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赫贝奇幻地志学J-Q:从翠玉国到济诺塔岛

欧赫贝奇幻地志学J-Q:从翠玉国到济诺塔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Francois Place
图书标签:
  • 奇幻
  • 冒险
  • 地理
  • 世界构建
  • 架空世界
  • 异域风情
  • 地图学
  • 幻想文学
  • 旅行
  • 探索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只有一个世界,是令人不满足的……

  一开始你以为这是一本神话传说,但那几可乱真的细致插画与生动描述会让你把它当成史学方志;而读到最后你终会明白,它两者都是,又都不是。

  二十六则故事,描述了A-Z字母所构成的二十六个奇幻国度,从构思、取材、到绘制写就,整部《欧赫贝奇幻地志学》耗费了作者整整十年心血!《J-Q:从翠玉国到济诺塔岛》为地志学三部曲的第二部。故事从翠玉国开始,走过五鬼脸崖、三香潟湖、黑暗之地……见识食人族的盛宴、地下战士之传奇、信天翁号的侦察行动……以及地志学三部曲所围绕的故事中心——欧赫贝岛的传说和神祕羊皮纸卷——母图,也即将在二部曲现身。

  扣人心弦的故事和细致绵密的图画,将带领着你深入一个个沙漠、城市、森林……一个个与我们所处之地相仿却不尽相同的世界,一个个存在你我想像中的美丽国度。

  对未知世界仍怀抱好奇与探险热诚的朋友们,想像的国度已敞开大门迎接您的造访,在时光的沉淀和精采的回忆中,欢迎进入欧赫贝,来趟静态的、纸上的旅行。

《欧赫贝奇幻地志学》得奖记录

1996年完成《A-I:从亚马逊女战士国到靛蓝双岛》
1998年第二部曲《J-Q:从翠玉国到济诺塔岛》诞生,得到许多青少年文学奖的肯定。  
1996年 週刊图书金球奖。
1997年 里摩日十至十四岁优良图书奖。
1997年 法国第三频道少年读物奖。
1997年 圣迪耶德佛斯爵青少年文学奖。
1998年 波隆纳青少年非虚构小说文学奖。
1999年 伊甦丹最佳图书奖。
2000年 第三部曲《R-Z:从红河流域到季佐特国》出版

作者简介

  「普拉斯对读者实在太友善—他相信仍有发明、创造的空间,相信在这个冷酷、暴力且快速运转的世界里,还可能存在着近乎童稚的纯真。」∕法兰斯瓦.波(Fran?ois Bon,法知名作家、评论家)

法兰斯瓦.普拉斯(Fran?ois Place)

  出生于1957年,在艾司田学校(Ecole Estienne)主修视觉传达,并曾从事动画创作。普拉斯热爱阅读各种历史方志、地图、旅志,《欧赫贝奇幻地志学》花费他整整十年心血才绘制完成,在法国境内及欧洲各地获奖无数;其中几则故事已另衍生出单独成册的故事书。

  普拉斯着作等身,其中有独立的图文作品,也常和其他作者合作,插画作品常见于伽里玛出版社(Guides Gallimard)的许多青少年书籍中。着作中最为人称道的,除《欧赫贝奇幻地志学》之外,尚有描述民族探索历程的图文书《最后的巨人》(Les Derniers G?ants),该书荣获十一项文学奖;以及甫获得法国Montreuil 2007年书展出版大奖的最新着作《战争中的女儿》(La fille des batailles)。

译者简介

陈太乙

  国立中央大学法文系毕业。法国Tours大学法国现代文学硕士,法国Grenoble第三大学法语外语教学硕士暨语言学博士候选人。曾任中学及大学法文兼任讲师。目前旅居欧洲,享受生活,欢喜读书,快乐地当一名专职译者。译有:《祕密时光》、《猫的智慧》、《睡莲方程式》、《幸福书──追求生命中的永恆喜悦》、《马谛斯──挥洒绚丽色彩》、《偷脸》、《反骨──法国第一女律师的故事》、《消失的小王子:圣修伯里的最后之旅》、《法国女魅力小百科》、《王者,席丹》等书。

好的,以下是关于一部名为《欧赫贝奇幻地志学J-Q:从翠玉国到济诺塔岛》的图书内容的详细简介,内容完全围绕该书可能收录的地理、历史、文化等元素展开,避免提及任何与该书本身无关的信息,并且力求文笔自然流畅,富有深度。 --- 《欧赫贝奇幻地志学J-Q:从翠玉国到济诺塔岛》内容详述 本书是欧赫贝世界观下宏大地理志系列中的关键一卷,聚焦于大陆版图上标志性的“J”与“Q”字母开头的核心区域。它不仅是对这些地域地理特征的严谨考证,更是对其中蕴含的千年历史沉淀、独特社会结构及奇异风土人情的深度挖掘。本书的叙事线索,如同探险家在古老地图上的足迹,从东部富饶的翡翠之地延伸至西域神秘的群岛,勾勒出一幅跨越截然不同文明形态的壮丽画卷。 第一部分:翠玉国的荣光与衰颓(J开头的焦点区域) 翠玉国(Jade Dominion):地理与生态的奇观 翠玉国,并非一个单一的政治实体,而是一系列围绕着“翠玉脉”——地球核心能量在表层岩石中汇聚而成的奇异矿脉——建立起来的城邦联盟。其核心区域被认为是欧赫贝世界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带之一。 地貌上,翠玉国境内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北部的“雾笼山脉”,终年被由地热引发的浓厚水汽笼罩,孕育了大量具有荧光特性的植被;中部的“镜湖盆地”,湖水清澈如琉璃,湖底蕴藏着尚未被完全开采的次级翠玉晶体;以及南部的“低语平原”,那里土壤肥沃,是培育“光合菌”和提供能量的特殊作物的主要产地。 本书详细描绘了这些区域的气候模式。由于翠玉脉的辐射效应,该地区的气温和湿度波动相对稳定,使得传统农业得以空前发展,但也带来了独特的生态挑战——即对过度开采导致的“能量失衡”的恐惧。 翠玉国的社会与文明 翠玉国的社会结构围绕着对“源晶”(Source Crystal)的控制而构建。这是一个高度分层、技术与灵性深度融合的文明。文献记载显示,早期翠玉国人(被称为“晶语者”)发展出了一套基于共振频率的交流与工程技术。他们的建筑风格以流线型、半透明的结构为主,大量使用经过法阵激活的绿色晶体作为能源和装饰。 本书特别关注了“翠玉议会”的运作模式。这个由资深晶语者和大地术士组成的机构,负责调节资源的分配与维护脉冲阵列的稳定。然而,近代的章节揭示了内部矛盾的加剧:新兴的“重工派”主张以更激进的方式榨取脉石力量,以对抗来自外部势力的压力,这使得古老的平衡摇摇欲坠。书中通过分析数件出土的铭文石板和早期工程师的手稿,还原了这种文明内部张力。 与邻邦的交错 在翠玉国的边缘地带,文化交流与冲突不断。对“J”区其他小规模部族的描述,如居住在山脉高处的“石歌者”,他们崇拜坚硬的岩石而非流动的能量,其生活习俗与晶语者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些对比,丰富了我们对该区域文化复杂性的理解。 --- 第二部分:济诺塔岛的秘境与遗迹(Q开头的探索) 济诺塔群岛:海洋中的隔离带 济诺塔岛,位于欧赫贝大陆的西海岸边缘,由一系列火山岛和珊瑚礁构成。这些岛屿的形成与海底深处活跃的板块运动密切相关。与翠玉国的内陆稳定不同,济诺塔群岛常年受到季风和海啸的侵袭,塑造了其独特的海洋生存哲学。 地理学家在此部分详细考察了“潜流之眼”——一个位于群岛中心、深不见底的海沟,传说那里是古代文明的沉没之地,并对其水文特征、洋流模式及其对岛屿气候的影响进行了量化分析。 济诺塔的“潮汐人”文化 济诺塔的居民,通常被称为“潮汐人”(Tidal Folk),他们的生活与海洋的呼吸同步。他们的社会结构趋向于松散的部落联盟,以精湛的航海技术和深海捕捞能力著称。本书深入探讨了他们独特的“潮汐历法”,该历法不仅用于预测潮汐,更被用作重要的祭祀和航行指南。 与翠玉国的晶体技术相反,济诺塔人的核心技术是“生物塑形”。他们擅长利用海洋生物的骨骼、甲壳以及特殊的海洋藻类,来建造船只和住所。书中有专门章节描述了“共生船”的建造过程——一种活着的船只,通过与特定海洋生物的共生关系,实现自我修复和超长航行能力。 遗迹与失落的知识 济诺塔岛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在于其丰富的史前遗迹。考古学家在该区域发现了大量被称为“静默之石”的结构,这些由非本地岩石构成的巨型石阵,其排列方式与天空中的特定星象高度吻合。 本书的核心论点之一是,济诺塔岛可能并非欧赫贝原住民的家园,而是一个古代迁徙族群的中转站或避难所。对这些静默之石的声学测试显示,它们能够接收到来自遥远地壳深处的低频震动,暗示着某种复杂的信号或能源传输系统。学者们对这些遗迹的用途、建造者以及他们为何最终离开或湮灭,提出了多种相互竞争的理论。 综合与结论:东西方的对话 《欧赫贝奇幻地志学J-Q》的精妙之处,在于其不仅分别细致描绘了翠玉国的“能量文明”和济诺塔岛的“海洋文明”,更尝试在尾声中建立两者之间的潜在联系。 通过分析跨越大陆的古老贸易路线遗址(尽管这些路线在当前地缘政治下多已中断),本书推测,两者可能共享着一个远古的、对自然界“韵律”的共同理解,尽管他们表达和应用的方式截然不同。翠玉国关注内部的脉冲稳定,而济诺塔岛则关注外部的潮汐平衡。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内容扎实、考据严谨的地理文化专著,它以“J”和“Q”为索引,为读者开启了通往两个截然不同、却同样充满魅力的奇幻地域的大门。它不仅是地理学研究的宝库,也是人类文明适应与抗争的宏大史诗。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J 翠玉国

翠玉国皇帝 宫廷占星家 太阳鸟 红松林 火球教 雪球教 漩涡僧 十竹河 五鬼脸岭 神蜂巢 韩涛和焦廷的故事

K 寇拉卡国

库卡路阿村 万匹白雌马节 地鼓 白牝 月亮山 孪生骑士 擂台之王 卡德里克与祖母的故事

L 莲花国

风暴 三香潟湖 百足城 花村 众水之王 活水院 静水院 狂草字体 蚊之乡 杂念湖 芝诺.安博思的故事

M 曼陀罗山脉

了望塔 地图绘制行动 国土部 曼陀罗君主 恐惧症 双心巫师 曼陀罗草 地下战士之传奇 尼丹.帕夏的故事

N 尼兰达王朝

纳吉安和惹妮妲 纳利巴和阿丽莎德 王室婚礼 马林迪国王的长颈鹿 中间岛 南加丁的诞生 两省战争 王子的流亡 纳利巴恐怖的结局

O 欧赫贝岛

祕密探险 地理邪派审判庭 盲人行会 宇宙志学院 彩绘室里的女地图绘制师 薄雾之河 黑暗之地 欧赫德流士鸟 母图 磁石 欧赫德流士的故事 P 石族沙漠

沙漠之行 长城计画 丈量土地的奴隶 三十二头像 巨龟 冰雹暴雨 乳酪项鍊 石族图书馆 掘地鹈鹕 寇斯玛的故事

Q 济诺塔岛

异常信号 信天翁号之侦察行动 风平浪静 叛变 激战 食人族的盛宴 圣园 老妪们 孔雀树 火山口 济诺塔之殉祭 布瑞博克船长的故事

图书序言

中文版序

  这部想像地志集的起源是一幅字母图。在这幅图画上有二十六个字母,每一个都以地图的型态呈现。其中几张图的灵感得自中古世纪的地图,你能从上面看到城市、树木、船只及鱼群在海洋里遨游。

  另有一些图则近似启蒙时代的地图,比较专业,但仍附有插画。还有一些参考美洲「新大陆」的地图,那上面有着一个头戴羽饰的印地安人。其他的图上则可见群山耸立,宛如某些中国地图上呈现的模样。

这些字母地图各只有边长五、六公分大小。二十六张地图凝聚成一幅图案。

  渐渐地,我产生了一个念头,想让这个梦想更有深度,并以阅读过的各种游记来丰富它,将自己沉浸于人类既美妙又骇人的多元文明中,将这幅图案制成一本地图集,并加上故事。

  当然,实现这个梦想花了我不少时间,计画终于完成时,好几个年头已经过去。整件计画从构思到结束铺陈了十年左右,而这套地志集的每一册书都是我花费两年心力撰写绘制之成果。

  如今,看它自己也踏上旅程,与别国语言相遇,我感到十分幸福,心中有点担心,却也非常骄傲。

  对于这次的版本,我真的迫不及待,因为中文世界博大精深。我知道,诗歌,尤其是以中文写成的诗歌,几乎是让翻译束手无策的境界:中文诗所能蕴含的意义实在太多重。而我虽然是门外汉,书法家以毛笔轻掠纸张那精湛的书写技巧仍让我深深着迷。
我希望这些故事及图像能为中文读者带来惊喜与新奇,并从中寻得作梦和幻想的题材。

导读

奇幻,是想像的泉源 南方朔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地图满怀热情,我会看着南美、非洲、澳洲的地图,一看就看好几个小时,并在那种探索的荣光里完全失去了自我。那个时候,我认为在大地上有许多苍苍莽莽的空间,看着地图就等于是一种邀访,我会用手指着地图说:『长大以后,我要去那里。』」 ∕康拉德(Joseph Conrad, 1857-1924),《黑暗之心》

  对于这部天马行空、意兴遄飞,充满了奇想、童趣,彷彿到神话国度漫游,又好像是在不可思议的幻域旅行的华丽着作《欧赫贝奇幻地志学》,任何导读或介绍似乎都显得多余。尤其是作者普拉斯那些让人回想起西方中古世界精妙风俗绘本的图画,更是让人叹为观止,这是部美丽豪华之书,让人读了后感觉到自如小飞侠彼得潘率同众家小精灵在神妙异境中快乐地飞行,所见所闻都是一幕幕的惊奇!

  对于这种让想像狂奔,让异想恣放的着作,任何导读或介绍都会落入言诠,反而成了不必要的包袱,但却可以做延伸性的导览,让我们进入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去思考更大的创意和可能性。

从「这里」指到「那里」,想像和期望随之发生

  今天我们所说的「地理」(Geography)、「地质」(Geology)、「地志风土」(Topography)、「地图」(Map)、「地图集」(Atlas),其实乃是长期发展分化后的结果,在人类文化持续启蒙的过程里,人们对外在世界一直有着一种「善意的好奇」。正因为对土地山川、湖海洋泊,以及在其中活动的人群充满了好奇与想像,我们遂从早期的叙述图绘里开展出今天的局面。好奇、想像、向往,乃是推动变化的巨轮,而我们都在其中。英国文豪康拉德在他所写的名着—《黑暗之心》里,就借着主角马罗的口,说出了这么一段话: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地图满怀热情,我会看着南美、非洲、澳洲的地图,一看就看好几个小时,并在那种探索的荣光里完全失去了自我。那个时候,我认为在大地上有许多苍苍莽莽的空间,看着地图就等于是一种邀访,我会用手指着地图说:『长大以后,我要去那里。』」

  康拉德的这段话,实在非常值得玩味体会。世界上的每个人都不可能不用到地图。从最简单的画出我们和邻里的关系;从「这里」到「那里」的路径,我们都会用到地图这种示意的表达方式。到了现在,我们开车,已有最新的卫星定位系统当地图指引。地图是一种示意、一种指引、一种目标,甚至是一种想像的标的,有了地图,我们才可以经由对比而知道我在哪里,以及我可以到哪里去让我的想像得以发挥。地图是想像和期望的发生之地。

用地图记录的历史—世界、想像与宇宙观

  今天全世界最大的地图收藏是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地理和地图部」,计蒐地图四百六十万张、地图集六万册、地球仪三百个,其规模之大,真是漪欤盛哉!

  人类画地图,它的历史大概与人类存在同样长久。美国地图专家威尔佛(John Noble Wilford)曾写了一本《制图人》(The Mapmakers)。书中前两章就对古代以铸刻、铜版、泥版、丝帛、实物所制的地图做了很详尽的叙述,中国在纪元前一千年就已有了很清楚的地图概念,纪元前四世纪的墓葬铜版、纪元前二世纪的墓葬丝帛,皆已记载很准确的地图,对方位、道里、数字、象征符号及风俗传奇有详细的绘制。由中东伊拉克北部鲁齐(Nuzi)地区出土的纪元前二千三百年的泥版地图,则可看到农庄、畜牧等的图像。而巴比伦时代则有泥版的世界地图,可供体会当时人们的世界、想像、甚或人们的宇宙观。而同样生动有趣的,则是早期的人们各有各的地理空间示意表达方式。欧洲人尚未抵达南太平洋之前,马绍尔群岛住民会用棍棒、木桿、贝壳、珊瑚等实物来制作地图,标示出山川、岛屿、船只、潮汐海浪;前哥伦布的墨西哥,是用足迹来示意道路的;早期的爱斯基摩人会在象牙上刻出很精确的海岸地形。凡此种种,都显示出示意地图的历史悠久,成就辉煌。

在点线构成的世界中,用好奇开启慧眼

  我一向对中国古地图和地志风土插绘情有独钟。中国古代地图与古代文字相同,都被赋予象征上的重要性,藏在深宫祕府;它是官署权力的象征,我曾见过古代知府县令亲自用的折叠绢帛地图,装帧华丽,阡陌界域纵横,自有山川景象;我还看过日本幕府时代挂在长官办公室的大幅浮世绘地图,不但精美无比,而且地志风物都在其中,每一幅都已昂贵到数十万美元甚或百万美元。而更让人喜欢的,其实是欧洲中古世纪那些集写真、想像、风物、艺术于一体的地图。农作、狩猎、工商、古堡、战争、珍禽异兽,甚至神话传说,都被绘制到地图之上。对古代考志不太陌生的人,将会发现到清代干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里《皇清职贡图》里对中国各地族民的形貌装束就有鉅细靡遗的图绘,在《神舆图说》这部谈论世界地理的着作里,也早已包括独角兽、犀牛、大蜥蜴、巨鳄、蜂鸟、人鱼,以及除了金字塔外,现在早已消失掉的世界七大奇观的图绘。

  因此,用点线或图绘来呈现世界,跟用文字叙述来呈现世界相同,它既可以是个力求写实的领域,但同时也可以是个想像的领域。我最近刚读完英国作家温契斯特(Simon Winchester)所写的《改变世界的地图》,这是本叙述地质地图大师史密斯(William Smith,1769-1839)创意但又坎坷一生的故事,这个当测量小弟出身的工程师,根据它的观察、想像和创意,把地图的观念用来绘制地质图;他一生坎坷、没有地位,甚至还因破产而坐过牢,但他的成就到了最后终于获得肯定,开创了化石古生物及地质这个新领域。史密斯由地图观念出发而开创了地质地图这个新方向,在人类对自然的理解上,真是丰功伟业!

  因此,地图是有大用的。它可以延伸出一般地图、地质、水文、岩石土壤、气象、历史、战争、宗教、种族等各式各样的实用地图,同时我们也可以把地图当做一个想像的媒介,去驰骋我们的梦境、我们的想像,像这套奇幻地志学一样,去恢复我们久已消失的对世界、对人类的好奇。只要好奇,我们就可以打开慧眼,看到不同的未来。

  近年来「奇幻」当道,而论及地理地志上的奇幻,义大利文豪卡尔维诺所着的《看不见的城市》无疑是部把地志当做文明寓意来发挥的杰作。卡尔维诺所叙述的城市都是一个个家徽,并以之组成了一个文明的意义丛林。由此已可看出,以地志风土做为意义探索的泉源、做为人类可能性的想像空间,是大可发挥的一种表现方式;而普拉斯的《欧赫贝奇幻地志学》即是这种表现方式的另一个高峰!

  地理和地志风土是个奇幻想像的领域,在阅读和抚摸其文字和图绘的同时,也让我们的好奇与想像随之恣意奔放吧!

推荐文

旅行穷尽处 詹宏志

旅行穷尽处,幻想启程时。
当真实世界探索已完,想像世界就要让我们继续前进,
「科幻小说」的起点应做如是观,「想像地志学」也应做如是观。
因为,只有一个世界,是令人不满足的……

  已经很长的时间,我一直觉得(或者说是「疑心」可能还精确一些),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 1828-1905)把他的系列科幻小说作品统称为「不寻常的旅行」(Les voyages extraordinaires),这名称当中其实是藏有深意与线索的(虽然这可能是他的出版家Pierre-Jules Hetzel取的,但概念背景还是一样值得我们追究)。

  凡尔纳的第一本小说是《热气球上五星期》(Five Weeks in a Balloon, 1863),那是一个用热气球探险非洲的故事,充满了科技上的想像(搭热气球在空中旅行)和地理上的细节(他描写的地理细节总是准确无比,但他的地理知识全是书本上阅读得来的),这两个特征后来一再出现在凡尔纳的小说之中。

  这部小说和后来的《环游世界八十天》(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y Days, 1872),都是凡尔纳心目中的「地理小说」,也就是有着「事实存在的世界」供小说中的角色去游历与探险,但他另外的小说所游历的,有的就是完全创作出来的。

  我指的当然就是像凡尔纳最受欢迎的几部想像小说,像《地心历险记》(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1864)、《从地球到月球》(From the Earth to the Moon, 1865) 和《海底两万里格》(Twenty Thousand Leagues Under the Sea, 1869)之类最脍炙人口的作品,也是奠定现代科幻小说创作基础的作品。这些故事里的地形地貌,或者所谓的「地志」(topography),不管说的是地心世界、海底世界,或者是还未被人类探索过的月球环境,则完全是凭空虚构的。

  想像不存在的「地理」,对创作者的意义究竟在那里?而这些虚构故事一出版就洛阳纸贵,对读者的吸引力又是来自何者呢?人们为什么会对这些「乌何有之乡」感到兴趣呢?
让我们先回头想想「旅行文学」的魅力吧。

  「……我们接下来要穿越广漠的吉尔吉斯大草原,它的范围在里海、咸海、乌拉河和额尔济斯河之间,草原上孕育许多野狼、狐狸、羚羊和野兔。吉尔吉斯的游牧民族赶着牲口在大草原上逐水草而居,他们搭建黑色如蜂巢状的毛毡帐篷,也在流入盐湖的众多小溪畔搭建芦苇帐篷。一个称得上富裕的吉尔吉斯人通常拥有三千头绵羊和五百匹马,一八五四年俄国人征服这部分大草原时曾兴建过一些碉堡,至今仍有少数军队戍守……」

  上面这段文字是我从瑞典籍大探险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 1865-1952)的自传《我的探险生涯》(My Life as an Explorer, 1925)里随手摘出来的,那是赫定探险中亚、从俄罗斯草原向南正要进入中国新疆的一段旅程,章名叫《两千哩马车之旅》,它代表的是旅行文学中常见而近乎标准的一种叙述语气。它图像化的描述展开了一个充满「异国情调」的景致,又佐以一种带着知识权威的「科学语汇」(三千头羊和五百匹马,以及河流名称和历史年份),这些叙述建构了一个难以想像却又「真实的」世界。

  这样的口气有时候会突然转为高度的惊悚性和戏剧性:「这一切都在瞬间发生,眼看马车横冲直撞,我死命把身体紧靠着车篷右侧,这当口马匹全速向右转,马车在三呎深的河里颠簸,由于冲力太勐,车篷顿时摔裂成片;前导的两匹马跌倒,缰绳杂乱地缠绕在牠们身上,差点惨遭溺毙。」对不曾身历其境的读者而言,这些紧张刺激的叙述足以让人读得血液沸腾,心跳狂飙,既恨不得参与其中的英雄行动,又庆幸不必身历其险境。但阅读本来就是一种「替代性」的经验,你读得心脏勐拍,又读得汗流浃背,感觉上好像已经亲身经历了大冒险的行动。

  何况旅行文学偶而还会出现平凡真实人生中做梦也难以想像的奇缘奇遇,像刻意设计来满足我们对异国、富裕、刺激又不受伤的幻想与愿望;出自真实旅行家之口的故事非梦中之物,而是梦想成真,只是由别人「实现」,我们在一旁窥看而已。但这就是「探险与旅行」这样的文类为读者大众所接受的「心理基础」了…………

  「旅行与探险」的各种书写在十九世纪后叶受到广大的欢迎,这个现象一直持续到至少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而旅行家与探险家的超高人气,使他们看起来几乎就像是今日的摇滚乐歌手或运动明星,斯文.赫定正是最后一代的这种文化明星。美国总统罗斯福第一次被别人介绍到斯文.赫定时的反应和今日一位中学少女上车发现临座乘客是周杰伦没有两样。

  「探险时代」是何时结束的?英国探险家兼旅行史家波西.赛克斯(Sir Percy Sykes, 1867-1945)写下他着名的《探险史》(A History of Exploration, 1934)时,在他心目中,探险时代早已经结束了。因为在到达北极、南极之后,地球上已经再没有更高价值的「地理目标」让探险家去追求了,从此之后,只有地表上的细节可供专家们去测量、描绘,那种让探险家冒险驰骋、犯难摸索的空白之地已经是不存在了。

  虽然大诗人但尼生(Lord Alfred Tennyson, 1809-1892)有诗句说:「世界苦多,人生苦短。」(too many worlds, too little time.)然而对探险家而言,恐怕有「世界苦少」之叹。特别是经过群雄并起的十八、十九世纪,探险活动已经难以找到有意义的标地,所剩的几个显着目标像北极、南极、和喜玛拉雅山,已经演变成「国际竞赛」,而不再是心智与毅力的自我考验了。

  在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出现以前,这个处境已经愈来愈明显。大体上,世界的基本面貌,已经在人类知识的掌握之中。想想看,如果不是大致上已经知道地球上的地理分佈与各国风情,你又怎么写得出《环游世界八十天》呢?而如果这些知识不是已经普遍为一般人所熟知,你又怎么能把小说读得津津有味呢?

  如果《环游世界八十天》小说的出现,代表了「世界地理知识」已经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成为一种沟通基础,这可以倒过来说明了真实世界探索的终结,旅行是已经来到穷尽之处了。

  但旅行穷尽处,正是幻想启程之时。真实的探险游记,对我们这些未曾启程的阅读者,不也是提供了幻想与作梦的灵感吗?

  是的,当世界混沌未明,充满神祕,勇敢的探索者为我们「发现」更多的世界;但当世界已经明朗苦少,仍然有勇敢的书房梦游者为我们「创造」更多的世界。这也许就是科幻小说的由来吧?

  「六月十九日,约有一哩路,一冰岛哩,我们完全走在火山溶岩地面,这种地面在当地被称做『贺伦』(hraun)。溶岩上的皱折像绳索一样,有时舒展,有时卷曲,还有好大一片溶岩就垂挂在附近的山上,见证了这些熄火山昔日的勐烈。即使是现在,我们也还随处看得到地底热泉冒出的蒸汽……」

  这段口气、结构、风格都与「旅行叙述」相似的文字,实际上是来自凡尔纳的《地心历险记》,一部所谓的「科幻小说」作品,也就是「纯属虚构」的意思,但为什么它的叙述文体和旅行探险文学如此相像?

事实上,这一段文字所记录的景观现象,全部都是事实。

  这本小说的大部分用旅行叙述的文体写成(除了开场发现古老羊皮纸祕密的部分,那是用类似推理小说的叙述方法写成),并且加註了日期,虽然通过某一位主角的主观观点写成,口气却倾向于科学观察般的冷静客观。旅行的前半段(从德国汉堡经丹麦到冰岛,一直到了位于北纬六十五度、高度一千五百公尺的斯耐弗火山),完全是「真的」(都有真实的依据);但从火山口往下,前往地心的路上,想像的成份逐步增加(一开始关于地层的描述,也都是有地质学依据的),直到穿过岩层,来到完全想像的地域……

  从火山口前往地心的路程,也真的是「初极狭,才通人」,走了一段时间,就「豁然开朗」。博学而急躁的德国科学家李登布罗克和侄子助手艾克索、向导汉斯深入到了地心世界,那里不但空间广大,上有天空(或者一种天花板式的圆顶盖,毕竟他们是在地底呀),下有芳草地,还有各种稀珍动物和植物。他们还撞见一片一望无际的大海(这真是名符实的「地中海」了),做了一艘木筏之后,他们就「乘桴浮于海」了……

  他们当然还要历经许多冒险,看见许多不可思议的景观,才要以奇特的方式回到地球表面,我在这里不能细说了。但也许我们已经都看出来,凡尔纳使「幻想」变得可信的方法,是让它「真幻交揉」。前面的描述都是真的,像个科学考察者的日记一样,在某月某日之后,小说就走出真实地理的边境,走进幻想的伟大世界。那一条边境线隐而不显,读者是不易察觉的,由真入幻的过程自然流畅,或者可以说,你是在真实的「催眠」之下缓缓进入幻想的甜美「梦乡」。利用真实细节堆砌起信赖感,最后要你不知不觉相信掺入的虚构成份,这种写作技巧从《鲁宾逊漂流记》(The Life and Adventures of Robinson Crusoe, 1719)以来,就是很多作家所擅长的了。

  这种「假的旅行文学」延续了「旅行文学」的阅读兴趣与热情,也正是因为真实的旅行探险已经来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地步,作家笔锋一转,把你带进「初极狭,才通人」的地底通道,你才发现原来地底下「柳暗花明又一村」,真实世界苦少,幻想世界的探索却还没真正开始呢。

旅行就是想像,想像就是旅行。

  旅行与探险叙述之所以迷人,正因为它所叙及的地理面貌与风土人情是如此的遥远、怪异、不像真实;或者应该说,它太不像聆听者自己熟悉的世界,阅读经验本身就洋溢着想像(或不可想像)的色彩,更能激发阅读者对自身世界无限可能的想像。因为,阅读者一面对新奇事物啧啧称奇,一面也不免陷入思索,世上如果真有奇特的人种、文化或文明如斯者,那就意味着我们人生的另一种可能也就像这样。异文化有时候就是新选择(不然为什么有考察或观摩的旅行呢),一种与我们自身世界的「对照性」,我们的人生也因而就隐藏了一种新选择(显然我们既有的人生并不是唯一的选择)。

  当然,异地理与异文化之所以为「异」,就像东晋郭璞注《山海经》时所说的:「物不自异,待我而后异,异果在我,非物异也。」但物又为什么会因我而异?那是因为「人之所知,莫若其所不知」(我们不知道的事比知道的大得太多了,这是庄子的话);而人所不知之事,有时也有身处地理的限制,北方游牧民族看到粗麻,不知道可以织布;南方越人看到羊毛,不知道可以织毯(「夫胡人见黂,不知其可以为布也;越人见毳,不知其可以为旃也」),都是缺乏「在地经验」的缘故;「夫翫所习见而奇所希闻,此人情之常蔽也」,又有什么奇怪呢?

  「想像的旅行」也完全具备这种特质,它有时候还更遥远、也更怪异,与我们自身世界的对比更强烈。它虽是想像与虚构,但从旅行文学的阅读经验延伸来看,它只不过更像是「行走到更遥远的地方」。和真实的旅行文学一样,它也提供了另一个世界的经验、另一种文明样态、另一套文化价值、另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另一组全然更新的视觉经验(眼前的风景与生态是不同的,相处的民族服饰与风俗是不同的,建筑是不同的,连庙宇的型式与崇拜的神祗都是不同的…),和旅行所见一样,它也提供了我们人生的另种新选择。

  从旅行文学得到启发的创作不限于「科幻小说」,另一些无意于「科」、只在意「幻」的作品,也值得一提。譬如就拿每个小孩都爱读的《鲁宾逊漂流记》来说吧,这是英国作家狄福(Daniel Defoe, 1661-1731)初试小说创作的经典之作(他写第一部小说时已经五十八岁了),这当然也是「想像的旅行」的代表作。

  狄福的写作策略是使故事尽可能像真的,甚至初次出版时也署名「由鲁宾逊.克鲁梭本人所撰写」;书中所述是第一人称口吻,句子浅白晓易,加上许多描绘细节真实无比,是史上第一部发展出「写实」技巧的小说。小说家吴尔芙(Virginia Wolfe, 1882-1941)曾说,长大后发现原来《鲁宾逊漂流记》有一个「作者」(而不是鲁宾逊本人),这件事让她怅然若失了好久,可见小说「以假乱真」的高明程度。

  《鲁宾逊漂流记》小说里的荒岛,地理、地形、地物均有细节描述,鲁宾逊如何渡河、攀山、造屋、捡拾海龟蛋,乃至于发现岛上海鸟不怕人,都有栩栩如生的描绘,无一不似真实的地理叙述。比起来,莎剧《暴风雨》(The Tempest, 1611)当中普洛斯斐洛(Prospero)所居的荒岛,虽然也是一座「幻想之岛」,但岛上有仙有妖,无意于「写实」,你也只能当它是故事的佈景,没人会误以为它真实存在。

  想像的地理,从《鲁宾逊漂流记》开始,想像者被期待必须「写实地」(也就是以假乱真地)描绘想像之地的地形、地貌、地物,甚至包括动植物生态、人文、建筑、与风土人情,也就是说,你必须「凭空建造」关于一个地方全面而完整的描述,你的描写能力不能再是平面的,而必须是「空间的」。

  对一个地方的「全方位叙述」,那几乎就是古时候「地志学」的概念了,创作者因而必须有一整套「想像的地志学」(Topographia Phantasica)的能力,才能够可信地「建造」一个「虚构的地理」以及它的相对情境,再把某一个人物放入其中去旅行,这样就造就了后来的科幻小说。科幻小说先从「地理的旅行」,一路走到「更遥远的地方」,这些地方从地底、海底开始,然后再到月球、火星,最后才走到外太空、太阳系外,当然也包括我们还不曾知悉的星系。

  小说家后来又想到「空间轴」之外的另一轴:「时间轴」,把角色送到「另一个时间」去旅行,这个概念从威尔斯(H. G. Wells, 1866-1948)的《时光机器》(The Time Machine, 1895)开始,到了法兰克.赫伯(Frank Herbert, 1920-1986)的《沙丘魔堡》系列小说(Dune Saga)里,为小说中建造的世界描写出「全史」,连时间轴也用尽了,不过这是后话了。

  从旅行文学来到科幻小说的路上,另一个副产品也就是这些独立存在的「想像地志」,创作者只建构「想像地理」,并不一定建构发生在这地理之上的故事。日本作者谷川渥甚至为文学史上各种「虚构地理」写下堪称博大精深的《幻想的地志学》(边城出版),让我们看见虚构地理几乎已经凌驾真实世界的规模。

  「想像地志」后来更是「视觉时代」的新场域,二○○八年初来台参加国际书展的法国插画家法兰斯瓦.普拉斯,带来他耗时十年的三卷图文力作《欧赫贝奇幻地志学》,在台湾掀起一阵旋风,这也是近年在想像地志领域的经典之作,也许只有詹姆士.葛尼(James Gurny, 1958- )的《恐龙国》(Dinopedia)系列创作堪与比拟。相较于《欧赫贝奇幻地志学》的英文版只出一卷就无下文,中文世界的读者显然是比较有福气的。 ---

詹宏志,网路家庭国际资讯股份有公司董事长。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向来对那种硬核的架空世界设定情有独钟,而《欧赫贝奇幻地志学 J-Q:从翠玉国到济诺塔岛》这个名字,光是“地志学”三个字就让我眼前一亮。这代表着它不仅仅是讲一个故事,而是要构建一个有血有肉、逻辑自洽的世界。想象一下,从“翠玉国”那充满东方韵味的神秘地带,到“济诺塔岛”那可能是充满海盗、冒险和古老遗迹的岛屿,这中间的地理跨度、气候变化、地貌特征,作者是如何去构思的?会不会有高原、平原、沙漠、雨林、雪山、冰川等等多样性的地形?这些地形又如何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甚至他们的政治格局?我最期待的就是那种细节的描绘,比如翠玉国特有的植物是什么样的?它们有什么样的药用价值或 magical properties?济诺塔岛上生活着什么样的海洋生物?有没有巨鲸、海蛇或者沉船里的宝藏?这本书绝对不是那种只凭空想象的奇幻作品,而是有着严谨的“地理”基础,即使是架空的,也需要基于一定的逻辑。如果作者能把这些地理元素与故事线巧妙地结合起来,那将是一场视觉和思维的双重盛宴,绝对能让我沉浸其中,仿佛真的踏上了这片未知的土地。

评分

读到《欧赫贝奇幻地志学 J-Q:从翠玉国到济诺塔岛》这个书名,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一幅幅宏伟壮丽的画面。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在讲述故事,更像是一本精心制作的“旅行指南”,只不过目的地是奇幻世界。从“翠玉国”那听起来就充满生机与灵气的土地,到“济诺塔岛”那可能波涛汹涌、充满未知风险的海域,这种地理跨度,绝对是挑战作者的想象力和逻辑。我特别好奇,翠玉国是如何形成它的“翠玉”景观的?是矿产资源丰富,还是某种特殊的植物群落?它的居民又是如何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他们有什么样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承?而济诺塔岛,听名字就带着一股海风的咸湿和海盗的粗犷,那里会有怎样的地理特征?是火山岛?还是珊瑚礁形成的岛屿?会有怎样的港口城市?又会有怎样的危险潜伏在暗礁之下?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本古老的航海日志,记录下探索未知世界的点点滴滴,让我跟着作者的笔触,一同去感受那些从未抵达过的土地的脉搏。

评分

哇,光是看到《欧赫贝奇幻地志学 J-Q:从翠玉国到济诺塔岛》这个书名,我的好奇心就快炸开了!“欧赫贝”这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神秘感,像是某个古老文明的呼唤。而“奇幻地志学”更是直接戳中我这种喜欢冒险和探索的心!从“翠玉国”到“济诺塔岛”,这跨度也太大了,让人忍不住联想,翠玉国是不是一个充满绿色奇迹、 gem石闪耀的地方?又或者藏着什么样的古老东方传说?而济诺塔岛,听起来就有点异域风情,是风暴肆虐的海岛,还是隐藏着失落文明的宝地?这本书绝对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地图,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地图,而是用想象力描绘出来的、充满生命力的地图。我迫不及待想知道,在欧赫贝教授(或者谁是欧赫贝啊?)的笔下,这些地方会有怎样的风土人情?会有怎样的奇珍异兽?甚至会有怎样的古老魔法或者失落科技?我猜想,它应该不会是那种简简单单的旅行日记,而是带着浓厚的学术气息,用严谨(但充满想象力!)的方式来剖析这些奇幻世界的地理、历史、文化,甚至生物学!简直太有吸引力了,我感觉我又要开始我的“纸上旅行”了!

评分

老实说,我之前对“奇幻地志学”这个概念有点模糊,但《欧赫贝奇幻地志学 J-Q:从翠玉国到济诺塔岛》这个书名,彻底刷新了我的认知。它听起来就像是一个大型项目,不是一本简单的小说,而是对一个虚构世界的深度挖掘。我特别好奇“欧赫贝”这个人(或者组织)到底是谁?是历史学家?探险家?还是某种掌握了古老知识的神秘学者?他/她是如何收集这些“地志”信息的?是通过文献研究?还是亲身考察?更让我着迷的是“翠玉国”和“济诺塔岛”这两个地名。它们暗示了地理上的多样性,也预示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翠玉国可能会是那种精巧、祥和,充满东方美学的国度;而济诺塔岛则可能充满了惊涛骇浪、冒险精神,甚至一些黑暗的传说。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本真正的地图册和百科全书一样,不仅提供地图,还会详细介绍每个地区的历史渊源、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经济活动,甚至连当地的食物和服饰都会有所提及。这种全方位的解读,才能真正让我感受到这个奇幻世界的真实性。

评分

《欧赫贝奇幻地志学 J-Q:从翠玉国到济诺塔岛》这个书名,直接勾起了我作为读者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它不是那种简单的故事书,而是一种对架空世界的“地理学”探索,这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我脑海中立刻涌现出无数的疑问:“翠玉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它有怎样的山川河流、气候特点、动植物群落?它的名字“翠玉”又暗示了怎样的地理或文化背景?是遍地翡翠,还是有着与玉石相关的独特习俗?而“济诺塔岛”呢?这个岛屿的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异域风情,它会是风光明媚的度假胜地,还是暗藏危机的冒险之地?岛上的地理环境又是如何?是火山活跃,还是海岸线曲折?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地理信息融入到“奇幻”的设定中的?会不会有漂浮在空中的岛屿,或者地下深处的隐藏王国?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让我迫不及待想知道,在“欧赫贝”这个名字背后,到底隐藏着一个怎样庞大而精密的奇幻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