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两人为夫妻,在1982年四月(先生是国家观光局外派到雪梨设立澳纽办事处,而妻子也获得中华航空公司澳洲业务代表的工作),举家迁往澳洲,一住就是八年半。其间因为推广考察,也到过南半球许多地方像纽西兰、斐济、纽卡里多尼亚、大溪地和南非。因为是第一次到国外长住,看到的当地风情、生活文化,样样都觉得新鲜、有趣,总想把它们写作发表,与读者分享。
走遍了澳洲东岸的第一大城雪梨、第二大城墨尔本、在两城之间的首都坎培拉;然后是各州的省会:昆士兰州的布里斯本、南澳的艾德礼、西澳的柏斯和北澳的达尔文,也到过澳洲大陆的心脏区艾尔斯巨石,还有靠近南极的岛屿──塔斯曼尼亚。就这样在这个区域居住行走了八年半,说的是作者一家人在那段时间所见、所闻和内心的感受。
本书是作者夫妇派驻澳洲的长达八年半时间,夫妇俩并肩为推广台湾旅游外交,所做努力的一个回忆。依时间先后和内容,本书大致区分为生活篇、工作篇和旅游篇,让读者看到的是和一般旅游不一样的澳洲、纽西兰和作者走过的南半球。
作者简介
周嘉川
湖南浏阳人,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系毕业,曾任中央日报记者、台视主播,
是台湾第一位电视女主播及女记者。
杨本礼
广州市人,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系毕业,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新闻硕士。
现任铭传大学观光学院、国际学院、世新大学观光系教授。
前言 (周嘉川)?001
生活篇?007
● 惊鸿一瞥雪梨城?008
● 墨尔本的欧陆风韵?013
● 和Nancy一家人的缘份?019
● Toorak路上的迷人B.Y.O.餐馆?024
● 初试啼声组旅游业者访华团?028
● 澳洲旅游界闻人约翰.罗伊?033
● 拜会华航总代理,从此展开新工作?038
● 墨尔本餐饮奇人刘炯照?043
● 丹笛农的郁金香花圃和英国下午茶?047
● Melbourne Cup南半球最大的赛马盛会?052
● 在菲立普岛上看小企鹅行军。?056
● 台湾观光协会在雪梨正式成立办事处?061
● 重回雪梨学做贤妻良母?066
● 我家一对姐妹花在澳洲快乐成长?075
● 雪梨频传空门劫?081
● 一年到头丰富的户外生活?086
● 一段隽永难忘的情谊?092
● 义结金兰与欢乐重聚?096
● Easter Show和端午龙舟竞渡?102
● 澳洲牧场和农庄的生活体验?107
● 雪梨:澳洲的美食天堂?113
● 让人心神陶醉的雪梨歌剧?117
● 赢得美国盃帆船赛冠军澳洲全国疯狂?122
工作篇?127
● 东亚旅游协会澳洲分会?128
● 小而美的家庭推广团?133
● 刊登R.O.C.广告,差一点被赶出境?142
● 气象万千的澳洲国会大厦?147
● 澳洲工党的「亲台湾连线」?154
● 和雪梨市长苏瑟兰相交莫逆(马英九访问雪梨市长)?158
● 首度举办「中华民国之夜」?164
● 和华航总代理的互动及监督代理业务?169
● 推动直航步步艰辛?173
● 中澳通航的一段谈判祕辛?179
观光篇?191
● 雪梨游踪?192
● 雪梨的山与海--蓝山和Kims海滩?199
● 昆士兰省──从北到南看不完的景点?206
● 乘火车三天两夜才到达艾尔斯岩?217
● 北疆充满热带风情的达尔文?223
● 西澳的野花和天鹅河的美酒?228
● 南澳巴柔沙河谷之旅?234
● 塔斯曼尼亚有英国的田园风光?239
● 纽西兰北岛遍佈火山、温泉?245
● 南岛尽是冰河崃谷和高山大湖?252
● 洋溢法国风情的大溪地?260
● 充满法国风情的纽卡里多尼亚?268
● 南非巡礼?273
● 南非惊险刺激的草原大狩猎?282
别矣,澳洲!?293
● 一场意义非凡的惜别晚宴?294
● 离情依依?300
前言
周嘉川
一九八二年4月,我随着先生杨本礼外派,举家迁往澳洲,一住就是八年半。其间因为推广考察,也到过南半球许多地方像纽西兰、斐济、纽卡里多尼亚、大溪地和南非。因为是第一次到国外长住,看到的风光、生活文化,样样都觉得新鲜、有趣,总想把它们写作发表,与读者分享。
那段日子我们住在澳洲,因为工作的关系,每年固定要到澳洲每一个大城去开推广会或参加展览,走遍了澳洲东岸的第一大城雪梨、第二大城墨尔本、在两城之间的首都坎培拉;然后是各州的省会:昆士兰州的布里斯本、南澳的艾德礼、西澳的柏斯和北澳的达尔文,也到过澳洲大陆的心脏区艾尔斯巨石,还有靠近南极的岛屿塔斯曼尼亚。我们也必须经常到附近的国家去推广和考察观光,有些还不只去过一次,像纽西兰和斐济,从北到南都走过好几遍,感受自然更深入和全面;另外也特别安排去了南太平洋充满法国浪漫风情的旅游天堂:大溪地和纽卡里多尼亚;到南非去考察则更是一次特殊的因缘,当时飞航澳洲的南非航公司,正被逼迫必须断航,未来要通过华航做区域联接,就在断航前,南非航空公司特别邀请我们到南非去观光考察。就这样我们在这个区域居住行走了八年半,乃决定把这本书取名为:《住在南半球的日子》,说的是我们一家人在那段时间所见、所闻和内心的感受。
当时本礼是由我国观光局外派到雪梨设立澳纽办事处,而我也幸运的获得中华航空公司澳洲业务代表的工作,两人又同时是东亚旅游协会澳纽分会的成员,每月固定一起开会,一同到澳洲、纽西兰工作辖区内办推广展销会;周末更是一家大小一同去採购食品、杂货或和朋友们聚会。
想起自结婚后,我在台视、他在中广的日子,总是各忙各的,偶而出国採访也不可能同行。相比起来,在澳洲的八年半,算是我们工作、生活首度如此密不可分,也有太多共同的回忆,于是我们同意由两人共同来写这本书。
当然两人观察事务的面向、想法和兴趣仍有不同,写作的方式、词汇用语也不尽一致,想想何妨,让我们可以对相同的事物作各别的阐述;也可以选择不同的事物各自发舒感怀。我们依时间先后和内容,大致区分为生活篇、工作篇和旅游篇。当然本礼的工作是为国家推销形象和观光,我的任务是监督华航在当地的总代理,另外也包含推广形象和促成通航,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活、工作和观光旅游都是很难分割开来的。
本礼常说他的工作就是「吃喝玩乐」,其实是要教别人如何吃喝玩乐。当你把「吃喝玩乐」当作工作,你不是在享受,你是在学习,教育自己也教会别人,那种态度是非常认真的,这也是为什么他在观光局退休后仍愿意到大学去教授饮食文化和观光与媒体的关系等专业课程,希望能为国内的观光教育尽点心力。
而我们这样略分篇章,只是为了让读者朋友们阅读方便。整体的看,它是一家人在南半球生活的故事,分开来看它可以是针对不同事务撰述的独立篇章。出国廿年,我们都有深深的感触,那就是不出国门,不知我们国家外交处境的艰困;出了国门倒也了解到只要自己国家有坚实的经济实力,别人绝对不会漠视你的存在。希望在这本书里,让读者看到的是和一般旅游不一样的澳洲、纽西兰和我们走过的南半球。
《住在南半球的日子》,这个书名,让我开始思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台湾,我们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吸收了西方文化的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那么,在南半球,又会有怎样的新鲜文化体验呢?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作者在南半球的文化探索,那些独特的艺术形式、音乐舞蹈,或是当地的传统习俗。我想要知道,作者是如何去理解和欣赏这些陌生的文化,是否会主动去学习一些当地的语言,或者参与到当地的传统活动中?我尤其好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会有怎样的差异,作者又是如何去适应和调整自己的?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不同文化的窗户,让我看到,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也让我明白,包容和理解,是跨越文化隔阂的关键。
评分《住在南半球的日子》,光是这几个字,就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冒险的渴望。在台湾,生活节奏快,很多时候都被固定的框架所束缚,虽然便利,但有时也让人觉得少了些色彩。南半球,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充满了未知和自由的符号。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过关于澳大利亚大堡礁的壮丽,新西兰纯净的湖泊,还有南美洲潘帕斯草原的辽阔。这些画面,都让我觉得,那是一个可以让人彻底放松,忘却烦恼的地方。我想知道,作者在南半球的“日子”,是否真的有那么一份洒脱和不羁?我期待书中能有关于自然风光的细腻描绘,那些我们只能在明信片上看到的美景,能否透过文字,在我的脑海中鲜活起来?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展现出作者在面对未知和挑战时的态度。是勇于尝试,还是小心翼翼?是融入其中,还是保持距离?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冒险”与“日常”的。在南半球的某个小镇,会不会有一个不起眼的咖啡馆,作者在那里度过了无数个悠闲的午后?在某个夜晚,会不会有一次突如其来的邀请,让作者参与到一场当地的节庆活动中?我想要感受那种不确定性带来的刺激,也想知道,在那份不确定中,作者如何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安心和快乐。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住在南半球的日子》,让我联想到许多关于“移居”的叙事。在台湾,我们常常讨论“移民”,或是为了学业、工作,或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品质。但“移居”到南半球,这其中的原因和动机,必定更加多元和复杂。我很好奇,作者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开启了这段南半球的旅程?是逃离,是追寻,还是仅仅是一种随性的选择?我猜想,在南半球的日子,一定少不了对“家”的重新定义。在陌生的土地上,家的概念或许会变得更加纯粹,不再仅仅是熟悉的四面墙,而是那些温暖的互动,那些共同经历的时光,甚至是内心的某种平静与归属感。我脑海中浮现出一些画面:清晨,在南半球特有的阳光下醒来,窗外可能是成片的葡萄园,也可能是远处连绵的山峦。午后,在当地的市集里穿梭,品尝着新鲜的水果,与摊主用不熟练的语言交流。傍晚,看着夕阳将天空染成一片橘红,空气中弥漫着海风的味道。这些零散的画面,都让我对书中描绘的“日子”充满了期待。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异乡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如何克服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如何与当地的人们建立联系,又如何在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中,发现那些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感动。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思考“家”与“归属”的新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浮想联翩,似乎能从文字中感受到一种“流浪”的浪漫。在台湾,我们习惯了固定的生活轨迹,偶尔的旅行,也多半是有明确的目的地和行程。而“住在南半球”,却带着一种随遇而安的意味。我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作者在南半球的“漫游”时光,那种不期而遇的惊喜,那种在陌生环境中随性而行的自由。我猜想,作者可能在南半球的某个小镇驻足,在那里度过一段平静的日子;也可能在广袤的原野上,与大自然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我尤其好奇,在这样的“流浪”过程中,作者的心境会有怎样的起伏?是寻找,是迷失,还是最终找到了内心的方向?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精神上的解放,让我感受到,生活本身就是一场充满未知和美丽的旅行。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许多关于“自然”的感悟。在台湾,我们虽然也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但南半球的自然,似乎更加原始、更加壮阔。我期待书中能够有关于南半球独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例如那无垠的沙漠、那神秘的雨林、那壮丽的冰川,或是那清澈的海洋。我希望能够通过作者的文字,感受到大自然的震撼力量,以及那份与世隔绝的纯净。我猜想,在南半球的广袤天地中,作者一定会有许多与野生动物近距离接触的机会,那些独特的生物,一定会让我的好奇心得到极大的满足。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在这种宏大的自然环境中,审视自己,感悟人生?会不会在仰望星空的时候,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从而更加珍惜当下?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进入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并从中获得一种净化心灵的力量。
评分《住在南半球的日子》,光是这几个字,就给我一种“慢下来”的感觉。在台湾,生活节奏太快,很多时候我们都疲于奔命,很少有机会真正地去感受生活本身。南半球,似乎提供了一种全然不同的生活哲学。我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那种悠闲而自在的南半球生活节奏。例如,清晨可以悠闲地在阳台上喝一杯咖啡,看着远处的风景发呆;下午可以去公园散步,感受阳光洒在身上的温暖;晚上可以约上三五好友,在星空下畅谈。我希望看到,作者是如何在南半球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慢时光”,如何去享受那些看似平淡却无比珍贵的时刻。我尤其好奇,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作者的心境会有怎样的变化?会不会因此而变得更加从容和豁达?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心灵上的疗愈,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从中汲取一些灵感,尝试在忙碌的生活中,也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自在。
评分刚收到《住在南半球的日子》,光是书名就足够引人遐想了。台湾这块土地上,我们对南半球的认知,大部分都来自地理课本,或是电影、纪录片中的片段,总觉得那是一个遥远、神秘,又带着点热带风情的地方。我一直很好奇,当一个熟悉了北半球的节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步调的人,突然踏足南半球,会是怎样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日照时间带来的生理时差?是陌生的星空勾勒出新的方向感?还是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元素,在南半球会以一种完全出乎意料的面貌呈现?我尤其想知道,书中的“日子”是怎样被“住”下来的。是那种蜻蜓点水的旅游观察,还是深入当地,体验了四季的更迭,感受了风土人情的细微之处?南半球有许多我们熟悉的国家,如澳大利亚、新西兰,但也有许多我们相对陌生的国度,例如智利、阿根廷,甚至是南极洲的边缘。作者会是分享在繁华都市里的经历,还是在人迹罕至的原野上的探险?那些关于食物、关于建筑、关于人们的谈吐,一定会有着强烈的异域色彩。我期待的是,透过文字,我能感受到赤道以南的风,闻到那里的花香,甚至听到那些不同语言的交谈声。这本书,会不会像一扇窗,让我窥见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它带给我的,或许不只是地理上的跨越,更是心境上的另一种舒展与开阔。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很多关于“美食”的探索。在台湾,我们对美食的追求可谓是淋漓尽致,各地的特色小吃、精致料理,早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在南半球,又会有怎样令人垂涎的美食呢?我期待书中能够有关于当地特色菜肴的描写,那些我们从未尝过的食材,那些独特的烹饪方式,一定会让我感到新奇和兴奋。我猜想,南半球的地理位置,可能会带来一些独特的食材,例如各种新鲜的海鲜,或是充满异域风情的香料。我希望能看到,作者是如何去发现和品尝这些美食的,是主动去探索,还是在不经意间与它们相遇?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否会尝试自己动手烹饪,用当地的食材,做出属于自己的“南半球味道”?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本美食地图,引导我走进南半球的厨房,去体验那些舌尖上的惊喜,去感受食物所承载的文化和情感。
评分《住在南半球的日子》,这个书名,让我忍不住开始想象书中的人物。作者是如何在南半球“住”下来的?是独身一人,还是有家人、朋友的陪伴?我猜想,一个人在异乡,必定会遇到许多需要独自面对的时刻,也会有许多与当地人建立深入连接的机会。我特别好奇,书中会不会描写作者与当地人的交往,那些跨越文化和语言的友谊,或是萍水相逢的暖心瞬间。我想要看到,作者是如何在陌生的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社交圈,如何去理解和适应不同的社交礼仪。或许,书中会有关于当地人的有趣故事,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价值观念,这些都将是吸引我继续阅读下去的动力。我希望能通过书中的描述,感受到南半球人民的热情和淳朴,也看到作者如何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保持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思考。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旅行见闻录,更是一本关于人与人之间连接,关于理解和包容的温暖故事。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想到很多关于“季节”的对比。在台湾,我们经历着春夏秋冬,但南半球的季节,是与我们截然相反的。当我在这里抱怨着酷暑难耐,他们却可能正在享受着凉爽的秋意,甚至迎来皑皑白雪。这种“反向”的体验,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体验这些截然不同的季节的?在南半球的夏天,他们会去海边嬉戏,感受炙热的阳光,还是会躲在凉爽的室内,享受悠闲的时光?在南半球的冬天,是否会有机会看到企鹅,或者体验一次冰雪世界的奇幻?我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南半球四季的独特景致,那些与台湾截然不同的气候和植被,一定能带来全新的视觉冲击。我尤其想知道,不同的季节,对作者的心情和生活方式,又会有怎样的影响?会不会在某个特定的季节,作者会特别思念家乡的某个节日,或者对某个季节的气候有着特别的感触?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感受那种跨越时空的季节之美,让我体会到,即便在地球的两端,时间流逝的痕迹,也会留下截然不同的印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