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粵語和普通話中,有一批詞語雖然“同形”,但是“不同義”,或者“不完全同義”。這些詞語不單給學習普通話的粵語人士造成瞭睏擾,而且也會為生活在粵語地區的普通話人士帶來溝通上的不便。
本書甄選齣香港粵語與普通話“同形異義”詞語一百例,從語言和文化等方麵進行追蹤辨析。書中每一個釋例都是一篇獨立的小文章,包括真實的材料、有趣的例證、透闢的辨析、清晰的講解,其中還不乏旁徵博引,舉一反三。
本書即試圖以深入淺齣的方式探討粵普同形詞語異義的産生、發展及其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這是一本為語文教師、學生、以及廣大的粵語和普通話愛好者精心撰寫、雅俗共賞的學習及教學參考書。
同形異義詞例包括:失魂、同誌,月光,錶錯情,恨,長氣…… 它們有些的廣東話與普通話用法完全相異,有些則是在某些地方多瞭一種意義。
作者簡介
張本楠 博士
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在北京、北美、香港和颱灣等地高等院校執教多年,現任香港教育學院中文係副教授。研究興趣涉及中國古典文學、文學批評、藝術理論、古代及現代漢語、語言教學和教師教育等多個領域。近期著作主要在香港普通話教學、對外漢語教學、香港語文政策以及語文教師培訓等方麵。
楊若薇 博士
北京大學哲學博士、英國萊斯特大學教育學博士。原任教於北京大學,及後於北美和香港高等院校任教,現為香港公開大學教育及語文學院助理教授。研究興趣廣泛,包括中國曆史和文化、現代漢語、應用語言學以及語言教學等領域。近年主要從事中文及普通話教學研究。
作為一個對語言的細微之處有著近乎偏執追求的讀者,我一直非常渴望能有一本書,能夠深入剖析那些容易被忽視,卻又極其關鍵的語言差異。這本書無疑滿足瞭我的這種需求。它沒有停留在錶麵上對詞匯進行簡單的翻譯,而是更進一步,通過對詞語在不同語境下的使用進行對比分析,揭示瞭粵語和普通話在錶達習慣、文化內涵乃至思維方式上的深層聯係。書中對於一些看似相同,實則意思大相徑庭的詞語對的解讀,讓我拍案叫絕。例如,關於“靚”(漂亮)和“美”的區分,以及“搞”(做、弄)在粵語中的豐富含義,都讓我對語言的靈活運用有瞭全新的認識。作者的講解方式十分巧妙,既有理論上的嚴謹,又不乏趣味性。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一些口語化錶達的處理,讓我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一種親切感和真實感。這本書讓我覺得,語言的學習是一場永無止境的探索,而這本書就是我探索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嚮導。
评分這本書簡直是語言愛好者的寶藏!作為一名對粵語和普通話都有濃厚興趣的人,我一直苦於找不到一本能夠係統梳理兩者之間細微差彆的書籍。這本書恰好填補瞭我的空白。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詞匯,而是深入剖析瞭那些形近或音近,但在意思上卻截然不同,甚至有時會産生啼笑皆非誤解的詞語對。書中通過大量的例句和生動的解釋,讓我清晰地看到瞭粵語在口語錶達上的獨特韻味,以及普通話在規範和嚴謹上的考究。例如,書中對“食”(吃)和“食”(喂養)的區分,以及“講”(說)和“講”(指責)的不同用法,都讓我豁然開朗。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還穿插瞭一些文化背景的介紹,解釋瞭這些詞語差異是如何在曆史發展和地域文化中形成的。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語言探險,每一次翻頁都充滿瞭發現的樂趣。它不僅提升瞭我對兩種語言的理解,更讓我對語言的魅力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我非常期待書中更多的內容,希望能看到更多有趣的詞語對被發掘和解析。
评分我一直覺得,語言的學習不僅僅是背誦單詞和語法,更在於體會其內在的靈魂和生命力。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以一種非常“生活化”的方式,將粵語和普通話中那些容易混淆,但卻能反映齣文化差異的詞語呈現在讀者麵前。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關於“走”這個字在粵語和普通話中的不同用法。在粵語裏,“走”可以錶示“離開”、“跑步”甚至“壞掉”,而普通話中的“走”則相對更單一。書中的對比和解釋,讓我頓時明白瞭為什麼有時候會因為一個簡單的“走”字而産生溝通上的隔閡。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沒有枯燥的說教,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例子,將語言的細微之處展現得淋灕盡緻。它讓我意識到,語言不僅僅是工具,更是承載著情感、文化和思維方式的載體。閱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語言的萬花筒中,每一種色彩都閃爍著獨特的光芒。這對於我這樣一個熱愛文字、追求深度閱讀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次精神上的盛宴。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纔真正理解瞭什麼叫做“同聲異義,異聲同義”。作為一名對漢語方言有著濃厚興趣的愛好者,我一直對粵語的獨特魅力深感著迷,但苦於找不到一本能夠係統地梳理粵普詞語差異的書籍。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它以一種非常係統化、邏輯化的方式,將那些容易混淆的粵普詞語對進行對比和解析。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食”和“吃”的辨析,以及“手”在粵語中更廣泛的應用。作者不僅列舉瞭大量的例句,還深入淺齣地解釋瞭詞語背後的文化和曆史原因。這種深入的剖析,讓我不僅僅是在記憶詞匯,而是在真正理解語言的根源。這本書讓我對粵語和普通話的認識達到瞭一個新的高度,也讓我對漢語的多樣性有瞭更深刻的敬畏。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這本書後續的內容,希望能有更多精彩的詞語對被發掘和解讀。
评分我一直認為,語言是連接不同文化、不同思維方式的橋梁。這本書,就是這樣一座精緻而堅實的橋梁。它以一種極其細膩而又生動的方式,將粵語和普通話中那些容易讓人産生誤解的詞語進行對比分析。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詞語引申義和習慣用法的講解。比如,粵語中“做”這個字,可以涵蓋很多普通話中“乾”、“處理”、“製造”等多種含義。這本書通過大量的實例,讓我清晰地看到瞭這種差異,也體會到瞭粵語在錶達上的簡潔和高效。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吸引人,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大眾的通俗易懂。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學習語言,更是在學習一種文化,一種思維方式。它讓我更加欣賞語言的豐富多彩,也更加期待能夠用更準確、更生動的語言去錶達自己。這本書絕對是我近期閱讀過的最令人驚喜的一本語言類書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