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着名评论家、独立记者若宫清带您直击中国人的内心世界:
若宫清是亚洲着名的评论家、独立记者,自号「国际浪人」。通华语,在日本、台湾、中国、菲律宾、北韩等国均具有深厚的政经背景与现实认识。
有感于不仅是一般日本人,就连日本的政界、学界和媒体,都对中国存在着严重错误的认识,若宫清特书此书,以正视听。从2005年4月中国各地爆发的「反日」示威风暴谈起,带领读者了解到底中国一般平民在想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战略佈局又是什么。贫富差距会导致中国分裂吗?中国会逐渐强大,还是已经强大了?台湾「亲日」吗?归根究底,中国人的本性为何?为什么99.99%的中国人讨厌日本?日本主流观点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本书均一一加以批判。
连日本的外交界、学界、评论界、媒体都被中国耍得团团转,况乎与中国有着更复杂利益纠葛的台湾?他山之石,可以攻错。本书在撼动日本之余,也能唤醒台湾吗?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简介
若宫 清
亚洲着名的政论家、独立记者,目前为早稻田大学客座研究员、太平洋经济研究所东京所所长。日本早稻田大学公共关系研究所毕业,于1970-1973年就读台湾东海大学,通华语。亲身参与过中国的文化大革命。1983年陪同菲律宾反对运动领袖艾奎诺返国,现场目击艾奎诺被刺事件。1986年协助许信良闯关回台,被国民党政权列入「甲级」黑名单。在亚洲,尤其是日本、台湾、中国方面,具有深厚的政经背景。除本书外,另着有《真相》、《国际浪人游记》等书。
译者简介
杨嘉猷
台湾清水人,一九三四年生。日本明治大学法研所毕业。一九七一年渡美从事台湾民主运动,和彭明敏、蔡同荣等创立FAPA(台湾人公共事务会),协助许信良为打破黑名单及促进建党发起冲关返台运动。一九九一年被民进党主席黄信介征召返台参选公职,当选第二届国大代表。现居美国洛杉矶,从事写作工作。
作者序
译者序
第一章
谁说贫富差距会导致中国分裂?!
知道有「反日示威」的中国人,百不及一!
共产国家不存在「真实的舆论」
无啥「鸟」用的日本外交官僚和政治家
看倌!厚黑学+指桑骂槐=中国的行动原理
中国的舆论和日本的舆论,似是而非!
中共建政以来最重要的事项 :「台湾问题」
9位政常委掌握13亿人的命运
谄媚白人的中国人
日本还有国家战略吗?
第二章
台湾、中国、波兰、菲律宾、北朝鲜──亲身体验世界的动盪
我的台湾留学体验
我也参加文化大革命
直闯波兰工联领袖华勒沙官邸
艾奎诺前总统家两爱犬,一条名若、一条叫宫
轰动国际的「北朝鲜绑架事件」
第三章
中国人席卷世界的潜力知多少!
何谓「中国人」?由秦始皇的统一谈起
中国人的最高理想──富贵
中国一流学者荒唐的神道观和历史观──这是事实!
谁是「自家人」?为何「自家人」?
舍命向「命运」和「金钱」挑战的中国人
华侨、华人势力和客家族群对世界的影响
千万不要和中国女人结婚,日本人招架不住!
近「朱」者不「赤」的民族?
第四章
台湾「亲日」吗?眼前大致如此!?
99.99%的中国人,讨厌日本!!
李登辉是日本人吗?!
普遍中国人的日本观(鬼子)
但看中国历史教科书,如何捏造事实!
「若宫清」名列「禁止入台」的甲级黑名单
日本皇军之精锐──恩情难忘的「高砂义勇队」
亲日的本质时刻在变!日本懵懂不觉!
第五章
「中国已经强大」,中国已是大强国了!
中国的野心!极欲取代美国的霸权地位
中国是纸老虎吗?那是30年前的事啰!
谋略的中国和无战略的商人国家──日本
假使只能操作无能的外交,就该退出联合国!!
日本人呀!别沉溺于和平的幻想中
作者结语
根据日本财务省发表的统计报告,2006年日本和中国的双边贸易总额达到了2112亿9551万美元,这是自1999年以来,连续第8年刷新过去每年所创下的最高记录。(根据中国总理温家宝和国家副主席曾庆红所公布的数据,中国的外汇存底到2007年度将突破一兆美元,超越日本,高居全球第一。)同时,一年中有300万以上的日本观光客到中国旅游,从外表上观之,好像双方的交流颇为亲密,彼此之间的理解似乎也互动良好,事实岂真如此吗?
在2005年11月10-13日所举行的亚洲职业棒球锦标赛,由日本、中国、韩国和台湾等四个联队参加。11月12日,日本代表队(千叶罗德海洋)和中国代表队(中国之星)在东京巨蛋体育场进行预赛,赛事均透过电视网在日本全国各地播映。结果,千叶罗德海洋队以3:1险胜。决赛,由千叶罗德海洋队以5:3击败韩国代表队(三星狮),获得最后的优胜。
反观中国,其13亿的人民中对该棒球赛一事有所知悉者,或许10万人中亦难得其一;而对该棒球赛之规则有所知悉者,当或更少,可能千万人中也难以找到一人。
「话说棒球」
反之亦然,中国人(大陆)对日本的棒球明星──长?茂雄、王贞治等有所知悉者,几乎等于「零」,这并非言过其实。有关王贞治和长?的知名度,源于日本的殖民地统治时代棒球运动之推广,此后随着棒球运动人口的不断增长,其知名度在台湾和韩国从而更见普及。但是,台湾自从日本战败后,在国民党的统治下被迫要彻底脱离日本化,消灭日本的文化以及任何日本所遗留的事与物,一扫殆尽,甚至连棒球运动也不例外,无可倖免。
1971年,联合国通过阿尔巴尼亚决议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亦即,中华民国退出代表权)后,台湾人民陷入了一片无力感和虚脱感,全岛笼罩在阴霾中。那时,获得世界少年棒球锦标赛冠军的台中金龙队(活跃在日本职棒中日龙队的郭源治,其少年时代即为此少棒队的中坚手和最佳打击手),给台湾带来了鼓舞,掀起此后一波波的棒球热潮。
在目睹到这些小朋友的活跃,使岛内的团结更加巩固、充满自信,国民党政府有所觉悟,因此有关棒球的活动,才得以获准保留了下来。从那以后,对棒球运动的支持却成为了政治炒作的主要目的。事到如今,棒球在台湾已不再是主要的体育项目了。这项让小孩子们玩乐的棒球运动,就是本省人(台湾人)「亲日」的由来。
话说「千叶罗德海洋队」和「中国之星队」的比赛,千叶罗德海洋队只能够以二线级的选手出赛。首因,中国队既不曾有过在人工草坪上赛球的经验;再者,亦不曾在拥有数千名以上观众席之大球场、大场面的比赛经验。然而,在电视机前观战的日本人,是否知道这场球赛背后的这一些事实真相呢?!
棒球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种既奇怪又陌生的东西,被视为一种不屑一顾的运动。这些全是属实。所以,表面看起来何其庄严、壮观的亚洲职业棒球锦标赛,事实上其背后的真相则并非人们所看到的那么一回事儿。不仅在棒球运动上如此,在和中国发展关系的过程中,像这样的情形在各种事务上亦所在多有,不胜枚举。因此,如果让我来说中、日两国之间,其根本的理解程度之差异在哪里呢?那么我要扪心地告诉你,就是「这样的东西」!
全中国几乎99.99% 的人都知道的超级明星,却有99.99% 的日本人不知道他们。像这样的人物,你们是否也认识呢?
那就是刘翔和姚明。
刘翔是雅典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的中国英雄。这位英俊的上海青年(当时20岁),在110公尺的跨栏田径锦标赛中,以12.91秒的成绩平世界记录获得冠军(2006年7月11日以12.88秒刷新,成为世界记录的保持者)。姚明是2.2米超高身长的男子篮球选手,被美国的NBA篮球联盟所发掘,其合约金年薪将近1000万美元,为2006年度活跃的风云人物,也是一流的篮球好手。
我完全可以感受到中、日两国之间的体育交流活动渐行渐远,在学术界、评论界也同样如此,就从日本的中国论──那些近乎荒诞可笑的论调中即可得知。贫富差距会导致中国分裂吗?台湾「亲日」吗?诸如此类,简直是一些大放厥词者的无稽之谈。
何以99.99% 以上的中国人会讨厌日本人?只要细加研读本书,你将会恍然大悟。有许多人以为现在中国的反日行为,乃肇因于江泽民实行反日教育;但我要强调的是,这问题的真实本质,并非如人们所说的那么一回事儿。
从结论而言,在中国的历史上,日本深深的伤害到中华民族的面子(自尊心)。东夷的小日本打败大中华;在中华民族看来,是绝对不能容忍这样的失败!有关的详细究竟,请阅书中说明。在开始阅读本书之前,我要预先提出以下警告,殷盼能唤起读者诸君、政府当局者的注意。
那就是尖阁诸岛(钓鱼台群岛)的石油问题。
日本要是不能够坚定意志、非常认真和审慎面对,终将发生极其严重的后果。
中国的心态是一步也不退怯,大有派遣军舰不惜一战的设想。中国人抱着幸灾乐祸的心态,要是人民解放军能把小日本的海军(海上自卫队)舰艇炸沉,他们会高兴地拍手叫好。中国并不存在真正的民主主义舆论,凡是有关于和日本之间的冲突,中国人民乃至于全世界的华人都会团结一致,全面支持以军事行动来捍卫钓鱼台(尖阁诸岛)。一旦发生军事冲突,日本的海上自卫舰(海上保安厅的巡逻艇等除外)立刻会被炸沉!
只要通过这样的途径,中国和中国人即可成为亚洲的霸权者,因此他们确信这一天的到来,指日可待!
我要事先警告,日本人和日本政府在认知上最大的谬误,在于以为「中国看起来会逐渐强大」。其实,中国已经非常强大,在军事上已成为世界的大强国了。所以,面对如此强大且一党独裁的大国、亚洲的霸权者,中国和日本之间都应该抱持着更宽宏的胸襟、无偏见的度量,互相截长补短,无论好与坏均应捐弃成见,建立真实的友谊,为共同利益的关系,开创出一个双赢的局面。
当然,要促成彼此互不喜欢者结为朋友,绝不会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工作!
若宫 清 谨识
这本书的标题,带着一种毫不掩饰的锋芒,直刺人心。它让我迫切地想要翻开书页,去探寻“99.99%”这个惊人的数字究竟是如何得出的,又蕴含着怎样深刻的理由。我预想,这一定是一场关于历史、关于记忆、关于民族情感的深度剖析。 我期待作者能够带领我一同走进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角落,去感受那些曾经的苦难和屈辱,去理解为何它们会在一代代中国人心中留下如此难以磨灭的印记。 我想知道,书中是否会从宏观的历史事件切入,比如甲午战争、南京大屠杀、侵华战争等,详细阐述这些事件如何塑造了中国人对日本的集体认知? 同时,我也好奇作者是否会关注微观的个体经验,比如那些遭受战争苦难的幸存者,他们的口述历史是否会成为解读这种情感的重要线索? 此外,我对书中关于“讨厌”这种情感的分析尤其感兴趣。它是否会被视为一种正当的民族反思,还是一种需要警惕的仇恨情绪? 作者又将如何区分这之间的界限? 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个更加 nuanced(细致入微)的视角,去展现这种复杂的情感是如何在历史、文化、政治等多重因素的交织下形成的,以及它在当今社会又呈现出怎样的形态。 这本书,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次挑战思维、审视历史的旅程。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绝,仿佛在陈述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它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想知道在这“99.99%”的数字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深沉的历史恩怨和复杂的情感纠葛。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冷静而客观的视角,带领我深入剖析这种普遍存在的“讨厌”情绪是如何形成的,又在何种程度上影响着当下中国的社会心态。 我很想了解,书中是否会详细梳理两国之间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关系,特别是那些被铭记的战争创伤和民族屈辱,是如何在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沉淀下来的? 我也好奇,作者将如何界定“大中国人”这个群体,以及“小日本”这个称谓在当下所代表的含义。这种情感的形成,究竟是源于历史的必然,还是受到了当代社会因素的影响,比如媒体的报道,教育的引导,又或是政治的博弈? 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更具深度和广度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情绪的宣泄,而是能够引导读者去思考,去理解,去反思。它是否会探讨这种情感背后的社会心理机制,以及它在塑造民族认同和国家形象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我也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在“讨厌”的背后,是否也存在着对和平的渴望,对理解的期盼,以及对未来的审慎思考。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探究民族情感根源的深刻旅程。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画面,那些历史课本上的黑白照片,电影荧幕上的战争场景,还有新闻报道里激昂的口号。这本书的名字,像是打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心结,也像是一声直抵灵魂的呐喊。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带领我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探寻那些刻骨铭心的伤痛是如何一点点积累,最终形成了如今这般浓烈的情感。我想知道,在作者的笔下,“大中国人”这个概念是否被赋予了具体的时代背景和情感内涵?而“小日本”这个称谓,又承载了多少复杂的情绪和历史记忆? 读这本书,我希望能看到作者是如何梳理那些错综复杂的历史脉络,是如何将宏大的历史事件与个体情感巧妙地联系起来。它是否会涉及战争时期的悲惨遭遇,殖民统治下的屈辱,以及民族独立和复兴过程中的艰辛? 我也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这种“讨厌”的情感,是将其视为一种合理的历史反思,还是一种需要警惕的民族主义情绪? 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这种情感的社会根源,比如教育体系的影响,媒体的引导,以及人们在信息时代如何接收和加工关于日本的各类信息? 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民族情感形成的独特见解,以及对未来中日关系发展方向的深刻洞察。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书名,一股复杂的情绪油然而生。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陈述,更像是一种现象的概括,一种集体心理的写照。我预感这本书的探讨会非常深入,它可能触及历史的伤疤,触及民族的情结,也触及我们对于国家认同和身份的理解。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宏大而细腻的笔触,去解析“99.99%”这个数字背后所代表的普遍情感。这个数字是否暗示着一种近乎压倒性的共识?这种共识又是如何形成的?它是否是历史记忆、现实经验,还是文化认同的综合体现? 我好奇作者将如何处理这种“讨厌”的情绪,它仅仅是一种负面的情感表达,还是其中蕴含着对正义的追求,对尊严的捍卫,以及对历史真相的渴望? 我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这种情感的根源,是从历史事件的细节出发,还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去解读? 它是否会分析媒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个体在信息爆炸时代如何形成对某个国家和他民族的看法? 我也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超越简单对立的视角,让我们看到这种情感背后的复杂性,以及在理解和反思中,如何走向更理性和成熟的国民心态。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自我审视的契机。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一开始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带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我预感它不会是一本轻松读物,而是一次深入的、可能有些沉重但又极其必要的探索。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如此敏感和复杂的民族情感的。标题中的“99.99%”这个数字,虽然极具冲击力,但也让我思考,这是否是一种概括性的、情绪化的表达,还是基于严谨的研究和数据支撑?我期待作者能在书中细致地解析这种普遍存在的“讨厌”情绪是如何形成、演变的,它是否根植于历史的创伤,又或者是当代现实的投射? 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区分个体情感与集体认知,如何避免将复杂的民族关系简单化为单一的情感标签。 尤其好奇的是,书中是否会探讨这种情感背后的深层原因,比如历史教科书的叙述、媒体的塑造、社会文化的影响,亦或是具体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博弈。 作为读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角,不仅仅停留在情绪的宣泄,而是能够引导我去理解,去反思,去看到事物更本质的联系。它是否会帮助我们认识到,在“讨厌”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复杂的爱恨纠葛,以及对尊严、公正和未来的深切渴望。 我相信,一本真正有深度的书,应该能够引发思考,而不是仅仅提供答案,而这个标题,无疑已经为我打开了通往深度思考的大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