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屿奏鸣曲——李敏勇诗集II(1990 - 1997)

岛屿奏鸣曲——李敏勇诗集II(1990 - 199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敏勇
图书标签:
  • 诗歌
  • 李敏勇
  • 现代诗
  • 岛屿
  • 文学
  • 中国当代诗歌
  • 九十年代
  • 情感
  • 意象
  • 抒情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07年第十一届国家文艺奖得奖得主作品新合集 岛屿奏鸣曲是意志和感情的自白书, 印拓着一位台湾诗人梦与现实的风景, 奏鸣着诗人对岛屿最深情的恋歌。 诗是属于孤独从事的志业, 当政治公害依然存在, 商业公害成为新的牵制力量, 意义丧失的现象, 成为令人忧虑的课题。 诗人透过笔尖书写意义的符码, 化作一只鸟,要和群鸟形成鸟群, 飞翔在岛屿历史与现实的天空。 探看诗人的人生之路, 为历史留下形迹, 共同复活意义的天空。 本书特色 1.收录2007年国家文艺奖得主——诗人李敏勇,在1990年至1997年出版的两本诗作:《倾斜的岛》及《心的奏鸣曲》。 2.〈附录〉收录两篇关于吴潜诚教授对李敏勇诗作的评论,以及探讨李敏勇诗作座谈会的会议纪录,可以让读者除了直接面对文本,领略诗人李敏勇借由诗语言创造出来的关于政治与情感的丰厚意涵外,也可以更深入了解李敏勇的诗作在台湾现代诗史与文学史的意义与地位。 3.另收录李敏勇于2007年获得国家文艺奖的随想,可以让对读者看到一位诗人多年从事台湾当代诗创作的心路历程与坚持。 作者简介 李敏勇 台湾屏东人,一九四七年在高雄县出生,成长于高高屏。大学时代修习历史,短期居住台中,现为台北市民。 以文学为志业的人生历程,反映在主编《笠》诗刊、担任「台湾文艺」社长及「台湾笔会」会长的经历。而为了在诗中应许的社会改造与国家重建,参与许多社会运动与公共事务,曾为「郑南榕基金会」、「台湾和平基金会」、「现代学术研究基金会」董事长,并在许多报纸、杂志专栏从事文化与社会评论。 出版过《云的语言》、《暗房》、《镇魂歌》、《野生思考》、《戒严风景》、《倾斜的岛》、《心的奏鸣曲》、《青春腐蚀画》,以及汉英对照诗选《如果你问起》、汉日对照诗选《思慕与哀愁》。 除了诗创作外,也出版诗解说、研究,译读当代世界诗,并着有散文、小说、文学评论和社会评论集等四十余册。 曾获巫永福评论奖、吴浊流新诗奖、赖和文学奖。二○○七年(第十一届)国家文艺奖得主。
岛屿的呼吸:台湾当代诗歌的脉动与回响 一部展现台湾文学精神风貌的诗选集 本诗选集并非聚焦于特定的个人创作,而是旨在构建一幅宏大而细致的当代台湾诗歌全景图。它选取了自20世纪末至新世纪初,在台湾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二十位诗人的代表作品,力图勾勒出此一时期台湾社会、文化与个体精神的复杂肌理。我们相信,诗歌是时代最敏感的神经末梢,而这一时期的台湾,正经历着深刻的转型与阵痛。 时代背景的切片:在后现代与本土化的交汇点 1990年代至21世纪初,是台湾社会告别威权、迈向成熟民主的关键十年。政治上的解严与开放,使得被压抑已久的民间声音、地方记忆和身份认同问题集中爆发。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使诗人们的目光不再局限于本土的田园牧歌,转而审视现代性的异化、都市的疏离以及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化焦虑。 本诗集收录的作品,无不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我们挑选了那些勇于直面“历史伤痕”与“集体记忆”的诗篇,它们或以碎片化的叙事挑战宏大叙事,或以精密的意象解构日常的庸常。诗人们不再满足于抒情层面的个体感伤,而是试图在语言的废墟上重建意义的可能。 主题的广袤性:从乡土到宇宙的张力 本选集的主题涵盖了极为广阔的领域,展现了当代台湾诗歌的多元面向: 一、 身体、性别与情欲的解放: 随着社会对个人权利的日益重视,身体不再仅仅是政治压迫的场所,也成为自我确认与反抗的疆域。选集中收录的诗作,以大胆而细腻的笔触探讨了性少数群体的生存困境、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以及在都市丛林中个体情欲的游移与追寻。语言在此刻成为一种具有触感的物质,试图穿透社会构建的藩篱。 二、 都市景观与疏离的哲学: 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加速,催生了庞大而冷漠的现代都市。许多诗人将视角投向高耸的建筑、霓虹灯下的街道以及地铁中的匿名人群。这些诗篇关注的,是现代人在高度组织化社会中的原子化状态,是“他者”的缺席与自身存在的空洞感。他们运用冷峻、疏离的语调,描摹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生存剧场。 三、 乡土精神的重塑与反思: 即使在都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对“土地”和“原乡”的追问从未停止。然而,与早期台湾乡土文学的直接控诉不同,本时期的作品更多地展现出一种复杂的张力:对自然失序的忧虑,对传统生活方式消逝的怅惘,以及在“开发”与“保留”之间的伦理挣扎。一些诗作甚至超越了地域概念,将“岛屿”视为一种精神的原型,一种被隔绝又不断向外探寻的隐喻。 四、 语言的实验与边界的消融: 这一代诗人深受欧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对传统格律和既有诗体展开了深刻的质疑。他们热衷于打破句法结构,引入白话俚语、专业术语乃至外语词汇,使诗歌语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多义性。部分作品甚至模糊了诗与散文、诗与剧本的界限,探索文本自身的生成机制,挑战读者对“诗”的既有认知。 诗人的群像:继承与突破 本选集汇集了跨越不同代际的重要声音。有承继了战后现代主义脉络,致力于语言纯粹性的探索者;有以强烈的社会批判视角,介入公共议题的“在场者”;更有关注东方哲学、试图在喧嚣中寻找内在静默的“冥想者”。 这些诗人的共性在于,他们都拒绝被单一的标签所定义。他们既吸收了西方先锋派的锐利,又深深扎根于台湾特殊的历史语境之中。他们的作品,如同岛屿上不断变幻的天气,时而暴风骤雨,时而云开雾散,但始终洋溢着旺盛的生命力与不屈的求索精神。 阅读的意义:重返现场 阅读这些诗篇,如同潜入一处历史与当下交织的水域。它们不仅是文学史上的重要记录,更是理解台湾社会精神状态的一把钥匙。它们以最凝练、最富张力的语言,留存了特定历史时刻的震颤与回响。本诗集是献给所有对台湾当代文学、对人类精神困境抱有好奇心的读者的深度指南。 (全书约25万字,收录核心作品120余首,附有详尽的诗人介绍与评论性导读。)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岛屿奏鸣曲——李敏勇诗集II(1990-1997)》,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诗意,仿佛能够听到来自远方的旋律。1990年代的台湾,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期,经济的腾飞,政治的开放,文化的多元,都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生机。李敏勇先生的诗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一种沉静而深刻的方式,展现了他对时代和生命的思考。我读到的是一种对台湾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一种对历史文化的追溯与反思,以及一种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个体精神的坚守。诗歌中的意象,时而是辽阔的海洋,时而是宁静的岛屿,时而是充满生活气息的街巷,这些都构成了诗人诗歌中独特的风景。但更让我动容的是,诗人如何将这些外在的景象,转化为内在的情感共鸣。他用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描绘出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迷茫与坚守,他们的希望与失落。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诗歌的力量,它不仅仅是文字的艺术,更是情感的传递,思想的交流,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索。

评分

这本书,仿佛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1990年代台湾社会转型期的内在风景。那个年代,经济的飞速发展,政治的日渐开放,以及多元文化的涌入,共同塑造了一个既充满活力又略显迷茫的时代。李敏勇先生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沉静的笔触,捕捉到了这一时期的时代脉搏。我从中读到的,不仅仅是文字的优美,更是诗人对这片土地深沉的关怀,对历史文化的反思,以及对个体在时代洪流中命运的体察。诗歌中的意象,常常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海浪、渔火、老街,这些元素共同勾勒出一个生动而真实的台湾形象。然而,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诗人如何在这些具象的描绘中,注入深刻的情感和哲思。他用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展现了人们在时代变迁中的挣扎与坚守,希望与失落。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智者对话,他引导我思考生命的意义,历史的厚重,以及我们与这片土地之间永恒的联系。

评分

初次翻开《岛屿奏鸣曲——李敏勇诗集II(1990-1997)》,脑海中浮现的并非字面上的岛屿,而是一种精神的疆域,是诗人在此七年间,用文字开垦、耕耘、收获的灵魂园圃。这本诗集,与其说是一次简单的作品汇集,不如说是诗人内在世界的一次深度剖析,一次在时代洪流中,个体情感与社会脉搏的精准捕捉。1990年代,台湾社会经历了巨大的转型,政治上的解严,经济上的腾飞,文化上的多元碰撞,这一切都如同潮汐般涌入诗人的笔端,激荡起层层涟漪。李敏勇先生的诗,总是带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他不会用激烈的辞藻去呐喊,而是通过精炼、意象化的语言,构建出一种沉静而深邃的场域。我读到的是一种扎根于土地的情感,一种对历史的回溯与反思,一种在现代文明冲击下,对传统价值的坚守与重塑。诗歌的“奏鸣曲”之名,暗示了其内在的音乐性,不同篇章如同不同的乐章,时而舒缓低沉,时而激昂澎湃,但整体上又保持着一种和谐的统一。这是一种生命的协奏,是个人情感与集体记忆的交织,是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对话。每当我沉浸其中,总能感受到一股清流涤荡心灵,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港湾,得以审视内心的风景,聆听时代的回响。这并非易事,尤其是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当下,能够从一首诗中获得如此深厚的共鸣,着实难能可贵。它唤醒了我对文字本质的敬畏,也让我重新思考诗歌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评分

《岛屿奏鸣曲——李敏勇诗集II(1990-1997)》这本书,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描绘出1990年代台湾社会的独特风貌。这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经济的腾飞,政治的开放,文化的多元,都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李敏勇先生的诗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一种沉静而深刻的方式,展现了他对时代和生命的思考。我读到的是一种对台湾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一种对历史文化的追溯与反思,以及一种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个体精神的坚守。诗歌中的意象,时而是辽阔的海洋,时而是宁静的岛屿,时而是充满生活气息的街巷,这些都构成了诗人诗歌中独特的风景。但更让我动容的是,诗人如何将这些外在的景象,转化为内在的情感共鸣。他用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描绘出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迷茫与坚守,他们的希望与失落。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诗歌的力量,它不仅仅是文字的艺术,更是情感的传递,思想的交流,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索。

评分

翻开《岛屿奏鸣曲——李敏勇诗集II(1990-1997)》,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由文字编织而成的音乐厅。1990年代的台湾,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变革的时代,经济的繁荣,政治的开放,文化的多元,都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色彩。李敏勇先生的诗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一种沉静而深刻的方式,展现了他对时代和生命的思考。我读到的是一种对台湾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一种对历史文化的追溯与反思,以及一种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个体精神的坚守。诗歌中的意象,时而是辽阔的海洋,时而是宁静的岛屿,时而是充满生活气息的街巷,这些都构成了诗人诗歌中独特的风景。但更让我动容的是,诗人如何将这些外在的景象,转化为内在的情感共鸣。他用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描绘出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迷茫与坚守,他们的希望与失落。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诗歌的力量,它不仅仅是文字的艺术,更是情感的传递,思想的交流,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索。

评分

《岛屿奏鸣曲——李敏勇诗集II(1990-1997)》的封面,就如同一扇通往内在世界的门,邀请我去探索其中隐藏的风景。1990年代的台湾,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变革的时期,经济的腾飞,政治的开放,文化的多元,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李敏勇先生的诗歌,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展现了他独特的观察和思考。我读到的,是一种对这片土地深沉而细腻的爱,一种对历史文化的回溯与反思,以及一种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个体精神的探索。诗歌中的意象,时而是辽阔的海洋,时而是静谧的港湾,时而是充满生活气息的街巷,这些都勾勒出台湾独特的风貌。但更打动我的是,诗人如何将这些外在的景象,转化为内在的情感共鸣。他用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描绘出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迷茫与坚守,他们的希望与失落。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诗歌的深度,它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更是情感的共鸣,思想的激荡,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追问。

评分

第一次接触《岛屿奏鸣曲——李敏勇诗集II(1990-1997)》,我被书名所吸引。它并非那种直白或煽情的表述,而是带着一种诗意的暗示,一种音乐的旋律感。1990年代的台湾,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社会经济的转型,政治格局的变动,文化的碰撞与融合,都在深刻地影响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李敏勇先生的诗歌,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展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我读到的是一种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眷恋,一种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以及一种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个体精神的坚守。诗歌中的意象,时而是广阔的大海,时而是静谧的岛屿,时而是充满生活气息的街巷,这些都构成了诗人诗歌中独特的风景。但更让我动容的是,诗人如何将这些外在的景象,转化为内在的情感共鸣。他用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描绘出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迷茫与坚守,他们的希望与失落。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它不仅仅是文字的艺术,更是情感的传递,思想的交流,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索。

评分

这份诗集,就好像一个精心收藏的相册,每一页都承载着一段时光的印记,一种情感的留存。1990年代的台湾,是一个充满矛盾与活力的时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政治格局的剧烈变动,以及多元文化的涌入,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李敏勇先生用他独特的视角,捕捉了这一切的细微之处,并将其转化为一首首充满力量的诗篇。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些描绘日常生活景象的诗,它们看似平淡无奇,却蕴含着诗人对生命最真挚的体悟。例如,那些关于海边、关于老屋、关于童年回忆的片段,总能勾起我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它们勾勒出一个温暖而怀旧的画面,让人仿佛能闻到海风的气息,听到海浪的声音,感受到时光的温度。但这些诗歌并非仅仅停留在个人情感的抒发,它们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时代变迁的影子,以及个体在其中的迷茫与挣扎。我能感受到诗人对历史的深切关怀,对身份认同的探索,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忧思。这种将宏大叙事融入个体情感的写法,使得诗歌在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同时,也具备了深刻的思想性。阅读《岛屿奏鸣曲》,就像是在聆听一位老友在讲述他的故事,他的喜怒哀乐,他的思考与感悟,都真切地展现在你面前,让你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并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评分

《岛屿奏鸣曲——李敏勇诗集II(1990-1997)》,这本书并非只是一堆文字的堆砌,它更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连接着个体与集体,连接着现实与理想。在1990年代这个充满变革的年代,台湾的社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洗礼,政治的开放,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多元,都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李敏勇先生的诗歌,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时代特征。他没有选择回避,也没有选择激昂的呐喊,而是以一种更加内敛、更加沉静的方式,展现了时代浪潮下,个体情感的起伏与思考。我读到的是一种对台湾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一种对历史人文的尊重,一种在时代洪流中,个体身份的追寻。诗歌中的意象,时而是辽阔的大海,时而是静谧的港湾,时而是古老的街巷,这些都构成了一个鲜活而充满生命力的岛屿形象。我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以及他对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的深刻反思。他用文字描绘出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个体命运,以及他们在变动中寻找精神支点的努力。这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诗歌,它触及的是每一个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并引发我们对自身、对社会、对历史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仿佛是一坛陈年的佳酿,初入口时或许并不觉惊艳,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其醇厚而绵长的回甘。1990年代的台湾,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文化日益多元的时代,社会转型带来的阵痛与希望交织。李敏勇先生的诗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出独特的韵味。他并非那种哗众取宠的诗人,他的文字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量,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探寻。我读到的,是一种扎根于土地的关怀,一种对历史文化的反思,以及一种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个体精神的坚守。诗歌中的意象,常常带着一种朴素而自然的色彩,例如海边的风,乡间的泥土,老街的巷陌,这些都构成了他诗歌中鲜明的背景。但我更被那些隐藏在这些意象背后的情感所打动,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在时代洪流中的迷茫与坚定。他用一种非常个人的方式,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印记,也折射出许多人在变革中的内心挣扎与成长。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诗歌的力量,它不仅仅是文字的艺术,更是情感的传递,思想的交流,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