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造文化家园》是着名诗人、评论家向阳对二十一世纪台湾文化发展议题的论述文集。作为一个台湾作家,向阳以台语诗的写作于一九七○年代崛起于文坛,迄今仍创作不懈;作为一个文化评论家,他自一九七九年与友人创办《阳光小集》迄今,一直戮力于台湾新文化的重建论述;作为一个台湾文学研究者,他已发表近五十篇学术论文,为台湾研究的深化付出心力。
本书分为「文化」、「教育」、「媒体」三辑,辑录向阳近五年来针对这三大领域现象的析论。其中特别对于弱势族群文化、台湾文学与语言教育,以及当前倒错倾斜的媒体问题,多有深刻议论。其中甚多论述甫一发表,即获回响,或成为政府决策参考,或在网路中被网友转引、转载,足见其论点和论述影响力。
本书所收,都是向阳在台湾本土报业所撰专文,部分以社论发表、部分系专栏文稿,与向阳所着另书《守护民主台湾》为同时期作品,两书合读,更可见出一个台湾知识分子的宽阔胸襟与前瞻视野。
作者简介
向阳
诗人、评论家、学者,本名林淇瀁,南投鹿谷人,1955年 5月 7日生。中国文化大学东方语文学系日文组毕业,美国爱荷华大学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国际写作计划﹞荣誉作家,文化大学新闻硕士,政治大学新闻博士。
曾任《自立晚报》报系副刊主编、总编辑、总主笔、副社长。现任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台湾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秘书长。
曾获吴浊流新诗奖、国家文艺奖、美国爱荷华大学荣誉作家、玉山文学奖文学贡献奖、台湾文学奖等奖项。
着有评论集《为台湾祈安》,散文集《为自己点盏小灯》、《我们其实不需要住所》,诗集《向阳台语诗选》、《十行集》、《乱》,学术论着《书写与拼图:台湾文学传播现象研究》等四十多种。
见证混乱年代的台湾
向阳
一九八二年六月,我进入台湾本土报社《自立晚报》,担任艺文组主任兼副刊主编,从此开始了文学创作之外的新闻媒体生涯。艺文组主任负责带领艺文记者报导文化新闻;副刊主编负责「自立副刊」编务,编辑文学版。这两个工作对当时才二十七岁的我来说,都是重责,我战战兢兢,努力学习,希望能在八○年代《联合报》、《中国时报》两大报所掌控的文化氛围中,走出一条有别于两报副刊而又能独树台湾精神的副刊之路,经由本土特色的彰显,在戒严年代国民党控制下的重重束缚下,为台湾读者提供台湾文学家与文化工作者的创作和论述。
那是一段艰困的岁月。一九七七年的乡土文学论战余悸犹存,一九七九年美丽岛事件的伤痕还在,除了风起云涌的党外杂志仍在不断遭到查禁、停刊的打击下苦斗之外,报纸媒体大约仅有《自立晚报》、《民众日报》、《台湾时报》三家站在台湾本土立场发声;《自立晚报》由日治年代就参与《台湾民报》系工作的吴三连先生担任发行人,此时的社长吴丰山先生、总编辑颜文闩先生戮力改革,朝气十足,尽管威权统治者的压力甚大,报社财务窘迫,但全社上下抱着要办好一份台湾人的报纸的理念,还是克服了困难,到一九八八年报禁解除,《自立早报》创刊,已经跻身为国内三大报系之一,尽管短小却十足精悍。
报禁解除前,我担任副刊主编约有五年半之久,在《自立晚报》早已建立的本土报业基础上,我努力延续自日治时期以来就存在的台湾文化、语言与文学脉络,邀请乡土文学论战之后发表园地日渐减少的作家提供作品;同时也通过策画专辑、专栏,突出台湾文学、语言和文化特色。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请庄永明兄长期撰写「台湾历史上的今天」,介绍历史上的台湾人、台湾事,每天连载,达两年左右;邀请台语研究者陈冠学、洪惟仁、许成章、郑良伟、许极炖等先生撰写台语研究专栏或专文,也特辟台湾话文专栏,发表在那个年代无地发表的台语文学作品;除此之外,开辟「文学月报」报导台湾文坛讯息、「出版月报」报导出版与阅读、「民俗月报」鼓吹台湾民俗整理与研究、「摄影月报」则提供当时新起的报导摄影家记录台湾的图像……。我期许自己做一个小园丁,搬砖运石,突破中国文化霸权的宰制和威权统治的检查,留存台湾的声音。这当中也遭遇过挫伤,一九八四年三月十三日,副刊因为登出林俊义教授专栏一篇名为〈政治的邪灵〉的文章,被停刊一日,我随即遭警总约谈,其后调查局每月一次来社访谈。此外,邮件检查也从未间断,叶石涛先生某次以限时邮件寄稿,我收到时发现信封底部有拆过痕迹,比对邮戳,已是一个月前寄出;至于以大批邮件辱骂副刊某文、恐吓主编等,都属家常了。所幸报社支持,终究没有撤换我,还是让我自主编辑,以「自立副刊」为八○年代的台湾文学、语言和文化的传播留下见证。
报禁解除后,《自立晚报》增出《自立早报》,我被报社派为晚报总编辑,其后陆续转任早报总编辑、总主笔,并负责创刊专供海外台湾人阅读的《自立周报》海外版,以迄于一九九四年九月《自立晚报》转手,我转至学院读书、教书止。这六年之间,我负责的工作与过去单纯的副刊主编工作大为不同,而且充满挑战。
担任报社总编辑,必须掌握瞬息万变的新闻,特别是转捩点上的台湾政治新闻,调度记者、决定每日新闻重点和内容,面对国民党党国机器的政治压力,取舍新闻,而又要在关键时刻显映新闻真实,这是对以政治新闻见长的《自立晚报》总编辑最大的考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九八八年五月二十日发生「五二○事件」,当时争取权益的农民北上请愿游行,国民党强力镇压,爆发警民冲突,持续近二十小时,时任早报总编辑的我,为了翔实而真确地记录这场历史事件,在办公室内等待前线记者回报、改版增印,直到第二天上午晚报编辑部上班,将事件相关发展交代晚报总编辑之后,方才下班,不眠不休工作了二十小时。而在这个阶段,编辑台每到截稿前,常会接到来自国民党文工会的电话,嘱託这或「指示」那,不过由于《自立晚报》的报性,已经可以权衡轻重,不加理会了。
一九九一年我转任总主笔工作,负责报社笔政并撰写社论,这才开始了非常密集而即时的社论撰写生涯,由于对于政治、两岸关系和台湾文化教育议题的关注,我的政治评论和文化评论生涯也由此展开,迄今从未间断。总主笔期间,报社聘有社外主笔,都是台湾重量级自由主义学者,轮值撰写每日所需社论,遇有紧急突发事件,则由我抽换撰写社论,因此培养了我短时间内即可完成评论的回应能力;但更重要的是,每日拜读这一群涵括政治、宪法与法律、社会学、经济、财政、中国问题的学者所撰社论,因而也扩大了我的阅读领域、增进了我对公共事务的理解,并学习到他们在不自由的言论环境中秉笔直书的勇气。
那样一段艰困的「自立岁月」,是我这一生最珍贵的能源、也是最珍惜的记忆。做为战后台湾出生的一代,我接受了最完整的国民党党国意识形态教育,从国小到大学,早已被灌输了一套党国一体的意识形态,在中国文化霸权的宰制下,以「龙的传人」自居,只认得长江黄河,不识浊水和淡水,对于威权独裁者也存着无知的崇拜──这样的无知状态,要到我开始创作台语诗时,因为自修台湾历史、民俗和台语知识,才有所转变,发现所受教育内容的扭曲,但仍缺乏自信;乡土文学论战和随后的美丽岛事件,使我在检视论战文章和美丽岛大审新闻之际,认知到台湾文学家和政治家共同面对的压抑和迫害,因而觉醒,并建立自己的台湾想像。进入《自立晚报》之后,从副刊编辑到报社总编辑、总主笔的这一连串工作历程及历练,则因为必须直接面对国民党党国意识形态机器,因而建立了以台湾价值为核心的论述体系。戒严年代《自立晚报》立基于本土,强调政治民主、经济繁荣、社会公道和文化发展的四根立柱,从而也成为我此后评论的基点,环绕着以台湾为主体的周边。
从二十七岁青壮之年进入《自立晚报》至今,四分之一个世纪过去,我的文学创作、评论论述,都以建立台湾主体文化为思考。一九八五年九月,我与刚从美丽事件服刑出狱的小说家杨青矗兄同行,应邀到美国爱荷华大学参加国际写作计划(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八月底出国,十二月初返国,三个月内,我们接触了众多海外台湾同乡和政治领袖,他们都是国民党的眼中钉,以「黑名单」为名。在王育德先生寓居日本的家中,他从书架上拿出《自立晚报》出版的我的台语诗集《土地的歌》示我,让我感愧;在台湾同乡夏令营中,我第一次看到一九六四年发表〈台湾人民自救运动宣言〉而流亡海外的彭明敏先生;相谈更多的,则是早年留学美国的台湾知识精英,他们深爱台湾而无家可回。这都让我震撼而难过。我将这样的痛写为〈大雪〉一诗:
一棵小树在雪中
流泪。一栋屋子
在雪中流盪。一
扇窗子在雪中流
散。一把椅子在
雪中流离。一片
田野在雪中流浪
。一道河川在雪
中流失。一个人
在雪中,流血。
雪在一棵小树旁
流泪。雪在一栋
屋子前流盪。雪
在一扇窗子前流
散。雪在一把椅
子下流离。雪在
一片田野里流浪
。雪在一道河川
内流失。雪在一
个人心上流血。
这首诗中的「流泪」、「流盪」、「流散」、「流离」、「流浪」、「流失」、「流血」,喻示的正是国民党威权统治年代台湾人民共有的感觉结构。我也难忘杨青矗兄在美国爱荷华访问第三世界国家作家、不眠不休,勤悃以继,他总计访问了二十五个国家的三十位作家,积稿盈尺。要回台前夕,青矗兄担心原稿被海关没收,影印了五份,一份寄回台湾家中,一份留在爱荷华台湾人家中、一份寄洛杉矶友人处,一份随身携带,一份置我行李,为的只是预防遭到没收──在那个威权暗夜的年代,有人因为要求台湾民主自由,流离海外,失去回家的自由;作家出国,访问作家,要担心访问稿被警总没收。一九八五年的大雪,不仅在美国以及全世界台湾人的心头下着,也在台湾作家的心中罩着。这年我三十岁,这段海外亲身体验,让我了解国民党威权统治不但在台湾,也及于全球有台湾人的所在。
一九九四年,《自立晚报》系因为资金无着转手经营,我的媒体生涯到此告一个段落,但是社论、政治评论和文化评论则一直没有中断过。十多年来,《自立晚报》之外,我曾先后为《台湾时报》、《大成报》、《劲报》、《台湾日报》撰写社论,为《自由时报》、《中国时报》、《时报周刊》撰写专论、专栏。其中我撰写最久的,是为《台湾日报》撰写社论的时光,计达六年之久,直到二○○六年该报停刊,这一份继《自立晚报》之后强调台湾价值的报纸,最后也继踵《自立》之后停刊,最让我神伤。《台湾日报》上下多是我在《自立晚报》工作时的上司或同仁,社论撰写虽然是经过该报发行人和编辑部讨论后订题,再委我撰写,但由于论述理念和共识一致,我每週撰写一篇,相当顺心,彷彿《自立晚报》重生,而有继续阐述台湾价值的荣耀感;在《自由时报》撰论的则是「星期专论」,这个专栏由四到五位专栏作家轮流执笔,大概每个月撰写一篇,资深报人俞国基先生为谦谦君子,容我依据个人对文化相关议题大幅论述,使得居于边陲的台湾文化议题也可跃登公共论坛,尤让我感佩。
在报章上发表的评论文字,必须依据新闻事件提出论述,因而提供给我长期观察台湾政治与社会的机会;伴随着我长达九年的博士修业期间,传播理论和新闻事件相互参照,台湾政治变迁和文化论域共同对话,做为学术研究者,或者做为社会观察者,我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也在台湾快速改变的政治环境中,印证所学、评论社会。从形式上看,我已经随着《自立晚报》的熄灯而离开媒体;就实质来说,我的媒体论述与台湾社会见证仍在持续中。
收在《守护民主台湾》和《起造文化家园》这两本评论集的论述文字,就是离开《自立晚报》之后,近八年来我为报社社论、专栏所撰写的部分评论。检视两书所撰,八年来跌宕于我心头之上的,无非台湾的国家前途和文化重建课题。这些课题,以议题为脉络,加以整理,论述范畴大约不外两大部分:一为政治评论,二为文化评论;细分之下,政治评论集中在台湾与中国关系、国内蓝绿政治冲突,以及弱势与强势之间的公义问题;文化评论则集中于文化、教育与媒体三端。
我的第一本时事评论集,于一九九五年在我的故乡南投县文化中心出版,名为《为台湾祈安》,距今已过十三年。《为台湾祈安》所收都属我在《自立晚报》、《自立早报》时期所撰社论、短评和专栏文字,分「文化与本土」、「教育与学术」、「媒体与言论」、「族群与认同」、「社会与生活」等五辑。我重新翻检当年论述,要求「落实本土化的文化政策」、「把母语还给母土」,主张「公开官方档案密柜还青史本貌」、「教育、文化需要彻底地解严」,质疑「在所谓『乡土』中,台湾在哪里」,唿吁媒体为台湾的「新闻自主而走」,主张建立以「台湾优先」为原则的国家共识、「多元族群共治共和」、「拆掉篱笆、共享蓝天」,提醒政府「还原住民本我」……等等论述,对照十三年后辑成的这两本评论集,我感慨春秋易逝、时光催人,算来我已评论政治和文化,累近二十年。谔谔之言,一如风中落叶,戒严年代主张的、唿吁的问题,迄今依然存在,未见解决,文字的力量,显然微薄、脆弱;但另一方面,以近二十年时光为台湾民主和文化发展发声,我从未气馁,也从不懈志,尽管这些文字只是混乱年代中一个小知识分子的见证。读者若有兴趣了解我的论述心路,无妨找来《为台湾祈安》参照阅读。
这两本评论集同时出版,因此共用此序。从一九八二年进入《自立晚报》服务至今,二十六年光阴,我的生命历程大约如上述。我有幸在青壮之年进入《自立晚报》,认同其精神,濡染其理念,从副刊编辑到社论主笔,从戒严年代到解严年代,见证台湾政治和社会变迁最急遽、最转折、也最壮丽的史页;又有幸以蹇涩之笔参与其中、议论其下,历练成长,建立自己的论述体系,且还能依照自己的兴趣生活,不必折腰,虽然偶有困挫、忧伤和打击,信念不易,也从未被权力、浮华所动。这是这两本评论集的写作背景,谨提供两书读者参考。
二十六年来,我一直没改变的,是坚信台湾是台湾人的台湾,这无关乎民族主义,而是民主自由体制必然的结果;值得忧心的是,台湾的民主政治需要更坚实的文化做为后盾,但截至目前为止,台湾文化重建显然还有一段漫长的、艰困的路途要走!
另一个我从没改变的,大概是读书和写作生活。我读文学、读政治评论、读西方学术理论、读台湾史和相关台湾研究书籍,加上兴趣广泛,也读各类杂书;写作则以新诗、散文创作、政治文化评论为主,再加上学院内的学术研究和论文撰写,「写」已经成为我的日课,我以书写为生命,也以书写为最微薄的社会实践,向我生身其中的台湾,我萦心的这块美丽土地说最细碎的话,希望这些微言能提供不断向前的台湾社会一些参考,尽一个小知识分子最绵薄的力量。
最后,要感谢从大学时代就相熟的前卫出版社林文钦社长,他的邀稿,使我得以整理这些可能飘散风中的书稿。文钦兄与我同年进入文化学院读书,以都喜爱文学而为文友,因同租面对纱帽山的民房而为室友;也因在大四那年尝试创办未能出刊的《大学文艺》而相知。毕业退伍后,我由海山卡片、《时报周刊》进入《自立晚报》;文钦兄则先在三民书局服务,其后创办前卫出版社,在最暗黑的戒严年代,走最寂寞、最艰辛的台湾本土出版之路,从八○年代点亮爝火至今,一灯独照,依旧发光,对台湾文化的贡献既深且大。我的评论集《守护民主台湾》和《起造文化家园》能在他邀请下列入「新国民文库」出版,乃是我的荣幸。
2008/02/13南松山
读完《起造文化家园》的第一部分,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且具有前瞻性。他没有落入俗套地从某个单一的文化符号入手,而是将“文化”理解为一个动态的、不断生长和演化的有机体。这种理解让我眼前一亮,因为在很多时候,我们谈论文化,往往会陷入对传统或某种特定形式的僵化认知。《起造文化家园》则恰恰打破了这种桎梏,它引导我去思考,文化是如何在我们日常的点滴互动中被塑造、被传承,又如何在新时代的语境下焕发新的生命力的。作者对“家园”的界定也十分开阔,不仅仅局限于物理空间,更强调的是一种精神的归属感和文化的认同感。他通过一些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向我展示了,一个真正的“文化家园”是如何在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在社区的共同记忆、在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中逐渐形成的。这种“起造”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耐心、需要投入,更需要智慧。我开始反思自己所处的“家园”,我的文化认同是什么?我为我的“家园”做出了怎样的贡献?这些问题,这本书都给了我极大的启发,让我不再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开始思考如何成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评分《起造文化家园》这本书,在我看来,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我们的生活和所处的社会。作者并没有将“文化”局限于艺术、文学这些狭义的范畴,而是将其拓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社区的凝聚力等等。他强调,一个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家园”,不仅仅要有宏伟的建筑和丰富的物质,更要有深厚的精神内涵和强大的社区认同感。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生活美学”的探讨,作者认为,将美学融入日常生活,是构建文化家园的重要途径。这让我开始反思,我的日常生活中是否充满了美?我是否关注身边的细节,是否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一切?《起造文化家园》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生活中可能忽略的美好,也引导我去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点滴努力,去“起造”一个更具美感和文化底蕴的“家园”。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一种自我发现和自我提升的过程。
评分《起造文化家园》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更是情感上的。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在地性”和“创造性”对于文化家园的重要性,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任何脱离了现实土壤的文化,都如同无根之木,难以长久。他用大量的篇幅讲述了许多基层社区如何通过挖掘本土文化特色,发展特色产业,最终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这些故事充满了力量,让我看到了普通人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乡注入新的文化活力,从而构建更加美好的生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一个关于老街改造的案例,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老建筑复原成博物馆,而是鼓励居民参与到改造过程中,保留了老街的历史记忆,又注入了新的商业和文化元素,让老街重新焕发了生机。这种“以人为本”的文化发展理念,正是《起造文化家园》所要传递的核心价值。这本书让我明白,文化家园的建设,从来都不是自上而下的命令,而是自下而上的自觉行动。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参与,去发现,去创造,去守护。
评分读完《起造文化家园》,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作者以一种极其深沉的笔触,探讨了文化与个体命运、与社区发展、与民族复兴之间的深刻联系。他强调,每一个“文化家园”的建设,都离不开每一个个体的努力和付出。书中关于“公民责任”的论述,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不仅仅是文化的接受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和守护者。我开始思考,我能为我的“家园”做些什么?我能用我的知识、我的技能、我的热情,为这个“家园”贡献什么?《起造文化家园》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它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内心深处的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起造”,是一种持续的、有意识的、充满爱意的行动。我期待着,能够将书中的理念付诸实践,为我所处的“文化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评分在阅读《起造文化家园》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文化”并非是某种高高在上的存在,而是渗透在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气息。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个生动的场景,讲述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让我切实体会到,文化是如何在人与人的互动中,在社区的日常生活中,被创造、被传承、被更新的。书中关于“共享”和“共建”的理念,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作者认为,一个健康的文化家园,必然是所有成员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的成果。他列举了许多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众筹、社区共建等方式,激发居民的参与热情,让每个人都成为文化家园的建设者。这一点让我深思,我是否在用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我的社区生活中?我是否为我的“家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起造文化家园》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份行动的指南,它鼓励我去关注身边,去发现,去行动,去用自己的双手,去“起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文化家园。
评分阅读《起造文化家园》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却蕴含着深刻的洞见。他对于一些复杂概念的阐释,总是能够化繁为简,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并产生共鸣。尤其是在探讨“文化传承”这一议题时,作者并没有鼓吹对过去的盲目崇拜,而是强调在吸收优秀传统的同时,也要勇于创新和发展,让文化在时代变迁中保持活力。这一点我深以为然。很多时候,我们在谈论传统文化时,容易将其视为一种已经完成的东西,仿佛只需要我们去膜拜和守护即可。但《起造文化家园》提醒了我,文化是一个活的水源,需要不断地注入新的血液,才能源远流长。作者还巧妙地将一些社会学、人类学甚至心理学的理论融入其中,使得论证更加严谨,逻辑更加清晰。我常常在读到某一段话时,会停下来思考,甚至会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经历,发现作者的观点竟然如此贴切。这本书不只是讲述“文化家园”,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如何去“起造”自己的精神家园,如何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坐标。
评分我非常欣赏《起造文化家园》中作者所展现出的那种人文关怀。他不仅仅是站在学者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更是带着一种深切的情感,去关注社会发展中被边缘化的群体,以及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逐渐被遗忘的文化。书中有很多章节都在讲述,如何通过文化的力量,去唤醒人们的集体记忆,去凝聚社区的认同感,从而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有活力的社会。我尤其被其中关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章节所打动。作者没有将这些文化简单地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供人观赏,而是强调要让这些文化能够融入当代人的生活,让年轻一代能够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他提出的“活态传承”的理念,让我觉得非常重要。文化不应该是静止的,而应该是有生命的,能够在不断地适应和发展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起造文化家园》让我对“文化”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构建美好人生的重要基石。
评分坦白说,《起造文化家园》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具有感染力,他能够将一些相对抽象的理论,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叙事”的力量的探讨。作者认为,每一个成功的文化家园,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叙事,这些叙事能够凝聚人心,能够传递价值,能够激发人们对未来的憧憬。《起造文化家园》通过讲述大量真实的案例,向我展示了,如何通过善于发现和讲述身边的故事,来构建一个更加有凝聚力的社区。我开始意识到,原来我身边也充满了值得讲述的故事,我也可以成为一个文化的记录者和传播者。这本书让我明白,文化家园的“起造”,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建设,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共鸣。它需要我们去发现,去连接,去分享,从而共同营造一个充满温情和归属感的生活空间。
评分《起造文化家园》这本书,让我对“根”和“魂”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理解。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一个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家园,必须要有深厚的“根”,也就是对本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同时,它也要有独特的“魂”,也就是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和发展,赋予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创新”的理解,他并不鼓励盲目地复制和模仿,而是强调要从本土的土壤中汲取灵感,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书中关于“文化自信”的论述,让我深受鼓舞。作者认为,只有真正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才能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找到自己的定位。这让我开始反思,我对自己的文化有多少了解?我是否足够自信?《起造文化家园》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思考这些问题的绝佳平台,它引导我去深入挖掘,去感受,去热爱,从而真正地“起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家园。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了,那是一种沉静而富有力量的美。我拿到《起造文化家园》的时候,首先是被它散发出的那种淡淡的书卷气所打动,仿佛里面蕴藏着经过岁月沉淀的智慧。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很好,翻开第一页,一股墨香扑鼻而来,瞬间就将我带入了一个宁静的阅读空间。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看看这本书究竟能为我揭示一个怎样的“文化家园”,又将如何“起造”这个家园。我对“文化”这两个字总有一种莫名的情怀,它不像物质那样可以被轻易触摸,却又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着我们的思想,影响着我们的行为。而“家园”,更是承载着我们最深的情感寄托,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将两者结合,这样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引人遐想的空间。我开始好奇,作者究竟会从哪个角度来解读“文化家园”的意义?是宏观的社会层面,还是微观的个人体验?是历史的溯源,还是未来的展望?总之,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的内心已经充满了期待,仿佛即将开启一段心灵的旅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