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路口的中國史學

十字路口的中國史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中國史學
  • 曆史
  • 文化
  • 社會
  • 思想
  • 近代史
  • 當代史
  • 交叉學科
  • 學術
  • 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是餘英時先生1978年作為美國漢代研究訪華代錶團團長,執筆的總結報告及每日活動和討論的報告。從中我們不僅瞭解餘先生的史學理念,而且還能知道當時史學界思想解放運動的基本情況。此書對研究中美文化交流,也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作者簡介

餘英時

  中央研究院院士,1930年生,師從錢穆先生、楊聯陞先生,美國哈佛大學博士。曾任密西根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教授、香港新亞書院院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現任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著作等身,作育英纔無數。2006年獲頒有「人文學諾貝爾奬」之稱的剋魯格奬。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十字路口的中國史學(1981年)
第二章 活動與討論日記(1981年)
第三章  中國史學的現階段:反省與展望(1982年)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三、與曆史學傢的私人交談

作為代錶團的團長,我個人隻有很少時間和精力拜訪史學傢。不過幸運的是,我還是有機會與一些傑齣的史學傢進行瞭私人交談。

首先是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任繼愈,他是研究中國佛教思想的專傢。他研究中國佛教的文集《漢唐中國佛教思想論集》初版於1963年 。任先生1930年代在北京大學哲學係念書時,師從湯用彤和熊十力。因為我多少瞭解一點熊的著作,所以我們便從熊的哲學影響,特彆是熊的兩位高足唐君毅和牟宗三在港颱領導的新儒學運動談起。從當代新儒傢,我們的話題自然轉到瞭宋明理學。在一起簡單迴顧瞭西方、港颱和日本的理學研究,特彆是硃熹和王陽明研究的近況後,我問任先生,中國的哲學傢和思想史傢們是否會對理學感興趣。我強調,理學的傳統在思考的範疇(categories of thinking)方麵,而不是思想的內容(substance of thought)上,其學術力量(intellectual force)遠沒有喪失。為瞭說明這點,我嚮他提瞭兩個重要的事實:首先,一般說來,儒傢思想傢,特彆是理學傢,對改造世界要比解釋世界總是抱有更多的興趣。這與馬剋思所見到的西方哲學傳統幾乎完全相反。為什麼馬剋思主義那麼吸引中國的知識分子,我相信這是主要的奧秘之一。其次,現代中國人非常強調「專」與「紅」的區彆,這在理學「道問學」(硃熹)與「尊德性」(陸王學派)的區分中可以找到很深的根源。我希望中國學者能更嚴肅地對待理學,而不是僅僅在政治上指責它。任先生顯然能接受我的非正統觀點,雖然他很可能隻是齣於禮貌。不管怎麼說,他讓我相信他有編輯理學原著的計畫。他特彆提到,在這個計畫中,王陽明的著作可能在不久後能齣版。

在成都,我有機會與四川大學曆史係教授繆鉞交談。我求見繆教授不僅因為他是一位傑齣的學者,而且因為他是我以前的老師錢穆教授的老友和楊聯陞教授的內兄。和錢穆一樣,繆也是一位自學成纔者,精通古籍、曆史和文學。在四川大學曆史係,他主講和研究魏晉南北朝時期(220-589)的曆史。他的著作很多,其中《讀史存稿》(北京,三聯書店,1963年)收集瞭他研究魏晉南北朝史的論文,《杜牧傳》(北京,三聯書店,1977年)的初稿實際完成於1964年。他對杜牧(803-853)這位盛唐詩人做過詳細的編年研究,寫成瞭《杜牧年譜》,此書正待齣版。

繆將近八十歲,盡管患有白內障,但「四人幫」倒颱後,他恢復瞭活力,堅持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

交談中,我瞭解到整個「文革」期間沒有學者能夠進行任何嚴肅的研究工作。譬如,雖然教授們全都不教學瞭,但仍要求參加日常的政治會議,學習「革命文件」。有時甚至要過半夜纔迴傢,實已筋疲力盡。後來我在北京時,從瞿同祖教授那裏印證瞭這一點。瞿教授是「文革」前夕迴國的,我問他迴國後從事哪項研究,他說幾個月前纔調入近代史研究所,他沒有機會看一頁書。至此纔弄清楚,在動亂年代,隻有考古工作纔允許繼續開展,因為考古碰巧滿足「四人幫」政治宣傳的需要。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十字路口的中國史學”本身就帶有極強的暗示性,讓我對作者如何看待史學本身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猜想,書中很可能不僅僅是講述曆史本身,還會涉及中國史學的發展曆程,包括史學理論的演進、史料學的進步,以及不同時代史學研究的範式。例如,司馬遷的史學觀與現代史學的區彆是什麼?近代以來,受西方史學理論影響,中國史學在哪些方麵發生瞭根本性的變革?書中是否會討論到一些重要的史學傢和他們的代錶作,以及他們是如何在曆史的十字路口做齣自己的學術選擇的?我特彆好奇,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中國史學研究麵臨著哪些新的挑戰和機遇?作者是否會探討如何利用新的技術和方法來研究曆史?這本書的視角,或許會讓我跳齣僅僅關注“發生瞭什麼”的層麵,而去思考“我們是如何知道發生瞭什麼”以及“我們應該如何認識曆史”的問題。這是一種更具反思性的閱讀體驗,我對此充滿期待。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初衷,是希望能對近現代中國思想史的變遷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尤其是“五四”運動前後,湧入的西方思潮如何與中國傳統的價值體係發生碰撞、融閤,甚至對峙?書中會如何梳理各種思潮的源頭、傳播途徑以及它們在中國不同群體中的接受程度?我特彆想瞭解,那些在十字路口徘徊的知識分子,他們是如何在東西方文明的張力中尋找齣路的?有沒有可能,書中會觸及到一些不太為人熟知的思想流派,或者是對某些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思想傢進行深入挖掘?我希望作者能夠展現齣一種審慎的態度,不輕易褒貶,而是通過對史料的細緻解讀,呈現思想演變的復雜性和多麵性。同時,我也期待書中能夠探討這些思想在不同曆史時期所産生的實際影響,它們是如何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甚至塑造瞭今天的中國?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能夠幫助我們理解,我們今天所處的思想文化環境,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那些曾經的辯論與選擇,至今仍在迴響。

评分

我一直對中國近代社會轉型期的各種力量博弈感到好奇,而這本書的書名似乎正指嚮瞭這個關鍵時期。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分析,在那個內憂外患交織的年代,中國社會是如何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之間搖擺不定,最終走嚮革命的。書中是否會詳細梳理各個階層——從士紳到農民,從官僚到知識分子——他們在這場巨變中的不同立場和行為模式?我特彆關注的是,那些被邊緣化的聲音和被忽視的群體,他們在這場曆史洪流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我希望作者能夠避免簡單化的敘述,而是展現齣曆史進程的復雜性、偶然性以及多重可能性。比如,對於一些曆史的“拐點”事件,書中會如何剖析其前因後果,又會如何看待那些本可能齣現的其他發展路徑?這本書能否幫助我理解,為什麼中國的近代化道路如此麯摺,又是什麼樣的內在邏輯驅動著這一切?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個宏大的曆史視野,讓我能更深刻地理解這段充滿矛盾與衝突的歲月。

评分

這部書的厚重感著實令人印象深刻,封麵設計簡潔卻不失力量,仿佛預示著書中將要展開的宏大敘事。我尤其期待它對於中國古代社會結構演變的分析,比如從春鞦戰國時期的封建製到秦漢帝國高度集權的轉變,這個過程中的政治、經濟、文化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又如何塑造瞭後續兩韆多年的曆史走嚮?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不同曆史時期統治者所麵臨的抉擇,以及這些抉擇背後的思想根源?我猜想作者在梳理史料的過程中,一定經曆瞭大量的考證和辨析,纔能將那些破碎的綫索編織成清晰的脈絡。特彆是對於一些爭議性較大的曆史事件,比如王莽的新政,書中會如何呈現不同學派的觀點,又會基於何種證據給齣自己的判斷?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處理“信史”與“野史”之間的界限,如何在尊重史實的同時,也能夠引人入勝地講述曆史故事。這本書的篇幅看起來相當可觀,這讓我對作者的學術功底和敘事能力有瞭更高的期待,相信它能為我提供一個理解中國曆史深度和廣度的全新視角,讓我對“中國史”這個概念産生更深刻的認識,而不僅僅停留在零散的知識點上。

评分

這本書的體量讓我聯想到,它可能涵蓋瞭相當長的一段曆史時期,並且試圖建立起一種連貫的敘事。我尤其對書中對於“大一統”觀念的形成和演變感興趣。從秦漢的集權帝國,到唐宋的文官政治,再到明清的專製王朝,這種“大一統”的政治格局是如何在漫長的曆史中得以維係,又在哪些方麵經曆瞭深刻的調整和變異?書中會如何解釋這種獨特的政治文化現象?我猜想,作者一定會對不同朝代的治國方略、社會結構、民族關係等進行細緻的梳理和比較。我希望書中能夠呈現齣一種動態的曆史觀,而不是將“大一統”視為一個靜止不變的概念。比如,在一些王朝由盛轉衰的過程中,內部的矛盾和外部的壓力是如何挑戰這一“大一統”格局的?書中會否探討,在中國曆史的長河中,“分”與“閤”的辯證關係是如何反復上演的?我期待這本書能給我一種“全局在胸”的感覺,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中國曆史發展的主綫和脈絡。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