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和周作人两兄弟早年在日本留学期间,曾经致力于文学事业,结果以失败而告终。由北大教授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陶孟和、沈尹默等人轮流编辑的同人刊物《新青年》,?周氏兄弟的横空出世提供了绝佳的公共平台和人生转机。横空出世的周氏兄弟,凭借着文学成就直接影响甚至主导了几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路径选择,兄弟之间即使反目决裂也依然藕断丝连、息息相通的绝情恩怨,所触动的更是充满血亲家族观念的中国人,最?深邃也最?敏感心弦。
本书从鲁迅和周作人的家世谈起,如祖父周福清的科举大案、亲族的衍太太,如何影响到两兄弟的想法;再次从科举、洋务瞥见两兄弟的抱负和其后的事业发展,最后从《新青年》刊物、鲁迅评论的学者和人物如陈独秀、刘半农、孙中山、傅斯年等人的话语,逐渐拼凑出鲁迅和周作人处世的态度、思想和为品行,为研究周氏兄弟提供了相当足资确信的观点和剖析。
作者简介
张耀杰
1964年生于河南省禹州市农村。现?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研究人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人文学者,文艺史专家,传记作家。从1992年至今,一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从事「戏剧历史暨戏剧宗教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近年来主要从事20世纪中国政学两界的重要人物及重点事件的个案研究,主要着作有《中国话剧史》、《戏剧大师曹禺——呕心沥血的人间悲剧》、《影剧之王田汉——爱国唯美的浪漫人生》、《阳光天堂——曹禺戏剧的黄金梦想》、《历史背后——政学两界的人和事》、《北大教授与〈新青年〉——新文化运动路线图》等。
周氏兄弟的政学传奇
一、周氏兄弟的政学传奇
二、八道湾的王府气派
三、周氏兄弟的绝情恩怨
四、周作人的不懈攻击
五、藕断丝连的深层关爱
六、「超人」的关爱与「凡人的妒忌」
周福清的科举大案
一、周福清的科举美梦
二、周福清的科举大案
三、周福清的嬉笑怒?
四、周氏兄弟与周福清
鲁迅笔下的「衍太太」
一、鲁迅笔下的「衍太太」
二、周作人笔下的「衍太太」
三、〈我的父亲〉中的「老乳母」
四、鲁迅与族叔周鸣山
绍兴周氏的实业与科举
一、由实业到科举的败家之路
二、科举败家的?生相
三、绍兴周家的败落与新生
四、「隔壁的大富豪」朱阆仙
周氏兄弟的科举与洋务
一、初学洋务的鲁迅
二、周氏兄弟的科举考试
三、文章立命与尊王攘夷
四、周氏兄弟的道学传家
五、周作人的学习洋务
六、周作人的拒绝科举
鲁迅早年的「神思新宗」
一、弘文学院的断发故事
二、《浙江潮》的锋芒初试
三、仙台医专的半途而废/回乡完婚与兄弟相伴
四、《新生》杂志的不幸夭折/〈人之历史〉的「一元研究」
五、〈摩罗诗力说〉的「摩罗」
六、〈科学史教篇〉的「圣觉」
七、「文化偏至」与「神思新宗」
八、超人救世与超人专制
九、〈破恶声论〉的「恶声」与「?士」
十、「破迷信」与「崇侵略」
十一、「神思新宗」的不攻自破
十二、鲁迅笔下的失败超人
周氏兄弟与《新青年》
一、周作人笔下的《新青年》
二、鲁迅笔下的《新青年》
三、周氏兄弟与《新青年》
四、周作人的「託名」鲁迅
五、鲁迅加盟《新青年》的思想原点
六、游离原点的事后追忆
七、周作人晚年的低调?述
鲁迅笔下的陈独秀
一、鲁迅与陈独秀的书信来往
二、鲁迅笔下的陈独秀
三、鲁迅笔下的「韬略」
四、被排挤出局的陈独秀
五、「行不顾言」的超限「韬略」
六、「思想不彻底,言行不一致」
鲁迅笔下的刘半农
一、刘半农与周氏兄弟的初步合作
二、鲁迅广告:「看呀!快看呀!」
三、鲁迅与刘半农的精神歧异
四、〈我和《语丝》的始终〉
五、鲁迅笔下的刘半农
六、〈忆刘半农君〉及其他
鲁迅笔下的孙中山
一、〈中山先生逝世后一周年〉
二、〈中山大学开学致语〉
三、孙中山的「足不履危地」
周作人对傅斯年的全盘否定
一、周作人的「反覆颠倒」
二、新青年》时代的傅斯年
三、傅斯年与周氏兄弟
四、从新潮社到北新书局
周作人的精神追求与路径迷失
一、周作人的造谣说谎
二、忠实原着的「直译的方法」
三、人道主义的新宗教
四、〈小河〉中的劣势心态
五、天堂净土的「新村」
六、「新村」运动的路径迷失
七、《新青年》同人的路线图
《两地书》中的高长虹
一、「不问成败而要战斗的人」
二、「我之以《莽原》起哄」
三、「将有许多骂人的嘴张开来」
四、「我所相信的诚实的朋友」
五、「长虹和韦素园又闹起来了」
六、「我并不希罕『莽原』这两个字」
七、「他们不知在玩什?圈套」
八、「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九、「我又成了中心」
后记:政学两界的路径选择
一、「劳心者治人」的强词夺理
二、从「丧家狗」到「宠物狗」的末世路径
三、政学两界的路径选择
这本书的封面和书名《鲁迅与周作人》,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关于那个时代的回忆和遐想。我脑子里立刻闪现出很多关于他们的故事,那些在教科书里,在各种文艺作品中,或者在长辈的口中流传的片段。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两个名字,它更像是一把钥匙,或许能打开我心中对那个年代,对那群知识分子,对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的更深层次的理解。我特别好奇,作者将如何呈现他们两人之间那种既有血脉联系,又在思想和创作上各有侧重的独特关系。是会聚焦于他们早年共同的学习和生活,还是会着重于他们各自独立之后,在文学道路上的不同选择和风格演变?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关于他们创作灵感来源的蛛丝马迹,以及他们如何应对时代变迁,如何在个人的理想与现实的压力之间找到平衡。尤其让我感到兴奋的是,如果书中能够穿插一些他们当年写的信件、日记,或者是一些不太为人所知的史料,那一定会让这两位大师的形象更加鲜活,更加立体。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成果,更可能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史诗,让我得以窥见两位巨匠灵魂深处的闪光之处。
评分当我第一眼看到《鲁迅与周作人》这本书时,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便油然而生。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两位名字在我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因为“与”字所蕴含的无限可能。我一直认为,研究一位伟大的作家,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人际关系,以及他与同时代人的互动,是理解其作品及其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鲁迅和周作人,这对才华横溢的兄弟,他们的生命历程和文学创作,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道独特风景线。这本书能否成功地勾勒出他们之间那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又或者,能否深刻地剖析他们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的思想体系,是我最期待看到的部分。我猜想,书中定然会涉及他们童年时期的生活点滴,那是他们最初的启蒙,也可能埋下了日后人生轨迹的种子。又或者,书中会着重描写他们在日本留学时的经历,那段时光对于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想必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我渴望在书中找到关于他们后期思想分歧的线索,那种从亲密无间到渐行渐远,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时代洪流的裹挟,还是个人选择的差异?这本书,在我心中,更像是一场探索之旅,去追寻中国现代文化基因深处的一些脉络。
评分作为一个热爱阅读的老书虫,最近偶然翻阅了一本名为《鲁迅与周作人》的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细读,但仅从书的封面、目录以及零星的几篇文章来看,就已经深深吸引了我。我一直对民国时期那批才华横溢的知识分子充满好奇,而鲁迅和周作人这两兄弟,更是其中绕不开的巨匠。想象一下,他们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如何以笔为刀,针砭时弊,又如何在个人情感与家国命运之间挣扎。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兄弟二人在文学上的成就都举世瞩目,但他们的思想、人生轨迹,乃至最终的决裂,都留下了太多的谜团。我迫不及待地想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去探寻他们性格形成的原因,去理解他们思想的演变,去感受他们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尤其吸引我的是,书中是否会着重描写他们早年的求学生涯,那段经历往往是一个人思想的萌芽期,充满着各种可能性。我更期待看到书中对他们文学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的比较分析,毕竟,同根同源的兄弟,在文学道路上却走向了不同的风景,这其中的差异定然值得玩味。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两位文学巨匠的传记,更可能是一扇窗,让我们窥见那个时代独特的文化生态和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评分翻开《鲁迅与周作人》这本书,我仿佛能闻到旧纸张特有的味道,心中涌起一种对历史和人物的敬畏之情。鲁迅和周作人,这两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太多的重量,他们的文学成就、思想深度,以及他们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都让我心生向往。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两位既亲密又疏离的兄弟,呈现在我面前的。这本书会不会像一部电影,将他们的人生片段一一展现?我期待看到书中对他们早年求学经历的细致描写,那段时光是否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光辉,又埋下了怎样的伏笔?我更想知道,在他们各自走向不同的人生道路时,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挣扎和抉择。是时代的巨变改变了他们,还是他们自身的性格使然?我尤其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关于他们文学创作的秘辛,那些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作品,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和情感?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朝圣,去理解这两位伟大的思想者和艺术家,是如何用他们的文字,塑造了中国现代文化的面貌,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读到《鲁迅与周作人》这本书,我的脑海里立马浮现出许多经典的画面和场景。虽然我还没来得及仔细品味全书,但光是书名就足够勾起我无数的联想。我想象着,作者一定花了很多心思去搜集资料,去爬梳那些尘封的往事,去还原鲁迅和周作人兄弟俩共同经历的岁月,以及他们各自的生命轨迹。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够带我们穿越时空的阻隔,去近距离地观察这两位伟大的文学家。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他们之间复杂而又微妙的关系的。毕竟,亲情与友情,理想与现实,在他们身上交织出了怎样的画卷?是如同《红楼梦》中宝黛钗那样缠绵悱恻,还是有着更为深沉和隐忍的情感?我想,书中一定会有许多关于他们创作的细节,关于那些流传千古的作品是如何诞生的。比如,鲁迅那些犀利的杂文,字字泣血,句句珠玑,背后承载了怎样的思考和愤懑?周作人那些清淡雅致的散文,充满着对日常生活的温情和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又透露出怎样的性情?这本书,在我看来,将是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它或许能为我们揭示更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和文学奥秘,让我这个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获得更深刻的启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