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思想》邀请四位作者,针对「后解严的台湾文学」展开讨论。我们所关心的,当然不是解严这个具体事件本身,而是这个社会一旦摆脱了威权政治所施加的束缚禁锢,前路操之在己,成败得失要由自己负责了,其成果就格外值得理解和检讨。特别就思想、文化而言,了解解严前后的变化得失,更有助于彰显台湾的思考主体,究竟具有多少思想资源与自我意识。
本期关于文学状况的几篇检讨,都明确指出,文学与解严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创作自由问题。解严以前,台湾的文学意识之澎湃,已经预告了新的多元主体正在浮现;解严之后,社会的多元自觉与运动,更为这种意识提供了莫大的动力。解严前后,张锦忠先生所谓的「后浪新潮」自西方涌到,与岛内自发的身份认同潮流汇合,一时之间构成了具有高度同质性的众声喧哗。但是,喧哗之后留下了甚么样的作品,几位评论家的评价,似乎仍是期待多于肯定。
文学领域的经验显示,解严固然带来了较为开放的氛围,但即使加上外来观念的刺激,还需要有社会的动能来支撑鼓动,才能共同构成文学的热闹局面。不过,即使局面已经成形,若是作家本身没有能力善用局面,一个时代的文学成就还是有限。解严云云,对于文学的意义不会很大。
解严当然满足了自由主义的长期期待,可是实情说来讽刺,在台湾,解严居然构成了自由主义的致命考验:随着解严,自由主义也就丧失了动力;而在中国大陆,虽然无所谓戒严解严,自由主义作为思潮也提前宣告式微。这个情况,本身便需要理解说明。「自由主义的处境与未来」笔谈,在上一期发表四篇台湾与大陆学者的观察分析之后,引起了海内外的瞩目。本期继续刊登同题另外五篇笔谈文章,分别由大陆、香港及台湾学者执笔。有兴趣的读者,无妨将前期及本期的文章并观,认识问题的全貌。中文自由主义的衰落,当然有外在肇因,不过其本身的体质羸弱、视野狭窄、与社会动态隔绝,也是必须承认的缺失。这个情况,是不是会随着大家的相关讨论增加而改善,只能拭目以待。无论如何,我们欢迎读者加入这场笔谈。
本期的精彩文章,还有「思想钩沈」这个栏目里面的四篇珠玑之作,各自把我们的视野向着意外的方向开展。台湾知识份子为甚么不晓得许寿裳这个人物?台湾的咖啡岂是始自星巴克?自由主义者岂能不细读严搏非先生所谈的波兰尼《大转型》(即是唐诺先生笔下的博兰尼《鉅变》)?而廖美小姐生动呈现的赫绪曼,为甚么能够出入于经济发展、政治经济学、政治思想、以及绘画之间?(廖美提供赫绪曼的自画像照片,把其人与其艺同时带到读者眼前。)这些话题与思路的出现,令《思想》所涵盖的景观超出了台湾的逼仄当下,眼界陡然宽敞、繁复、明亮了许多。
更有助于开辟新视野的作品,当推黄宗洁小姐对台湾动物书写状况的介绍。这个主题的重要性日增,可是相关的研究还很少。有此一篇在手,读者可以掌握台湾动物写作领域的状况与得失,甚至于认识到所谓的「混和共同体」如何容纳着各类人等与动物、植物乃至于生态系统。一如「思想」通常侷限于人类,文学对这个共同体的重现与理解,显然还有着严重限制。
本期《思想》还有两篇有关二二八事件的重要文章,却都不是直接谈论当年那场事件,而是探讨今天有关二二八的三种主要论述、以及针对葛超智《被出卖的台湾》这本大有影响的二二八见闻录的批评。吴乃德先生一本一贯的关怀,检讨族群冲突论、国家暴力论、以及冷战结构论三种关于二二八事件的诠释。吴乃德文章的动人与慑人,正在于他为这个议题开拓了一个关键的道德面向。郭誉先先生的书评或许不能说服每一位读者,不过他所提出来的问题却不能回避。这两篇文章性质迥异,却都属于一种「后设」性质的讨论,即检讨我们如何理解与叙述二二八事件,是有其独特的意义的。
感谢余英时先生和高行健先生,两位在华人学术与艺文领域广受敬重的人物,愿意在本刊发表他们的新作。他们的赐稿,相信会鼓励更多的作者与读者参与本刊的努力,促进中文世界思想的蓬勃发展。
这本书的题目“思想(8)后解严台湾文学”,本身就给我一种探究性的感觉,仿佛是在追溯一个思想的源流,或者是在探究思想如何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发生转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深刻的洞见,去理解解严之后,台湾文学在“思想”这个层面发生了哪些关键性的变革。这其中,我猜想,必然会涉及对过去集体记忆的反思,对身份认同的追寻,以及对未来社会形态的构想。我想象着,作者会深入分析那些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的文学作品,是如何通过叙事、意象、人物塑造等方式,来表达和探索这些深刻的“思想”。也许,书中会聚焦于那些具有先锋意识的作家,他们如何打破陈规,挑战禁忌,引领文学走向新的方向。这本书,对我而言,不只是一次文学的阅读,更是一次思想的对话,一次与那个时代“灵魂”的深度碰撞。我期待作者能够用其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揭示出解严台湾文学背后,那令人着迷的思想图景。
评分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了一幅画面。我想象中的“解严台湾文学”,应该是一段充满挣扎、反思与新生交织的时期。台湾的戒严统治长达数十年,一旦解除,其对社会、政治、文化带来的冲击是可想而知的。而文学,作为最直接反映社会情绪的艺术形式,必然会在这股浪潮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在解严的背景下,那些曾经被压抑的情感和声音是如何破土而出的。也许会有对当时禁书的重审,对过去压抑的文学理念的反思,以及新锐作家们如何挑战既有框架,开创新的叙事方式。我尤其希望能够看到作者对那些“边缘”的文学声音的关注,那些可能不被主流所提及,但同样具有价值和意义的创作。这本书,在我看来,不应该仅仅是文献的堆砌,而应该是一次充满人文关怀的探索,是对那些在时代洪流中依然坚持创作的灵魂的致敬。我甚至想象,在某个篇章,作者会对比解严前后文学作品在主题、形式、语言上的明显差异,就像是为我们展示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学“变脸”。
评分我对台湾的解严时期一直抱有极大的好奇心,因为那是一个社会巨变的年代,也是文学蓬勃发展的时期。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那个时代文学的窗户。我期待它能够以一种更加宏观的视角,梳理出解严前后台湾文学的脉络和演变。也许,书中会详细介绍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哪些文学流派兴起,哪些作家崭露头角,他们的作品又有着怎样的特点。我尤其关注那些“后解严”时期的文学作品,它们是否继承了之前的传统,又带来了哪些新的突破?这其中,我想象着作者会探讨台湾文学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其独特性,又如何吸收外来文化的影响。这本书,或许会像一本详尽的“台湾文学地图”,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那个时期文学发展的方向和地图。我甚至能够想象,在某个章节,作者会回顾一些重要的文学奖项和文学评论,以此来折射当时文学的生态和价值判断,这对我来说,无疑是极其宝贵的知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故事感,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搭配着若隐若现的笔触,仿佛一下子就把我带回了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我一直对台湾历史和文学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解严前后那段特殊的时期,社会思潮涌动,文学也随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深度。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位老友,娓娓道来那些沉淀在时光里的故事,剖析那些触动人心的文字,让我能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台湾的集体记忆和个体命运。封面上的“思想(8)”这个标记,也让我好奇这是否是系列作品中的一环,每一本都像是一扇窗,打开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我设想,书中或许会聚焦于几位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如何回应时代,又如何塑造了当时的文学图景。也许会有一章专门探讨解严对文学创作自由度的影响,以及作家们在新的语境下探索的艺术边界。我甚至可以想象,在某个章节,作者会引用一些当时颇具争议的作品片段,然后进行深入的解读,就像在古董店里寻宝一样,每一处细节都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单看书名“思想(8)后解严台湾文学”,就充满了学术的严谨和探索的野心。我常常在想,解严之后的台湾文学,究竟在“思想”层面发生了哪些深刻的变化?是意识形态的松绑,还是对本土认同的重新建构,抑或是对全球化浪潮的反应?这本书,我希望能够为我解答这些疑惑。我期待它能够像一个精密的解剖刀,将那个时期的台湾文学作品,从思想的内核、艺术的形态、社会的影响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剖析。或许,作者会选取几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对其进行细致的文本解读,挖掘其背后的思想渊源和时代印记。我甚至可以想象,书中会有一部分探讨当时知识分子和文学家们是如何通过写作来表达对政治、社会的看法,又是如何影响普通民众的思想观念的。这本书,对我而言,不只是一本关于文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台湾社会转型时期“思想史”的精彩读物。我期待作者能够用清晰的逻辑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带领我走进那个复杂而迷人的思想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