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纪以来,被国际强权先后殖民统治的台湾,一直沦为各族母语的杀戮战场。国民党极权专制半世纪后,原住民母语被摧残得落花流水,客语则显然是下一个杀戮的目标。「大福佬」对「大中国」强力反弹,衍为激烈的语文霸权争夺战的结果,所谓「台语」早已成为「第二国语」。两种「国语」把客语挤压到边缘角落,越来越少人通晓使用,客家族群已实质面临消失的严重危机!
坐拥千亿党产的国民党,只靠遍洒金钱就能获取选票,只知维护特权集团及能与其同流合污者的利益,很少真心增进全民福祉,更不断打压本土语言文化。解严后两手空空的绿色阵营,以提倡基本人权、维护公平正义、振兴本土文化起家,用文化议题艰苦争取选票,客语在「文化选票」扶持下才稍获生机。但不甘败选的泛蓝集团,却利用挥霍党产保住的立院多数瘫痪国政,以为可以让民众迁怒民进党政府而「夺回政权」,甚至违背其神主两蒋遗训,纷纷朝拜昔日死敌,前往中国「联共制台」!
若多数客家人支持这种集团而使其复辟掌权,将来台湾必被中国併吞,小部分蓝色政商利益共同体会得利富裕,但绝大部分人民将穷苦无依,不断惨遭口蹄疫、传染病、黑心食品、劣质货物、重度污染、低素质游客、大量盲流民工、极端败坏的社会风气危害,甚至造成「爱滋村」、毒河水等等可怕问题。在极权体制下,弱势不堪的客语更休想存活!
此关键时刻,客家人应学习做个民主社会的现代公民,敦促强势族群共同努力,提升民主内涵,让弱势族群平起平坐,撑起「东方瑞士」的响亮招牌,把践踏人权的中国比下去!
作者简介
张世贤
1944年出生于苗栗县南庄乡农家。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核子工程学系,后至美国纽约大学艺术学院文物保存研究所、英国伦敦大学考古学院文物保存研究所进修。大学毕业即进入国立故宫博物院服务,应用科学技术从事文物之研究与保存,平日研究工作与科技史关系密切,曾任中华民国科学史学会委员。
2003年8月退休前,曾以研究员身份兼任故宫科技室主任10年。1987年台湾解严前后投入客家振兴运动至今。
曾担任国立文化资产保存研究中心谘询委员、行政院客家委员会谘询委员、台湾客家社副社长、台湾客家公共事务协会理事、台湾客家研究学会监事,及台
湾北社社员。
主要着述:
(1)《见微知着——陶瓷青铜器的化学分析在若干历史研究上的应用》,文史哲出版社,1991。
(2)〈落土生根,谐和自然〉,《中国文明的精神》,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基金丛书,1990。
(3)《如何做好预防性文物保存》,博物馆利用丛书6,中华民国博物馆学会,2000。
(4)《文化财保存科学纪要》,泽田正昭着,王琼花译,张世贤审定,国立历史博物馆,2001。
(5)<褒奖何事?忠于何人?>,《客家发展研讨会论文集》,1997,台北市政府民政局。
书籍翻译:
(1)《核动力与商船》,徐氏基金会,1969。
(2)《揭开原子奥秘的科学家》,徐氏基金会,1970。
推荐序
客家人要当主人了
李永得 行政院客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每次到选举的时候,客家人就变得很重要,所有的候选人都争相拉拢客家人。原本是客家人的,喊出「客家人支持客家人」,不是客家人的,也要千方百计找出与客家的渊源来,说他也是客家人;或者学一两句客家话,试图拉近与客家的距离。
站在客家主体的立场,当然欢迎这种现象,因为客家人在台湾人数虽然不是最多,却具有关键性的影响力。但问题是,选举结束后呢?而且,客家人是否充分觉醒到扮演好关键性的角色了?
根据研究,过去几十年来,客家人多数支持中国国民党,尤其是北部的客家人。但其结果却造成客家文化与语言,在国民党统治五十年间流失近百分之八十,几近不流血的灭族;客家先民在这块土地上奉献奋斗的历史,也几近空白,好像在台湾史上客家人不曾存在。
再根据研究,有不少客家人对民主进步党没有好感,尤其是北部的客家人,主要是观念中认为民进党是Holo党,客福情节仍然解不开。但是公元2000年民进党执政后,就成立行政院客家委员会,创办客家电视台,抢救客家语言文化,寻回客家认同的尊严,开启了客家迈向美好的年代,与国民党执政时的做法真有天壤之别!
我并不是鼓励客家乡亲选择政党靠边站,而是要从客家主体的立场,去看清楚不同政党的本质,然后自己做主人,找出正确的出口,才能确保客家族群平等尊严的永续发展。
长期关心客家永续发展的张世贤兄,在这本「台湾客家前世今生来时路」书中,洞察客家人在近代台湾史上所处的困境,透视台湾历史洪流的变化,从中指出客家发展的方向,其论述之精辟,令人折服。
原本各自有政治立场,政党倾向的客家人,应该看这本书。因为张世贤兄的论述超越政党,他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从民主与极权的本质出发,可以让你看得更高更远。
原本不关心政治的客家人更应该看这本书,因为张世贤兄从民主、人权、文化的面向分析客家人的处境,有客家精神的坚持,也有谦卑的自省。
我相信这本书能激发客家族群另一波的觉醒运动,让客家人走出「只希望统治者好好对待客家人」的依附心态,迈向更积极参与「客家人做主人」的时代。
梁荣茂 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
挚友张世贤兄,苗栗南庄人,自幼奋发向学,成绩优异,在清华核子工程学系毕业后,任职故宫博物院,以科学方法处事,思绪缜密,细心谨慎,认真负责,所学所用,适才适所。
张兄秉性忠厚耿直,温文有礼,不苟言笑,嫉恶如仇,凡事皆能慎思明辨,推理严谨,讲究证据,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这就是科学人的特质。在从公之余,热心公益,关怀社会,忧时忧民,关注世局的变化,对于台湾的安危与客家族群的存亡,无不忧心如焚,而对于统独两党的恶斗,在野党及立委的乱政,不顾国家的安危、国民的生计与死活,而以夺权与自私为最终极的目标,尤感义愤填膺,深恶痛绝,忍无可忍,乃发而为文,刊诸报章,传达自己的理念与主张,并对诸多不公不义之事,据理而书,有凭有据,信而有征,加以严厉的谴责与批判,期能建立公平理性的祥和社会。张兄近日集结旧作新论出书,本人因此十分乐于作序推荐。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叙述台湾客家人如何在困境中奋斗求生存的辛酸史。客家人来台较福佬人略晚,人数又少了很多,住在山地丘陵开垦,已备极辛苦,又受到原住民「出草」的威胁,其艰险,今人已很难想像。原住民、客家人与福佬人同住在这个岛上,因语言生活习俗的不同,本来就容易引起冲突,故至今谈起仍令人不悦的闽客分类械斗(其实漳、泉人亦时有械斗),此种心结久久难消,后又因朱一贵、林爽文事件,福佬人指责客家人「助清平乱」,诬诋客家人为汉奸,对于客家人保乡卫土的「义民之举」,产生严重的误解,因为客家人向来无诠释权,故此污名一直未能澄清。张兄对此一问题,广蒐史料,多方引证,详加辨正,还原史实真相,希望此一误解,从此得以烟消冰释。
客家人脱离了农业时代的困境,而今又面临另一个大困境,在这民主、工商的社会中,客家人在政治、经济、社会、语言上均为弱势,尤以客语的严重流失最令人担心,眼见亦因受当年国语独尊政策之害的福佬语,现在不论政坛、商场、公务、媒体……各个领域都已为雨后春笋,处处迸发,作者忧心客语将遭受第二次的打压,故期待能以尊重、包容、礼让之心来对待弱势语族,切勿以暴易暴,否则客语、原住民语在华语、福佬语两强夹攻之下,其消亡之日已可预见矣。
第二大部分是对国政的批判与时弊的匡正。举凡国家政策的失当、大党独裁、戒严的恐怖统治,掠夺台湾人民的财产而变成不公不义的邪恶党产,心在中国、人在台湾位居要津由「反共」而「媚共」而「朝共」而「联共夺台」的权贵政要假公济私、包工程图利,和只乱政的「利委」……都是被批判的对象。其次,台湾多元族群间若隐若现的情结,各种母语的教学问题、媒体的垄断与报导的扭曲、尔虞我诈、盗贼横行、诈骗?起、人情浇薄、男盗女娼……等等道德的沦丧与社会风气的败坏到了这种地步,望河清之无时,俟太平于何时,令人浩叹。作者用他炽热之心关怀台湾的安危,用诚挚之情热爱客家,拥抱斯土斯民之志,坚守不渝,令人感佩。在本书付梓之时,谨缀数语,无有溢美,但愿全台湾人民觉悟共勉!
初次翻阅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其宏大的叙事视角和对历史细节的严谨考究。它不仅仅停留在对一个族群的简单介绍,而是将台湾客家人的故事,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前世”时,是如何深入挖掘那些关于中原大地上的迁徙潮,如何将客家人的起源与历史上的动荡、战乱、以及生存压力紧密联系起来,勾勒出他们最初的身份认同是如何形成的。这种追溯源头的努力,让我对“客家”这个称谓背后的含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后续理解他们在台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当视角转向“今生”,我期待的是一个生动、鲜活的台湾客家社会图景,不仅仅是统计数字和地域分布,更重要的是他们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全球化、现代化带来的挑战,如何在新媒体、新科技的影响下,依然保持着文化的生命力。作者是否能够捕捉到他们在新旧交替中的挣扎与创新,例如,年轻一代如何继承与发展传统,又如何赋予客家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
评分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了解那里的人民,特别是那些在历史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群体。台湾客家,这个词汇在我脑海中一直有着模糊的轮廓,我隐约知道他们来自大陆,又在台湾落地生根,但我对他们具体的迁徙路线、在台湾岛上留下的足迹、以及他们如何形成独特的文化面貌,知之甚少。这本书的出现,正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空白。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了解他们“来时路”的艰辛,那段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旅程,究竟是怎样的力量驱使他们背井离乡,又是怎样的勇气让他们在异乡重拾希望。我更想知道,在台湾这片土地上,他们是如何与原住民、与其他移民群体互动,又是如何在冲突与融合中,逐渐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暗示了一种时间维度上的深度探索,从“前世”的起源,到“今生”的现状,再到“来时路”的迁徙历程,这三者之间无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我最期待的就是能够厘清这些联系,理解客家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外在动力。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一首古老的歌谣,低吟浅唱着一段被历史尘封的故事。我一直对那些在迁徙中形成的文化群体特别感兴趣,因为他们的故事往往充满了传奇色彩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前世”的追溯,必然要触及那些塑造了客家民族精神的古老记忆,那些来自中原大地的根源,是他们一切文化特质的起点。而“来时路”,则是我最期待的部分,我渴望看到作者如何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出那段波澜壮阔的迁徙史诗,是怎样的山川河流,是怎样的风霜雨雪,见证了客家先民的步履。当他们抵达台湾这片新的土地,又开始了怎样的“今生”?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他们如何在陌生的环境中,凭借着勤劳和智慧,开辟出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并且如何将祖辈的文化传统,在这里发扬光大。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了解一个族群的历史,更是理解一种文化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
评分拿起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幅幅历史的画面:古老的黄土地上,人们告别家园,带着对未来的渺茫希望,踏上了未知的征程。“前世”的洪流,“来时路”的艰辛,最终汇聚成了“今生”在台湾这片土地上的繁衍生息。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一个群体在漫长的历史中,能够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化基因,不至于在融合中消亡,反而能在新的环境中焕发出生机?这本书的书名,正是触动了我内心最深处的疑问。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梳理客家人的迁徙脉络,不仅仅是宏观的历史事件,更希望能看到那些微观的、生动的故事,关于普通人在迁徙中的选择、坚持和牺牲。同时,我也对他们在台湾如何适应新环境,如何与其他族群共存共融,以及如何形成如今的客家文化面貌非常感兴趣。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对中华文化多元性、韧性和生命力的深度探索。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其独特的书名所吸引——《台湾客家前世今生来时路》。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的叠加,更是一种时间与空间的深度交织,预示着一部饱含历史厚重感和人文关怀的作品。我一直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前行、却又深刻影响着我们今天世界的群体充满好奇,而台湾客家,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群体。我渴望通过这本书,了解他们“前世”的起源,追溯他们的祖先从中原大地出发,经历怎样的动荡与迁徙,最终形成独特的客家文化。而“来时路”,则更是充满了想象空间,那一定是充满艰辛、未知与勇气的旅程,我期待书中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他们跋山涉水、克服万难的过程。最后,“今生”的篇章,我希望看到的是一个鲜活的、与时俱进的台湾客家社会,他们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与发展自己的文化,如何面对时代的变迁,如何在这片土地上书写新的篇章。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对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种带着岁月痕迹的纸张质感,搭配上几幅褪色的老照片,仿佛一下子就将人拉回到遥远的过去,勾起了我对那段不曾亲身经历却又深感好奇的历史的探寻欲望。我一直对那些在时代洪流中默默迁徙、扎根、发展的人们充满敬意,尤其是那些为了生存和信仰,历经千辛万苦,却依然坚守文化根脉的群体。台湾客家,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独特的历史厚重感和地域色彩,让我觉得这本书不单单是讲述一个族群的故事,更像是一部关于韧性、关于传承、关于身份认同的史诗。翻开书页,我期待能看到的不只是冰冷的数据和枯燥的年代记述,而是有温度的文字,能够描绘出那些客家人迁徙的艰辛,他们在台湾这片土地上开垦荒芜、建设家园的奋斗,以及他们在新环境中如何将祖辈的智慧和传统融入新的生活。我希望作者能用细腻的笔触,捕捉到客家文化中最动人的细节,比如他们独特的语言、习俗、建筑、饮食,甚至是那些口耳相传的故事和歌谣,让我能够仿佛置身其中,感受他们曾经的喜怒哀乐。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机会,一次对一个民族精神内核的深入了解。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如同一张泛黄的地图,引人踏上一段跨越时空的探索之旅。我一直对那些在历史迁徙中形成的独特族群充满着浓厚的兴趣,而“台湾客家”这四个字,在我看来,就饱含着一段不为人知的传奇。我非常好奇他们的“前世”,究竟是怎样的历史渊源,是怎样的文化基因,让他们在漫长的岁月中,保持着如此鲜明的身份特征?而“来时路”,更是充满了想象,那一定是充满了艰辛、挑战与毅力的漫漫长路,作者将如何去描绘这段波澜壮阔的迁徙史诗?当他们最终抵达台湾,又将展开怎样的“今生”?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客家人在台湾这片土地上,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如何与当地社会互动,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并且保留并发展出他们独特的文化习俗。这本书,对我来说,不只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对中华文化多元性、适应性和生命力的深刻体悟。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第一时间被它的书名所吸引——《台湾客家前世今生来时路》。这是一种充满时间跨度和空间维度的组合,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门。我一直对客家文化有着一种莫名的好感,但对其具体了解却不多,这本书的出现,正好满足了我对这个群体的好奇心。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他们的“前世”,那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他们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又是怎样的时代浪潮,将他们推向了迁徙之路。我更期待“来时路”的描绘,那段充满艰辛与挑战的旅程,是如何塑造了他们坚韧不拔的性格。而“今生”的篇章,我希望看到的是他们在台湾这片土地上,如何落地生根,如何将祖辈的传统与当地文化融合,形成如今独特而鲜活的客家面貌。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认识台湾的一个重要族群,更是一次对文化传承、身份认同和历史演变的深度思考。
评分我一直相信,每一个族群的历史,都是一首关于坚韧与传承的史诗。这本书的书名,恰好点燃了我内心深处对这段历史的好奇。《台湾客家前世今生来时路》,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名称,更像是一条线索,串联起了一个族群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轨迹。我迫切地想知道,他们的“前世”,是怎样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塑造了客家人的独特文化?而“来时路”,我期待书中能生动地描绘出他们从大陆迁徙至台湾的艰难历程,是怎样的勇气与决心,让他们踏上了这片陌生的土地。当他们在这里扎根,他们的“今生”又是如何展开?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客家人在台湾如何克服困难,如何与当地社会融合,如何传承和发展他们独特的语言、习俗、信仰和生活方式,最终形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多元而充满活力的客家文化。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分支,感受一个民族顽强生命力的绝佳机会。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台湾客家前世今生来时路》,每一个字都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这段历史的好奇之门。我一直认为,任何一个族群的文化,都是其历史经历的沉淀和映照。我迫切地想知道,台湾客家人的“前世”,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是怎样的社会环境,怎样的时代变迁,促使他们踏上了漫长的迁徙之路?他们的祖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带着怎样的决心,离开了故土,开始了“来时路”的艰辛跋涉?而当他们来到台湾这片新的土地,又经历了怎样的“今生”?书中是否会描绘出他们开垦荒地的艰辛,融入新社会的挑战,以及在与当地其他族群的互动中,是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客家人的语言、习俗、信仰、建筑等方面,这些最能体现一个族群文化精髓的元素,是如何在台湾这片土地上得以传承和发展的。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的读物,更像是一次深入探寻中华文化多元发展脉络的旅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