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一個世界,是令人不滿足的……
一開始你以為這是一本神話傳說,但那幾可亂真的細緻插畫與生動描述會讓你把它當成史學方誌;而讀到最後你終會明白,它兩者都是,又都不是。
二十六則故事,描述瞭A-Z字母所構成的二十六個奇幻國度,從構思、取材、到繪製寫就,整部《歐赫貝奇幻地誌學》耗費瞭作者整整十年心血!《J-Q:從翠玉國到濟諾塔島》為地誌學三部麯的第二部。故事從翠玉國開始,走過五鬼臉崖、三香潟湖、黑暗之地……見識食人族的盛宴、地下戰士之傳奇、信天翁號的偵察行動……以及地誌學三部麯所圍繞的故事中心——歐赫貝島的傳說和神祕羊皮紙捲——母圖,也即將在二部麯現身。
扣人心弦的故事和細緻綿密的圖畫,將帶領著你深入一個個沙漠、城市、森林……一個個與我們所處之地相仿卻不盡相同的世界,一個個存在你我想像中的美麗國度。
對未知世界仍懷抱好奇與探險熱誠的朋友們,想像的國度已敞開大門迎接您的造訪,在時光的沉澱和精采的迴憶中,歡迎進入歐赫貝,來趟靜態的、紙上的旅行。
《歐赫貝奇幻地誌學》得奬記錄
1996年完成《A-I:從亞馬遜女戰士國到靛藍雙島》 
1998年第二部麯《J-Q:從翠玉國到濟諾塔島》誕生,得到許多青少年文學奬的肯定。   
1996年 週刊圖書金球奬。 
1997年 裏摩日十至十四歲優良圖書奬。 
1997年 法國第三頻道少年讀物奬。 
1997年 聖迪耶德佛斯爵青少年文學奬。 
1998年 波隆納青少年非虛構小說文學奬。 
1999年 伊甦丹最佳圖書奬。 
2000年  第三部麯《R-Z:從紅河流域到季佐特國》齣版 
作者簡介
「普拉斯對讀者實在太友善—他相信仍有發明、創造的空間,相信在這個冷酷、暴力且快速運轉的世界裏,還可能存在著近乎童稚的純真。」∕法蘭斯瓦.波(Fran?ois Bon,法知名作傢、評論傢)
法蘭斯瓦.普拉斯(Fran?ois Place)
齣生於1957年,在艾司田學校(Ecole Estienne)主修視覺傳達,並曾從事動畫創作。普拉斯熱愛閱讀各種曆史方誌、地圖、旅誌,《歐赫貝奇幻地誌學》花費他整整十年心血纔繪製完成,在法國境內及歐洲各地獲奬無數;其中幾則故事已另衍生齣單獨成冊的故事書。
普拉斯著作等身,其中有獨立的圖文作品,也常和其他作者閤作,插畫作品常見於伽裏瑪齣版社(Guides Gallimard)的許多青少年書籍中。著作中最為人稱道的,除《歐赫貝奇幻地誌學》之外,尚有描述民族探索曆程的圖文書《最後的巨人》(Les Derniers G?ants),該書榮獲十一項文學奬;以及甫獲得法國Montreuil 2007年書展齣版大奬的最新著作《戰爭中的女兒》(La fille des batailles)。
譯者簡介
陳太乙
國立中央大學法文係畢業。法國Tours大學法國現代文學碩士,法國Grenoble第三大學法語外語教學碩士暨語言學博士候選人。曾任中學及大學法文兼任講師。目前旅居歐洲,享受生活,歡喜讀書,快樂地當一名專職譯者。譯有:《祕密時光》、《貓的智慧》、《睡蓮方程式》、《幸福書──追求生命中的永恆喜悅》、《馬諦斯──揮灑絢麗色彩》、《偷臉》、《反骨──法國第一女律師的故事》、《消失的小王子:聖修伯裏的最後之旅》、《法國女魅力小百科》、《王者,席丹》等書。
J 翠玉國
翠玉國皇帝 宮廷占星傢 太陽鳥 紅鬆林 火球教 雪球教 漩渦僧 十竹河 五鬼臉嶺 神蜂巢 韓濤和焦廷的故事
K 寇拉卡國
庫卡路阿村 萬匹白雌馬節 地鼓 白牝 月亮山 孿生騎士 擂颱之王 卡德裏剋與祖母的故事
L 蓮花國
風暴 三香潟湖 百足城 花村 眾水之王 活水院 靜水院 狂草字體 蚊之鄉 雜念湖 芝諾.安博思的故事
M 曼陀羅山脈
瞭望塔 地圖繪製行動 國土部 曼陀羅君主 恐懼癥 雙心巫師 曼陀羅草 地下戰士之傳奇 尼丹.帕夏的故事
N 尼蘭達王朝
納吉安和惹妮妲 納利巴和阿麗莎德 王室婚禮 馬林迪國王的長頸鹿 中間島 南加丁的誕生 兩省戰爭 王子的流亡 納利巴恐怖的結局
O 歐赫貝島
祕密探險 地理邪派審判庭 盲人行會 宇宙誌學院 彩繪室裏的女地圖繪製師 薄霧之河 黑暗之地 歐赫德流士鳥 母圖 磁石 歐赫德流士的故事 P 石族沙漠
沙漠之行 長城計畫 丈量土地的奴隸 三十二頭像 巨龜 冰雹暴雨 乳酪項鍊 石族圖書館 掘地鵜鶘 寇斯瑪的故事
Q 濟諾塔島
異常信號 信天翁號之偵察行動 風平浪靜 叛變 激戰 食人族的盛宴 聖園 老嫗們 孔雀樹 火山口 濟諾塔之殉祭 布瑞博剋船長的故事
中文版序
這部想像地誌集的起源是一幅字母圖。在這幅圖畫上有二十六個字母,每一個都以地圖的型態呈現。其中幾張圖的靈感得自中古世紀的地圖,你能從上麵看到城市、樹木、船隻及魚群在海洋裏遨遊。
另有一些圖則近似啓濛時代的地圖,比較專業,但仍附有插畫。還有一些參考美洲「新大陸」的地圖,那上麵有著一個頭戴羽飾的印地安人。其他的圖上則可見群山聳立,宛如某些中國地圖上呈現的模樣。
這些字母地圖各隻有邊長五、六公分大小。二十六張地圖凝聚成一幅圖案。
漸漸地,我産生瞭一個念頭,想讓這個夢想更有深度,並以閱讀過的各種遊記來豐富它,將自己沉浸於人類既美妙又駭人的多元文明中,將這幅圖案製成一本地圖集,並加上故事。
當然,實現這個夢想花瞭我不少時間,計畫終於完成時,好幾個年頭已經過去。整件計畫從構思到結束鋪陳瞭十年左右,而這套地誌集的每一冊書都是我花費兩年心力撰寫繪製之成果。
如今,看它自己也踏上旅程,與彆國語言相遇,我感到十分幸福,心中有點擔心,卻也非常驕傲。
  對於這次的版本,我真的迫不及待,因為中文世界博大精深。我知道,詩歌,尤其是以中文寫成的詩歌,幾乎是讓翻譯束手無策的境界:中文詩所能蘊含的意義實在太多重。而我雖然是門外漢,書法傢以毛筆輕掠紙張那精湛的書寫技巧仍讓我深深著迷。 
我希望這些故事及圖像能為中文讀者帶來驚喜與新奇,並從中尋得作夢和幻想的題材。 
導讀
奇幻,是想像的泉源 南方朔
「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對地圖滿懷熱情,我會看著南美、非洲、澳洲的地圖,一看就看好幾個小時,並在那種探索的榮光裏完全失去瞭自我。那個時候,我認為在大地上有許多蒼蒼莽莽的空間,看著地圖就等於是一種邀訪,我會用手指著地圖說:『長大以後,我要去那裏。』」 ∕康拉德(Joseph Conrad, 1857-1924),《黑暗之心》
對於這部天馬行空、意興遄飛,充滿瞭奇想、童趣,彷彿到神話國度漫遊,又好像是在不可思議的幻域旅行的華麗著作《歐赫貝奇幻地誌學》,任何導讀或介紹似乎都顯得多餘。尤其是作者普拉斯那些讓人迴想起西方中古世界精妙風俗繪本的圖畫,更是讓人嘆為觀止,這是部美麗豪華之書,讓人讀瞭後感覺到自如小飛俠彼得潘率同眾傢小精靈在神妙異境中快樂地飛行,所見所聞都是一幕幕的驚奇!
對於這種讓想像狂奔,讓異想恣放的著作,任何導讀或介紹都會落入言詮,反而成瞭不必要的包袱,但卻可以做延伸性的導覽,讓我們進入人類文明發展的軌跡,去思考更大的創意和可能性。
從「這裏」指到「那裏」,想像和期望隨之發生
今天我們所說的「地理」(Geography)、「地質」(Geology)、「地誌風土」(Topography)、「地圖」(Map)、「地圖集」(Atlas),其實乃是長期發展分化後的結果,在人類文化持續啓濛的過程裏,人們對外在世界一直有著一種「善意的好奇」。正因為對土地山川、湖海洋泊,以及在其中活動的人群充滿瞭好奇與想像,我們遂從早期的敘述圖繪裏開展齣今天的局麵。好奇、想像、嚮往,乃是推動變化的巨輪,而我們都在其中。英國文豪康拉德在他所寫的名著—《黑暗之心》裏,就藉著主角馬羅的口,說齣瞭這麼一段話:
「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對地圖滿懷熱情,我會看著南美、非洲、澳洲的地圖,一看就看好幾個小時,並在那種探索的榮光裏完全失去瞭自我。那個時候,我認為在大地上有許多蒼蒼莽莽的空間,看著地圖就等於是一種邀訪,我會用手指著地圖說:『長大以後,我要去那裏。』」
康拉德的這段話,實在非常值得玩味體會。世界上的每個人都不可能不用到地圖。從最簡單的畫齣我們和鄰裏的關係;從「這裏」到「那裏」的路徑,我們都會用到地圖這種示意的錶達方式。到瞭現在,我們開車,已有最新的衛星定位係統當地圖指引。地圖是一種示意、一種指引、一種目標,甚至是一種想像的標的,有瞭地圖,我們纔可以經由對比而知道我在哪裏,以及我可以到哪裏去讓我的想像得以發揮。地圖是想像和期望的發生之地。
用地圖記錄的曆史—世界、想像與宇宙觀
今天全世界最大的地圖收藏是美國國會圖書館的「地理和地圖部」,計蒐地圖四百六十萬張、地圖集六萬冊、地球儀三百個,其規模之大,真是漪歟盛哉!
人類畫地圖,它的曆史大概與人類存在同樣長久。美國地圖專傢威爾佛(John Noble Wilford)曾寫瞭一本《製圖人》(The Mapmakers)。書中前兩章就對古代以鑄刻、銅版、泥版、絲帛、實物所製的地圖做瞭很詳盡的敘述,中國在紀元前一韆年就已有瞭很清楚的地圖概念,紀元前四世紀的墓葬銅版、紀元前二世紀的墓葬絲帛,皆已記載很準確的地圖,對方位、道裏、數字、象徵符號及風俗傳奇有詳細的繪製。由中東伊拉剋北部魯齊(Nuzi)地區齣土的紀元前二韆三百年的泥版地圖,則可看到農莊、畜牧等的圖像。而巴比倫時代則有泥版的世界地圖,可供體會當時人們的世界、想像、甚或人們的宇宙觀。而同樣生動有趣的,則是早期的人們各有各的地理空間示意錶達方式。歐洲人尚未抵達南太平洋之前,馬紹爾群島住民會用棍棒、木桿、貝殼、珊瑚等實物來製作地圖,標示齣山川、島嶼、船隻、潮汐海浪;前哥倫布的墨西哥,是用足跡來示意道路的;早期的愛斯基摩人會在象牙上刻齣很精確的海岸地形。凡此種種,都顯示齣示意地圖的曆史悠久,成就輝煌。
在點綫構成的世界中,用好奇開啓慧眼
我一嚮對中國古地圖和地誌風土插繪情有獨鍾。中國古代地圖與古代文字相同,都被賦予象徵上的重要性,藏在深宮祕府;它是官署權力的象徵,我曾見過古代知府縣令親自用的摺疊絹帛地圖,裝幀華麗,阡陌界域縱橫,自有山川景象;我還看過日本幕府時代掛在長官辦公室的大幅浮世繪地圖,不但精美無比,而且地誌風物都在其中,每一幅都已昂貴到數十萬美元甚或百萬美元。而更讓人喜歡的,其實是歐洲中古世紀那些集寫真、想像、風物、藝術於一體的地圖。農作、狩獵、工商、古堡、戰爭、珍禽異獸,甚至神話傳說,都被繪製到地圖之上。對古代考誌不太陌生的人,將會發現到清代乾隆年間編纂的《四庫全書》裏《皇清職貢圖》裏對中國各地族民的形貌裝束就有钜細靡遺的圖繪,在《神輿圖說》這部談論世界地理的著作裏,也早已包括獨角獸、犀牛、大蜥蜴、巨鰐、蜂鳥、人魚,以及除瞭金字塔外,現在早已消失掉的世界七大奇觀的圖繪。
因此,用點綫或圖繪來呈現世界,跟用文字敘述來呈現世界相同,它既可以是個力求寫實的領域,但同時也可以是個想像的領域。我最近剛讀完英國作傢溫契斯特(Simon Winchester)所寫的《改變世界的地圖》,這是本敘述地質地圖大師史密斯(William Smith,1769-1839)創意但又坎坷一生的故事,這個當測量小弟齣身的工程師,根據它的觀察、想像和創意,把地圖的觀念用來繪製地質圖;他一生坎坷、沒有地位,甚至還因破産而坐過牢,但他的成就到瞭最後終於獲得肯定,開創瞭化石古生物及地質這個新領域。史密斯由地圖觀念齣發而開創瞭地質地圖這個新方嚮,在人類對自然的理解上,真是豐功偉業!
因此,地圖是有大用的。它可以延伸齣一般地圖、地質、水文、岩石土壤、氣象、曆史、戰爭、宗教、種族等各式各樣的實用地圖,同時我們也可以把地圖當做一個想像的媒介,去馳騁我們的夢境、我們的想像,像這套奇幻地誌學一樣,去恢復我們久已消失的對世界、對人類的好奇。隻要好奇,我們就可以打開慧眼,看到不同的未來。
近年來「奇幻」當道,而論及地理地誌上的奇幻,義大利文豪卡爾維諾所著的《看不見的城市》無疑是部把地誌當做文明寓意來發揮的傑作。卡爾維諾所敘述的城市都是一個個傢徽,並以之組成瞭一個文明的意義叢林。由此已可看齣,以地誌風土做為意義探索的泉源、做為人類可能性的想像空間,是大可發揮的一種錶現方式;而普拉斯的《歐赫貝奇幻地誌學》即是這種錶現方式的另一個高峰!
地理和地誌風土是個奇幻想像的領域,在閱讀和撫摸其文字和圖繪的同時,也讓我們的好奇與想像隨之恣意奔放吧!
推薦文
旅行窮盡處 詹宏誌
旅行窮盡處,幻想啓程時。 
當真實世界探索已完,想像世界就要讓我們繼續前進, 
「科幻小說」的起點應做如是觀,「想像地誌學」也應做如是觀。 
因為,隻有一個世界,是令人不滿足的…… 
已經很長的時間,我一直覺得(或者說是「疑心」可能還精確一些),法國作傢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 1828-1905)把他的係列科幻小說作品統稱為「不尋常的旅行」(Les voyages extraordinaires),這名稱當中其實是藏有深意與綫索的(雖然這可能是他的齣版傢Pierre-Jules Hetzel取的,但概念背景還是一樣值得我們追究)。
凡爾納的第一本小說是《熱氣球上五星期》(Five Weeks in a Balloon, 1863),那是一個用熱氣球探險非洲的故事,充滿瞭科技上的想像(搭熱氣球在空中旅行)和地理上的細節(他描寫的地理細節總是準確無比,但他的地理知識全是書本上閱讀得來的),這兩個特徵後來一再齣現在凡爾納的小說之中。
這部小說和後來的《環遊世界八十天》(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y Days, 1872),都是凡爾納心目中的「地理小說」,也就是有著「事實存在的世界」供小說中的角色去遊曆與探險,但他另外的小說所遊曆的,有的就是完全創作齣來的。
我指的當然就是像凡爾納最受歡迎的幾部想像小說,像《地心曆險記》(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1864)、《從地球到月球》(From the Earth to the Moon, 1865) 和《海底兩萬裏格》(Twenty Thousand Leagues Under the Sea, 1869)之類最膾炙人口的作品,也是奠定現代科幻小說創作基礎的作品。這些故事裏的地形地貌,或者所謂的「地誌」(topography),不管說的是地心世界、海底世界,或者是還未被人類探索過的月球環境,則完全是憑空虛構的。
  想像不存在的「地理」,對創作者的意義究竟在那裏?而這些虛構故事一齣版就洛陽紙貴,對讀者的吸引力又是來自何者呢?人們為什麼會對這些「烏何有之鄉」感到興趣呢? 
讓我們先迴頭想想「旅行文學」的魅力吧。 
「……我們接下來要穿越廣漠的吉爾吉斯大草原,它的範圍在裏海、鹹海、烏拉河和額爾濟斯河之間,草原上孕育許多野狼、狐狸、羚羊和野兔。吉爾吉斯的遊牧民族趕著牲口在大草原上逐水草而居,他們搭建黑色如蜂巢狀的毛氈帳篷,也在流入鹽湖的眾多小溪畔搭建蘆葦帳篷。一個稱得上富裕的吉爾吉斯人通常擁有三韆頭綿羊和五百匹馬,一八五四年俄國人徵服這部分大草原時曾興建過一些碉堡,至今仍有少數軍隊戍守……」
上麵這段文字是我從瑞典籍大探險傢斯文.赫定(Sven Hedin, 1865-1952)的自傳《我的探險生涯》(My Life as an Explorer, 1925)裏隨手摘齣來的,那是赫定探險中亞、從俄羅斯草原嚮南正要進入中國新疆的一段旅程,章名叫《兩韆哩馬車之旅》,它代錶的是旅行文學中常見而近乎標準的一種敘述語氣。它圖像化的描述展開瞭一個充滿「異國情調」的景緻,又佐以一種帶著知識權威的「科學語匯」(三韆頭羊和五百匹馬,以及河流名稱和曆史年份),這些敘述建構瞭一個難以想像卻又「真實的」世界。
這樣的口氣有時候會突然轉為高度的驚悚性和戲劇性:「這一切都在瞬間發生,眼看馬車橫衝直撞,我死命把身體緊靠著車篷右側,這當口馬匹全速嚮右轉,馬車在三呎深的河裏顛簸,由於衝力太猛,車篷頓時摔裂成片;前導的兩匹馬跌倒,繮繩雜亂地纏繞在牠們身上,差點慘遭溺斃。」對不曾身曆其境的讀者而言,這些緊張刺激的敘述足以讓人讀得血液沸騰,心跳狂飆,既恨不得參與其中的英雄行動,又慶幸不必身曆其險境。但閱讀本來就是一種「替代性」的經驗,你讀得心髒猛拍,又讀得汗流浹背,感覺上好像已經親身經曆瞭大冒險的行動。
何況旅行文學偶而還會齣現平凡真實人生中做夢也難以想像的奇緣奇遇,像刻意設計來滿足我們對異國、富裕、刺激又不受傷的幻想與願望;齣自真實旅行傢之口的故事非夢中之物,而是夢想成真,隻是由彆人「實現」,我們在一旁窺看而已。但這就是「探險與旅行」這樣的文類為讀者大眾所接受的「心理基礎」瞭…………
「旅行與探險」的各種書寫在十九世紀後葉受到廣大的歡迎,這個現象一直持續到至少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而旅行傢與探險傢的超高人氣,使他們看起來幾乎就像是今日的搖滾樂歌手或運動明星,斯文.赫定正是最後一代的這種文化明星。美國總統羅斯福第一次被彆人介紹到斯文.赫定時的反應和今日一位中學少女上車發現臨座乘客是周傑倫沒有兩樣。
「探險時代」是何時結束的?英國探險傢兼旅行史傢波西.賽剋斯(Sir Percy Sykes, 1867-1945)寫下他著名的《探險史》(A History of Exploration, 1934)時,在他心目中,探險時代早已經結束瞭。因為在到達北極、南極之後,地球上已經再沒有更高價值的「地理目標」讓探險傢去追求瞭,從此之後,隻有地錶上的細節可供專傢們去測量、描繪,那種讓探險傢冒險馳騁、犯難摸索的空白之地已經是不存在瞭。
雖然大詩人但尼生(Lord Alfred Tennyson, 1809-1892)有詩句說:「世界苦多,人生苦短。」(too many worlds, too little time.)然而對探險傢而言,恐怕有「世界苦少」之嘆。特彆是經過群雄並起的十八、十九世紀,探險活動已經難以找到有意義的標地,所剩的幾個顯著目標像北極、南極、和喜瑪拉雅山,已經演變成「國際競賽」,而不再是心智與毅力的自我考驗瞭。
在凡爾納的科幻小說齣現以前,這個處境已經愈來愈明顯。大體上,世界的基本麵貌,已經在人類知識的掌握之中。想想看,如果不是大緻上已經知道地球上的地理分佈與各國風情,你又怎麼寫得齣《環遊世界八十天》呢?而如果這些知識不是已經普遍為一般人所熟知,你又怎麼能把小說讀得津津有味呢?
如果《環遊世界八十天》小說的齣現,代錶瞭「世界地理知識」已經在作者與讀者之間成為一種溝通基礎,這可以倒過來說明瞭真實世界探索的終結,旅行是已經來到窮盡之處瞭。
但旅行窮盡處,正是幻想啓程之時。真實的探險遊記,對我們這些未曾啓程的閱讀者,不也是提供瞭幻想與作夢的靈感嗎?
是的,當世界混沌未明,充滿神祕,勇敢的探索者為我們「發現」更多的世界;但當世界已經明朗苦少,仍然有勇敢的書房夢遊者為我們「創造」更多的世界。這也許就是科幻小說的由來吧?
「六月十九日,約有一哩路,一冰島哩,我們完全走在火山溶岩地麵,這種地麵在當地被稱做『賀倫』(hraun)。溶岩上的皺摺像繩索一樣,有時舒展,有時捲麯,還有好大一片溶岩就垂掛在附近的山上,見證瞭這些熄火山昔日的猛烈。即使是現在,我們也還隨處看得到地底熱泉冒齣的蒸汽……」
這段口氣、結構、風格都與「旅行敘述」相似的文字,實際上是來自凡爾納的《地心曆險記》,一部所謂的「科幻小說」作品,也就是「純屬虛構」的意思,但為什麼它的敘述文體和旅行探險文學如此相像?
事實上,這一段文字所記錄的景觀現象,全部都是事實。
這本小說的大部分用旅行敘述的文體寫成(除瞭開場發現古老羊皮紙祕密的部分,那是用類似推理小說的敘述方法寫成),並且加註瞭日期,雖然通過某一位主角的主觀觀點寫成,口氣卻傾嚮於科學觀察般的冷靜客觀。旅行的前半段(從德國漢堡經丹麥到冰島,一直到瞭位於北緯六十五度、高度一韆五百公尺的斯耐弗火山),完全是「真的」(都有真實的依據);但從火山口往下,前往地心的路上,想像的成份逐步增加(一開始關於地層的描述,也都是有地質學依據的),直到穿過岩層,來到完全想像的地域……
從火山口前往地心的路程,也真的是「初極狹,纔通人」,走瞭一段時間,就「豁然開朗」。博學而急躁的德國科學傢李登布羅剋和侄子助手艾剋索、嚮導漢斯深入到瞭地心世界,那裏不但空間廣大,上有天空(或者一種天花闆式的圓頂蓋,畢竟他們是在地底呀),下有芳草地,還有各種稀珍動物和植物。他們還撞見一片一望無際的大海(這真是名符實的「地中海」瞭),做瞭一艘木筏之後,他們就「乘桴浮於海」瞭……
他們當然還要曆經許多冒險,看見許多不可思議的景觀,纔要以奇特的方式迴到地球錶麵,我在這裏不能細說瞭。但也許我們已經都看齣來,凡爾納使「幻想」變得可信的方法,是讓它「真幻交揉」。前麵的描述都是真的,像個科學考察者的日記一樣,在某月某日之後,小說就走齣真實地理的邊境,走進幻想的偉大世界。那一條邊境綫隱而不顯,讀者是不易察覺的,由真入幻的過程自然流暢,或者可以說,你是在真實的「催眠」之下緩緩進入幻想的甜美「夢鄉」。利用真實細節堆砌起信賴感,最後要你不知不覺相信摻入的虛構成份,這種寫作技巧從《魯賓遜漂流記》(The Life and Adventures of Robinson Crusoe, 1719)以來,就是很多作傢所擅長的瞭。
這種「假的旅行文學」延續瞭「旅行文學」的閱讀興趣與熱情,也正是因為真實的旅行探險已經來到「山窮水盡疑無路」的地步,作傢筆鋒一轉,把你帶進「初極狹,纔通人」的地底通道,你纔發現原來地底下「柳暗花明又一村」,真實世界苦少,幻想世界的探索卻還沒真正開始呢。
旅行就是想像,想像就是旅行。
旅行與探險敘述之所以迷人,正因為它所敘及的地理麵貌與風土人情是如此的遙遠、怪異、不像真實;或者應該說,它太不像聆聽者自己熟悉的世界,閱讀經驗本身就洋溢著想像(或不可想像)的色彩,更能激發閱讀者對自身世界無限可能的想像。因為,閱讀者一麵對新奇事物嘖嘖稱奇,一麵也不免陷入思索,世上如果真有奇特的人種、文化或文明如斯者,那就意味著我們人生的另一種可能也就像這樣。異文化有時候就是新選擇(不然為什麼有考察或觀摩的旅行呢),一種與我們自身世界的「對照性」,我們的人生也因而就隱藏瞭一種新選擇(顯然我們既有的人生並不是唯一的選擇)。
當然,異地理與異文化之所以為「異」,就像東晉郭璞注《山海經》時所說的:「物不自異,待我而後異,異果在我,非物異也。」但物又為什麼會因我而異?那是因為「人之所知,莫若其所不知」(我們不知道的事比知道的大得太多瞭,這是莊子的話);而人所不知之事,有時也有身處地理的限製,北方遊牧民族看到粗麻,不知道可以織布;南方越人看到羊毛,不知道可以織毯(「夫鬍人見黂,不知其可以為布也;越人見毳,不知其可以為旃也」),都是缺乏「在地經驗」的緣故;「夫翫所習見而奇所希聞,此人情之常蔽也」,又有什麼奇怪呢?
「想像的旅行」也完全具備這種特質,它有時候還更遙遠、也更怪異,與我們自身世界的對比更強烈。它雖是想像與虛構,但從旅行文學的閱讀經驗延伸來看,它隻不過更像是「行走到更遙遠的地方」。和真實的旅行文學一樣,它也提供瞭另一個世界的經驗、另一種文明樣態、另一套文化價值、另一種生活方式,甚至是另一組全然更新的視覺經驗(眼前的風景與生態是不同的,相處的民族服飾與風俗是不同的,建築是不同的,連廟宇的型式與崇拜的神祗都是不同的…),和旅行所見一樣,它也提供瞭我們人生的另種新選擇。
從旅行文學得到啓發的創作不限於「科幻小說」,另一些無意於「科」、隻在意「幻」的作品,也值得一提。譬如就拿每個小孩都愛讀的《魯賓遜漂流記》來說吧,這是英國作傢狄福(Daniel Defoe, 1661-1731)初試小說創作的經典之作(他寫第一部小說時已經五十八歲瞭),這當然也是「想像的旅行」的代錶作。
狄福的寫作策略是使故事盡可能像真的,甚至初次齣版時也署名「由魯賓遜.剋魯梭本人所撰寫」;書中所述是第一人稱口吻,句子淺白曉易,加上許多描繪細節真實無比,是史上第一部發展齣「寫實」技巧的小說。小說傢吳爾芙(Virginia Wolfe, 1882-1941)曾說,長大後發現原來《魯賓遜漂流記》有一個「作者」(而不是魯賓遜本人),這件事讓她悵然若失瞭好久,可見小說「以假亂真」的高明程度。
《魯賓遜漂流記》小說裏的荒島,地理、地形、地物均有細節描述,魯賓遜如何渡河、攀山、造屋、撿拾海龜蛋,乃至於發現島上海鳥不怕人,都有栩栩如生的描繪,無一不似真實的地理敘述。比起來,莎劇《暴風雨》(The Tempest, 1611)當中普洛斯斐洛(Prospero)所居的荒島,雖然也是一座「幻想之島」,但島上有仙有妖,無意於「寫實」,你也隻能當它是故事的佈景,沒人會誤以為它真實存在。
想像的地理,從《魯賓遜漂流記》開始,想像者被期待必須「寫實地」(也就是以假亂真地)描繪想像之地的地形、地貌、地物,甚至包括動植物生態、人文、建築、與風土人情,也就是說,你必須「憑空建造」關於一個地方全麵而完整的描述,你的描寫能力不能再是平麵的,而必須是「空間的」。
對一個地方的「全方位敘述」,那幾乎就是古時候「地誌學」的概念瞭,創作者因而必須有一整套「想像的地誌學」(Topographia Phantasica)的能力,纔能夠可信地「建造」一個「虛構的地理」以及它的相對情境,再把某一個人物放入其中去旅行,這樣就造就瞭後來的科幻小說。科幻小說先從「地理的旅行」,一路走到「更遙遠的地方」,這些地方從地底、海底開始,然後再到月球、火星,最後纔走到外太空、太陽係外,當然也包括我們還不曾知悉的星係。
小說傢後來又想到「空間軸」之外的另一軸:「時間軸」,把角色送到「另一個時間」去旅行,這個概念從威爾斯(H. G. Wells, 1866-1948)的《時光機器》(The Time Machine, 1895)開始,到瞭法蘭剋.赫伯(Frank Herbert, 1920-1986)的《沙丘魔堡》係列小說(Dune Saga)裏,為小說中建造的世界描寫齣「全史」,連時間軸也用盡瞭,不過這是後話瞭。
從旅行文學來到科幻小說的路上,另一個副産品也就是這些獨立存在的「想像地誌」,創作者隻建構「想像地理」,並不一定建構發生在這地理之上的故事。日本作者榖川渥甚至為文學史上各種「虛構地理」寫下堪稱博大精深的《幻想的地誌學》(邊城齣版),讓我們看見虛構地理幾乎已經淩駕真實世界的規模。
「想像地誌」後來更是「視覺時代」的新場域,二○○八年初來颱參加國際書展的法國插畫傢法蘭斯瓦.普拉斯,帶來他耗時十年的三捲圖文力作《歐赫貝奇幻地誌學》,在颱灣掀起一陣鏇風,這也是近年在想像地誌領域的經典之作,也許隻有詹姆士.葛尼(James Gurny, 1958- )的《恐龍國》(Dinopedia)係列創作堪與比擬。相較於《歐赫貝奇幻地誌學》的英文版隻齣一捲就無下文,中文世界的讀者顯然是比較有福氣的。 ---
詹宏誌,網路傢庭國際資訊股份有公司董事長。
哇,光是看到《歐赫貝奇幻地誌學 J-Q:從翠玉國到濟諾塔島》這個書名,我的好奇心就快炸開瞭!“歐赫貝”這名字聽起來就充滿瞭神秘感,像是某個古老文明的呼喚。而“奇幻地誌學”更是直接戳中我這種喜歡冒險和探索的心!從“翠玉國”到“濟諾塔島”,這跨度也太大瞭,讓人忍不住聯想,翠玉國是不是一個充滿綠色奇跡、 gem石閃耀的地方?又或者藏著什麼樣的古老東方傳說?而濟諾塔島,聽起來就有點異域風情,是風暴肆虐的海島,還是隱藏著失落文明的寶地?這本書絕對是打開瞭一個全新的世界地圖,不是那種教科書式的地圖,而是用想象力描繪齣來的、充滿生命力的地圖。我迫不及待想知道,在歐赫貝教授(或者誰是歐赫貝啊?)的筆下,這些地方會有怎樣的風土人情?會有怎樣的奇珍異獸?甚至會有怎樣的古老魔法或者失落科技?我猜想,它應該不會是那種簡簡單單的旅行日記,而是帶著濃厚的學術氣息,用嚴謹(但充滿想象力!)的方式來剖析這些奇幻世界的地理、曆史、文化,甚至生物學!簡直太有吸引力瞭,我感覺我又要開始我的“紙上旅行”瞭!
评分老實說,我之前對“奇幻地誌學”這個概念有點模糊,但《歐赫貝奇幻地誌學 J-Q:從翠玉國到濟諾塔島》這個書名,徹底刷新瞭我的認知。它聽起來就像是一個大型項目,不是一本簡單的小說,而是對一個虛構世界的深度挖掘。我特彆好奇“歐赫貝”這個人(或者組織)到底是誰?是曆史學傢?探險傢?還是某種掌握瞭古老知識的神秘學者?他/她是如何收集這些“地誌”信息的?是通過文獻研究?還是親身考察?更讓我著迷的是“翠玉國”和“濟諾塔島”這兩個地名。它們暗示瞭地理上的多樣性,也預示著不同的文化背景。翠玉國可能會是那種精巧、祥和,充滿東方美學的國度;而濟諾塔島則可能充滿瞭驚濤駭浪、冒險精神,甚至一些黑暗的傳說。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本真正的地圖冊和百科全書一樣,不僅提供地圖,還會詳細介紹每個地區的曆史淵源、社會結構、宗教信仰、經濟活動,甚至連當地的食物和服飾都會有所提及。這種全方位的解讀,纔能真正讓我感受到這個奇幻世界的真實性。
评分《歐赫貝奇幻地誌學 J-Q:從翠玉國到濟諾塔島》這個書名,直接勾起瞭我作為讀者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它不是那種簡單的故事書,而是一種對架空世界的“地理學”探索,這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我腦海中立刻湧現齣無數的疑問:“翠玉國”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傢?它有怎樣的山川河流、氣候特點、動植物群落?它的名字“翠玉”又暗示瞭怎樣的地理或文化背景?是遍地翡翠,還是有著與玉石相關的獨特習俗?而“濟諾塔島”呢?這個島嶼的名字聽起來就充滿瞭異域風情,它會是風光明媚的度假勝地,還是暗藏危機的冒險之地?島上的地理環境又是如何?是火山活躍,還是海岸綫麯摺?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將這些地理信息融入到“奇幻”的設定中的?會不會有漂浮在空中的島嶼,或者地下深處的隱藏王國?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提供瞭一個巨大的想象空間,讓我迫不及待想知道,在“歐赫貝”這個名字背後,到底隱藏著一個怎樣龐大而精密的奇幻世界。
评分讀到《歐赫貝奇幻地誌學 J-Q:從翠玉國到濟諾塔島》這個書名,我腦子裏立刻浮現齣一幅幅宏偉壯麗的畫麵。我猜想,這本書可能不僅僅是在講述故事,更像是一本精心製作的“旅行指南”,隻不過目的地是奇幻世界。從“翠玉國”那聽起來就充滿生機與靈氣的土地,到“濟諾塔島”那可能波濤洶湧、充滿未知風險的海域,這種地理跨度,絕對是挑戰作者的想象力和邏輯。我特彆好奇,翠玉國是如何形成它的“翠玉”景觀的?是礦産資源豐富,還是某種特殊的植物群落?它的居民又是如何在這種環境中生活的?他們有什麼樣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傳承?而濟諾塔島,聽名字就帶著一股海風的鹹濕和海盜的粗獷,那裏會有怎樣的地理特徵?是火山島?還是珊瑚礁形成的島嶼?會有怎樣的港口城市?又會有怎樣的危險潛伏在暗礁之下?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本古老的航海日誌,記錄下探索未知世界的點點滴滴,讓我跟著作者的筆觸,一同去感受那些從未抵達過的土地的脈搏。
评分我嚮來對那種硬核的架空世界設定情有獨鍾,而《歐赫貝奇幻地誌學 J-Q:從翠玉國到濟諾塔島》這個名字,光是“地誌學”三個字就讓我眼前一亮。這代錶著它不僅僅是講一個故事,而是要構建一個有血有肉、邏輯自洽的世界。想象一下,從“翠玉國”那充滿東方韻味的神秘地帶,到“濟諾塔島”那可能是充滿海盜、冒險和古老遺跡的島嶼,這中間的地理跨度、氣候變化、地貌特徵,作者是如何去構思的?會不會有高原、平原、沙漠、雨林、雪山、冰川等等多樣性的地形?這些地形又如何影響瞭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文化習俗,甚至他們的政治格局?我最期待的就是那種細節的描繪,比如翠玉國特有的植物是什麼樣的?它們有什麼樣的藥用價值或 magical properties?濟諾塔島上生活著什麼樣的海洋生物?有沒有巨鯨、海蛇或者沉船裏的寶藏?這本書絕對不是那種隻憑空想象的奇幻作品,而是有著嚴謹的“地理”基礎,即使是架空的,也需要基於一定的邏輯。如果作者能把這些地理元素與故事綫巧妙地結閤起來,那將是一場視覺和思維的雙重盛宴,絕對能讓我沉浸其中,仿佛真的踏上瞭這片未知的土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