。 有志于打造颠覆性商业模式的创业者和投资人。 对战略管理、组织变革和价值设计感兴趣的研究人员与专业人士。 《蓝海突围》不仅是一本理论著作,更是一本行动指南,它将帮助您的企业清晰地识别价值创新的方向,构建起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坚实能力,确保企业能够在竞争的海洋中,永远航行在属于自己的那片蔚蓝水域。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导言
06简介
08如何使用本书最有效?

内容提要
10内容提要
12什么是设计管理?
16设计管理很重要吗?
20设计管理大事年表

第一部 管理设计策略

26 第一部
管理设计策略

知识
28把握设计的机遇
34了解你的顾客与市场
40懂得诠释客户与消费者需求
44审核如何运用设计
48确立设计策略
54行销设计策略
58为长期成长做规划

实战
62案例研究:
Argus?3型热显像照相机
66案例研究:Camper鞋
72人物专访:克里斯.鲁埃克曼博士(Dr Chris H. Luebkeman),Arup集团
74人物专访:戴洛.费尔德曼(Darryl Feldman),雅虎(Yahoo!)

关键技巧
76管理客户关系
80引导设计决策
82发展良好的工作关系
84口语沟通

第二部 管理设计过程

90 第二部
管理设计过程

知识
92将商业策略具体化
96运用设计来提高认知
100经由设计来传达品牌
104开始跑设计专案
108设计方法
112 设计过程
118透过设计带来的竞争优势

实战
122案例研究:
欧洲鹿岛建设(Kajima Design Europe)设计的JVC大楼
128案例研究:本田(Honda)Zoomer机车
130人物专访:麦特.杭特(Mat Hunter),欧洲IDEO公司
132人物专访:布莱恩.史密斯(Brian Smith),FeONIC Plc公司

关键技巧
134管理创意团队
136推进设计过程
140发展合作文化
142作好视觉化沟通

第三部 管理设计执行

146 第三部
管理设计执行

知识
148专案管理过程
154专案管理实战
158社会责任与环境责任
162设计政策、程序与方针
166将全球性设计在地化
170衡量设计成败
174回顾并修正设计策略

实战
176案例研究:FooGo的形成
178案例研究:Silken集团
182人物专访:柯伦.洛威(Colum Lowe),英国国民医疗保健系统(NHS UK)
184人物专访:琳恩.艾文丝(Lynne Elvins),A420

关键技巧
186管理和领导能力
188领导并发扬设计
192文字表达

附录
196附录
198设计管理的18种观点
204更多资源
208词汇表
210原文索引
214附加资讯
215谢词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内容提要
设计管理为何重要?


在当今社会,设计对经济的重要性以及其作为沟通与商业策略工具的运用,已经加强了设计管理的地位,并将设计的真实潜力提高到了组织议程的高度。同样,设计对企业、社会、生态、科技、文化的进程与发展也有着与日俱增的助益。

对学生而言,设计角色的转变与挑战意味着那些有意投身设计与创意产业,开创一番事业的人又有了新的发展机遇。设计无法避免与社会、环境、商业的交互联系,因而今天的企业以更为系统的管理方式来安排设计。为了在设计领域建立长久而成功的事业,我们有必要了解设计以何种方式在更广阔的背景中置身、其位置如何、如何开拓挖掘它的真正潜力、如何专业地管理设计来为创新与变革服务。

在企业内部,设计能从多个层次、透过多种不同方式影响管理。设计能积极作用于战略、战术或者实际运作层面,既可用来制订长期目标,也可用作制定日常决策。设计在企业中是一种功能、一种资源、一种思考的方式;它能有效参与战略思考、发展进程以及至关重要的专案、系统、服务的执行,乃至影响企业与客户、与利益相关人联系沟通的方式。当学生对产业的商业压力逐步适应,通过对如何有效应用设计的了解,学生将会在进入职场的那一刻占得先机——无论他进入的是一家商界的企业、公共事业单位还是非营利机构。

置于更广阔的背景,我们会发现整个经济格局都在发生变革:产业经济正转变为知识经济,制造导向的生产过程则转变为资讯导向,而因全球经济的浮现与扩张所激发的竞争市场则让国内、国际的贸易协定或制约条款日益受到挑战。这一影响表现在设计领域,即是从原有的「风格与美学」的设计观朝向产品改良、服务、流程与操作手段的方向变革。如今的设计关注的是促进消费者的服务与体验,创造更加有效且降低消耗的战略。无疑,在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管理设计的方法也将发生变动。

设计管理的实际操作无疑跨越了多个领域,如产品设计、时尚、建筑、媒体、娱乐、广告、软体以及游戏的设计。另外,设计被应用于商业领域、工程领域、技术领域的方法则非常多样,这就需要依据具体的情况,从迥然不同的方法中挑选管理设计的方式。

在企业内部,设计管理体现在品牌沟通、产品及/或服务设计、企业大楼、零售环境、网站以及企业之间的广告对打中。在企业外环境,设计管理能根据政府的法律法规及国内国外资源管理的全球风向,对企业的成长压力给予回应。

所有这些内外需求,从企业目标、客户要求到对社会与环境的职责,都需纳入设计管理加以考虑。周密管理所有环节,可让组织从现有对设计的投资中获得更多的时间、金钱以及资源,最终顺利推向现存或潜在的客户市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现代感和艺术气息,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简洁有力的字体,隐约透露出一种理性和创造力的碰撞。我一直对“创意”和“获利”这两个词的结合感到好奇,总觉得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联系,但又难以言喻。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意识到,原来创意并非只是灵光一闪的火花,而是一套可以被系统化、被管理、并最终转化为实实在在商业价值的体系。书中探讨的设计思维,让我看到了如何从用户需求出发,进行深入的洞察,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具有颠覆性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关于“用户旅程地图”的章节,让我对如何理解和优化用户体验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之前总以为设计只是漂亮的界面和流畅的操作,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设计渗透在我们商业的方方面面,从产品研发到市场营销,乃至企业文化的塑造,都离不开设计的力量。它教会我如何将抽象的创意概念转化为可执行的商业策略,如何评估创意的潜在价值,以及如何组建并管理一个能够持续产生高价值创意的团队。这本书的案例分析也极其精彩,涵盖了不同行业和规模的企业,从初创公司到跨国巨头,都展示了设计驱动创新的真实力量。我开始重新审视我过去的工作方式,思考如何在日常工作中融入更多的设计理念,让创意真正成为我工作的核心竞争力。

评分

坦白说,我一直对“设计”和“商业”之间的关系持怀疑态度,总觉得它们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一个是感性的艺术,一个是理性的利润。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用扎实的案例和深刻的分析,向我证明了“设计”绝非仅仅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般的核心竞争力。书中的“设计驱动创新”的理念,让我明白了如何从用户的痛点出发,通过设计的力量,创造出真正满足需求、甚至超越预期的产品和服务。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跨界设计”的探讨,它鼓励打破行业壁垒,借鉴不同领域的优秀设计理念,从而产生出意想不到的商业价值。这让我看到了创意的无限可能。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流畅,没有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却能将复杂的商业逻辑解释得清晰透彻。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循善诱地引导读者去发现和掌握“创意获利”的秘诀。读完这本书,我仿佛获得了一种新的商业“语言”,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到当下这个以创意为王的时代。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次与顶尖商业智慧的深度对话。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逻辑,将“设计”这一概念从艺术的殿堂引入到商业的战场,并揭示了它作为“获利关键竞争力”的独特价值。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服务设计”的部分印象深刻,它打破了我以往对设计的狭隘认知,让我意识到,设计不仅仅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更是无形的服务体验。通过对服务触点的精细打磨,企业可以显著提升客户满意度,并建立起牢固的竞争壁垒。书中的“用户体验地图”和“价值链分析”等工具,都极具操作性,能够帮助读者系统地审视和优化整个商业流程。我发现,很多成功的企业,都在不自觉地运用这些设计原则,只是他们可能没有用“设计”这个词来概括。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让我能够识别和复制这些成功的设计战略。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著作,更是一本实践指南,充满了可操作的建议和启发。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拥有了一双能够发现设计潜力和创造商业价值的“慧眼”。

评分

作为一个在市场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营销人,我常常会思考,为什么有些产品能迅速抓住消费者的心,而有些却默默无闻。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它不再是教你如何写文案、如何做广告,而是从更根本的层面,探讨了“创意”如何成为企业“获利”的驱动力。书中对于“产品故事”和“品牌体验”的强调,让我意识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消费者购买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更是一种情感的连接,一种生活方式的认同。而这一切,都依赖于精妙的设计。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设计管理”的阐述,它不仅仅是关于艺术家的创作,更是一门关于如何整合资源、激励团队、并最终将创意转化为商业价值的艺术。作者用大量生动的案例,说明了即使是看似微小的设计改进,也可能带来巨大的市场反响。这让我反思,我们过去在营销策略上是否过于注重表面功夫,而忽略了产品本身的“设计灵魂”。这本书就像是一盏明灯,指引我看到了营销的更高维度,让我明白,真正的营销,是创造一种能够引起共鸣、并带来长久价值的体验。我迫不及待地想将书中的理念应用到我的工作中,去创造更具影响力的营销活动。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谓是一场思维的洗礼。作者以一种极其平易近人却又深刻独到的方式,揭示了“设计”这一看似感性的概念背后所蕴含的强大商业逻辑。我一直以来都觉得,做生意就是要把产品卖出去,赚到钱,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在这个日益同质化的市场中,真正能够脱颖而出的,往往是那些能够提供独特价值、创造非凡体验的企业。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设计”的赋能。书中关于“价值创新”的理论,让我豁然开朗,理解了如何跳出传统竞争的思维定势,开辟新的蓝海市场。那些看似“不合常理”的设计决策,在作者的解读下,都变得有迹可循,并且最终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回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原型设计和迭代”的章节,它打破了我对“完美主义”的迷思,让我明白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拥抱不确定性,通过快速试错来逼近最佳方案的重要性。这种“边做边学”的模式,在很多高科技企业中已经得到了验证,而这本书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框架来理解和应用它。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商业视野被极大地拓宽了,看待问题的方式也更加立体和深入。我开始思考,如何将设计思维融入到我正在进行的每一个项目中,让创意不再是偶然的闪光,而是必然的商业成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