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造文化傢園》是著名詩人、評論傢嚮陽對二十一世紀颱灣文化發展議題的論述文集。作為一個颱灣作傢,嚮陽以颱語詩的寫作於一九七○年代崛起於文壇,迄今仍創作不懈;作為一個文化評論傢,他自一九七九年與友人創辦《陽光小集》迄今,一直戮力於颱灣新文化的重建論述;作為一個颱灣文學研究者,他已發錶近五十篇學術論文,為颱灣研究的深化付齣心力。
本書分為「文化」、「教育」、「媒體」三輯,輯錄嚮陽近五年來針對這三大領域現象的析論。其中特彆對於弱勢族群文化、颱灣文學與語言教育,以及當前倒錯傾斜的媒體問題,多有深刻議論。其中甚多論述甫一發錶,即獲迴響,或成為政府決策參考,或在網路中被網友轉引、轉載,足見其論點和論述影響力。
本書所收,都是嚮陽在颱灣本土報業所撰專文,部分以社論發錶、部分係專欄文稿,與嚮陽所著另書《守護民主颱灣》為同時期作品,兩書閤讀,更可見齣一個颱灣知識分子的寬闊胸襟與前瞻視野。
作者簡介
嚮陽
詩人、評論傢、學者,本名林淇瀁,南投鹿榖人,1955年 5月 7日生。中國文化大學東方語文學係日文組畢業,美國愛荷華大學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國際寫作計劃﹞榮譽作傢,文化大學新聞碩士,政治大學新聞博士。
曾任《自立晚報》報係副刊主編、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現任國立颱北教育大學颱灣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吳三連颱灣史料基金會秘書長。
曾獲吳濁流新詩奬、國傢文藝奬、美國愛荷華大學榮譽作傢、玉山文學奬文學貢獻奬、颱灣文學奬等奬項。
著有評論集《為颱灣祈安》,散文集《為自己點盞小燈》、《我們其實不需要住所》,詩集《嚮陽颱語詩選》、《十行集》、《亂》,學術論著《書寫與拼圖:颱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等四十多種。
見證混亂年代的颱灣
嚮陽
一九八二年六月,我進入颱灣本土報社《自立晚報》,擔任藝文組主任兼副刊主編,從此開始瞭文學創作之外的新聞媒體生涯。藝文組主任負責帶領藝文記者報導文化新聞;副刊主編負責「自立副刊」編務,編輯文學版。這兩個工作對當時纔二十七歲的我來說,都是重責,我戰戰兢兢,努力學習,希望能在八○年代《聯閤報》、《中國時報》兩大報所掌控的文化氛圍中,走齣一條有彆於兩報副刊而又能獨樹颱灣精神的副刊之路,經由本土特色的彰顯,在戒嚴年代國民黨控製下的重重束縛下,為颱灣讀者提供颱灣文學傢與文化工作者的創作和論述。
那是一段艱睏的歲月。一九七七年的鄉土文學論戰餘悸猶存,一九七九年美麗島事件的傷痕還在,除瞭風起雲湧的黨外雜誌仍在不斷遭到查禁、停刊的打擊下苦鬥之外,報紙媒體大約僅有《自立晚報》、《民眾日報》、《颱灣時報》三傢站在颱灣本土立場發聲;《自立晚報》由日治年代就參與《颱灣民報》係工作的吳三連先生擔任發行人,此時的社長吳豐山先生、總編輯顔文閂先生戮力改革,朝氣十足,盡管威權統治者的壓力甚大,報社財務窘迫,但全社上下抱著要辦好一份颱灣人的報紙的理念,還是剋服瞭睏難,到一九八八年報禁解除,《自立早報》創刊,已經躋身為國內三大報係之一,盡管短小卻十足精悍。
報禁解除前,我擔任副刊主編約有五年半之久,在《自立晚報》早已建立的本土報業基礎上,我努力延續自日治時期以來就存在的颱灣文化、語言與文學脈絡,邀請鄉土文學論戰之後發錶園地日漸減少的作傢提供作品;同時也通過策畫專輯、專欄,突齣颱灣文學、語言和文化特色。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請莊永明兄長期撰寫「颱灣曆史上的今天」,介紹曆史上的颱灣人、颱灣事,每天連載,達兩年左右;邀請颱語研究者陳冠學、洪惟仁、許成章、鄭良偉、許極燉等先生撰寫颱語研究專欄或專文,也特闢颱灣話文專欄,發錶在那個年代無地發錶的颱語文學作品;除此之外,開闢「文學月報」報導颱灣文壇訊息、「齣版月報」報導齣版與閱讀、「民俗月報」鼓吹颱灣民俗整理與研究、「攝影月報」則提供當時新起的報導攝影傢記錄颱灣的圖像……。我期許自己做一個小園丁,搬磚運石,突破中國文化霸權的宰製和威權統治的檢查,留存颱灣的聲音。這當中也遭遇過挫傷,一九八四年三月十三日,副刊因為登齣林俊義教授專欄一篇名為〈政治的邪靈〉的文章,被停刊一日,我隨即遭警總約談,其後調查局每月一次來社訪談。此外,郵件檢查也從未間斷,葉石濤先生某次以限時郵件寄稿,我收到時發現信封底部有拆過痕跡,比對郵戳,已是一個月前寄齣;至於以大批郵件辱罵副刊某文、恐嚇主編等,都屬傢常瞭。所幸報社支持,終究沒有撤換我,還是讓我自主編輯,以「自立副刊」為八○年代的颱灣文學、語言和文化的傳播留下見證。
報禁解除後,《自立晚報》增齣《自立早報》,我被報社派為晚報總編輯,其後陸續轉任早報總編輯、總主筆,並負責創刊專供海外颱灣人閱讀的《自立周報》海外版,以迄於一九九四年九月《自立晚報》轉手,我轉至學院讀書、教書止。這六年之間,我負責的工作與過去單純的副刊主編工作大為不同,而且充滿挑戰。
擔任報社總編輯,必須掌握瞬息萬變的新聞,特彆是轉捩點上的颱灣政治新聞,調度記者、決定每日新聞重點和內容,麵對國民黨黨國機器的政治壓力,取捨新聞,而又要在關鍵時刻顯映新聞真實,這是對以政治新聞見長的《自立晚報》總編輯最大的考驗。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九八八年五月二十日發生「五二○事件」,當時爭取權益的農民北上請願遊行,國民黨強力鎮壓,爆發警民衝突,持續近二十小時,時任早報總編輯的我,為瞭翔實而真確地記錄這場曆史事件,在辦公室內等待前綫記者迴報、改版增印,直到第二天上午晚報編輯部上班,將事件相關發展交代晚報總編輯之後,方纔下班,不眠不休工作瞭二十小時。而在這個階段,編輯颱每到截稿前,常會接到來自國民黨文工會的電話,囑託這或「指示」那,不過由於《自立晚報》的報性,已經可以權衡輕重,不加理會瞭。
一九九一年我轉任總主筆工作,負責報社筆政並撰寫社論,這纔開始瞭非常密集而即時的社論撰寫生涯,由於對於政治、兩岸關係和颱灣文化教育議題的關注,我的政治評論和文化評論生涯也由此展開,迄今從未間斷。總主筆期間,報社聘有社外主筆,都是颱灣重量級自由主義學者,輪值撰寫每日所需社論,遇有緊急突發事件,則由我抽換撰寫社論,因此培養瞭我短時間內即可完成評論的迴應能力;但更重要的是,每日拜讀這一群涵括政治、憲法與法律、社會學、經濟、財政、中國問題的學者所撰社論,因而也擴大瞭我的閱讀領域、增進瞭我對公共事務的理解,並學習到他們在不自由的言論環境中秉筆直書的勇氣。
那樣一段艱睏的「自立歲月」,是我這一生最珍貴的能源、也是最珍惜的記憶。做為戰後颱灣齣生的一代,我接受瞭最完整的國民黨黨國意識形態教育,從國小到大學,早已被灌輸瞭一套黨國一體的意識形態,在中國文化霸權的宰製下,以「龍的傳人」自居,隻認得長江黃河,不識濁水和淡水,對於威權獨裁者也存著無知的崇拜──這樣的無知狀態,要到我開始創作颱語詩時,因為自修颱灣曆史、民俗和颱語知識,纔有所轉變,發現所受教育內容的扭麯,但仍缺乏自信;鄉土文學論戰和隨後的美麗島事件,使我在檢視論戰文章和美麗島大審新聞之際,認知到颱灣文學傢和政治傢共同麵對的壓抑和迫害,因而覺醒,並建立自己的颱灣想像。進入《自立晚報》之後,從副刊編輯到報社總編輯、總主筆的這一連串工作曆程及曆練,則因為必須直接麵對國民黨黨國意識形態機器,因而建立瞭以颱灣價值為核心的論述體係。戒嚴年代《自立晚報》立基於本土,強調政治民主、經濟繁榮、社會公道和文化發展的四根立柱,從而也成為我此後評論的基點,環繞著以颱灣為主體的周邊。
從二十七歲青壯之年進入《自立晚報》至今,四分之一個世紀過去,我的文學創作、評論論述,都以建立颱灣主體文化為思考。一九八五年九月,我與剛從美麗事件服刑齣獄的小說傢楊青矗兄同行,應邀到美國愛荷華大學參加國際寫作計劃(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八月底齣國,十二月初返國,三個月內,我們接觸瞭眾多海外颱灣同鄉和政治領袖,他們都是國民黨的眼中釘,以「黑名單」為名。在王育德先生寓居日本的傢中,他從書架上拿齣《自立晚報》齣版的我的颱語詩集《土地的歌》示我,讓我感愧;在颱灣同鄉夏令營中,我第一次看到一九六四年發錶〈颱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而流亡海外的彭明敏先生;相談更多的,則是早年留學美國的颱灣知識精英,他們深愛颱灣而無傢可迴。這都讓我震撼而難過。我將這樣的痛寫為〈大雪〉一詩:
一棵小樹在雪中
流淚。一棟屋子
在雪中流盪。一
扇窗子在雪中流
散。一把椅子在
雪中流離。一片
田野在雪中流浪
。一道河川在雪
中流失。一個人
在雪中,流血。
雪在一棵小樹旁
流淚。雪在一棟
屋子前流盪。雪
在一扇窗子前流
散。雪在一把椅
子下流離。雪在
一片田野裏流浪
。雪在一道河川
內流失。雪在一
個人心上流血。
這首詩中的「流淚」、「流盪」、「流散」、「流離」、「流浪」、「流失」、「流血」,喻示的正是國民黨威權統治年代颱灣人民共有的感覺結構。我也難忘楊青矗兄在美國愛荷華訪問第三世界國傢作傢、不眠不休,勤悃以繼,他總計訪問瞭二十五個國傢的三十位作傢,積稿盈尺。要迴颱前夕,青矗兄擔心原稿被海關沒收,影印瞭五份,一份寄迴颱灣傢中,一份留在愛荷華颱灣人傢中、一份寄洛杉磯友人處,一份隨身攜帶,一份置我行李,為的隻是預防遭到沒收──在那個威權暗夜的年代,有人因為要求颱灣民主自由,流離海外,失去迴傢的自由;作傢齣國,訪問作傢,要擔心訪問稿被警總沒收。一九八五年的大雪,不僅在美國以及全世界颱灣人的心頭下著,也在颱灣作傢的心中罩著。這年我三十歲,這段海外親身體驗,讓我瞭解國民黨威權統治不但在颱灣,也及於全球有颱灣人的所在。
一九九四年,《自立晚報》係因為資金無著轉手經營,我的媒體生涯到此告一個段落,但是社論、政治評論和文化評論則一直沒有中斷過。十多年來,《自立晚報》之外,我曾先後為《颱灣時報》、《大成報》、《勁報》、《颱灣日報》撰寫社論,為《自由時報》、《中國時報》、《時報周刊》撰寫專論、專欄。其中我撰寫最久的,是為《颱灣日報》撰寫社論的時光,計達六年之久,直到二○○六年該報停刊,這一份繼《自立晚報》之後強調颱灣價值的報紙,最後也繼踵《自立》之後停刊,最讓我神傷。《颱灣日報》上下多是我在《自立晚報》工作時的上司或同仁,社論撰寫雖然是經過該報發行人和編輯部討論後訂題,再委我撰寫,但由於論述理念和共識一緻,我每週撰寫一篇,相當順心,彷彿《自立晚報》重生,而有繼續闡述颱灣價值的榮耀感;在《自由時報》撰論的則是「星期專論」,這個專欄由四到五位專欄作傢輪流執筆,大概每個月撰寫一篇,資深報人俞國基先生為謙謙君子,容我依據個人對文化相關議題大幅論述,使得居於邊陲的颱灣文化議題也可躍登公共論壇,尤讓我感佩。
在報章上發錶的評論文字,必須依據新聞事件提齣論述,因而提供給我長期觀察颱灣政治與社會的機會;伴隨著我長達九年的博士修業期間,傳播理論和新聞事件相互參照,颱灣政治變遷和文化論域共同對話,做為學術研究者,或者做為社會觀察者,我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也在颱灣快速改變的政治環境中,印證所學、評論社會。從形式上看,我已經隨著《自立晚報》的熄燈而離開媒體;就實質來說,我的媒體論述與颱灣社會見證仍在持續中。
收在《守護民主颱灣》和《起造文化傢園》這兩本評論集的論述文字,就是離開《自立晚報》之後,近八年來我為報社社論、專欄所撰寫的部分評論。檢視兩書所撰,八年來跌宕於我心頭之上的,無非颱灣的國傢前途和文化重建課題。這些課題,以議題為脈絡,加以整理,論述範疇大約不外兩大部分:一為政治評論,二為文化評論;細分之下,政治評論集中在颱灣與中國關係、國內藍綠政治衝突,以及弱勢與強勢之間的公義問題;文化評論則集中於文化、教育與媒體三端。
我的第一本時事評論集,於一九九五年在我的故鄉南投縣文化中心齣版,名為《為颱灣祈安》,距今已過十三年。《為颱灣祈安》所收都屬我在《自立晚報》、《自立早報》時期所撰社論、短評和專欄文字,分「文化與本土」、「教育與學術」、「媒體與言論」、「族群與認同」、「社會與生活」等五輯。我重新翻檢當年論述,要求「落實本土化的文化政策」、「把母語還給母土」,主張「公開官方檔案密櫃還青史本貌」、「教育、文化需要徹底地解嚴」,質疑「在所謂『鄉土』中,颱灣在哪裏」,呼籲媒體為颱灣的「新聞自主而走」,主張建立以「颱灣優先」為原則的國傢共識、「多元族群共治共和」、「拆掉籬笆、共享藍天」,提醒政府「還原住民本我」……等等論述,對照十三年後輯成的這兩本評論集,我感慨春鞦易逝、時光催人,算來我已評論政治和文化,纍近二十年。諤諤之言,一如風中落葉,戒嚴年代主張的、呼籲的問題,迄今依然存在,未見解決,文字的力量,顯然微薄、脆弱;但另一方麵,以近二十年時光為颱灣民主和文化發展發聲,我從未氣餒,也從不懈誌,盡管這些文字隻是混亂年代中一個小知識分子的見證。讀者若有興趣瞭解我的論述心路,無妨找來《為颱灣祈安》參照閱讀。
這兩本評論集同時齣版,因此共用此序。從一九八二年進入《自立晚報》服務至今,二十六年光陰,我的生命曆程大約如上述。我有幸在青壯之年進入《自立晚報》,認同其精神,濡染其理念,從副刊編輯到社論主筆,從戒嚴年代到解嚴年代,見證颱灣政治和社會變遷最急遽、最轉摺、也最壯麗的史頁;又有幸以蹇澀之筆參與其中、議論其下,曆練成長,建立自己的論述體係,且還能依照自己的興趣生活,不必摺腰,雖然偶有睏挫、憂傷和打擊,信念不易,也從未被權力、浮華所動。這是這兩本評論集的寫作背景,謹提供兩書讀者參考。
二十六年來,我一直沒改變的,是堅信颱灣是颱灣人的颱灣,這無關乎民族主義,而是民主自由體製必然的結果;值得憂心的是,颱灣的民主政治需要更堅實的文化做為後盾,但截至目前為止,颱灣文化重建顯然還有一段漫長的、艱睏的路途要走!
另一個我從沒改變的,大概是讀書和寫作生活。我讀文學、讀政治評論、讀西方學術理論、讀颱灣史和相關颱灣研究書籍,加上興趣廣泛,也讀各類雜書;寫作則以新詩、散文創作、政治文化評論為主,再加上學院內的學術研究和論文撰寫,「寫」已經成為我的日課,我以書寫為生命,也以書寫為最微薄的社會實踐,嚮我生身其中的颱灣,我縈心的這塊美麗土地說最細碎的話,希望這些微言能提供不斷嚮前的颱灣社會一些參考,盡一個小知識分子最綿薄的力量。
最後,要感謝從大學時代就相熟的前衛齣版社林文欽社長,他的邀稿,使我得以整理這些可能飄散風中的書稿。文欽兄與我同年進入文化學院讀書,以都喜愛文學而為文友,因同租麵對紗帽山的民房而為室友;也因在大四那年嘗試創辦未能齣刊的《大學文藝》而相知。畢業退伍後,我由海山卡片、《時報周刊》進入《自立晚報》;文欽兄則先在三民書局服務,其後創辦前衛齣版社,在最暗黑的戒嚴年代,走最寂寞、最艱辛的颱灣本土齣版之路,從八○年代點亮爝火至今,一燈獨照,依舊發光,對颱灣文化的貢獻既深且大。我的評論集《守護民主颱灣》和《起造文化傢園》能在他邀請下列入「新國民文庫」齣版,乃是我的榮幸。
2008/02/13南鬆山
《起造文化傢園》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是多方麵的,不僅僅是知識上的,更是情感上的。作者在書中反復強調“在地性”和“創造性”對於文化傢園的重要性,這讓我深刻體會到,任何脫離瞭現實土壤的文化,都如同無根之木,難以長久。他用大量的篇幅講述瞭許多基層社區如何通過挖掘本土文化特色,發展特色産業,最終實現文化與經濟的雙贏。這些故事充滿瞭力量,讓我看到瞭普通人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傢鄉注入新的文化活力,從而構建更加美好的生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一個關於老街改造的案例,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老建築復原成博物館,而是鼓勵居民參與到改造過程中,保留瞭老街的曆史記憶,又注入瞭新的商業和文化元素,讓老街重新煥發瞭生機。這種“以人為本”的文化發展理念,正是《起造文化傢園》所要傳遞的核心價值。這本書讓我明白,文化傢園的建設,從來都不是自上而下的命令,而是自下而上的自覺行動。它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參與,去發現,去創造,去守護。
评分坦白說,《起造文化傢園》這本書帶給我的驚喜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具有感染力,他能夠將一些相對抽象的理論,通過一個個具體的人物和事件,展現得淋灕盡緻。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敘事”的力量的探討。作者認為,每一個成功的文化傢園,都擁有自己獨特的敘事,這些敘事能夠凝聚人心,能夠傳遞價值,能夠激發人們對未來的憧憬。《起造文化傢園》通過講述大量真實的案例,嚮我展示瞭,如何通過善於發現和講述身邊的故事,來構建一個更加有凝聚力的社區。我開始意識到,原來我身邊也充滿瞭值得講述的故事,我也可以成為一個文化的記錄者和傳播者。這本書讓我明白,文化傢園的“起造”,不僅僅是物質層麵的建設,更重要的是精神層麵的共鳴。它需要我們去發現,去連接,去分享,從而共同營造一個充滿溫情和歸屬感的生活空間。
评分《起造文化傢園》這本書,讓我對“根”和“魂”這兩個字有瞭全新的理解。作者在書中反復強調,一個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傢園,必須要有深厚的“根”,也就是對本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同時,它也要有獨特的“魂”,也就是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地創新和發展,賦予文化新的時代內涵。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創新”的理解,他並不鼓勵盲目地復製和模仿,而是強調要從本土的土壤中汲取靈感,創造齣真正屬於自己的獨特文化。書中關於“文化自信”的論述,讓我深受鼓舞。作者認為,隻有真正理解和熱愛自己的文化,纔能在與外來文化的交流中,保持清醒的頭腦,找到自己的定位。這讓我開始反思,我對自己的文化有多少瞭解?我是否足夠自信?《起造文化傢園》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思考這些問題的絕佳平颱,它引導我去深入挖掘,去感受,去熱愛,從而真正地“起造”屬於自己的文化傢園。
评分我非常欣賞《起造文化傢園》中作者所展現齣的那種人文關懷。他不僅僅是站在學者的角度去分析問題,更是帶著一種深切的情感,去關注社會發展中被邊緣化的群體,以及那些在曆史洪流中逐漸被遺忘的文化。書中有很多章節都在講述,如何通過文化的力量,去喚醒人們的集體記憶,去凝聚社區的認同感,從而構建一個更加包容和有活力的社會。我尤其被其中關於少數民族文化保護的章節所打動。作者沒有將這些文化簡單地視為“非物質文化遺産”供人觀賞,而是強調要讓這些文化能夠融入當代人的生活,讓年輕一代能夠感受到其獨特的魅力和價值。他提齣的“活態傳承”的理念,讓我覺得非常重要。文化不應該是靜止的,而應該是有生命的,能夠在不斷地適應和發展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存空間。《起造文化傢園》讓我對“文化”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宏大敘事,而是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是我們構建美好人生的重要基石。
评分閱讀《起造文化傢園》的過程,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與智者的對話。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平實,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字裏行間卻蘊含著深刻的洞見。他對於一些復雜概念的闡釋,總是能夠化繁為簡,讓我能夠輕鬆地理解並産生共鳴。尤其是在探討“文化傳承”這一議題時,作者並沒有鼓吹對過去的盲目崇拜,而是強調在吸收優秀傳統的同時,也要勇於創新和發展,讓文化在時代變遷中保持活力。這一點我深以為然。很多時候,我們在談論傳統文化時,容易將其視為一種已經完成的東西,仿佛隻需要我們去膜拜和守護即可。但《起造文化傢園》提醒瞭我,文化是一個活的水源,需要不斷地注入新的血液,纔能源遠流長。作者還巧妙地將一些社會學、人類學甚至心理學的理論融入其中,使得論證更加嚴謹,邏輯更加清晰。我常常在讀到某一段話時,會停下來思考,甚至會聯想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經曆,發現作者的觀點竟然如此貼切。這本書不隻是講述“文化傢園”,更重要的是,它教會我如何去“起造”自己的精神傢園,如何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找到屬於自己的文化坐標。
评分《起造文化傢園》這本書,在我看來,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看待我們的生活和所處的社會。作者並沒有將“文化”局限於藝術、文學這些狹義的範疇,而是將其拓展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包括人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社區的凝聚力等等。他強調,一個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傢園”,不僅僅要有宏偉的建築和豐富的物質,更要有深厚的精神內涵和強大的社區認同感。我非常喜歡書中關於“生活美學”的探討,作者認為,將美學融入日常生活,是構建文化傢園的重要途徑。這讓我開始反思,我的日常生活中是否充滿瞭美?我是否關注身邊的細節,是否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一切?《起造文化傢園》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生活中可能忽略的美好,也引導我去思考,如何通過自己的點滴努力,去“起造”一個更具美感和文化底蘊的“傢園”。這本書的閱讀過程,是一種自我發現和自我提升的過程。
评分在閱讀《起造文化傢園》的過程中,我逐漸領悟到,“文化”並非是某種高高在上的存在,而是滲透在我們生活方方麵麵的氣息。作者通過細膩的筆觸,描繪瞭一個個生動的場景,講述瞭一個個感人的故事,讓我切實體會到,文化是如何在人與人的互動中,在社區的日常生活中,被創造、被傳承、被更新的。書中關於“共享”和“共建”的理念,尤其讓我印象深刻。作者認為,一個健康的文化傢園,必然是所有成員共同參與、共同建設的成果。他列舉瞭許多案例,展示瞭如何通過眾籌、社區共建等方式,激發居民的參與熱情,讓每個人都成為文化傢園的建設者。這一點讓我深思,我是否在用積極的態度參與到我的社區生活中?我是否為我的“傢園”貢獻瞭自己的力量?《起造文化傢園》不僅僅是一本書,它更像是一份行動的指南,它鼓勵我去關注身邊,去發現,去行動,去用自己的雙手,去“起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文化傢園。
评分讀完《起造文化傢園》,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心靈的洗禮。作者以一種極其深沉的筆觸,探討瞭文化與個體命運、與社區發展、與民族復興之間的深刻聯係。他強調,每一個“文化傢園”的建設,都離不開每一個個體的努力和付齣。書中關於“公民責任”的論述,讓我深刻體會到,作為社會的一員,我們不僅僅是文化的接受者,更是文化的創造者和守護者。我開始思考,我能為我的“傢園”做些什麼?我能用我的知識、我的技能、我的熱情,為這個“傢園”貢獻什麼?《起造文化傢園》這本書,不僅僅是提供瞭一種理論框架,它更重要的是,它激發瞭我內心深處的一種使命感和責任感。它讓我明白瞭,真正的“起造”,是一種持續的、有意識的、充滿愛意的行動。我期待著,能夠將書中的理念付諸實踐,為我所處的“文化傢園”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瞭,那是一種沉靜而富有力量的美。我拿到《起造文化傢園》的時候,首先是被它散發齣的那種淡淡的書捲氣所打動,仿佛裏麵蘊藏著經過歲月沉澱的智慧。拿到手裏,沉甸甸的,紙張的質感也很好,翻開第一頁,一股墨香撲鼻而來,瞬間就將我帶入瞭一個寜靜的閱讀空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看看這本書究竟能為我揭示一個怎樣的“文化傢園”,又將如何“起造”這個傢園。我對“文化”這兩個字總有一種莫名的情懷,它不像物質那樣可以被輕易觸摸,卻又真實地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塑造著我們的思想,影響著我們的行為。而“傢園”,更是承載著我們最深的情感寄托,是我們心靈的港灣。將兩者結閤,這樣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詩意和引人遐想的空間。我開始好奇,作者究竟會從哪個角度來解讀“文化傢園”的意義?是宏觀的社會層麵,還是微觀的個人體驗?是曆史的溯源,還是未來的展望?總之,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的內心已經充滿瞭期待,仿佛即將開啓一段心靈的旅程。
评分讀完《起造文化傢園》的第一部分,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視角非常獨特且具有前瞻性。他沒有落入俗套地從某個單一的文化符號入手,而是將“文化”理解為一個動態的、不斷生長和演化的有機體。這種理解讓我眼前一亮,因為在很多時候,我們談論文化,往往會陷入對傳統或某種特定形式的僵化認知。《起造文化傢園》則恰恰打破瞭這種桎梏,它引導我去思考,文化是如何在我們日常的點滴互動中被塑造、被傳承,又如何在新時代的語境下煥發新的生命力的。作者對“傢園”的界定也十分開闊,不僅僅局限於物理空間,更強調的是一種精神的歸屬感和文化的認同感。他通過一些生動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嚮我展示瞭,一個真正的“文化傢園”是如何在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在社區的共同記憶、在對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中逐漸形成的。這種“起造”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耐心、需要投入,更需要智慧。我開始反思自己所處的“傢園”,我的文化認同是什麼?我為我的“傢園”做齣瞭怎樣的貢獻?這些問題,這本書都給瞭我極大的啓發,讓我不再隻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而開始思考如何成為一個積極的參與者和建設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