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最虚伪的男人?
千百年来人们对诸葛亮形象的认识与推崇,深受经典名着《三国演义》的影响:三顾茅庐、舌战群儒、巧借东风、三气周瑜、七擒孟获、挥泪斩马谡、空城计……,这些家喻户晓的故事,让诸葛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神机妙算,精谋善断,尽忠辅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形象深植人心。诸葛亮成了史上最受赞誉,也最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军事家。
不过,正史上的诸葛亮真的是一位睿智过人、忠君爱国、无懈可击的完美圣人吗?中国知名学者梅朝荣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诸葛亮的才华、智慧及为人,称他是「中国最虚伪的男人」,此书在中国已掀起一场铺天盖地的攻防战,学者与读者之间争相辩论诸葛亮的形象以及定位,台湾读者也不容错过这部极具颠覆性的作品!
前言
诸葛亮所到之处图
第一章
前期作秀
背靠大树
终南捷径
言不由衷
毛遂自荐
言语宣传
欲擒故纵
名人效应
第二章
多此一举
逆天而行
贪天之功
指手画脚
国不置史
事必躬亲
装神弄鬼
第三章
假仁假义
拉打结合
巧取豪夺
左右逢源
熘须拍马
以退为进
第四章
投机取巧
欺上媚主
阳奉阴违
绩效泡沫
劳民伤财
第五章
赔本买卖
唯我独尊
争权夺势
自作聪明
贪图权力
罪孽深重
第六章
笑里藏刀
独佔鳌头
借刀杀人
替罪羔羊
第七章
任人唯亲
虚假捏造
排除异己
过河拆桥
谎话连篇
后继无人
附录
前出师表
后出师表
诸葛亮生平事蹟
参考文献
《红楼梦》第一回写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看到门上有一副对联写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王希廉《红楼梦总评》云:「读者须知,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不是真,假不是假……」曹雪芹写这《红楼梦》就是在叙述真事时用假象给以遮掩,讲述假事时又有真事作铺垫。历史长河中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太多的史实,后人不能一一弄清楚;太多疑问,后人不能一一去解决。
与《红楼梦》同为四大名着之一的《三国演义》也为世人所推崇。人们为曹操的奸、刘备的仁、关羽的义、张飞的勐、诸葛的智所倾倒。人们往往用曹操来比喻猥琐者之奸诈;用刘、关、张比喻兄弟手足之情深;用诸葛亮的谋略比喻聪明者之智慧。可以说一部《三国演义》里面,有波澜壮阔的战争场景,有感人至深的手足之情,有阴险狡诈的权谋之术。一本书里留给后人太多的故事,吸引后来者不断去钻研,去领会。
诸葛亮是整个《三国演义》中浓墨重彩的描述对象。隆中躬耕数十载,埋没乡间无人问,等到皇叔三顾请,一鸣惊人天下知。自从诸葛亮出山后,一直左右三国发展形势。诸葛亮一生,得到了许多人盼望得到而始终不能得到的东西,留下了许多人应该得到而没有成为现实的东西。
诸葛亮的一生是带有传奇性的一生,太多的褒奖纷纷落入他的头上。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辅佐后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一个谋士,他是一个儒生,他是一个道士,他是一个忠臣,他是一个贤相。同一人演示了不同的角色,但是中国有句古话:「物极必反。」诸葛亮的一生也是充满疑问的一生。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至于他有没有两人的才能,却是有疑问的。《三国演义》中他确实有无人能比的才华。但是,《三国演义》毕竟是演义,它里面有许多东西经过了作者再加工,骨子里有作者自己个人观点取舍,无法避免罗贯中演义了诸葛亮,美化了诸葛亮。崔浩曾在他的《典论》中这样评价诸葛亮:「夫亮之相刘备,当九州鼎沸之会,英雄奋发之时,君臣相得,鱼水为喻,而不能与曹氏争天下,委弃荆州,退入巴蜀,诱夺刘璋,伪连孙氏,守穷崎岖之地,僭号边夷之间。此策之下者。可与赵他为偶,而以为管萧之亚匹,不亦过乎?」
管仲是一个治世之能臣。西元前六八一年,周庄王姬佗去世,其子胡齐即位,是为釐王。按说天子去世,诸侯应去弔唁奔丧,新君继位,更应前去朝贺,可当时没有一个异姓封爵前往,就是同姓一宗的也都没一个拿此事当回事。这时已登上齐国国君的齐桓公,採用管仲计策,认为此时是树立「良好形象」的最好时机。管仲首先就让桓公派人去朝见新王,在君臣道义上佔得先机。
其次宋国为争君位内乱,就请釐王为其立君平乱。周釐王自是求之不得,急忙颁发了为宋国立君的诏书,顺势就请齐桓公代为召集为宋立君的仪典。遗憾的却是诸侯对齐国召集立君大会结盟的反应极为冷淡,约会的八家诸侯也才到了一半,弄得齐桓公冷屋冷灶的挺没意思,就想还是拉倒吧。可管仲正色说:「三人成众,何况五国,盟则有信,废则失信,请君如期会盟!」这之前,齐桓公曾要带兵车如会,管仲制止说:「盟会是为了尊王安民,消除战乱,怎可耀武扬威呢?」虽然这次盟会参与国极少,但却为齐桓公日后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打下了成功的基础。
楚国一向目无周室,自称夷狄,数世称王,恃强凌弱,众怒所向,但管仲在诸侯大军兵逼楚境,誓死一战之际,以静制动,仅用谴责楚国久不向王室进贡泸酒及祭祀用的白茅草为由,便使骄横的楚成王气焰跌落,理屈词穷,乖乖地重新贡茅复礼,并加入诸侯盟会,消除了一个最大的战争隐患,使自周平王东迁以来日趋混乱的天下稳定了数十年。
乐毅,战国时魏人。西元前三一四年,燕国内乱,齐国趁火打劫,攻毁燕国都城。后燕昭王即位,刻意雪耻,励精图治,礼贤下士,这时在魏国任职的乐毅,正好也出使燕国,昭王知道这是个难得的军事人才,优礼有加,真心挽留,遂感动了乐毅,居燕整顿训练军队。
二十八年后,齐君愍王暴失民心,燕趁机联络秦、韩、魏、赵四国,由乐毅为将伐齐,一战击溃齐师。后四国退出,乐毅指挥燕军半年左右便夺取城池七十二座,仅余莒和即墨二城。但这两座城乐毅却围了三年。
诸葛亮一心向往有管仲、乐毅的丰功伟绩。可是看看他后半生的轨迹,他付出百倍的努力却没有收到令人满意的答卷。也许有人怀疑是跟他辅佐的刘备、刘禅父子有关系。那么另外一个问题是,他为什么选择的是刘备,而不选择曹操或是孙权。就当时的情况看,曹操实力最强,刘备三顾茅庐时,曹操已经统一北方,诸葛亮投奔曹操应该是每个人首选的对象。孙权的实力虽然不如曹操,但是毕竟还是比刘备强多了,跟随孙权,也有诸葛亮不小的发展空间,再说孙权手下还有个诸葛谨,作为诸葛亮的哥哥,无论如何也是对他有好处的。可是诸葛亮都没有选择他们,而是选择实力最弱的刘备。
刘备当时要兵无兵,要将只不过是关、张。诸葛亮选择他,难道真是看重刘备是皇叔的身分?一个虚名在当时社会环境中,并不能吸引多少人眼光。诸葛亮之所以选择刘备,就是因为刘备当时的弱势,也正因为刘备处于弱势,才能对人才有极度渴望,才能对人才有顶级礼遇。三顾茅庐是礼贤下士的典范,一次求贤经历,铸造了仁爱之主和一位忠心之臣。令人万万想像不到,所谓的三顾茅庐只不过是民间传言,以及历史演义小说的创造。诸葛亮被刘备请出之前,是他亲自向刘备举荐了一次自己。通过那次的表现,刘备才对诸葛亮这个人有所了解。
诸葛亮有过两篇文章大作被后人推崇,一是〈隆中对〉,一是〈出师表〉。〈隆中对〉是诸葛亮对刘备所说。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谋划江山,分析时局,三分天下。蜀汉之路基本是按照隆中对策路线行走。不过,令人推崇的战略思想也是一个假象。诸葛亮抛出的隆重对策基本上是刘邦及刘秀打天下所走的老路。另一篇〈出师表〉是蜀汉后期写给刘禅的,文章看似言语恳切,忠心耿耿,殊不知字里行间却大有文章。一篇〈出师表〉把诸葛亮政治野心暴露无遗。
诸葛亮自从跟了刘备,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初露锋芒。在三个集团之间创出一点小名堂。曹操一生中最引人注目的军事表现,莫过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场战争,一胜一负。历史把赤壁之战的功劳分给了诸葛亮,说是因为诸葛亮借得东风,周瑜才能採用火攻战术。隆冬季节,诸葛亮竟然能够借得东风,这可不是一般人。七星台上,一身道袍的诸葛亮不知是人还是神。不管是人也好,是神也罢,总之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赢足了丰厚利益,赚足了面子。以至于有人怀疑,周瑜是因为怀恨诸葛亮比自己有能力而气死的。
刘备活着时候,诸葛亮已经锋芒毕露。刘备死后,诸葛亮跟李严同为託孤大臣。但是历史上,人们对李严这个人恐怕非常陌生,因为他在整个《三国演义》中没怎么出场。《三国演义》或者其他演义小说也不过多记载,但并不表示李严这个人不重要,他之所以被人们遗忘,是因为自从他被刘备确认为託孤大臣后,就被诸葛亮排挤在外面了。诸葛亮作为统领一切事务的「相父」,权力已经达到无人能比的地步。
诸葛亮的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并不是刘备和刘禅一开始形成的情况。而是经过诸葛亮一步步「争取」得来的。诸葛亮后期在用人、掌权、出征等重大问题上都有发人深省之举。他七擒七纵孟获,并没有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军民彻底安定。他不知疲倦地连年北伐,最后无功而返。他「违众拔谡」的做法,挤压魏延的举动,无不为诸葛亮在忠臣贤相行列里抹了黑黑的一笔。
诸葛亮已经成了智慧的代名词。他是五行八门中,智的代表、慧的楷模。可是他的智慧掺杂了多少权术,揉进了多少虚伪,拼凑了多少狡诈,埋藏了多少阴谋。他的智不是大智,他的慧不是聪慧。
正如晋代史学家习凿齿在〈挥泪斩马谡〉一节中这样评诸葛亮:「为天下宰匠,欲大收物之力,而不量才节任,随器付业;知之大过,则违明主之诫,裁之失中,即杀有益之人,难乎其可与言智者也。」他的智慧是一种伪智慧,他的忠心是一种假忠心,他的辅佐是一种假辅佐。他是完完整整地演示了一生的虚伪。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在于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实,而是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将一个个历史人物置于其中进行审视。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读起来不像枯燥的史书,更像是跌宕起伏的史诗。他能够抓住人物性格中最本质的闪光点或阴影,然后用极具穿透力的笔触将其放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人性复杂性方面的功力,很少有书能够如此坦诚地揭示人物的多面性,既有英雄气概,也有凡人的挣扎。书中关于权力运作、人际关系以及道德选择的论述,即使放在今天来看,也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让我反思,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是否也曾有过类似的妥协与选择。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作者敢于挑战传统认知,以一种全新的、甚至是有些颠覆性的方式来解读历史人物。我之前对某些历史人物的印象,在读完这本书后被彻底刷新。作者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并且进行了严谨的分析和比较,这使得他的论述非常有说服力。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过去的,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永恒主题。作者提出的许多观点,都促使我停下来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了这样的人物?这种主动的思考过程,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作者并非简单地描述人物做了什么,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通过对人物成长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面临的抉择的细致分析,我仿佛能够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困惑与坚持。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对于情感的刻画尤为生动,让我能够感同身受。书中很多章节都让我陷入沉思,关于选择、关于代价、关于历史的必然与偶然。这是一种非常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思想的盛宴。作者的学识渊博,涉猎广泛,他将历史、哲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用以分析历史人物。这种跨学科的视角,使得他对人物的解读更加立体和深刻。书中不仅有精彩的故事,更有发人深省的观点。我特别赞赏作者在探讨历史人物的局限性方面的勇气,这使得整个论述更加客观和真实。它让我明白,历史人物并非完美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缺点的个体。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启发性的,它不仅拓展了我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以更批判、更 nuanced 的方式去理解世界。
评分最近读完一本关于中国历史人物的书,虽然书名起得相当大胆,但内容远不止于此。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挖掘非常深入,从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史实出发,抽丝剥茧,呈现出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书里对古代社会背景的描绘也相当详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政治格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仅仅是讲述故事,作者更注重分析人物行为背后的动机,以及这些行为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印记。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历史细节时的严谨态度,很多我之前没有注意到的地方,都被作者细致地梳理出来,让我对历史事件的认知更加立体和全面。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能够引发读者深入思考的书,它鼓励我们不仅仅是接受历史的叙述,更是要质疑和审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