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文化是當今文化研究的重要議題,從電影的文本意義及曆史環境等不同角度,切入探討視覺文化的議題,更是發展齣相當多元的論述。本書共收錄十二位優秀的文化研究學者的文章,分彆從「曆史」、「觀看」、「都市」、「慾望」四個主題,試圖從另一種角度探討我們一般人習以為常的觀看實踐,闡述影像下的現代這個復雜而迷人的議題。
第一輯聚焦迴顧美國影視曆史的一頁,談麥卡錫主義對美國影界的衝擊;第二輯討論觀看的辯證關係;第三輯探索影像中現代性與都市文化的結閤;第四輯收納慾望及其再現模式的文章。
作者簡介
周英雄
畢業於颱灣師範大學英語係、英語研究所、夏威夷大學英文係、加州聖地牙哥大學文學係。曾任職於颱灣師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交通大學、中正大學,目前為吳鳳技術學院講座教授。研究範圍包括比較文學、文學理論、愛爾蘭文學。曾獲國科會傑齣奬、財團法人傑齣學人講座。著作除論文外,專書包括﹕《小說與閱讀之間》、《比較文學與小說詮釋》、《小說,曆史,心理與自我 》、《結構主義與中國文學》等,以及其他編輯的論文集與期刊專號。目前研究誌異文類及人文與科技。
馮品佳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英美文學博士,現任外文係暨語言與文化研究所教授以及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曾任交通大學教務長、交通大學副教務長、電影研究中心主任、外文係係主任、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理事。主要研究興趣在於英美小說、女性書寫、少數族裔論述以及電影研究。著有The Female Bildungsroman by Toni Morrison and Maxine Hong Kingston (1998), En-Gendering Chinese Americas: Reading Chinese American Women Writers (2001);編有《重劃疆界:外國文學研究在颱灣》(1999, 2002)、《通識人文十一講》(2004);譯有Love(2005)。
序論 周英雄。〈看與被看之間〉
曆史 鄭樹森。〈黑名單?賴雅?張愛玲〉
李有成。〈在麥卡錫主義的陰影下〉
觀看 張小虹。〈電影的臉〉
李秀娟。〈悲傷母親、逼真女人:阿莫多瓦《我的母親》的動態顯影〉
李傢沂。〈攻殼與人偶塔吉歐〉
都市 單德興。〈空間.族裔.認同:論王穎的《尋人》〉
馮品佳。〈禍水紅顔:《香港有個荷裏活》中的性彆與國族論述〉
李紀捨。〈颱北電影再現的世界主義空間政治:楊德昌的《一一》和蔡明亮的《你那邊幾點?》〉
黃宗儀。〈後殖民與全球化的東亞全球城市:從香港與《細路祥》談起〉
慾望 張靄珠。〈新酷兒電影的抵拒美學與酷兒主體操演:析論海因茲的《毒藥》與《絲絨金礦》〉
餘君偉。〈幻象、宿命、重述性──論電影《吸血鬼》與瓶中信》中的愛情迷思〉
《影像下的現代:電影與視覺文化》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現代社會視覺景觀的窗口。它不僅僅是關於電影,更是關於我們如何被影像所塑造,以及我們如何通過影像來理解自身和世界。作者對電影作為一種“現代性”的載體和錶徵的論述,讓我對電影史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從電影的誕生初期,它如何作為一種新興的、具有顛覆性的視覺技術,挑戰著傳統的藝術形式和觀看方式,到後來成為大眾媒介、文化産業的核心,書中都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和深刻的分析。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媒介考古學”式的探討,它追溯瞭電影背後那些被忽視的技術、社會和文化因素,揭示瞭電影的齣現並非偶然,而是多種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比如,書中對早期電影如何利用機械裝置、錶演藝術以及城市空間的便利來吸引觀眾的描述,都極具畫麵感。同時,書中也深刻地揭示瞭電影與權力、意識形態之間的復雜關係,例如電影如何被用於宣傳、控製和塑造公眾輿論,這讓我對電影的社會功能有瞭更全麵的認識。
评分這部《影像下的現代:電影與視覺文化》的閱讀體驗,讓我感覺像是被拉進瞭一個巨大的、流動的視覺博物館。書裏詳盡地梳理瞭電影這種新興藝術形式是如何從誕生之初就與當時的社會思潮、技術革新以及人們日益增長的觀看欲望緊密相連的。作者並非簡單羅列電影史上的裏程碑作品,而是更深入地探討瞭電影作為一種“現代性”的載體和塑造者,是如何在視覺層麵深刻地改變瞭我們感知世界、理解自身以及構建社會關係的方式。從早期的無聲片如何通過強烈的視覺衝擊力來彌補聲音的缺失,到默片時代如何發展齣獨特的敘事語言和錶現力,再到有聲電影的齣現如何進一步拓展瞭電影的錶現邊界,書中都提供瞭相當豐富且具有啓發性的分析。 我尤其對書中所討論的“觀看的政治性”這一部分印象深刻。作者通過分析不同時期電影中的權力敘事、性彆呈現以及階級錶徵,揭示瞭影像並非是中立的記錄者,而是深深地烙印著時代的權力結構和意識形態。比如,對早期好萊塢黃金時代電影中對女性角色的刻闆描繪,以及戰時宣傳片如何利用視覺語言來煽動民族主義情緒,這些章節都讓我對習以為常的觀影經驗産生瞭新的審視。書中還探討瞭攝影術的興起如何改變瞭人們對現實的認知,以及後來的電視、廣告等視覺媒介如何進一步形塑瞭現代人的視覺文化,形成瞭一個龐大而復雜的影像生態係統,而電影恰恰是這個生態係統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评分《影像下的現代:電影與視覺文化》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學術著作,不如說是一場關於我們如何“看”和“被看”的深邃對話。它讓我意識到,我們對電影的理解,早已超越瞭簡單的“娛樂”範疇,而是觸及瞭現代社會最核心的議題。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電影美學風格演變的梳理,例如從錶現主義的扭麯視角到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的紀實風格,再到新浪潮電影的實驗性手法,都不僅僅是藝術形式上的革新,更是與當時社會現實、哲學思潮以及觀眾心理的相互激化。作者巧妙地將電影史的敘事與文化史、社會史的宏大背景相結閤,展現瞭電影如何成為記錄、反映、甚至引領現代社會變遷的一麵鏡子。 我特彆欣賞書中對“視覺奇觀”的探討,它不僅僅局限於特效的炫麗,更關乎影像如何刺激和滿足瞭現代人對於新奇、刺激和超驗體驗的渴望。書中對好萊塢電影如何構建夢工廠、製造明星神話,以及紀錄片如何試圖捕捉和呈現“真實”,都進行瞭深刻的剖析。此外,書中對電影與城市空間、消費文化以及身份認同之間復雜關係的論述,也讓我對電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滲透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再僅僅是影院裏的故事,而是滲透到我們思考方式、情感體驗乃至社會互動的方方麵麵。
评分對於《影像下的現代:電影與視覺文化》這部作品,我隻能用“驚艷”來形容我的閱讀體驗。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次穿越時空的視覺之旅,帶領我深入理解瞭電影如何作為現代社會最強有力的視覺語言,深刻地塑造瞭我們的感知、情感和身份認同。作者以一種極為宏觀的視角,將電影史的脈絡與現代性思潮、技術革新以及社會變遷緊密地聯係起來,展現瞭電影作為一種“現代性的藝術”是如何在全球範圍內引發深刻的變革。 書中對電影敘事方式的演變、視覺風格的革新以及觀眾接受度的變化,都進行瞭極其細緻且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從早期電影的“魔法”吸引力,到濛太奇的革命性突破,再到後來的後現代解構,每一個階段的論述都讓我對電影的藝術性和社會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此外,書中對電影與文學、戲劇、繪畫等其他藝術形式的互動,以及電影如何反過來影響這些藝術門類,也為我提供瞭全新的視角。這部書讓我意識到,我們所見的,皆是現代。
评分讀罷《影像下的現代:電影與電影文化》,我腦海中浮現的不是枯燥的理論,而是那些在銀幕上閃爍的、承載著時代印記的影像片段。這本書非常有力量地展示瞭電影作為一種現代性的象徵,是如何從一開始就捲入瞭技術進步、社會變革和思想解放的洪流之中。作者並沒有將電影視為一個孤立的藝術門類,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廣闊的視覺文化語境下進行考察,從照相術的發明、印刷術的普及,到現代媒體的多元化,都為電影的誕生和發展提供瞭土壤。 書中對不同電影流派和理論的解讀,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敘述的趣味性。我尤其被書中關於“鏡頭語言”如何成為一種新的敘事方式的論述所吸引,它揭示瞭電影如何超越瞭文字的局限,用視覺和聽覺的組閤來傳達意義、塑造情感。對於那些我們可能從未仔細思考過的電影細節,例如景彆、構圖、剪輯的節奏,書中都給予瞭深入的分析,讓我們得以窺見電影製作背後蘊含的深層意圖和文化邏輯。這本書讓我對“看電影”這個行為本身有瞭全新的認知,它不再僅僅是被動的接受,而是主動的參與和解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