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作者二十年来研究青年党的论文集结,内容全面观照青年党人的时代关怀以及政治参与。在时代关怀层面,特别举出梁实秋、闻一多等人的文化国家主义运动;另外也从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的创见及贡献,肯定左舜生和常燕生两位青年党领袖的远见卓识。
当然身为一个政党,政治参与仍是其主要的活动,本书完整的论述青年党曾琦、李璜两位创党人组党之经纬始末,以及青年党在抗战和战后中国政局的表现;最后则评论青年党来台后的分裂沧桑及五○年代于香港从事第三势力运动之失败过程。
作者简介
陈正茂
台湾省澎湖县人,1959年生,私立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曾任大学讲师,现为北台湾科学技术学院通识教育中心专任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政党史、台湾史、民国人物传记。
着作有《少年中国学会之研究》(中国青年党中央党史委员会出版,1996年)、《曾琦先生年谱》(国史馆印行,1996年)、《左舜生年谱》(国史馆印行,1998年)、《在野的声音──青年党人的时代关怀及其政治参与》(新文京版,2004年)、《传记与思想──青年党领袖群像》(新文京版,2004年)等专书。另编有《曾琦先生文集》3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左舜生先生晚期言论集》3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主编《中国青年党史料丛刊》21册(国史馆版,1993-1998年)。此外,亦编着大专用书10余种,及在《传记文学》、《中外杂志》、《近代中国》、《东方杂志》、《国史馆馆刊》、《光武学报》、《香港中国近代史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自序
绪论篇
近五十年来有关中国青年党之研究概况与评述
「第三势力运动」史料述评──以《自由阵线》週刊为例
人物篇
「大江会」的国家主义运动──以梁实秋、闻一多为探讨对象
左舜生的史学思想
常燕生教育思想初探
曾琦与民国政治
李璜的政治初航(1919-1923)
政党篇
抗战中推进民主──青年党与抗战时期的民主宪政运动
青年党与政治协商会议
青年党与制宪国民大会
青年党来台分裂始末(1950-1990)
坚持民主宪政──青年党与雷震
读完《中国青年党研究论集》,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亲眼见证了中国青年党从萌芽到壮大的历程。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并非枯燥的政治史叙述,而是将历史人物的命运、时代的脉搏与深邃的理论思考巧妙地融为一体。它不仅梳理了青年党在不同时期所采取的策略,分析了其内部的派系斗争和思想演变,更重要的是,它将青年党的行动置于更广阔的中国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我深切感受到作者在研究过程中付出的巨大心血,对大量一手史料的挖掘与辨析,以及对复杂史实的客观呈现。书中关于青年党成员的个人经历和思想轨迹的描写,更是赋予了历史以温度,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与彷徨。此外,作者在分析青年党与国民党、共产党等政党关系时,展现出的辩证思维和宏观视野,让我对中国近现代政治格局的理解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学术研究,它更是一面镜子,能够折射出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选择与担当,以及他们在中国命运面前的挣扎与探索。
评分《中国青年党研究论集》的出现,如同一道清风拂过沉寂已久的学术园地,为我们带来了一抹不同寻常的色彩。作为一名对中国近现代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为我揭示那些被淹没在历史洪流中的细节的著作,而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一期盼。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对我党在国民党和共产党两大政治力量之外的另一条政治道路进行详细的描绘。例如,其早期提出的政治纲领有哪些独特之处?在面对国家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青年党又是如何抉择的?书中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青年党成员个人回忆、文献资料或者其他一手史料的呈现,来帮助我们更生动地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政治行动?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政治史分析,而是能够通过对具体人物、事件的深入剖析,展现出那个时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理想、抱负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困境。这本书的研究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更加全面、立体的中国近现代政治图景,而不仅仅是狭隘地聚焦于两大党派的斗争。
评分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著作! 《中国青年党研究论集》的出现,无疑填补了当前学术界在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现代史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剖析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非主流政党或政治团体的信息。 青年党,作为一个在特定历史时期有过显著影响的政治力量,其复杂的形成、发展以及最终的结局,一直是我求知若渴的焦点。 这本书的内容,恰好满足了我对这方面的探究欲望。 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对青年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主张、组织形态、与国民党、共产党等其他政治力量的互动关系,以及其成员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进行细致的梳理和分析。 作者的研究是否能够提供一些新鲜的史料,或者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视角和更具说服力的论断,这对我来说至关重要。 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史实堆砌,而是能够具备一定的理论高度,能够揭示青年党兴衰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它在中国近代政治格局演变中所处的独特位置和扮演的特殊角色。 当然,一本好的学术论集,其严谨的学术态度、扎实的文献基础和清晰的逻辑推理也是不可或缺的。 我非常期待能在这本书中获得一次高质量的思想盛宴。
评分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中国近现代史,就不能仅仅关注那些占据主流的政治力量,那些曾经有过独特存在痕迹的团体,同样值得深入研究。 《中国青年党研究论集》恰好满足了我这样的期待。 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能够深入探讨青年党在不同历史阶段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力。 很多历史叙事往往忽略了这些“配角”的存在,但这恰恰是理解整个历史图景的关键。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细致地梳理青年党的组织发展脉络,分析其成员的构成,以及他们所秉持的政治理念。 更重要的是,我期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青年党与当时其他政治派别之间微妙互动关系的论述,这些互动可能并不显眼,但却可能影响着历史的走向。 此外,对于青年党最终的命运,以及其留给后世的经验教训,我也非常感兴趣。 一本好的学术著作,应该能够让我们看到历史的复杂性,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二元对立。 我相信这本书会提供给我这样的洞察。
评分《中国青年党研究论集》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学术力作,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新视野的大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青年党这样相对边缘的政治群体时所展现出的严谨与细致。书中对于青年党早期思想渊源的追溯,以及其如何在国民党和共产党两大政治力量的夹缝中寻求生存与发展的策略,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论述青年党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提出的具体政策主张,以及这些主张是如何受到当时社会思潮和政治环境的影响,又反过来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作用。此外,作者对青年党内部不同派别之间的思想差异、组织分歧以及其最终走向的解读,无疑是本书的亮点之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避免流于表面化的叙述,而是能够提供更深层次的理论分析,挖掘青年党兴衰的内在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引发读者对中国近代政治发展规律的进一步思考。一本好的研究论集,应当是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它能够持续地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