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小男孩在七月的海域意外失踪,他们究竟怎么了?难道真的离开这个世界了吗?这种「来不及长大就走了」的遗憾与伤痛,给了主角桑可警惕与反省的机会。在桑可不放弃希望,持续搜寻这两个好朋友的过程当中,他一面止痛疗伤,一面在回忆里不断自我反省,恰好又适时遇上一名长者给予他指引,终于让桑可冲破迷惑、困顿与徬徨之网,成功的找到自我,变得更为成熟稳重,更加勇敢独立,坚毅的展翅飞翔,迈向光明的人生旅程。
桑可飞上天 08
鬼月出征 15
留名英雄榜 31
藏宝图暗藏玄机 42
有人落海了 54
疑云重重 65
泰山过河 77
是谁在碉堡里? 90
篮球滚进碉堡 103
救援总动员 118
灯塔里的祕密 134
附录一:《蓝天灯塔》想一想 151
附录二:《蓝天灯塔》导读 153
代作者序
罐头水蜜桃 李潼长子赖以诚
据说人们在成年之后,会逐渐淡忘掉自己童稚年代的大小记忆,但是这些记忆却在年老之后一一浮现;愈接近生命的尽头,却也愈接近出生的起点。其实这不无道理,生活的忙碌与世俗的繁杂,当一个人能够理所当然的处理水电、瓦斯、年年定检,了解扣缴凭单与种种强制不强制的保险……我们不能怪他开始遗失童稚的记忆。但有一些幼年美好小事,我却常常复习,以免忘失——关于我的父亲。
有一种桶形铁皮的,外围圈着狮牌贴纸的水蜜桃罐头,里面塞着四五片半球状、完美的水蜜桃果肉。果肉明黄亮泽,核桃被去除后留下的凹陷,光滑无迹,水蜜桃浸泡的透心软烂,其中还充填着无色甜腻的果糖浆水,铁锈味特重。但当时两岁的我极爱。我记得人生中第一次尝到这种极尽香甜的食物,是我跟父亲共享的。
这让我意识到原来美好的事物,往往出现在尖锐的危险之后。当我初次见到父亲使用开罐器一锄一锄轧破坚硬铁罐,锋利的刀缘进出,细小尖锐的月牙形铁片边缘逐渐卷起,心里害怕极了;刀锋铁片的摩擦居然还夹带糖水溢出。夏日午后穿着汗衫的父亲,仔细的掘开罐盖,用铁汤匙挖出一片厚实巨大的果肉(夹带着我惊喜的高唿。)切成小块,父子俩一人一口,笑着吃。
这种突破危险获得甜蜜的成就,让人极为满足,后来这成为我生命中的一种原形。
当时的父亲仍在学校服务,我每几日便要与他去学校。他在忙的时候,我便在狭小的办公室待着。我爬到桌上玩弄各式绘图器具,状似卡通鲸鱼的图尺、倾斜的画台、丝线钓挂的铅垂以及各式尺寸的刀笔。看窗外操场足球队的练习;看下课穿过走廊的学生;看中庭假山假水,还有一棵大榕树。之后不过数年,父亲开始专职写作,我们搬家。
当时父亲已积极参加国内各大文学奖征文比赛,楼梯间的墙上逐渐钉上一张张奖牌,桑可与阿邦的故事,遥控飞机比赛、林场大火、跆拳道教练与野外求生训练营……少年们种种的历险与成长,原来都有甜蜜的代价,值得!父亲每日早晚坐在二楼靠窗的藤椅,翻飞的稿纸,油亮的玉石纸镇。人物、情节、场景与主题轮转,月亮太阳,少年们的故事就一字一字写了下来。
父亲爱山爱海,孩童更爱。我自从看过海的辽阔,似无止境的沙滩(看过沙滩谁还会眷恋幼稚园的沙坑?),在海水泡沫中打滚的清凉,我便经常缠着父亲要去海边。一日父亲被我拗得可以了,分明是炎炎夏日的大中午,我仍坚持要去沙滩上玩。我不曾想过正午的沙已被日头烘烤得异常烫热,赤脚冲向海边,热滚的白沙让我哇哇大叫,跳着跑了一圈便蹦上机车。离开海边,我没看到海,沮丧得一路不语,努力的想明白什么。父亲也没说什么,让我想明白。
父亲给我很多机会让我去试验与体会,给我很多时间思考。从小阅读父亲的作品一本一本,少年们的经历与成长,逐一加入我的生命,再次变成我生命的原形。父亲辞世数年了,我以为我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种种沮丧与美好的关系,等思考完了,我会明白。在我实习的中学,中午批改着学生的考卷。一旁年轻的国文老师突然问起:「你想念你父亲吗?」我心里转了好几圈,说:「是。」她笑了笑说:「等你一日成为父亲,你会更想念他!」
我似乎听懂些什么了。
真实人生的勇健与奋进,是否如同故事中少年们的历险,都有美好的成果,其实无法明白。生命原形的套用与世事的变化当真难以言喻。但是父亲留给我童小的记忆,我却时时复习,以免忘去——再次阅读咀嚼《蓝天灯塔》,让我更加思念父亲,思念从夏天的冰箱中取出凝结水露的铁罐,果肉的黄;午后日光的黄;水蜜桃的甜,那种突破刀锋铁片流溢出来的甜啊,唉。
(本文作者为「种籽发芽」作文∕正音教室负责人)
导读
《蓝天灯塔》导读 陈肇宜
如果有人问我要怎样写小说,我会请他从李潼的《蓝天灯塔》找答案;如果有读者要我教他如何欣赏小说,我会把《蓝天灯塔》交到他的手里;如果有为人父母或师长者,对青少年的「管教」问题感到困惑时,只要仔细看完《蓝天灯塔》,也必定能有所领悟。当然,我更乐于把这本小说推荐给青春期的朋友阅读,因为它是一本能启迪人心、释疑解惑并增长智慧的杰作。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李潼如何在这本书里精雕细琢,创造出一颗瑰丽的文学宝石。
一、令人折服的悬疑布局与延续悬疑的情节铺陈
小说家善于利用精采情节的布局,以明显或隐晦的方式,将他所关注的某些社会现象或议题呈现在读者面前,并借由寓意深远的主题来表达自己的见解,进而引起读者共鸣,达到感动人心与净化性灵的目的。因此,如果说情节是小说的灵魂,一点也不为过。
重点是,要用什么方式来处理情节,以达到扩展小说格局并提升文学价值的目的?
答案当然是──高明的情节布局与铺陈技巧了!
放风筝不稀奇,当风筝把四十五公斤重的少年拉上天,甚至消失无踪时,就足以震撼人心了。《蓝天灯塔》的情节便以这样的高潮展开序幕,短短不到三百字的生动描述,就彷彿耸动的新闻标题,把读者的神魂全勾引出来了。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作者运用完「将最精采的部分放在最前面」的新闻写作法则,来诱发读者的阅读兴致后,竟卖起关子开始话说从头,把读者亟欲知道结局的好奇心搔得痒痒的,想不继续读下去都不行了,这就是「悬疑」的魅力所在!
喜欢钓鱼的人都知道,大鱼上钩不见得能顺利钓上来,还得在收放线之间来回周旋好几趟,才能将鱼儿顺利制伏。李潼是不是钓鱼高手不得而知,但绝对是勾魂专家。在全知叙述观点的倒叙过程中,他灵活运用人物之间的冲突以及时空交错的小插曲,一方面丰富情节,一方面延续悬疑效果,硬是让读者的神魂像紧紧咬住鱼饵不放的鱼儿,心甘情愿的被收服了。
二、成功的型塑人物性格
《蓝天灯塔》的主要人物不多,其中桑可、阿邦和姜艾谦都是李潼的另一本小说《银光幕后》里的重要角色(请参阅小兵版本后面的导读,里面对阿邦和姜艾谦的性格稍有着墨)。在这本小说里,作者将人物性格的型塑重心放在主角桑可身上。
从参加夏令营开始,桑可的言行举止就陆续表现出自以为是、喜欢挑战权威和大人等等叛逆的个性;但在做人处事方面,他坚持自己的想法和主张,也处处显露勇敢、机智等等优良的特质。最奇特的是,他的偏差行为往往隐藏着善良的本性,并在逞强好胜的种种言行之后,能够自我省思。
作者不厌其烦的强调桑可这种矛盾性格,其实经过精心设计,而且具有对比的用意。他要让读者先对桑可留下不好的印象,然后扭转干坤,让读者对桑可的本质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而祖父的角色就是担任扭转干坤的枢纽。
在桑可对祖父的回忆里,祖孙之间如哥儿们般的浓郁亲情,明白显示祖父的骤逝阻断了桑可心灵的成长与智慧的启蒙,并将桑可的矛盾性格与偏差行为全部合理化了。于是我们开始同情桑可,并逐渐认同且欣然接纳他的一切好与坏。就这样,我们不知不觉的跟随桑可止痛疗伤,并从不断的反省中一一冲破迷惑、困顿与徬徨之网,成功的找到自我。
三、象征、寓意与主题
在这本小说里,作者透过种种象征与寓意来表现主题的痕迹相当明显,而且都颇具巧思。现列举其中较明确者说明如下:
其一,「小金刚夏令营」过五关的野外求生训练,可视为成长过程的缩影,和小说主题相唿应。而能够在英雄榜上留名,象征孩子从不懂事的「小朋友」变为成熟稳重的「青年朋友」。
其二,桑可坚持要用「独立岩」取代椰子树,当作营地的精神堡垒。「独立」代表个人身心的成熟,也有脱离父母羽翼长大成人的寓意。而桑可最后从自相矛盾、无病呻吟和愤世嫉俗中破茧而出,顿悟并接受成长必须经历阵痛的事实,进而找到人生方向的过程,不就是建立独立人格的必经之路?没错,「从成长困境中获得启蒙」就是这本小说的主题;而成为成熟稳重的「独立」个体,正是所有亟欲长大的「小朋友」所憧憬的目标,也是需要用耐心和虚心来学习的严肃课题。
其三,椰子树被郑虎指定为营地的精神堡垒。作者借姜艾谦和陈秀秀对椰子树「强壮」、「伟大」、「像灯塔」的赞叹词,以及树上结满果实,来隐喻大人对小孩制约式的期待价值观。因此,当桑可因精神堡垒的认同槓上郑虎时,想要挑战大人权威并要求独立自主的含意就显而易见了。
其四,桑可不愿攀爬独立岩,以致闯关前功尽弃,表面看来似乎是在耍性格,其实作者的用意在凸显桑可坚强外表下软弱的一面,并暗讽桑可真正面对「独立」挑战的犹豫心态,而他所以选择逃避,正是无知与不敢面对「成长必经挫折与阵痛」的懦弱表现。
其五,前后两只风筝都成功飞上天,小的五彩风筝赢得友谊,大的电鱼风筝意外成为桑可成功启蒙的媒介。作者用风筝飞上天来表现桑可亟欲长大(期待能像风筝一样飞翔)的焦虑心情,而破碎的风筝则是「成长必经挫折与阵痛」的隐喻。
其六,灯塔的功能在指引方向,并引导船只平安归航。因此作者让三位(桑可、小胖子和鬈发的)找不到生活方向的徬徨少年,戏剧性的在灯塔里会合,并一起接受青年作家林离世的启蒙,为他们指引迷津。这样的情节安排与圆满结局不但深具意涵,也颇有巧思和创意!
其七,三支飞镖与两度出现的三只海鸟,并非纯属数字上的巧合,而是作者意在言外的向读者透露「三位」少年「转大人」转得很辛苦,牢骚满腹的心态与处境。射在椰子树上的飞镖,代表他们对大人(尤其是父母)的制约期待充满愤怒与不满;三只觅食的海鸟则寓意更深远,不但有「自己找食物」的独立愿景,也暗示成长之路将会十分辛苦,当然更有展翅自由飞翔的象征意义。
其八,在海里游泳,篮球等同救生圈;因此作者安排小胖子和鬈发的把篮球藏在碉堡里当作跷家线索,要大人用心去找,表现出长期对大人管教感到不满的少年,他们的内心其实非常渴望大人「用心」的协助与引导。
其九,登上灯塔高崖有三条途径:攀岩、顺着石阶便道拾级而上、乘着风筝飞上去。选择攀岩者代表个性莽撞,暗喻人生旅程(灯塔象征人生方向)难以避免的艰辛与困顿;拾级而上者代表行事风格平实稳重,按部就班的人生将会十分平顺;至于和桑可一样乘着风筝飞上去的人,一定具有冒险犯难的精神,然而跌得鼻青脸肿恐怕无法避免,但充满意外与惊喜的精采人生是可预期的。
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作者借由桑可成功获得启蒙的过程,为读者指引明确的成长途径,也预设各种人生的可能际遇,字里行间处处显露其用心良苦,值得读者深思。
四、成长的过程与启蒙者
「从成长困境中获得启蒙」是少年小说常见的主题,这类小说通常都会有智者担任启蒙者的角色,《蓝天灯塔》当然也不例外。祖父和桑可之间如朋友似兄弟的亲密关系,赋予祖父启蒙者的绝佳机会,而祖孙之间无所不谈,甚至青少年最渴望知道的两性问题,桑可都能在日常生活中轻易获得启蒙。可惜祖父的骤逝让桑可同时失去最知己的亲人和学习的典范,也让他从此陷入无助与徬徨的困境之中,只好以阴阳怪气的情绪和种种偏差行为来发洩心中的不满与苦闷。
经过一番跌跌撞撞之后,与桑可同病相怜的好朋友突然发生落水意外。这种「来不及长大就走了」的遗憾与伤痛,刚好给桑可警惕与反省的机会。他不但从混沌中逐渐清醒过来,也开始从心底承认自己的懦弱与无知,并尝试着要摸索出自己的人生方向。这时「智者」林离世出现了,他以自己的经验为例,解开桑可的心结,让三位急着要长大的少年走出迷雾,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
五、作者的角色扮演
李潼的作品蕴含丰富的情感,字里行间处处显露他恢弘的气度与胸襟,以及对善良人性的期盼与信赖。在《蓝天灯塔》这本小说里,他对青少年朋友的关爱之情尤其表露无遗。
曾当过水手的林离世是灯塔的守护者,也是肯努力、能吃苦又甘于寂寞的青年作家,这样的角色几乎是李潼年轻时的翻版。因此我们可以肯定的说,李潼很有说服力的扮演了「启蒙者」林离世的角色,为孩子指引迷津,也为《蓝天灯塔》画下完美的句点。
在现实生活里,李潼除了努力不懈的投入各类型的文学创作外,也时常受邀到处演讲,贡献自己的真知灼见,如此长期累积下来,终于为自己开拓出一片广阔富丽的天地。虽然如今哲人已离我们远去,但他奋斗不懈的精神与为数可观的传世名着,已经化为永恆的明灯,指引我们以坚定的步履,往光明的人生方向迈进。
读完《返乡潮》,心里像被什么轻轻地敲了一下,那种感觉,有点像小时候放风筝,线断了,眼睁睁看着风筝飘向远方,既失落,又带着一丝对自由的羡慕。这本书写得真细腻,作者把台湾社会转型期的种种挣扎和迷茫,透过几个小人物的命运展现出来,特别真实。我爷爷那辈也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从大陆来台湾,带着对未来的憧憬,也带着对故土的眷恋。书里那些老一辈的坚持和无奈,让我想起爷爷总是默默地在祠堂里烧香,眼神里充满了复杂的情绪。作者没有刻意去批判什么,也没有过度渲染什么,只是用一种平淡的笔触,把那个时代的缩影呈现出来。最让我感动的是,书里的人物,即使身处困境,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他们不是英雄,也不是圣人,只是普通人,但他们的故事却充满了力量。读完之后,我开始思考,我们这一代,应该如何面对台湾的未来,如何传承那些前辈留下的精神财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和迷茫。
评分《孤恋》这本书,我是在一个下雨的午后读完的。当时,我坐在阳台边,听着雨声,看着窗外的景色,心里充满了感伤。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关于背叛、关于救赎的故事。主角是一个被丈夫抛弃的女人,她独自一人带着孩子生活,在痛苦和绝望中挣扎。作者的文字细腻而深刻,把女主角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她既脆弱又坚强,既绝望又充满希望。书里那些关于爱情的描写,让我感触很深。爱情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充满了挑战和考验。有时候,我们会在爱情中受伤,会感到痛苦和失望。但是,我们不能放弃对爱情的追求,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现实,重新找回自我。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我们应该如何去爱?我们应该如何去珍惜?它不是一本轻松愉快的书,但它却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
评分《海边的咖啡馆》啊,这书简直就是一杯加了柠檬的冰咖啡,酸酸甜甜,清爽又带点苦涩。我平常不太爱看这种文青风的小说,觉得有点矫情,但这本书真的不一样。作者的文字功底太扎实了,用词精准,画面感强,读起来就像在看一场电影。故事发生在垦丁,那个海风吹拂、阳光灿烂的地方,让人感觉特别放松。书里描述的那些小细节,比如海浪的声音、咖啡的香气、夕阳的余晖,都写得栩栩如生,仿佛身临其境。主角是一个失恋的女孩,她来到垦丁,开了一家小小的咖啡馆,在那里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故事。她慢慢地学会了放下过去,重新找回自我。我觉得这本书写得特别好,因为它没有告诉你应该如何去爱,如何去生活,而是通过故事,让你自己去思考,去寻找答案。而且,书里的那些配角,也都很有血有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在努力地生活。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也变得更加勇敢和坚强了。
评分《蝉时雨》这本小说,我读了有好几遍,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受。它不像那些快节奏的都市小说,而是一部慢节奏的乡村小说。故事发生在嘉义的农村,讲述了一个关于成长、关于爱、关于离别的故事。作者的文字朴实而温暖,像一杯热茶,慢慢地渗透到你的心里。书里描述的那些乡村风光,那些淳朴的人情,那些古老的习俗,都让我感到亲切和怀念。我小时候也是在农村长大的,那时候的生活虽然清贫,但却充满了快乐。我们每天在田野里奔跑,在小溪里捉鱼,在树下乘凉,无忧无虑。书里那些人物的命运,让我感同身受。他们为了生活,辛勤劳作,为了家庭,默默奉献。他们虽然没有太多的物质财富,但却拥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台湾的乡村,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它不是一本轰轰烈烈的小说,但它却是一本触动心灵的小说。
评分《台北迷航》这本书,说实话,看完有点压抑。它不像其他台湾小说那样,充满着温情和浪漫,而是赤裸裸地揭示了台北这座城市的阴暗面。书里写的是一群在台北打拼的年轻人,他们迷茫、焦虑、孤独,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各种各样的妥协。作者的笔触犀利而冷酷,毫不留情地剖析了台湾社会的种种弊端,比如贫富差距、阶级固化、人际关系的虚伪等等。我自己在台北工作,深有体会。每天都在高楼大厦之间穿梭,看着那些光鲜亮丽的外表,却不知道背后隐藏着多少辛酸和无奈。书里那些人物的遭遇,让我感觉自己好像看到了另一个自己。他们渴望成功,渴望被认可,但却往往事与愿违。他们努力地奋斗,却发现自己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螺丝钉。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它不是一本让人感到愉悦的书,但它却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