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六二六年,是唐朝第一位皇帝唐高祖李淵統治的第九年。這一年的六月四日,朝廷爆發瞭軍事政變。秦王李世民設伏於玄武門,殺死瞭親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齊王李元吉,隨後控製首都長安,控製瞭李淵和他的朝廷。兩個月以後,李世民代替李淵成為唐朝的皇帝。他就是曆史上的明君唐太宗。從此,一個圍繞唐太宗的中央政府帶領唐朝走嚮繁榮。因為李世民的年號叫做「貞觀」,所以史稱「貞觀之治」。
唐太宗君臣創造瞭一個曆史的政治奇蹟,以後的中國曆朝曆代,常把貞觀之治作為帝王學習的典範。在帝國體製下,唐太宗創造瞭一個曆史的高度,在人們的思想深處始終難以逾越。但是,貞觀之治的前夜,竟然就是血腥的玄武門之變。貞觀之治絢麗的朝霞,是穿過玄武門之變的淋淋鮮血纔普照大地的。
本書是孟憲實在中央電視颱「百傢講壇」主講「玄武門之變」和「貞觀之治」的講稿集結。共二十講。孟憲實引領我們從核心人物李世民開始,瞭解玄武門之變的深遠背景。讓我們從這場血腥的政治鬥爭中把握貞觀之治的曆史緣由,看貞觀之治這隻美麗的鳳凰,是怎樣從烈火中涅槃的。
作者簡介
孟憲實
1962年生,黑龍江省訥河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教授。研究領域為隋唐史、敦煌吐魯番學。1983年本科畢業於南開大學曆史係,畢業後奔赴新疆,在新疆師範大學曆史係任教。2001年獲得北京大學曆史學博士學位。2003年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博士後齣站。著有《敦煌百年》(與劉詩平閤著,繁體字版遠流齣版)、《漢唐文化與高昌曆史》等。2006年12月,在中央電視颱「百傢講壇」主講「玄武門之變」,2007年5月主講「貞觀之治」。為電視劇《貞觀之治》的編劇(與作傢阿城閤作)。
□《實用曆史叢書》齣版緣起
□推薦人的話:用通俗的文字傳達學術的研究∕吳宗國
□新版序:文質彬彬說唐朝∕孟憲實
□引子:貞觀之治的前夜
第 一 講 政治世傢
一、皇親國戚 傢族顯赫
二、政治傢庭 耳濡目染
三、紈褲少年 玄鑑深遠
第 二 講 晉陽起兵
一、馬邑兵敗 謀畫舉兵
二、矯詔徵兵 巧妙布局
三、煬帝親信 刀下冤魂
四、聯閤突厥 忍辱稱臣
五、晉陽起兵 誰是首謀
六、亂世英豪 各懷異誌
第 三 講 李淵稱帝
一、處心積慮 暫緩稱帝
二、烽煙四起 群雄逐鹿
三、江都事變 楊廣斃命
四、李淵登基 大唐建立
第 四 講 劉文靜案
一、小妾失寵 誣告夫君
二、案情復雜 愈演愈烈
三、功臣屈死 敲山震虎
四、曆史謎團 眾說紛紜
五、君臣父子 皇權至上
第 五 講 秦王破陣
一、知子莫若父 高祖激秦王
二、平定劉武周 逼降尉遲恭
三、王世充稱帝 秦王攻洛陽
四、一舉滅雙雄 中原得一統
五、立汗馬功勞 備帝王之資
第 六 講 太子之爭
一、全麵準備 蓄積待發
二、功高不賞 扶持太子
三、楊文乾事件 李世民之謀?
四、太子險被廢 皇帝又反悔
第 七 講 兄弟鬩牆
一、齊王元吉 暗藏野心
二、政治聯盟 各懷心事
三、太子設局 狠招迭齣
第 八 講 玄武喋血
一、烏城戰報 疑雲重重
二、秦王定計 擒賊擒王
三、禁門喋血 兄弟殞命
第 九 講 太宗即位
一、計中計 謀中謀
二、迴天乏術 高祖讓位
三、敦煌文獻 透露真相
第 十 講 天下和解
一、派係鬥爭 惡性延續
二、安定天下 爭取民心
三、大度能容 化敵為友
四、魏徵齣使 天下歸心
第十一講 貞觀路綫
一、王道霸道 治國之辯
二、開源節流 與民休息
三、夜不閉戶 路不拾遺
第十二講 皇帝納諫
一、大我小我 取捨艱難
二、君臣同心 以史為鑑
三、從諫如流 理性行政
四、下情上達 廣開言路
第十三講 良臣魏徵
一、性情耿直 經國之纔
二、觸怒龍顔 麵不改色
三、寓貶於褒 有理有節
四、明察鞦毫 防微杜漸
五、恥君不如堯舜
第十四講 長孫皇後
一、知性女人 皇後楷模
二、政治顧問 皇帝高參
三、臨終遺囑 深謀遠慮
第十五講 以人為本
一、民為邦本 社稷次之
二、審慎行刑 重視生命
三、四百死囚 按時歸獄
四、官員守法 以身作則
一、故城高昌 絲路要道
二、玄奘西行 國王資助
三、興兵遠徵 平定高昌
四、控製西域 帝國巔峰
第十七講 太子危機
一、太子稱職 上下滿意
二、魏王得寵 儲位危機
三、針鋒相對 水火不容
第十八講 太子廢立
一、政治博弈 撲朔迷離
二、齊王謀反 引發陰謀
三、太子謀反 自毀前途
四、鷸蚌相爭 晉王得利
五、確立李治 保全皇子
第十九講 未雨綢繆
一、儲君輔臣 朝野中堅
二、彌閤矛盾 用心良苦
三、禦駕親徵 英雄末路
第二十講 貞觀之魂
一、太宗駕崩 山河動容
二、曆史意識 鑑古知今
三、疾風知勁草 闆蕩識誠臣
四、煌煌太宗業 樹立甚宏達
參考文獻
後記
推薦人的話
用通俗的文字傳達學術的研究
∕吳宗國
貞觀是中國曆史上擁有獨特魅力的時期,也是一個充滿浪漫、充滿激情的時期。這個時期正處在南北朝到唐宋社會變遷的曆史轉捩點,舊的社會階層和集團衰落瞭,新的社會階層正在興起,社會結構、政治體製、思想文化都發生瞭巨大的變化。因此,經曆瞭隋末長期動亂的貞觀君臣,具有不同於其他時代的理想追求和思想風貌。
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在曆史上真正從理論到實踐上做到這一點的,恐怕隻有唐太宗貞觀時期瞭。唐太宗說:「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君人者以天下為公。」他並且明確提齣:「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棄而不用。」魏徵和王珪也強調國傢和皇帝要「以百姓之心為心」,這些都突齣瞭「民為貴」這個主題。以民為本,關心民生,在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生動的事實,而這在其他時代是不可想像的。
唐太宗貞觀時期與唐玄宗開元天寶時期有著完全不同的魅力。這個時期盡管經濟還不發達,但是,由於處在王朝初期,人們的精神狀態是奮發嚮上的,心情是樂觀開朗的,如同少年兒童,具有一種美好的天真和單純。
貞觀時期,即使在開元天寶盛世,也被看成是超越堯、舜、禹、湯、文、武,自古以來從來沒有過的。但是,對這樣一個時代,特彆是對於唐太宗和魏徵、王珪、房玄齡、杜如晦和長孫無忌等人在貞觀時期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時期不同的人都有著不同的理解,因而也齣現瞭各種不同的說法。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大傢對這個時代的關注甚至嚮往。這也是人們懷著極大的期望去觀看相關題材的電視劇和曆史小說的一個重要原因。
電視劇和曆史小說可以形象地反映一個時代,但由於體裁的限製,不可能充分展開。因此,人們還是希望通過曆史著作比較深入地瞭解貞觀之治。
說到曆史著作,人們往往將其與教科書、史學專著聯係起來。其實這些隻是曆史著作的兩種體裁和形式而已。曆史著作的體裁和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把深入的研究和生動的錶現方式結閤起來,這是中國古代史學的一個傳統,所謂的文史不分傢就有這個意思。司馬遷的《史記》、司馬光的《資治通鑑》,都是在廣泛收集資料的基礎上,經過細緻的分析研究,通過具體生動的敘述來展現曆史,同時緊扣「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和「資治」的寫作目的,讓讀者通過曆史受到啓迪。因此,韆百年來受到人們的喜愛,成為韆古傳頌的史學經典,雅俗共賞的曆史著作。用生動的故事說明深刻的道理在先秦諸子的著作中,也是屢見不鮮的。隻是真正要做到這些並不容易。往往是有瞭比較深刻的內容和學術性,就不能通俗易懂。通俗瞭又變成瞭單純的講曆史故事。因為二者不可兼得,為瞭爭取觀眾和讀者,很多作品隻好捨學術而取通俗。二十世紀八、九○年代的一些通俗性的曆史著作就走瞭這樣一條道路,但其中除瞭少數適閤少年兒童閱讀的,如今已經難尋蹤跡瞭。這主要是低估瞭廣大讀者對曆史著作的要求。僅僅是曆史故事,那隻是孩子們的要求。對於成年人來說,他們除瞭想從曆史故事中瞭解曆史事實,還希望能夠瞭解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並從中得到啓發。這是擺在通俗性的曆史著作麵前的一個嚴峻的問題。電視節目,特彆是一些知識型的欄目,也麵臨著這樣的抉擇。
孟憲實長期以來埋頭隋唐史研究,有許多優秀的成果問世,受到學界的好評。前不久他在中央電視颱「百傢講壇」先後開講「玄武門之變」和「貞觀之治」,把隋唐史學界和他本人的研究成果用生動具體的形式展現齣來,不僅有人所共知的曆史故事,而且有他個人的學術思考。讀者從中可以瞭解曆史的來龍去脈,一些見解也足以引起學術界的重視。這是一種重要的嘗試,也是一次可貴的探索。用通俗的文字傳達學術的研究,他的這種努力一定會受到肯定和歡迎的。
本書是孟憲實「百傢講壇」講稿的結集,相信可以滿足更多的讀者瞭解中國這一段光輝曆史的需要。這不僅是對傳統史學的繼承和發揚,也圓瞭長期以來我們的一個夢:把曆史的智慧送到大傢手中,讓大傢也能享受曆史。
二○○七年四月十日
推薦人簡介
吳宗國
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隋唐史研究專傢,著有《唐代科舉製度研究》,《隋唐五代簡史》,主編《中國古代官僚政治製度研究》,《盛唐政治製度研究》等。
新版序
文質彬彬說唐朝
孟憲實
《論語?雍也篇》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孔子論述君子的理想人格,錶現在精神氣質上就是文質彬彬。在孔子看來,一個人的精神氣質,由「質」和「文」兩個基本要素構成,質相當於質樸,文相當於文雅。質文雙方,任何一方所占比重過高或過低,都會導緻平衡喪失,齣現「野」和「史」的兩種極端。隻有搭配得當,纔是理想的文質彬彬。
這是觀察個人精神氣質的標準,可不可以用來衡量一個時代呢?
還是孔子,在《禮記?錶記篇》中留下一段語錄:「虞夏之文,不勝其質。殷周之質,不勝其文。」顯然孔子也是在用文質概念觀察一個時代。在孔子看來,夏朝是質勝文的時代,而殷周是文勝質的時代。清代劉逢祿《論語述何》,把夏商周三代用文質互代過程來描述,他說:「殷革夏,救文以質,其敝也野。周革殷,救野以文,其敝也史。殷周之始,皆文質彬彬者也。」關於夏商周,究竟是史是野,不是這裏要討論的話題,我們關心的問題是可以用文質這一對概念概括一個時代。
唐朝是一個怎樣的時代呢?在接觸瞭許多唐代的具體故事之後,我以為唐朝的精神氣質,正是不野不史的文質彬彬。有人歸納唐朝,認為是青春氣象,但無法體現唐人的智慧和理性。比較起來,秦漢時期的中國,更像是青春勃發期,昂揚嚮上,但粗枝大葉,敢想敢乾,但不失野蠻。民間百姓,皆以復仇為秉性,一言不順,拔刀相嚮。豪傑勇士,動則發動群?圍攻政府。酷吏執政,成韆上百地濫殺無辜。一方麵拓土開疆,一方麵虐待百姓。秦漢政府也是青春期型的,勇往直前,蠻橫無理,都可以看作是青春期的衝動、盲目和蠻乾。
經過魏晉南北朝的政治分裂、社會動蕩和民族融閤,中國如同經過瞭初婚期的迷惘一樣,對於幸福開始有瞭相對穩定的看法。在風格上有意識地遠離野蠻,與此同時努力修習,滋潤自己的精神。身體上在青壯年之間,不會爭強好勝,但是絕不畏懼挑戰。習慣用智慧解決問題,理性地看待社會、國傢和一切重大課題。嚮曆史汲取智慧,理智地對待一切,不急不躁,氣質優雅,風度翩翩。既有將軍三箭定天山的傳奇,又有紅葉傳書的浪漫故事。智勇雙全,俠骨柔情。這正是文質彬彬的唐朝。
唐朝過後,中國的體質似乎嚴重下降。聰明的人越來越多,朝廷上下充滿美文式的算計。宋朝的殿堂,幾乎是文學傢的聚會,文章風流瀟灑,可是政治總是陽剛不振。每到關鍵時刻,總會有很多大臣主張妥協,算來算去,最後放棄的總是一個國傢應有的精神。拚死一搏的念頭在宋朝永遠居於下風,以至於「死亦為鬼雄」的豪言壯語隻能齣自女子之口。「恐遼癥」比遼朝存在的時間還長,恐滿癥接踵而至。也曾齣現嶽飛、戚繼光這類曇花一現的英雄,但是當時的環境注定他們要以悲劇結束。這也恐懼,那也恐懼,說到底就是怕死。這不就是垂垂老矣的癥狀嗎。對內以文抑武,對外幻想以夏化夷。文勝質則史,最終隻能如此。
孔子說:鬱鬱乎文哉吾從周。我說呢,文質彬彬我愛唐。
唐的文質彬彬,起源於唐太宗時代。高祖時一方麵是武裝鬥爭掃平天下,一方麵欣賞隋文帝,亦步亦趨。而從北周到隋朝,不僅統治者的最高層原本屬於一個集團,武力應對天下的主流思維從來沒有放棄。隋朝的短命與秦朝的短命有異麯同工之處,都是過分迷信武力。這種習慣是唐太宗時代放棄的。唐太宗聽從瞭魏徵的建議,以德化民,行王道路綫。貞觀四年,唐朝滅亡東突厥,各項政策也開始見效,貞觀之治的良好局麵開始呈現。然而,貞觀遺産,不僅僅是優異的治理天下,還有文質彬彬的時代精神。
唐太宗是一位武力打天下的皇帝,他一直很自豪在創業帝王中,真正親臨戰場的隻有他自己和漢光武帝,而光武帝開始創業的時候,年齡整整比唐太宗大瞭十歲。年輕時的尚武習慣有利於唐太宗的軍事活動,而當上皇帝以後,唐太宗成為最熱中讀書的人,手不釋捲,孜孜以求。他的傢教有利於他的藝術追求,對音樂很精通。於書法,他更有自己獨特的心得。唐太宗清醒地認識到閱讀對於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強調讀書潤身,他甚至時常後悔年輕時沒有早點開始讀書。《全唐詩》留下瞭一些唐太宗的詩歌,由此我們得知他的一些文學觀察。「晚煙含樹色,棲鳥雜流聲」,在落日入西山的時候,他寫下這樣的詩句,可見他的觀察細緻入微。他也跟許多詩人一樣,珍惜生命,悲悼鞦天。根據曆史的記載,唐太宗還寫過宮體詩,可惜沒有留下來,否則也會給我們提供認識唐太宗的又一個角度。然而,就是同一個人,在戰場上率隊衝鋒,齣生入死,身體矯健,反應敏捷。唐太宗是文武兼備的皇帝,他就是文質彬彬的代錶。
唐太宗以納諫聞名後世,理性行政在他的執政時期錶現卓越。他減少死刑,取消肉刑,生命受到尊重。代州都督劉蘭謀反被殺,將軍丘行恭取死者的心肝來吃。唐太宗聽說,對丘行恭說:如果這樣可以錶達忠孝,那也應該讓太子諸王來吃,怎?會輪到你呢?法律有明確規定,你何至於如此呢?丘行恭的行為屬於野蠻,太宗的指責針對的也是野蠻。即使是忠誠,也要有一個優雅的錶達方式,這就是唐太宗的要求。縣尉幾乎是最小的官員,可是劉仁軌這個縣尉竟然把當地的最高軍事長官摺衝都尉給杖殺瞭。雖然,都尉在當地橫行霸道,但是縣尉是沒有權力殺人的。怒不可遏的唐太宗要親眼看看這個敢於打死大官的縣尉,當他聽到劉仁軌說,因為自己當?被辱所以纔動用杖刑的時候,竟然寬恕瞭劉仁軌。士可殺不可辱,這是一種高貴的生命狀態,唐太宗贊同並理解,所以寬恕瞭劉仁軌。受辱於上級,幾乎是後代官場的傢常便飯。後代難見劉仁軌,也難見唐太宗,因為後世信奉的是好死不如賴活。
唐代崇尚優雅,任何報告都需要文學式的書寫,即使是軍隊的勝利捷報,也一定很文學。那是一個唯美主義的時代。當官要通過身、言、書、判的考試,四個項目一個共同的指標就是美。那些被記入國史的人們,如果相貌堂堂,聲音優美,史官通常不會忘記寫上一筆。官員們的業餘生活多是詩詞唱和,麯水流觴。成功的詩作,被譜麯傳唱。唐代的天空,流動著唯美主義的風。看看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就知道唐代的藝術成就,一些普通的邊地畫師,也能讓後世嘆為觀止。更不要說唐代的書法瞭,那個高度一直讓後人仰視。
也許你會說唐太宗不世齣,太特殊。但是,看看同時代的人物群像,你也得相信,文質彬彬是普遍的。李靖,是唐代唯一可以稱得上軍事傢的人,就是他齣徵可以領兵打仗,入朝可以佐君治國。齣將入相,幾乎就是唐朝的特産。就是少數民族將領,同樣溫文爾雅。契苾何力來自北方的鐵勒,是位忠誠勇氣俱佳的將軍。梁仁孝負責蓬萊宮的建設,綠化樹選擇瞭白楊,一次他對契苾何力介紹,充滿自豪,說這些樹長得快,三五年之內就可以讓蓬萊宮樹蔭涼爽。契苾何力沒有正麵迴答,他隻是吟誦瞭兩句古詩:「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這是《古詩十九首》裏的詩句,契苾何力的意思是說白楊樹屬於古墓不屬於宮廷。梁仁孝立刻下令拔掉所有白楊,改栽梧桐。能夠如此優雅地錶達自己的意見,對於一個文官不是件睏難的事,但契苾何力是位戰場衝殺的猛將啊。這就是唐。
隋朝隻有三十多年,唐朝麵對的曆史遺産主要是南朝和北朝。魏徵在《隋書》的文學類傳序中,專門總結瞭南朝與北朝文學的異同優劣:
江左宮商發越,貴於清綺,河朔詞義貞剛,重乎氣質。氣質則理勝其詞,清綺則文過其意。理深者便於時用,文華者宜於詠歌。此其南北詞人得失之大較也。若能掇彼清音,簡茲纍句,各去所短,閤其兩長,則文質斌斌,盡善盡美矣。
魏徵總結的南朝北朝文學,何嘗不是南朝北朝的文化呢?相對而言,南朝的文化,正是文勝質而史,北朝文化正是質勝文而野。後來的唐詩,其實就是走上瞭魏徵希望的路,而唐代的精神氣質正是閤長避短,文質彬彬。既洗淨此前的粗獷野蠻,也沒有生成後來的柔弱哀婉。
唐朝在中國的曆史上,乃至東亞的曆史上,都是經典時代。
引子
貞觀之治的前夜
公元六二六年,是唐朝第一位皇帝唐高祖李淵統治的第九年。這一年的六月四日,朝廷爆發瞭軍事政變。秦王李世民設伏於玄武門,殺死瞭親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齊王李元吉,隨後控製首都長安,控製瞭李淵和他的朝廷。兩個月以後,李世民代替李淵成為唐朝的皇帝。他就是曆史上的明君唐太宗。從此,一個圍繞唐太宗的中央政府帶領唐朝走嚮繁榮。因為李世民的年號叫做「貞觀」,所以史稱「貞觀之治」。
唐太宗君臣創造瞭一個曆史的政治奇蹟,以後的中國曆朝曆代,常把貞觀之治作為帝王學習的典範。在帝國體製下,唐太宗創造瞭一個曆史的高度,在人們的思想深處始終難以逾越。但是,貞觀之治的前夜,竟然就是血腥的玄武門之變。貞觀之治絢麗的朝霞,是穿過玄武門之變的淋淋鮮血纔普照大地的。
資源的有限性,是人類內部爭奪的根源。所有資源集中的領域,無不引發鬥爭的鏇渦。二桃殺三士,特彆凸顯人類在利益麵前的矮小。帝製時代,人類鬥爭的最集中的領域當然就是政治,因為政治的核心是權力,權力是一切利益的集中體現。
在最高的權力麵前,一切道德的底綫都會麵臨挑戰。兄弟手足,父子情深,一切道德的森嚴壁壘都會顯得脆弱而低下。
權力形同禍水。
但是,權力和權力鬥爭並不能因此被打入醜惡的深淵。這如同戰爭,任何戰爭都攜帶毀滅,但並不是所有的戰爭都是醜惡的。烈火可以毀滅一切,但是鳳凰卻可以在烈火中誕生。政治鬥爭受人關注,並不僅僅因為它的戲劇性,是非善惡亦在其中。
這是曆史的缺憾還是曆史的辯證法?
貞觀年號一共使用瞭二十三年,即公元六二七年到六四九年。貞觀之治是一種曆史評價,用來肯定貞觀時期取得的曆史成就。這類肯定已有先例,比如漢代的文景之治。但是,如果在中國古代挑選最典型的統治良好的時期,則隻有貞觀時期。雖然貞觀時期的中國,也並非盡善盡美,但是在中國古代存有記錄的漫漫兩韆多年的曆史中,貞觀時代是唯一的。
貞觀時代,創造瞭君主時代最文明的政治環境,最融洽的君臣關係。唐太宗是曆代皇帝中最聖明的君主,心胸開闊,大度能容,理性知性,聰明智慧。魏徵成為中國曆史上最著名的賢臣,有膽有識,盡忠盡職,恥君不如堯舜,強調以民為本。
貞觀時代,創造瞭君主時代最和諧的社會,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從此成為理想社會的寫照。
貞觀時代,中國具有崇高的國際地位,從唐太宗開始,唐代皇帝被周邊民族推為「天可汗」。
貞觀時代,製度建設卓有成效,法製觀念突齣,不僅奠定瞭唐朝三百年的製度基業,也為此後一韆多年的中國樹立瞭楷模。
為什麼在這個時代,中國忽然取得瞭如此重大的成就?唐朝以後,這成瞭曆代政治傢和曆史學傢十分關注的問題。
天時?地利?人和?我們還是願意從人的角度切入,展開我們的觀察。很多朝代,最高當局的內部殺戮,往往引發更大更殘酷的政治鬥爭,兵連禍結,此伏彼起。但是,玄武門之變的明天,卻是貞觀之治的輝煌燦爛。
讓我們從核心人物李世民開始,瞭解玄武門之變的深遠背景。
讓我們從這場血腥的政治鬥爭中把握貞觀之治的曆史緣由,看貞觀之治這隻美麗的鳳凰,是怎樣從烈火中涅槃的。
作為一個對曆史一直懷有濃厚興趣的人,《孟憲實講唐史:從玄武門之變到貞觀之治》無疑是一次令人驚喜的閱讀體驗。孟憲實老師的講述風格非常獨特,他擅長從宏觀的角度把握曆史脈絡,同時又不乏對細節的精準刻畫。對於玄武門之變,老師沒有停留在錶麵的鬥爭,而是深入分析瞭事件背後錯綜復雜的政治格局和人物關係,讓我們看到瞭李唐王朝在建立之初所麵臨的嚴峻挑戰。而進入貞觀之治的篇章,老師更是將筆墨聚焦於唐太宗如何通過一係列改革措施,將一個經曆瞭戰亂的國傢重塑成一個繁榮昌盛的帝國。那些關於選賢任能、整頓吏治、輕徭薄賦的政策,在老師的筆下變得鮮活生動,讓我們真切感受到那個時代君臣共治、勵精圖治的氛圍。這本書不僅是曆史事件的陳述,更是一種對曆史精神的探討,讓我對中國古代政治文明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性地介紹唐朝早期曆史的書籍,《孟憲實講唐史:從玄武門之變到貞觀之治》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孟憲實老師的講解,就像一位引路人,帶領我在唐朝的曆史長河中探索。從隋末的亂世,到李淵的崛起,再到玄武門之變那決定性的權力交接,老師的敘述清晰而富有條理。他沒有迴避曆史的殘酷性,但也沒有沉溺於血腥,而是將重點放在瞭事件對曆史進程的影響上。當進入貞觀之治的討論時,我更是被深深吸引。老師詳細闡述瞭唐太宗如何以其非凡的政治智慧,整閤國傢力量,發展經濟,穩定社會,並開創瞭中國曆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偉大的君主如何在挑戰中崛起,如何建設一個強大的國傢。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那種開放包容、以人為本的治國理念,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
评分這本《孟憲實講唐史:從玄武門之變到貞觀之治》真是讓我對唐朝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有瞭全新的認識。孟憲實老師的敘述方式非常生動,仿佛我親身經曆瞭一般。他沒有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深入淺齣地剖析瞭人物的動機和曆史事件的內在邏輯。玄武門之變,這個被曆史書寫成血腥奪權的事件,在老師的講解下,展現齣瞭李世民作為一位政治傢和軍事傢的深謀遠慮,以及他為瞭大唐江山所付齣的代價。不僅僅是權力的鬥爭,老師還細緻地描繪瞭當時社會各階層的狀態,從皇室的奢華到百姓的艱辛,都躍然紙上。我尤其喜歡老師對貞觀之治的解讀,他不僅僅強調瞭唐太宗的英明神武,還提到瞭當時社會經濟的恢復,人纔的選拔製度,以及與周邊民族的關係。那種開放包容的氣度,確實為後來的大唐盛世奠定瞭堅實的基礎。讀完這本書,我對唐朝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而是一個有機整體,一個充滿活力與挑戰的時代。
评分剛翻開《孟憲實講唐史:從玄武門之變到貞觀之治》這本書,就被作者那種引人入勝的講故事的能力所摺服。孟憲實老師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坐在你身邊,娓娓道來一段段令人神往的往事。他筆下的李淵,不再是那個高高在上的帝王,而是一個在亂世中崛起的梟雄,他的決策,他的無奈,都展現得淋灕盡緻。而李世民,這位注定要載入史冊的明君,在老師的筆下,其成長之路充滿瞭艱辛與智慧。玄武門之變,這個關鍵的轉摺點,被賦予瞭更深層次的解讀,不再是單純的陰謀或陽謀,而是曆史洪流中個人選擇與時代命運交織的産物。讀到貞觀之治的部分,我仿佛看到瞭一個蒸蒸日上、欣欣嚮榮的大唐,那是一個自信、開放、充滿活力的帝國,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在這裏交融碰撞,奏響瞭輝煌的樂章。老師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魅力,能夠穿越時空,將曆史的溫度傳遞給我,讓我對那個遙遠的時代充滿瞭敬意和好奇。
评分《孟憲實講唐史:從玄武門之變到貞觀之治》這本書,讓我對唐朝曆史的認知,從模糊的輪廓變得清晰而具體。孟憲實老師的筆觸非常細膩,他能夠將復雜的曆史事件,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齣來。玄武門之變,這個決定唐朝走嚮的關鍵時刻,在老師的筆下,充滿瞭政治智慧和人性掙紮。他沒有簡單地將李世民描繪成一個完美的英雄,而是展現瞭他作為一位政治傢所必須經曆的權衡與取捨。而隨後的貞觀之治,則更是讓我看到瞭一個國傢如何從戰亂的廢墟中崛起,走嚮繁榮。老師詳細介紹瞭唐太宗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的改革措施,以及這些措施如何促進瞭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我尤其欣賞老師對於當時社會風貌的描繪,那種自信、開放、充滿活力的氣息,仿佛撲麵而來。這本書讓我不僅僅是瞭解瞭曆史,更是感受到瞭曆史的溫度和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