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长青强力推荐!
不管过去或现在,中国的本质就是造假大国、吹牛大国、意淫大国!
一本彻底颠覆传统,大胆向中国文化、汉文化宣战的挑战书!
中国自吹自擂的「四大发明」其实对世界毫无贡献?
怎么火药、罗盘、造纸术、印刷术闹双胞?原来不只中国有,其实外国也有。
中国连十大文明古国都沾不上边?
原来中国的文明历史只有3500年!多出来的1500年是捏造的!
中医原来源自西医?
见本书第三章!在中国古籍中多有记载,证据会说话!
孔子是白种人?
经现代技术DNA检测分析儒家起源地人类遗骨、遗物获知,绝对没骗你!
1.经DNA分析,儒家起源地山东及河南等地,出土大量具有高加索人种特征之遗骨、遗物。
2.古文献中具有大量高加索人种成分的记载。
3.古汉语中有与英语等印欧语系语言同源的大量原始辞汇。
「岳飞神话」纯属虚构?秦桧不是卖国贼?
只看《宋史》并不正确,经《宋史》与《金史》比较研究后你就会知道!……
看过这本书后你会发现,中国和台湾虽非一家,但我们所接受的教化竟然相同!原来我们一直在充满谎言的美梦中,长眠不醒……
事实俱在书中,你不得不信!
作者介绍
张谦
网名飞虎队,一个在网路上和内地御用「网军」奋战不懈,充满矛盾热情又神秘的中国人。
他的文章在网路上引起轩然大波,并造成广泛的讨论与转载。
2007年,其辗转和本社取得联系,希望由本社来出版此书。
为了本书的出版,作者更是重新修润,内容和网路上的转载文相比更是取其菁华去其糟粕,如未拥有,绝对可惜!
推荐序
三个链条锁死了中国 曹长青
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为中国感到悲哀,因为人类经过二千年,进入21世纪的今天,这个有13亿人的群体,仍然被专制统治。联合国191个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已是民主国家;大国之中,只有中国还是根本没有民主,没有新闻和言论自由的党天下。
到底出了什么问题,造成这样的结局?深入探究,主要是由于专制制度、落后文化、劣质人这三个「链条」的相互捆绑。
在三个链条中,最明显的元素是中国的专制制度。民主和专制的优劣,早被人类历史所证实,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就是为什么苏联及东欧的共?制度都被结束,整个欧洲44国都採用了民主制度,美洲大陆除共?古巴外,34国都实行了多党制,亚洲的印度、日本、南韩、菲律宾、台湾等都一人一票选举,连阿富汗、伊拉克、印尼、埃及人都开始投票的根本原因。因为只有获得政治选择权,才有现代人,而不是政治奴隶,或皇帝手下的「奴才」。
中国的历史无论二千年还是八千年,全部是专制的历史,从没有过民众自由选择。过去皇帝是天子,圣旨就是天意,权力像天那么大。后来毛泽东的话则是最高指示,而且还要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权力)大。今天则是只要进入中南海,就是「核心」,其他人都是边缘。这种皇权制度铸定了中国的落后和封闭。
但同样是共?制度,为什么俄国和东欧国家都发生了巨变?这就涉及到比制度更深一层的文化问题。中国的专制制度所以千年不变,因为背后有专制价值占主导的道统文化在支撑它,成为它的底座。胡适和鲁迅被视为近代中国较有影响的思想家,他们一个温和,一个激烈,但对道统文化的看法却非常一致︰胡适强调「全盘西化」,潜意识就是对中国文化全盘扬弃。鲁迅说得更具体和刺激,直指中国文化是「吃人的文化」﹗
鲁迅所以激愤地说它吃人,胡适所以激昂地强调西化,就是因为中国道统文化中,没有个人自由、尊严、权利等价值,没有个体主义,自由主义的人文理念,更没有基督信仰等超越的终极关怀。毛泽东虽然发动文化革命,被人视为「扫四旧」,冲击道统文化,但其实只是扫了道统的形式,实质上却强化了道统文化中的专制价值,把群体主义、皇权意识、等级理念发展到极致;以革命的名义,更彻底地剥夺了人的基本权利。
今天,从普通中国人到所谓的知识份子,都有不少人确信并宣扬,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就会天下大乱。这和过去老百姓听到皇帝驾崩,就惶恐不安,认为一旦改朝换代,天下就会乱的心理是一样的;都是不把自己当作一个独立的人,一个可以选择的人;仍本能地把自己当作那种口口声声「奴才不敢,奴才该死」的被阉割者。
这种皇权至上的道统文化,巩固和维系了专制制度。而统治者又用绝对的权力,保持这种文化的独尊地位。这两个「链条」的相互捆绑,就勒出了劣质的中国人。于是,劣质文化塑造了皇民,皇民维护专制制度,专制制度保护劣质文化的垄断地位。三者相互依存,由此形成中国几千年的专制、落后和封闭。
怎样打破这个链条?有人提出必须先造「新人」,中国才会有真正民主;否则什么样的民主制度,没有民主意识的人,都不会成功。因而中国改革派知识份子十多年前就提出「现代化要先化人后化物」。更早时,梁?超则提出「新民说」。这位曾到美国考察了民主制度的?蒙者,看到中国人在旧金山仍是一团散沙,勾心斗角,根本不参政问政,因而更加确信,只有先造出「新民」,中国才能建立民主。后来毛泽东发动文革,也可能是受梁的影响,也要塑造「社会主义一代新人」。但梁、毛最后都失败了,因为专制制度不改变,不仅无法塑出新人,即使像毛那样造出「新一代」,也是《动物农场》式的整齐划一,反而更糟糕。
在中国知识份子中,更有人大声疾唿要首先改造中国道统文化,认为文化基因不改变,根本不会有现代人。鲁迅对道统文化的激烈抨击,胡适一生强调西化,都是认知到改变中国文化土壤的必要性。但无论是鲁迅时代,还是胡适活着时的台湾,以至当今的中国,统治者们都不约而同地拒绝西方文化的进入,因为他们都知道,那是一种会唤醒人的权利意识,最终结束他们统治的文化。因而中国几次文化?蒙运动,最后都失败或无疾而终,都和当权者的抵制或压制有关。
由此看来,在制度、文化和人的三个链条中,首先应该把制度的改变做为优先目标。因为只有结束专制的政治制度,才可能在多元竞争的环境下,以优胜劣败的正向淘汰,扬弃专制文化,改变道统价值取向。而且和改变一种文化,塑造一代新人相比,改变制度较快,其他两项可能需要几代人,甚至几百年的渐进演变。
当然制度的改变只是第一步,更关键、更长久的是文化基因的改变,只有这种改变,才可能?生具有公民意识的新人(不是顺民或暴民)。而只有公民,才能维持和完善一种民主的制度。
因而今天中国人的问题,不是人种问题(否则就会走向奥斯威辛的思路),而是制度问题,然后更深层的是文化和信仰问题。一个在美加等西方国家出生的中国血统的孩子,虽然在人种上和在中国出生的孩子一样,但其想法就会不一样,主要是因为成长的文化背景不同,接受的价值取向不同。尤其是西方文明中的核心价值「基督信仰」,给了人们公义、爱、怜悯、告解等灵魂层面的精神营养。而这些价值是中国文化从来都没有的。中国文化的最核心弊端,就是没有上帝,没有绝对的道德标准,它的基本取向是「无神的」,而没有神,最后就没有了,「人」,只能是奴隶主和奴隶,皇帝和奴才,顺民和暴民的轮回历史。
要想改变这三个链条的捆绑,首先需要有智慧看到这种链条的落后和禁锢,然后有勇气参加打破这种链条的行动之中。
本书作者清晰地认识到中国道统文化对中国人的禁锢捆绑,尤其是中国专制制度对中国人的摧残扼杀,大胆地发出不同常人的独立思考和批判声音,撕开了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种种谎言,促使人们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中国的制度、道统文化以及中国人的问题。今天在反共?主义的道路上,批判中国道统文化的声音远远不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对中国道统文化的毒害,尤其是它对当今中国专制制度起到的潜在的巨大支撑作用认识不清。在这种情况下,本书作者的努力更显出其独特价值和意义。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如同在观看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既有宏大的历史视角,又不乏鲜活的个体故事。作者巧妙地在宏观的社会分析与微观的人物刻画之间切换,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我被其中关于“面子文化”的剖析所深深吸引。一直以来,“面子”都被认为是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非常看重的一种社会资本。它关乎尊严,关乎声誉,甚至影响着个人的社会地位。然而,这本书却剥开了“面子”华丽的外衣,露出了其背后可能存在的虚荣、攀比,以及为了“面子”而产生的巨大社会成本。作者通过生动的例子,展现了“面子”是如何驱使人们进行不必要的消费,如何导致资源的浪费,甚至如何影响决策的公正性。我曾一度认为,“面子”是维护个体尊严的最后一道防线,是维系社会和谐的润滑剂。但这本书让我开始警惕,当“面子”成为一种普遍的焦虑,当它凌驾于理性与真实之上,它就会变成束缚我们的枷锁。
评分当我翻至本书关于“孝道”的章节时,我被作者的洞察力深深震撼。长久以来,“孝”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视为道德的基石,是子女对父母的义务。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角度,探讨了“孝道”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困境与扭曲。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孝道”本身,而是将其置于现代家庭结构、经济压力以及个体价值观念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他指出,当“孝”变成一种沉重的负担,当它压垮了年轻一代的生活,甚至牺牲了个体的幸福,那么这种“孝”是否还值得我们歌颂?书中关于“养儿防老”的讨论尤其发人深省。我曾以为这是天经地义的社会契约,是父母对子女的投资,子女的回报。但作者却引导我去思考,当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完善,当个体独立意识增强,这种传统的“养老”模式是否还具有普适性?那些被歌颂的“反哺”,是否也掩盖了部分家庭中存在的代际剥削?这本书促使我反思,我们是否真的理解了“孝”的真谛,还是仅仅在遵循一套僵化的道德规范?
评分初翻开这本书,我并未抱有多大的期待,毕竟市面上关于中国文化的书籍汗牛充栋,真正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实在不多。然而,这本书却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不同寻常的锐利与深度。作者的笔触,如同解剖刀般精准,毫不留情地剖析着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甚至奉为圭臬的观念。我尤其被其中关于“集体主义”的论述所吸引,它没有简单地将其浪漫化,而是深入探讨了其背后可能存在的个体压抑与社会僵化。作者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和扎实的史料,展现了集体主义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以及它在不同社会情境下所呈现出的复杂面向。我曾一度认为,集体主义是中国社会凝聚力的源泉,是其强大的根基。但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这种“根基”是否也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缺乏真正的韧性?那些被冠以“集体荣誉”的光环,是否掩盖了无数个体的牺牲与失落?每当我读到此处,总会陷入沉思,对那些从小就被灌输的价值观产生一丝怀疑,也对作者那种敢于挑战权威、直面真相的勇气深感钦佩。这本书并非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抛出了更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带领读者踏上一次自我认知与文化反思的漫长旅程。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与其说是在“写作”,不如说更像是在“对话”。作者仿佛坐在我对面,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语气,娓娓道来。他并没有刻意卖弄学识,也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将复杂的议题,通过生活化的语言和贴近人心的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人情社会”时所展现出的细腻之处。过去,我总认为“人情”是中国社会特有的粘合剂,是人与人之间维系关系的纽带。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人情”背后可能潜藏的权力运作、利益交换,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不公。作者并没有全盘否定“人情”的积极作用,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结构和权力体系中去审视,揭示了它如何成为某些特权阶层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读到这里,我脑海中闪过许多曾经经历过的、与“人情”相关的场景,那些模糊的界限、模糊的付出与回报,如今似乎被赋予了更清晰的轮廓。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所信奉的许多“传统美德”,可能早已被时代的洪流裹挟,变形甚至异化,而我们却浑然不觉,还在津津乐道。
评分每当我读完这本书的一章,总会有一种被“点醒”的感觉,仿佛看见了过去被层层迷雾遮蔽的真相。作者在探讨“等级观念”时,其深刻的洞察力让我为之折服。长期以来,中国社会似乎都在努力摆脱等级森严的历史包袱,倡导平等与机会均等。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冷静的笔触,揭示了在现代社会中,“等级观念”依然以各种隐蔽的方式存在,甚至在某些领域愈演愈烈。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等级”归咎于历史遗留,而是深入分析了经济发展、资源分配不均,以及社会流动性降低等因素,如何重塑和强化了新的等级体系。他通过对教育、医疗、就业等多个社会现象的细致观察,展现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日益扩大的隔阂与分化。我曾一度天真地认为,只要努力工作,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阶层跨越。但这本书却让我不得不面对现实,那些固有的壁垒,以及无形的力量,是如何在悄无声息地巩固着现有的权力结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