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兩人為夫妻,在1982年四月(先生是國傢觀光局外派到雪梨設立澳紐辦事處,而妻子也獲得中華航空公司澳洲業務代錶的工作),舉傢遷往澳洲,一住就是八年半。其間因為推廣考察,也到過南半球許多地方像紐西蘭、斐濟、紐卡裏多尼亞、大溪地和南非。因為是第一次到國外長住,看到的當地風情、生活文化,樣樣都覺得新鮮、有趣,總想把它們寫作發錶,與讀者分享。
走遍瞭澳洲東岸的第一大城雪梨、第二大城墨爾本、在兩城之間的首都坎培拉;然後是各州的省會:昆士蘭州的布裏斯本、南澳的艾德禮、西澳的柏斯和北澳的達爾文,也到過澳洲大陸的心髒區艾爾斯巨石,還有靠近南極的島嶼──塔斯曼尼亞。就這樣在這個區域居住行走瞭八年半,說的是作者一傢人在那段時間所見、所聞和內心的感受。
本書是作者夫婦派駐澳洲的長達八年半時間,夫婦倆並肩為推廣颱灣旅遊外交,所做努力的一個迴憶。依時間先後和內容,本書大緻區分為生活篇、工作篇和旅遊篇,讓讀者看到的是和一般旅遊不一樣的澳洲、紐西蘭和作者走過的南半球。
作者簡介
周嘉川
湖南瀏陽人,國立政治大學新聞係畢業,曾任中央日報記者、颱視主播,
是颱灣第一位電視女主播及女記者。
楊本禮
廣州市人,國立政治大學新聞係畢業,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新聞碩士。
現任銘傳大學觀光學院、國際學院、世新大學觀光係教授。
前言 (周嘉川)?001
生活篇?007
● 驚鴻一瞥雪梨城?008
● 墨爾本的歐陸風韻?013
● 和Nancy一傢人的緣份?019
● Toorak路上的迷人B.Y.O.餐館?024
● 初試啼聲組旅遊業者訪華團?028
● 澳洲旅遊界聞人約翰.羅伊?033
● 拜會華航總代理,從此展開新工作?038
● 墨爾本餐飲奇人劉炯照?043
● 丹笛農的鬱金香花圃和英國下午茶?047
● Melbourne Cup南半球最大的賽馬盛會?052
● 在菲立普島上看小企鵝行軍。?056
● 颱灣觀光協會在雪梨正式成立辦事處?061
● 重迴雪梨學做賢妻良母?066
● 我傢一對姐妹花在澳洲快樂成長?075
● 雪梨頻傳空門劫?081
● 一年到頭豐富的戶外生活?086
● 一段雋永難忘的情誼?092
● 義結金蘭與歡樂重聚?096
● Easter Show和端午龍舟競渡?102
● 澳洲牧場和農莊的生活體驗?107
● 雪梨:澳洲的美食天堂?113
● 讓人心神陶醉的雪梨歌劇?117
● 贏得美國盃帆船賽冠軍澳洲全國瘋狂?122
工作篇?127
● 東亞旅遊協會澳洲分會?128
● 小而美的傢庭推廣團?133
● 刊登R.O.C.廣告,差一點被趕齣境?142
● 氣象萬韆的澳洲國會大廈?147
● 澳洲工黨的「親颱灣連綫」?154
● 和雪梨市長蘇瑟蘭相交莫逆(馬英九訪問雪梨市長)?158
● 首度舉辦「中華民國之夜」?164
● 和華航總代理的互動及監督代理業務?169
● 推動直航步步艱辛?173
● 中澳通航的一段談判祕辛?179
觀光篇?191
● 雪梨遊蹤?192
● 雪梨的山與海--藍山和Kims海灘?199
● 昆士蘭省──從北到南看不完的景點?206
● 乘火車三天兩夜纔到達艾爾斯岩?217
● 北疆充滿熱帶風情的達爾文?223
● 西澳的野花和天鵝河的美酒?228
● 南澳巴柔沙河榖之旅?234
● 塔斯曼尼亞有英國的田園風光?239
● 紐西蘭北島遍佈火山、溫泉?245
● 南島盡是冰河峽榖和高山大湖?252
● 洋溢法國風情的大溪地?260
● 充滿法國風情的紐卡裏多尼亞?268
● 南非巡禮?273
● 南非驚險刺激的草原大狩獵?282
彆矣,澳洲!?293
● 一場意義非凡的惜彆晚宴?294
● 離情依依?300
前言
周嘉川
一九八二年4月,我隨著先生楊本禮外派,舉傢遷往澳洲,一住就是八年半。其間因為推廣考察,也到過南半球許多地方像紐西蘭、斐濟、紐卡裏多尼亞、大溪地和南非。因為是第一次到國外長住,看到的風光、生活文化,樣樣都覺得新鮮、有趣,總想把它們寫作發錶,與讀者分享。
那段日子我們住在澳洲,因為工作的關係,每年固定要到澳洲每一個大城去開推廣會或參加展覽,走遍瞭澳洲東岸的第一大城雪梨、第二大城墨爾本、在兩城之間的首都坎培拉;然後是各州的省會:昆士蘭州的布裏斯本、南澳的艾德禮、西澳的柏斯和北澳的達爾文,也到過澳洲大陸的心髒區艾爾斯巨石,還有靠近南極的島嶼塔斯曼尼亞。我們也必須經常到附近的國傢去推廣和考察觀光,有些還不隻去過一次,像紐西蘭和斐濟,從北到南都走過好幾遍,感受自然更深入和全麵;另外也特彆安排去瞭南太平洋充滿法國浪漫風情的旅遊天堂:大溪地和紐卡裏多尼亞;到南非去考察則更是一次特殊的因緣,當時飛航澳洲的南非航公司,正被逼迫必須斷航,未來要通過華航做區域聯接,就在斷航前,南非航空公司特彆邀請我們到南非去觀光考察。就這樣我們在這個區域居住行走瞭八年半,乃決定把這本書取名為:《住在南半球的日子》,說的是我們一傢人在那段時間所見、所聞和內心的感受。
當時本禮是由我國觀光局外派到雪梨設立澳紐辦事處,而我也幸運的獲得中華航空公司澳洲業務代錶的工作,兩人又同時是東亞旅遊協會澳紐分會的成員,每月固定一起開會,一同到澳洲、紐西蘭工作轄區內辦推廣展銷會;周末更是一傢大小一同去採購食品、雜貨或和朋友們聚會。
想起自結婚後,我在颱視、他在中廣的日子,總是各忙各的,偶而齣國採訪也不可能同行。相比起來,在澳洲的八年半,算是我們工作、生活首度如此密不可分,也有太多共同的迴憶,於是我們同意由兩人共同來寫這本書。
當然兩人觀察事務的麵嚮、想法和興趣仍有不同,寫作的方式、詞匯用語也不盡一緻,想想何妨,讓我們可以對相同的事物作各彆的闡述;也可以選擇不同的事物各自發舒感懷。我們依時間先後和內容,大緻區分為生活篇、工作篇和旅遊篇。當然本禮的工作是為國傢推銷形象和觀光,我的任務是監督華航在當地的總代理,另外也包含推廣形象和促成通航,很多時候我們的生活、工作和觀光旅遊都是很難分割開來的。
本禮常說他的工作就是「吃喝玩樂」,其實是要教彆人如何吃喝玩樂。當你把「吃喝玩樂」當作工作,你不是在享受,你是在學習,教育自己也教會彆人,那種態度是非常認真的,這也是為什麼他在觀光局退休後仍願意到大學去教授飲食文化和觀光與媒體的關係等專業課程,希望能為國內的觀光教育盡點心力。
而我們這樣略分篇章,隻是為瞭讓讀者朋友們閱讀方便。整體的看,它是一傢人在南半球生活的故事,分開來看它可以是針對不同事務撰述的獨立篇章。齣國廿年,我們都有深深的感觸,那就是不齣國門,不知我們國傢外交處境的艱睏;齣瞭國門倒也瞭解到隻要自己國傢有堅實的經濟實力,彆人絕對不會漠視你的存在。希望在這本書裏,讓讀者看到的是和一般旅遊不一樣的澳洲、紐西蘭和我們走過的南半球。
這本書的書名,讓我聯想到很多關於“美食”的探索。在颱灣,我們對美食的追求可謂是淋灕盡緻,各地的特色小吃、精緻料理,早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那麼,在南半球,又會有怎樣令人垂涎的美食呢?我期待書中能夠有關於當地特色菜肴的描寫,那些我們從未嘗過的食材,那些獨特的烹飪方式,一定會讓我感到新奇和興奮。我猜想,南半球的地理位置,可能會帶來一些獨特的食材,例如各種新鮮的海鮮,或是充滿異域風情的香料。我希望能看到,作者是如何去發現和品嘗這些美食的,是主動去探索,還是在不經意間與它們相遇?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否會嘗試自己動手烹飪,用當地的食材,做齣屬於自己的“南半球味道”?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本美食地圖,引導我走進南半球的廚房,去體驗那些舌尖上的驚喜,去感受食物所承載的文化和情感。
评分《住在南半球的日子》,光是這幾個字,就勾起瞭我內心深處對冒險的渴望。在颱灣,生活節奏快,很多時候都被固定的框架所束縛,雖然便利,但有時也讓人覺得少瞭些色彩。南半球,對我來說,一直是一個充滿瞭未知和自由的符號。我曾經在網上看到過關於澳大利亞大堡礁的壯麗,新西蘭純淨的湖泊,還有南美洲潘帕斯草原的遼闊。這些畫麵,都讓我覺得,那是一個可以讓人徹底放鬆,忘卻煩惱的地方。我想知道,作者在南半球的“日子”,是否真的有那麼一份灑脫和不羈?我期待書中能有關於自然風光的細膩描繪,那些我們隻能在明信片上看到的美景,能否透過文字,在我的腦海中鮮活起來?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書中能展現齣作者在麵對未知和挑戰時的態度。是勇於嘗試,還是小心翼翼?是融入其中,還是保持距離?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冒險”與“日常”的。在南半球的某個小鎮,會不會有一個不起眼的咖啡館,作者在那裏度過瞭無數個悠閑的午後?在某個夜晚,會不會有一次突如其來的邀請,讓作者參與到一場當地的節慶活動中?我想要感受那種不確定性帶來的刺激,也想知道,在那份不確定中,作者如何找到瞭屬於自己的那份安心和快樂。
评分《住在南半球的日子》,這個書名,讓我開始思考“文化”的碰撞與融閤。在颱灣,我們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同時也吸收瞭西方文化的元素,形成瞭一種獨特的文化氛圍。那麼,在南半球,又會有怎樣的新鮮文化體驗呢?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作者在南半球的文化探索,那些獨特的藝術形式、音樂舞蹈,或是當地的傳統習俗。我想要知道,作者是如何去理解和欣賞這些陌生的文化,是否會主動去學習一些當地的語言,或者參與到當地的傳統活動中?我尤其好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會有怎樣的差異,作者又是如何去適應和調整自己的?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打開一扇瞭解不同文化的窗戶,讓我看到,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也讓我明白,包容和理解,是跨越文化隔閡的關鍵。
评分《住在南半球的日子》,光是這幾個字,就給我一種“慢下來”的感覺。在颱灣,生活節奏太快,很多時候我們都疲於奔命,很少有機會真正地去感受生活本身。南半球,似乎提供瞭一種全然不同的生活哲學。我期待書中能夠描繪齣那種悠閑而自在的南半球生活節奏。例如,清晨可以悠閑地在陽颱上喝一杯咖啡,看著遠處的風景發呆;下午可以去公園散步,感受陽光灑在身上的溫暖;晚上可以約上三五好友,在星空下暢談。我希望看到,作者是如何在南半球找到瞭屬於自己的“慢時光”,如何去享受那些看似平淡卻無比珍貴的時刻。我尤其好奇,在這樣的生活狀態下,作者的心境會有怎樣的變化?會不會因此而變得更加從容和豁達?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種心靈上的療愈,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並從中汲取一些靈感,嘗試在忙碌的生活中,也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與自在。
评分剛收到《住在南半球的日子》,光是書名就足夠引人遐想瞭。颱灣這塊土地上,我們對南半球的認知,大部分都來自地理課本,或是電影、紀錄片中的片段,總覺得那是一個遙遠、神秘,又帶著點熱帶風情的地方。我一直很好奇,當一個熟悉瞭北半球的節奏、習慣瞭這裏的生活步調的人,突然踏足南半球,會是怎樣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日照時間帶來的生理時差?是陌生的星空勾勒齣新的方嚮感?還是那些我們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元素,在南半球會以一種完全齣乎意料的麵貌呈現?我尤其想知道,書中的“日子”是怎樣被“住”下來的。是那種蜻蜓點水的旅遊觀察,還是深入當地,體驗瞭四季的更迭,感受瞭風土人情的細微之處?南半球有許多我們熟悉的國傢,如澳大利亞、新西蘭,但也有許多我們相對陌生的國度,例如智利、阿根廷,甚至是南極洲的邊緣。作者會是分享在繁華都市裏的經曆,還是在人跡罕至的原野上的探險?那些關於食物、關於建築、關於人們的談吐,一定會有著強烈的異域色彩。我期待的是,透過文字,我能感受到赤道以南的風,聞到那裏的花香,甚至聽到那些不同語言的交談聲。這本書,會不會像一扇窗,讓我窺見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它帶給我的,或許不隻是地理上的跨越,更是心境上的另一種舒展與開闊。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讓我想到很多關於“季節”的對比。在颱灣,我們經曆著春夏鞦鼕,但南半球的季節,是與我們截然相反的。當我在這裏抱怨著酷暑難耐,他們卻可能正在享受著涼爽的鞦意,甚至迎來皚皚白雪。這種“反嚮”的體驗,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體驗這些截然不同的季節的?在南半球的夏天,他們會去海邊嬉戲,感受炙熱的陽光,還是會躲在涼爽的室內,享受悠閑的時光?在南半球的鼕天,是否會有機會看到企鵝,或者體驗一次冰雪世界的奇幻?我期待書中能夠描繪齣南半球四季的獨特景緻,那些與颱灣截然不同的氣候和植被,一定能帶來全新的視覺衝擊。我尤其想知道,不同的季節,對作者的心情和生活方式,又會有怎樣的影響?會不會在某個特定的季節,作者會特彆思念傢鄉的某個節日,或者對某個季節的氣候有著特彆的感觸?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感受那種跨越時空的季節之美,讓我體會到,即便在地球的兩端,時間流逝的痕跡,也會留下截然不同的印記。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讓我浮想聯翩,似乎能從文字中感受到一種“流浪”的浪漫。在颱灣,我們習慣瞭固定的生活軌跡,偶爾的旅行,也多半是有明確的目的地和行程。而“住在南半球”,卻帶著一種隨遇而安的意味。我期待書中能夠描繪齣作者在南半球的“漫遊”時光,那種不期而遇的驚喜,那種在陌生環境中隨性而行的自由。我猜想,作者可能在南半球的某個小鎮駐足,在那裏度過一段平靜的日子;也可能在廣袤的原野上,與大自然進行一場無聲的對話。我尤其好奇,在這樣的“流浪”過程中,作者的心境會有怎樣的起伏?是尋找,是迷失,還是最終找到瞭內心的方嚮?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種精神上的解放,讓我感受到,生活本身就是一場充滿未知和美麗的旅行。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讓我聯想到許多關於“自然”的感悟。在颱灣,我們雖然也擁有美麗的自然風光,但南半球的自然,似乎更加原始、更加壯闊。我期待書中能夠有關於南半球獨特自然景觀的細膩描繪,例如那無垠的沙漠、那神秘的雨林、那壯麗的冰川,或是那清澈的海洋。我希望能夠通過作者的文字,感受到大自然的震撼力量,以及那份與世隔絕的純淨。我猜想,在南半球的廣袤天地中,作者一定會有許多與野生動物近距離接觸的機會,那些獨特的生物,一定會讓我的好奇心得到極大的滿足。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在這種宏大的自然環境中,審視自己,感悟人生?會不會在仰望星空的時候,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從而更加珍惜當下?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進入一個充滿生機的世界,讓我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並從中獲得一種淨化心靈的力量。
评分《住在南半球的日子》,這個書名,讓我忍不住開始想象書中的人物。作者是如何在南半球“住”下來的?是獨身一人,還是有傢人、朋友的陪伴?我猜想,一個人在異鄉,必定會遇到許多需要獨自麵對的時刻,也會有許多與當地人建立深入連接的機會。我特彆好奇,書中會不會描寫作者與當地人的交往,那些跨越文化和語言的友誼,或是萍水相逢的暖心瞬間。我想要看到,作者是如何在陌生的環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社交圈,如何去理解和適應不同的社交禮儀。或許,書中會有關於當地人的有趣故事,他們的生活方式,他們的價值觀念,這些都將是吸引我繼續閱讀下去的動力。我希望能通過書中的描述,感受到南半球人民的熱情和淳樸,也看到作者如何在不同的文化氛圍中,保持自己的個性和獨立思考。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旅行見聞錄,更是一本關於人與人之間連接,關於理解和包容的溫暖故事。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住在南半球的日子》,讓我聯想到許多關於“移居”的敘事。在颱灣,我們常常討論“移民”,或是為瞭學業、工作,或是為瞭更好的生活品質。但“移居”到南半球,這其中的原因和動機,必定更加多元和復雜。我很好奇,作者是以一種什麼樣的心境,開啓瞭這段南半球的旅程?是逃離,是追尋,還是僅僅是一種隨性的選擇?我猜想,在南半球的日子,一定少不瞭對“傢”的重新定義。在陌生的土地上,傢的概念或許會變得更加純粹,不再僅僅是熟悉的四麵牆,而是那些溫暖的互動,那些共同經曆的時光,甚至是內心的某種平靜與歸屬感。我腦海中浮現齣一些畫麵:清晨,在南半球特有的陽光下醒來,窗外可能是成片的葡萄園,也可能是遠處連綿的山巒。午後,在當地的市集裏穿梭,品嘗著新鮮的水果,與攤主用不熟練的語言交流。傍晚,看著夕陽將天空染成一片橘紅,空氣中彌漫著海風的味道。這些零散的畫麵,都讓我對書中描繪的“日子”充滿瞭期待。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異鄉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如何剋服語言和文化的障礙,如何與當地的人們建立聯係,又如何在日復一日的平凡生活中,發現那些意想不到的驚喜和感動。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個思考“傢”與“歸屬”的新視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