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六二六年,是唐朝第一位皇帝唐高祖李渊统治的第九年。这一年的六月四日,朝廷爆发了军事政变。秦王李世民设伏于玄武门,杀死了亲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随后控制首都长安,控制了李渊和他的朝廷。两个月以后,李世民代替李渊成为唐朝的皇帝。他就是历史上的明君唐太宗。从此,一个围绕唐太宗的中央政府带领唐朝走向繁荣。因为李世民的年号叫做「贞观」,所以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君臣创造了一个历史的政治奇蹟,以后的中国历朝历代,常把贞观之治作为帝王学习的典范。在帝国体制下,唐太宗创造了一个历史的高度,在人们的思想深处始终难以逾越。但是,贞观之治的前夜,竟然就是血腥的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绚丽的朝霞,是穿过玄武门之变的淋淋鲜血才普照大地的。
本书是孟宪实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玄武门之变」和「贞观之治」的讲稿集结。共二十讲。孟宪实引领我们从核心人物李世民开始,了解玄武门之变的深远背景。让我们从这场血腥的政治斗争中把握贞观之治的历史缘由,看贞观之治这只美丽的凤凰,是怎样从烈火中涅槃的。
作者简介
孟宪实
1962年生,黑龙江省讷河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隋唐史、敦煌吐鲁番学。1983年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奔赴新疆,在新疆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2001年获得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03年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博士后出站。着有《敦煌百年》(与刘诗平合着,繁体字版远流出版)、《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等。2006年12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玄武门之变」,2007年5月主讲「贞观之治」。为电视剧《贞观之治》的编剧(与作家阿城合作)。
□《实用历史丛书》出版缘起
□推荐人的话:用通俗的文字传达学术的研究∕吴宗国
□新版序:文质彬彬说唐朝∕孟宪实
□引子:贞观之治的前夜
第 一 讲 政治世家
一、皇亲国戚 家族显赫
二、政治家庭 耳濡目染
三、纨裤少年 玄鑑深远
第 二 讲 晋阳起兵
一、马邑兵败 谋画举兵
二、矫诏征兵 巧妙布局
三、炀帝亲信 刀下冤魂
四、联合突厥 忍辱称臣
五、晋阳起兵 谁是首谋
六、乱世英豪 各怀异志
第 三 讲 李渊称帝
一、处心积虑 暂缓称帝
二、烽烟四起 群雄逐鹿
三、江都事变 杨广毙命
四、李渊登基 大唐建立
第 四 讲 刘文静案
一、小妾失宠 诬告夫君
二、案情复杂 愈演愈烈
三、功臣屈死 敲山震虎
四、历史谜团 众说纷纭
五、君臣父子 皇权至上
第 五 讲 秦王破阵
一、知子莫若父 高祖激秦王
二、平定刘武周 逼降尉迟恭
三、王世充称帝 秦王攻洛阳
四、一举灭双雄 中原得一统
五、立汗马功劳 备帝王之资
第 六 讲 太子之争
一、全面准备 蓄积待发
二、功高不赏 扶持太子
三、杨文干事件 李世民之谋?
四、太子险被废 皇帝又反悔
第 七 讲 兄弟阋墙
一、齐王元吉 暗藏野心
二、政治联盟 各怀心事
三、太子设局 狠招迭出
第 八 讲 玄武喋血
一、乌城战报 疑云重重
二、秦王定计 擒贼擒王
三、禁门喋血 兄弟殒命
第 九 讲 太宗即位
一、计中计 谋中谋
二、回天乏术 高祖让位
三、敦煌文献 透露真相
第 十 讲 天下和解
一、派系斗争 恶性延续
二、安定天下 争取民心
三、大度能容 化敌为友
四、魏征出使 天下归心
第十一讲 贞观路线
一、王道霸道 治国之辩
二、开源节流 与民休息
三、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
第十二讲 皇帝纳谏
一、大我小我 取舍艰难
二、君臣同心 以史为鑑
三、从谏如流 理性行政
四、下情上达 广开言路
第十三讲 良臣魏征
一、性情耿直 经国之才
二、触怒龙颜 面不改色
三、寓贬于褒 有理有节
四、明察秋毫 防微杜渐
五、耻君不如尧舜
第十四讲 长孙皇后
一、知性女人 皇后楷模
二、政治顾问 皇帝高参
三、临终遗嘱 深谋远虑
第十五讲 以人为本
一、民为邦本 社稷次之
二、审慎行刑 重视生命
三、四百死囚 按时归狱
四、官员守法 以身作则
一、故城高昌 丝路要道
二、玄奘西行 国王资助
三、兴兵远征 平定高昌
四、控制西域 帝国巅峰
第十七讲 太子危机
一、太子称职 上下满意
二、魏王得宠 储位危机
三、针锋相对 水火不容
第十八讲 太子废立
一、政治博弈 扑朔迷离
二、齐王谋反 引发阴谋
三、太子谋反 自毁前途
四、鹬蚌相争 晋王得利
五、确立李治 保全皇子
第十九讲 未雨绸缪
一、储君辅臣 朝野中坚
二、弥合矛盾 用心良苦
三、御驾亲征 英雄末路
第二十讲 贞观之魂
一、太宗驾崩 山河动容
二、历史意识 鑑古知今
三、疾风知劲草 板荡识诚臣
四、煌煌太宗业 树立甚宏达
参考文献
后记
推荐人的话
用通俗的文字传达学术的研究
∕吴宗国
贞观是中国历史上拥有独特魅力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浪漫、充满激情的时期。这个时期正处在南北朝到唐宋社会变迁的历史转捩点,旧的社会阶层和集团衰落了,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兴起,社会结构、政治体制、思想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经历了隋末长期动乱的贞观君臣,具有不同于其他时代的理想追求和思想风貌。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历史上真正从理论到实践上做到这一点的,恐怕只有唐太宗贞观时期了。唐太宗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君人者以天下为公。」他并且明确提出:「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弃而不用。」魏征和王珪也强调国家和皇帝要「以百姓之心为心」,这些都突出了「民为贵」这个主题。以民为本,关心民生,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生动的事实,而这在其他时代是不可想像的。
唐太宗贞观时期与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有着完全不同的魅力。这个时期尽管经济还不发达,但是,由于处在王朝初期,人们的精神状态是奋发向上的,心情是乐观开朗的,如同少年儿童,具有一种美好的天真和单纯。
贞观时期,即使在开元天宝盛世,也被看成是超越尧、舜、禹、汤、文、武,自古以来从来没有过的。但是,对这样一个时代,特别是对于唐太宗和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和长孙无忌等人在贞观时期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时期不同的人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因而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说法。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大家对这个时代的关注甚至向往。这也是人们怀着极大的期望去观看相关题材的电视剧和历史小说的一个重要原因。
电视剧和历史小说可以形象地反映一个时代,但由于体裁的限制,不可能充分展开。因此,人们还是希望通过历史着作比较深入地了解贞观之治。
说到历史着作,人们往往将其与教科书、史学专着联系起来。其实这些只是历史着作的两种体裁和形式而已。历史着作的体裁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把深入的研究和生动的表现方式结合起来,这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一个传统,所谓的文史不分家就有这个意思。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鑑》,都是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细致的分析研究,通过具体生动的叙述来展现历史,同时紧扣「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和「资治」的写作目的,让读者通过历史受到启迪。因此,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千古传颂的史学经典,雅俗共赏的历史着作。用生动的故事说明深刻的道理在先秦诸子的着作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只是真正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往往是有了比较深刻的内容和学术性,就不能通俗易懂。通俗了又变成了单纯的讲历史故事。因为二者不可兼得,为了争取观众和读者,很多作品只好舍学术而取通俗。二十世纪八、九○年代的一些通俗性的历史着作就走了这样一条道路,但其中除了少数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如今已经难寻踪迹了。这主要是低估了广大读者对历史着作的要求。仅仅是历史故事,那只是孩子们的要求。对于成年人来说,他们除了想从历史故事中了解历史事实,还希望能够了解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并从中得到启发。这是摆在通俗性的历史着作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电视节目,特别是一些知识型的栏目,也面临着这样的抉择。
孟宪实长期以来埋头隋唐史研究,有许多优秀的成果问世,受到学界的好评。前不久他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先后开讲「玄武门之变」和「贞观之治」,把隋唐史学界和他本人的研究成果用生动具体的形式展现出来,不仅有人所共知的历史故事,而且有他个人的学术思考。读者从中可以了解历史的来龙去脉,一些见解也足以引起学术界的重视。这是一种重要的尝试,也是一次可贵的探索。用通俗的文字传达学术的研究,他的这种努力一定会受到肯定和欢迎的。
本书是孟宪实「百家讲坛」讲稿的结集,相信可以满足更多的读者了解中国这一段光辉历史的需要。这不仅是对传统史学的继承和发扬,也圆了长期以来我们的一个梦:把历史的智慧送到大家手中,让大家也能享受历史。
二○○七年四月十日
推荐人简介
吴宗国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隋唐史研究专家,着有《唐代科举制度研究》,《隋唐五代简史》,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盛唐政治制度研究》等。
新版序
文质彬彬说唐朝
孟宪实
《论语?雍也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论述君子的理想人格,表现在精神气质上就是文质彬彬。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精神气质,由「质」和「文」两个基本要素构成,质相当于质朴,文相当于文雅。质文双方,任何一方所占比重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平衡丧失,出现「野」和「史」的两种极端。只有搭配得当,才是理想的文质彬彬。
这是观察个人精神气质的标准,可不可以用来衡量一个时代呢?
还是孔子,在《礼记?表记篇》中留下一段语录:「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显然孔子也是在用文质概念观察一个时代。在孔子看来,夏朝是质胜文的时代,而殷周是文胜质的时代。清代刘逢禄《论语述何》,把夏商周三代用文质互代过程来描述,他说:「殷革夏,救文以质,其敝也野。周革殷,救野以文,其敝也史。殷周之始,皆文质彬彬者也。」关于夏商周,究竟是史是野,不是这里要讨论的话题,我们关心的问题是可以用文质这一对概念概括一个时代。
唐朝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呢?在接触了许多唐代的具体故事之后,我以为唐朝的精神气质,正是不野不史的文质彬彬。有人归纳唐朝,认为是青春气象,但无法体现唐人的智慧和理性。比较起来,秦汉时期的中国,更像是青春勃发期,昂扬向上,但粗枝大叶,敢想敢干,但不失野蛮。民间百姓,皆以复仇为秉性,一言不顺,拔刀相向。豪杰勇士,动则发动群?围攻政府。酷吏执政,成千上百地滥杀无辜。一方面拓土开疆,一方面虐待百姓。秦汉政府也是青春期型的,勇往直前,蛮横无理,都可以看作是青春期的冲动、盲目和蛮干。
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分裂、社会动荡和民族融合,中国如同经过了初婚期的迷惘一样,对于幸福开始有了相对稳定的看法。在风格上有意识地远离野蛮,与此同时努力修习,滋润自己的精神。身体上在青壮年之间,不会争强好胜,但是绝不畏惧挑战。习惯用智慧解决问题,理性地看待社会、国家和一切重大课题。向历史汲取智慧,理智地对待一切,不急不躁,气质优雅,风度翩翩。既有将军三箭定天山的传奇,又有红叶传书的浪漫故事。智勇双全,侠骨柔情。这正是文质彬彬的唐朝。
唐朝过后,中国的体质似乎严重下降。聪明的人越来越多,朝廷上下充满美文式的算计。宋朝的殿堂,几乎是文学家的聚会,文章风流潇洒,可是政治总是阳刚不振。每到关键时刻,总会有很多大臣主张妥协,算来算去,最后放弃的总是一个国家应有的精神。拚死一搏的念头在宋朝永远居于下风,以至于「死亦为鬼雄」的豪言壮语只能出自女子之口。「恐辽症」比辽朝存在的时间还长,恐满症接踵而至。也曾出现岳飞、戚继光这类昙花一现的英雄,但是当时的环境注定他们要以悲剧结束。这也恐惧,那也恐惧,说到底就是怕死。这不就是垂垂老矣的症状吗。对内以文抑武,对外幻想以夏化夷。文胜质则史,最终只能如此。
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我说呢,文质彬彬我爱唐。
唐的文质彬彬,起源于唐太宗时代。高祖时一方面是武装斗争扫平天下,一方面欣赏隋文帝,亦步亦趋。而从北周到隋朝,不仅统治者的最高层原本属于一个集团,武力应对天下的主流思维从来没有放弃。隋朝的短命与秦朝的短命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过分迷信武力。这种习惯是唐太宗时代放弃的。唐太宗听从了魏征的建议,以德化民,行王道路线。贞观四年,唐朝灭亡东突厥,各项政策也开始见效,贞观之治的良好局面开始呈现。然而,贞观遗产,不仅仅是优异的治理天下,还有文质彬彬的时代精神。
唐太宗是一位武力打天下的皇帝,他一直很自豪在创业帝王中,真正亲临战场的只有他自己和汉光武帝,而光武帝开始创业的时候,年龄整整比唐太宗大了十岁。年轻时的尚武习惯有利于唐太宗的军事活动,而当上皇帝以后,唐太宗成为最热中读书的人,手不释卷,孜孜以求。他的家教有利于他的艺术追求,对音乐很精通。于书法,他更有自己独特的心得。唐太宗清醒地认识到阅读对于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强调读书润身,他甚至时常后悔年轻时没有早点开始读书。《全唐诗》留下了一些唐太宗的诗歌,由此我们得知他的一些文学观察。「晚烟含树色,栖鸟杂流声」,在落日入西山的时候,他写下这样的诗句,可见他的观察细致入微。他也跟许多诗人一样,珍惜生命,悲悼秋天。根据历史的记载,唐太宗还写过宫体诗,可惜没有留下来,否则也会给我们提供认识唐太宗的又一个角度。然而,就是同一个人,在战场上率队冲锋,出生入死,身体矫健,反应敏捷。唐太宗是文武兼备的皇帝,他就是文质彬彬的代表。
唐太宗以纳谏闻名后世,理性行政在他的执政时期表现卓越。他减少死刑,取消肉刑,生命受到尊重。代州都督刘兰谋反被杀,将军丘行恭取死者的心肝来吃。唐太宗听说,对丘行恭说:如果这样可以表达忠孝,那也应该让太子诸王来吃,怎?会轮到你呢?法律有明确规定,你何至于如此呢?丘行恭的行为属于野蛮,太宗的指责针对的也是野蛮。即使是忠诚,也要有一个优雅的表达方式,这就是唐太宗的要求。县尉几乎是最小的官员,可是刘仁轨这个县尉竟然把当地的最高军事长官折冲都尉给杖杀了。虽然,都尉在当地横行霸道,但是县尉是没有权力杀人的。怒不可遏的唐太宗要亲眼看看这个敢于打死大官的县尉,当他听到刘仁轨说,因为自己当?被辱所以才动用杖刑的时候,竟然宽恕了刘仁轨。士可杀不可辱,这是一种高贵的生命状态,唐太宗赞同并理解,所以宽恕了刘仁轨。受辱于上级,几乎是后代官场的家常便饭。后代难见刘仁轨,也难见唐太宗,因为后世信奉的是好死不如赖活。
唐代崇尚优雅,任何报告都需要文学式的书写,即使是军队的胜利捷报,也一定很文学。那是一个唯美主义的时代。当官要通过身、言、书、判的考试,四个项目一个共同的指标就是美。那些被记入国史的人们,如果相貌堂堂,声音优美,史官通常不会忘记写上一笔。官员们的业余生活多是诗词唱和,曲水流觞。成功的诗作,被谱曲传唱。唐代的天空,流动着唯美主义的风。看看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就知道唐代的艺术成就,一些普通的边地画师,也能让后世叹为观止。更不要说唐代的书法了,那个高度一直让后人仰视。
也许你会说唐太宗不世出,太特殊。但是,看看同时代的人物群像,你也得相信,文质彬彬是普遍的。李靖,是唐代唯一可以称得上军事家的人,就是他出征可以领兵打仗,入朝可以佐君治国。出将入相,几乎就是唐朝的特产。就是少数民族将领,同样温文尔雅。契苾何力来自北方的铁勒,是位忠诚勇气俱佳的将军。梁仁孝负责蓬莱宫的建设,绿化树选择了白杨,一次他对契苾何力介绍,充满自豪,说这些树长得快,三五年之内就可以让蓬莱宫树荫凉爽。契苾何力没有正面回答,他只是吟诵了两句古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这是《古诗十九首》里的诗句,契苾何力的意思是说白杨树属于古墓不属于宫廷。梁仁孝立刻下令拔掉所有白杨,改栽梧桐。能够如此优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对于一个文官不是件困难的事,但契苾何力是位战场冲杀的勐将啊。这就是唐。
隋朝只有三十多年,唐朝面对的历史遗产主要是南朝和北朝。魏征在《隋书》的文学类传序中,专门总结了南朝与北朝文学的异同优劣:
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
魏征总结的南朝北朝文学,何尝不是南朝北朝的文化呢?相对而言,南朝的文化,正是文胜质而史,北朝文化正是质胜文而野。后来的唐诗,其实就是走上了魏征希望的路,而唐代的精神气质正是合长避短,文质彬彬。既洗净此前的粗犷野蛮,也没有生成后来的柔弱哀婉。
唐朝在中国的历史上,乃至东亚的历史上,都是经典时代。
引子
贞观之治的前夜
公元六二六年,是唐朝第一位皇帝唐高祖李渊统治的第九年。这一年的六月四日,朝廷爆发了军事政变。秦王李世民设伏于玄武门,杀死了亲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随后控制首都长安,控制了李渊和他的朝廷。两个月以后,李世民代替李渊成为唐朝的皇帝。他就是历史上的明君唐太宗。从此,一个围绕唐太宗的中央政府带领唐朝走向繁荣。因为李世民的年号叫做「贞观」,所以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君臣创造了一个历史的政治奇蹟,以后的中国历朝历代,常把贞观之治作为帝王学习的典范。在帝国体制下,唐太宗创造了一个历史的高度,在人们的思想深处始终难以逾越。但是,贞观之治的前夜,竟然就是血腥的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绚丽的朝霞,是穿过玄武门之变的淋淋鲜血才普照大地的。
资源的有限性,是人类内部争夺的根源。所有资源集中的领域,无不引发斗争的旋涡。二桃杀三士,特别凸显人类在利益面前的矮小。帝制时代,人类斗争的最集中的领域当然就是政治,因为政治的核心是权力,权力是一切利益的集中体现。
在最高的权力面前,一切道德的底线都会面临挑战。兄弟手足,父子情深,一切道德的森严壁垒都会显得脆弱而低下。
权力形同祸水。
但是,权力和权力斗争并不能因此被打入丑恶的深渊。这如同战争,任何战争都携带毁灭,但并不是所有的战争都是丑恶的。烈火可以毁灭一切,但是凤凰却可以在烈火中诞生。政治斗争受人关注,并不仅仅因为它的戏剧性,是非善恶亦在其中。
这是历史的缺憾还是历史的辩证法?
贞观年号一共使用了二十三年,即公元六二七年到六四九年。贞观之治是一种历史评价,用来肯定贞观时期取得的历史成就。这类肯定已有先例,比如汉代的文景之治。但是,如果在中国古代挑选最典型的统治良好的时期,则只有贞观时期。虽然贞观时期的中国,也并非尽善尽美,但是在中国古代存有记录的漫漫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贞观时代是唯一的。
贞观时代,创造了君主时代最文明的政治环境,最融洽的君臣关系。唐太宗是历代皇帝中最圣明的君主,心胸开阔,大度能容,理性知性,聪明智慧。魏征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着名的贤臣,有胆有识,尽忠尽职,耻君不如尧舜,强调以民为本。
贞观时代,创造了君主时代最和谐的社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从此成为理想社会的写照。
贞观时代,中国具有崇高的国际地位,从唐太宗开始,唐代皇帝被周边民族推为「天可汗」。
贞观时代,制度建设卓有成效,法制观念突出,不仅奠定了唐朝三百年的制度基业,也为此后一千多年的中国树立了楷模。
为什么在这个时代,中国忽然取得了如此重大的成就?唐朝以后,这成了历代政治家和历史学家十分关注的问题。
天时?地利?人和?我们还是愿意从人的角度切入,展开我们的观察。很多朝代,最高当局的内部杀戮,往往引发更大更残酷的政治斗争,兵连祸结,此伏彼起。但是,玄武门之变的明天,却是贞观之治的辉煌灿烂。
让我们从核心人物李世民开始,了解玄武门之变的深远背景。
让我们从这场血腥的政治斗争中把握贞观之治的历史缘由,看贞观之治这只美丽的凤凰,是怎样从烈火中涅槃的。
这本《孟宪实讲唐史: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真是让我对唐朝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有了全新的认识。孟宪实老师的叙述方式非常生动,仿佛我亲身经历了一般。他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人物的动机和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玄武门之变,这个被历史书写成血腥夺权的事件,在老师的讲解下,展现出了李世民作为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深谋远虑,以及他为了大唐江山所付出的代价。不仅仅是权力的斗争,老师还细致地描绘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状态,从皇室的奢华到百姓的艰辛,都跃然纸上。我尤其喜欢老师对贞观之治的解读,他不仅仅强调了唐太宗的英明神武,还提到了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人才的选拔制度,以及与周边民族的关系。那种开放包容的气度,确实为后来的大唐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读完这本书,我对唐朝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一个充满活力与挑战的时代。
评分作为一个对历史一直怀有浓厚兴趣的人,《孟宪实讲唐史: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无疑是一次令人惊喜的阅读体验。孟宪实老师的讲述风格非常独特,他擅长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历史脉络,同时又不乏对细节的精准刻画。对于玄武门之变,老师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斗争,而是深入分析了事件背后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和人物关系,让我们看到了李唐王朝在建立之初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而进入贞观之治的篇章,老师更是将笔墨聚焦于唐太宗如何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将一个经历了战乱的国家重塑成一个繁荣昌盛的帝国。那些关于选贤任能、整顿吏治、轻徭薄赋的政策,在老师的笔下变得鲜活生动,让我们真切感受到那个时代君臣共治、励精图治的氛围。这本书不仅是历史事件的陈述,更是一种对历史精神的探讨,让我对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刚翻开《孟宪实讲唐史: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这本书,就被作者那种引人入胜的讲故事的能力所折服。孟宪实老师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坐在你身边,娓娓道来一段段令人神往的往事。他笔下的李渊,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帝王,而是一个在乱世中崛起的枭雄,他的决策,他的无奈,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而李世民,这位注定要载入史册的明君,在老师的笔下,其成长之路充满了艰辛与智慧。玄武门之变,这个关键的转折点,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解读,不再是单纯的阴谋或阳谋,而是历史洪流中个人选择与时代命运交织的产物。读到贞观之治的部分,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大唐,那是一个自信、开放、充满活力的帝国,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奏响了辉煌的乐章。老师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能够穿越时空,将历史的温度传递给我,让我对那个遥远的时代充满了敬意和好奇。
评分《孟宪实讲唐史: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这本书,让我对唐朝历史的认知,从模糊的轮廓变得清晰而具体。孟宪实老师的笔触非常细腻,他能够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玄武门之变,这个决定唐朝走向的关键时刻,在老师的笔下,充满了政治智慧和人性挣扎。他没有简单地将李世民描绘成一个完美的英雄,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所必须经历的权衡与取舍。而随后的贞观之治,则更是让我看到了一个国家如何从战乱的废墟中崛起,走向繁荣。老师详细介绍了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如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尤其欣赏老师对于当时社会风貌的描绘,那种自信、开放、充满活力的气息,仿佛扑面而来。这本书让我不仅仅是了解了历史,更是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和力量。
评分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介绍唐朝早期历史的书籍,《孟宪实讲唐史: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孟宪实老师的讲解,就像一位引路人,带领我在唐朝的历史长河中探索。从隋末的乱世,到李渊的崛起,再到玄武门之变那决定性的权力交接,老师的叙述清晰而富有条理。他没有回避历史的残酷性,但也没有沉溺于血腥,而是将重点放在了事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上。当进入贞观之治的讨论时,我更是被深深吸引。老师详细阐述了唐太宗如何以其非凡的政治智慧,整合国家力量,发展经济,稳定社会,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伟大的君主如何在挑战中崛起,如何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那种开放包容、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