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上海、新感覺:劉吶鷗(1905-1940)

摩登、上海、新感覺:劉吶鷗(1905-1940)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劉吶鷗
  • 摩登文學
  • 上海文學
  • 現代主義
  • 新感覺派
  • 文學批評
  • 文化研究
  • 20世紀文學
  • 中國現代文學
  • 文學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1905年,劉吶鷗齣生於颱南柳營,精通英、日、法文,說得一口流利的中文、廣東話與閩南語。
他翻譯日文作品,以中文創作小說,自稱「新感覺派第二世」,不但齣資開書店,還齣力編雜誌。
他翻譯藝術、電影理論,同時寫影評、編劇、導演、拍電影。
他為中日電影閤作奔走,並擔任南京政府機關報《國民新聞》社長。
1940年,一場福州路血案,他喪命於無情的槍管下……

作者簡介

許秦蓁

  颱北人,國立中央大學中文所博士,編有《劉吶鷗全集》、《劉吶鷗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著有《桃園陂塘:興盛與垂危》、《戰後颱北的上海記憶與上海經驗》,編有《劉吶鷗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前言、劉吶鷗小傳
一、日籍颱人在上海
二、大事記∕藝文係年
無國籍且跨國界——颱南.東京.上海
一、望族且名門——南瀛第一世傢
二、東京留學生——青山學院英文科
三、禦用文人∕親日漢奸?——上海之死
上海.由文而商——多元.跨幅的藝文版圖
一、與上海文藝青年相見歡
二、新感覺派第二代
三、先翻譯後寫作
四、雜誌編輯∕藝文事業
五、純粹電影作者——心靈坐著沙發椅
新感覺.探索「劉燦波」
一、新文藝日記.1927
二、交友與交遊
三、去留之間——颱南?東京?上海?
四、上海1940、新營1943——菊池寬與李香蘭
小說補遺—〈綿被〉
後記─十年劉吶鷗(1997-2007) ——以及,紀錄相關的人事物

年錶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在我心中一直是一個充滿魔幻色彩的詞匯。那裏有十裏洋場的繁華,有紙醉金迷的夜生活,也有各種思潮的碰撞與融閤。而“新感覺”派,更是這個時代上海獨有的一種藝術錶達方式,它既前衛又充滿東方韻味,總讓我著迷。這本書的標題,《摩登、上海、新感覺:劉吶鷗(1905-1940)》,簡直是將我心中最想瞭解的幾個關鍵詞都囊括瞭進去。我一直很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感覺”能夠被冠以“新”的名號?它又如何與那個時期的上海這座“摩登”都市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劉吶鷗,作為這個流派的重要代錶人物,他的生平經曆和藝術思想,無疑是解開這些謎團的關鍵。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地挖掘劉吶鷗的個人故事,他的創作過程,他的思想演變,以及他在那個時代扮演的角色。同時,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詳盡地介紹“新感覺”派的藝術理論和實踐,它如何在文學、電影等領域留下印記,以及它所體現齣的時代精神。我渴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清晰地看到那個時代上海的城市景觀,感受到那裏人們的生活氣息,更重要的是,能理解“新感覺”如何在那片土地上生根發芽,並最終成為一個時代獨特的美學符號。

评分

我對於那些能夠捕捉時代精神的藝術流派,總是抱有極大的興趣。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作為一個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特殊地帶,孕育瞭許多令人矚目的文化現象,其中,“新感覺”派便是不可忽視的一支。這本書的標題,《摩登、上海、新感覺:劉吶鷗(1905-1940)》,直接將我的目光聚焦到瞭這個關鍵的人物和那個獨特的藝術風格上。我一直好奇,“新感覺”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感覺?它如何與上海這座“摩登”都市的氣質相契閤?劉吶鷗,作為這個流派的重要代錶,他的生活經曆和藝術思考,無疑是理解“新感覺”派的關鍵。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關於劉吶鷗的個人傳記,更能深入地剖析“新感覺”派的藝術理念和實踐,它如何在當時的上海社會背景下産生,又如何影響瞭當時的文學、電影等藝術領域。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全麵地認識那個時代上海的文化風貌,以及“新感覺”派所代錶的,那種既有時代感又不失東方韻味的獨特藝術魅力。

评分

我總覺得,一些偉大的時代,總會誕生一些引領風潮的人物。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無疑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時代,而“新感覺”派,更是那個時代上海獨有的藝術符號。這本書的標題,《摩登、上海、新感覺:劉吶鷗(1905-1940)》,恰好點齣瞭我一直以來對那個時期最感興趣的幾個關鍵詞。劉吶鷗,這個名字對我來說,是“新感覺”派的代名詞。我非常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詳細地瞭解他的生平,他的創作經曆,以及他對“新感覺”派的貢獻。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地解析“新感覺”派的藝術特色,它為何被稱為“新感覺”,它與當時的上海這座“摩登”都市又有著怎樣的淵源。我希望書中能夠描繪齣,劉吶鷗是如何在一個東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年代,捕捉上海的獨特氣息,並將之轉化為一種全新的藝術語言。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關於一個人的曆史,更是對一個時代上海的文化圖景的一次深入描繪,我對它充滿瞭期待。

评分

自從讀過一些關於老上海的書籍後,我便對那個時期特有的“摩登”文化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尤其是“新感覺”派,這個詞語本身就帶著一股前衛、時髦的味道,仿佛是那個時代上海特有的産物。當我在書店看到《摩登、上海、新感覺:劉吶鷗(1905-1940)》這本書時,我的目光立刻就被吸引住瞭。劉吶鷗,這個名字對我來說並不陌生,但對其瞭解也僅限於“新感覺”派的代錶人物之一。這本書的標題,恰好點中瞭我的興趣點,它不僅僅是關於一個人,更是關於那個時代上海的“摩登”氣質和“新感覺”的藝術實踐。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劉吶鷗究竟是如何理解和實踐“摩登”與“新感覺”的?他如何將這種理念融入到他的創作之中?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和思想,如何反映瞭那個年代上海獨特的城市精神和文化風貌?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地梳理劉吶鷗的生平,他的創作曆程,以及他對“新感覺”派的貢獻。同時,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地剖析“新感覺”派的藝術特色,它與當時上海的社會背景、文化思潮之間的聯係,以及它對後世的影響。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對一個曆史人物的探尋,更是對那個逝去時代的一次深度迴溯,我對它寄予瞭厚望。

评分

我對老上海的 fascination 並非始於一時,而是源於我對城市文化變遷的深刻迷戀。在眾多那個時代的文化現象中,“新感覺”派對我而言,始終籠罩著一層神秘而又迷人的光暈。這本書的標題,《摩登、上海、新感覺:劉吶鷗(1905-1940)》,就如同為我量身定做一般,直接擊中瞭我的興趣核心。我一直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摩登”元素,讓上海成為瞭“新感覺”的溫床?而劉吶鷗,這位在曆史長河中略顯模糊卻又至關重要的人物,他的生活軌跡和思想脈絡,又是如何串聯起這些“新感覺”的碎片,最終形成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對劉吶鷗生平的簡單陳述,而是能夠深入到那個時代的肌理之中,去描繪他如何在一個充滿西化影響和本土傳統的上海,捕捉並提煉齣一種全新的審美感知。我希望能看到書中對“新感覺”派藝術特徵的細緻分析,它如何區彆於傳統的文學藝術,它在錶現手法、題材選擇、甚至是情感錶達上,又帶來瞭哪些顛覆性的創新。此外,我也渴望這本書能夠展現齣,劉吶鷗的個人經曆,是如何與那個動蕩而又充滿活力的年代相互作用,他又是如何在這個大時代背景下,找到屬於自己的藝術定位,並為後人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産。

评分

初識劉吶鷗,是在一次偶然的電影沙龍上,大傢熱烈討論著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灘的影像風潮,提到瞭“新感覺”派。當時我對此知之甚少,隻覺得這個詞語本身就充滿瞭某種神秘的吸引力,仿佛能勾起一段被遺忘的都市記憶。後來,在書店裏無意間翻到瞭這本書,封麵設計就足夠引人注目——“摩登”、“上海”、“新感覺”,這三個詞匯堆疊在一起,瞬間勾勒齣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畫麵,讓我迫不及待地想探尋隱藏在背後的故事。我本身就是一位對老上海情有獨鍾的愛好者,總是著迷於那個時代的繁華、頹廢、西化的氣息,以及在那片土地上湧現齣的各種藝術思潮。“摩登”二字,似乎預示著這本書將帶我進入一個充滿時代感、與國際接軌的上海;而“新感覺”更是讓我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感覺”纔能被冠以“新”的標簽,它又如何與當時的大都市上海緊密相連?劉吶鷗這個名字,在此之前對我來說也並非傢喻戶曉,但“1905-1940”這個年代跨度,又讓我意識到這是一位在那個短暫卻又輝煌的時代裏,留下深刻印記的人物。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描繪齣他如何在一個多元文化碰撞、社會變革劇烈的環境中,捕捉並創造齣屬於那個時代獨有的“新感覺”,或許是視覺上的,或許是情感上的,又或許是思想上的。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某個曆史人物的傳記,更像是一扇通往那個逝去年代的窗戶,透過它,我希望能看到那個上海的脈搏,感受到那一代人的心跳。我對書中能夠展現齣的上海的聲、光、色,以及隱藏在其繁華錶象下的復雜人性,充滿期待。

评分

一直以來,我對那個被稱為“東方巴黎”的上海,充滿瞭無盡的好奇。尤其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那個充滿著傳奇色彩的時期,以及孕育齣的“新感覺”派藝術。這本書的標題,《摩登、上海、新感覺:劉吶鷗(1905-1940)》,簡直就像是為我量身定做的。劉吶鷗,這個名字,總是與“新感覺”派緊密地聯係在一起。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劉吶鷗究竟是如何理解和實踐“摩登”的,他又如何在當時的上海,創造齣一種全新的“感覺”?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劉吶鷗的生平細節,他的創作曆程,以及他對“新感覺”派的獨特貢獻。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詳盡地解析“新感覺”派的藝術特色,它如何反映瞭那個時代的上海,以及它對後世的藝術創作産生瞭怎樣的影響。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是瞭解一位藝術傢,更是深入瞭解那個逝去時代上海獨特文化基因的一扇窗口。

评分

我一直著迷於那些能夠反映一個時代獨特精神的作品。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據著特殊的地位,而“新感覺”派,更是那個時代上海獨有的一種藝術錶達。這本書的標題,《摩登、上海、新感覺:劉吶鷗(1905-1940)》,直接擊中瞭我的興趣點。劉吶鷗,作為“新感覺”派的關鍵人物,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瞭解他的生平經曆,他的藝術思想,以及他如何在這個充滿變革的時代,塑造瞭“新感覺”的藝術風格。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盡地解析“新感覺”派的藝術特徵,它如何與上海這座“摩登”都市的文化底蘊相結閤,又如何在文學、電影等領域留下瞭深刻的印記。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清晰地看到那個時代上海的城市景象,感受到那個時期人們的生活狀態,更重要的是,能夠理解“新感覺”所代錶的,是一種怎樣的時代精神。

评分

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捕捉時代精神的作品情有獨鍾,尤其是那些發生在變革時代的藝術探索。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無疑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極具代錶性的時期,而“新感覺”派,作為那個時代上海特有的一種藝術流派,更是讓我好奇不已。這本書的標題,《摩登、上海、新感覺:劉吶鷗(1905-1940)》,直接將我的注意力吸引瞭過去。劉吶鷗,這個名字與“新感覺”派緊密相連,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不僅瞭解他個人的生平故事,更能深入理解他作為“新感覺”派代錶人物的意義。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新感覺”派的核心理念,它與當時上海的城市生活、社會思潮、以及西方現代藝術思潮之間的關係。我很好奇,在那個被譽為“東方巴黎”的上海,劉吶鷗是如何汲取靈感,又是如何將他對“摩登”生活的理解,轉化為一種全新的藝術錶達方式。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曆史人物的傳記,更像是一次深入探究上海這座城市獨特文化基因的機會,我希望通過劉吶鷗的視角,能更深刻地理解那個時代上海的脈搏,以及“新感覺”派所代錶的那個時代的精神氣質。

评分

我一直認為,一個時代的精神,往往體現在其最具前瞻性的藝術實踐中。而“新感覺”派,在我看來,正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灘最能代錶這種精神的符號之一。這本書的標題,直接點齣瞭“摩登”、“上海”和“新感覺”,並將重心放在瞭劉吶鷗這位關鍵人物身上。這讓我感覺到,這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史料,而是試圖通過一個具體而鮮活的個體的視角,去解析那個復雜的時代。我一直對那個年代的上海充滿好奇,那種融閤瞭東方傳統與西方現代的獨特氣質,那種充滿機遇與挑戰的社會環境,以及在那樣的背景下誕生的各種新思潮、新藝術。而“新感覺”這個詞,本身就充滿瞭探索的意味,它暗示著一種對傳統審美和錶達方式的革新,一種對時代脈搏的敏銳捕捉。劉吶鷗,作為那個時代“新感覺”派的重要推手之一,他的生平和創作,無疑是理解那個時代藝術發展的一個絕佳切入點。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地剖析“新感覺”派的藝術特徵,它在文學、電影、繪畫等各個領域留下的痕跡,更重要的是,它如何與當時上海的城市生活、社會風貌、乃至人們的心理狀態産生互動。這本書,我希望它能帶領我,走進劉吶鷗的內心世界,去感受他對藝術的追求,他對時代的思考,以及他如何在這種“新感覺”的探索中,為那個時代留下一份獨特的文化印記。我也期待這本書能給我帶來關於上海這座城市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僅僅是它的物質繁華,更是它在那段特殊時期所孕育齣的精神氣質。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