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镇粮饷是明代国家财政的一大负担,边防与财政危机可以?是一体的两面。有人说「明代亡于边防」,本书的结论基本上支持这个说法。本书所研究的时段,是嘉靖10年(1531)到万历30年(1602)这段期间。为什么选1531-1602年间来研究?因为正好有5项系统性的边镇粮饷史料,可用来呈现九边13镇的军马钱粮数额,说明这70多年间,边镇粮饷的结构与变动趋势。
(1)潘潢〈查核边镇主兵钱粮实数疏〉(嘉靖29年,1550),内有嘉靖10年与28年的九边军马钱粮数。(2)魏焕《皇明九边考》(嘉靖21年,1542),卷2-10有嘉靖18年前后的九边军马粮饷数。(3)《万历会计录》(万历10年,1582),卷17-29记载万历10年前后13边镇的军马钱粮。(4)〈杨司农奏疏〉(万历22年,1594),记载万历21年13边镇的军马钱粮。(5)茅元仪《武备志》(天启元年,1621),卷204-8记载万历30年前后的13边镇军马粮饷。这5项史料提供6个时点的数据:嘉靖10、18、28年、万历10、21、30年。虽然是单年的数据,但已能呈现结构性的特征与变动的趋势。
以《万历会计录》(1582)卷17-29为例,13边镇官军与粮饷的编制,在万历初期(1570年代)有官军人数近70万,军费高达8百多万两。这8百多万两,是万历6年太仓(国库)拨给各边镇年例银总额的2.57倍左右,是同年太仓银库收入的2.25倍。边镇粮饷对国家财政的耗竭,并不亚于钱穆所指出的3大项:内府、宗藩、冗官。
就1531-1602年间的军事局势来说,大约可分成2个阶段。(1)明代中后叶北方俺答之大患,始于嘉靖10年(1531),息于万历10年(1582,俺答死,张居正逝)。(2) 1582之后的20年间,汉蒙双方大致维持着均衡的局面。万历30年(1602)之后,北患就逐渐转向辽东地区。
全书14章分3篇。首篇2章,综述全书的主旨与结构、岁入岁出与边防经费的比例。次篇10章,解说与边粮相关的9项议题、综合比较1531-1602年间的各项统计数据。第三篇2章,析述朝廷如何应付经费的限制、省思边粮问题对明朝的关键性。书末的10项附录,呈现4项统计资料、6项与边镇相关的背景解说。
这项研究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在审查嘉靖初期至万历后期的边镇粮饷情事,系统地陈列13边镇粮饷的诸项相关数字、解说历年间的变化趋势、分析各项影响因素、报告粮饷的限制与对策,最后提出总结与省思。
作者简介
赖建诚
1952年生,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博士(1982),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人(1992-3)。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专攻经济史、经济思想史。
学术着作:《近代中国的合作经济运动:1912-1949》(1990, 2008)、Adam Smith Across Nations: Translations and Reception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2000, Oxford UP,主编)、《亚当史密斯与严复:国富论与中国》(2002)、Braudel’s Historiography Reconsidered(2004)、《梁启超的经济面向》(2006)。
半学术性的文集:《年鑑学派管窥》(译着,1996, 2003)、《重商主义的窘境》(1992)、《绿野仙踪与中国》(1998)、《西洋经济史的趣味》(2009)。翻译:雷蒙.阿宏(Raymond Aron)《入戏的观众》(1987, 1992, 2000, 2006)、西蒙.波娃《波娃的告别:与沙特的对话》(2002, 2006)和《波娃的告别:再见,沙特!》(2002, 2006)。
第一篇 综观概述
1 楔子
1问题与视角
2相关文献
3综述与摘要
2 岁入岁出与边防经费
1经济结构的变化
2财政收支的结构
3太仓银库的岁入与岁出
4军事经费的比重
5釐清与省思
第二篇 边镇粮饷解析
3 军马钱粮数额
1史料解说
2辽东镇
3蓟州镇
4永平镇
5密云镇
6昌平镇
7易州镇
8宣府镇
9大同镇
10山西镇
11延绥镇
12宁夏镇
13甘肃镇
14固原镇
15综合观察
4 屯田与屯粮
1背景解说
2边镇屯田简史
3官方数字
4实际状况
5边镇屯田的效果
5 民运粮饷
1议题与文献
2边镇民运沿革
3四镇三关的例子
4各边镇的民运粮饷
5大户制与民运边镇粮饷
6运送的效果
6 边镇漕粮
1漕运综观
2边镇漕粮数额
3运送管道
4穵运与截拨
5海运辽东
6户部尚书马森论边镇漕粮
7相关议题
7 盐法与边储
1文献与主题
2盐法综述
3盐引与盐课概况
4以辽东镇为例
5《万历会典》与《会计录》的对比
6米粮价格与盐引折粮率
7边引与边储
8综述与后续研究
8 京运年例银
1各边镇年例银简史
2边镇的年例银数额对比
3年例银总额的长期变化
4小结
9 俸粮与折银
1蓟州镇的俸粮则例
2辽东镇的各级官兵俸饷
3延伸讨论
10 修边经费
1边墙(长城)的相关背景
2主张修边论
3反对修边筑堡论
4修筑的人力、物力、经费
5《会计录》的相关记载
6要点和结语
11 其他杂项
1边茶与茶马贸易
2马市与马价银
3赈济
4开纳
5抚夷与犒赏
6仓廋
12 综合比较
1军马钱粮的总额与分佈
2与梁方仲对比
3与梁淼泰对比
4本篇回顾
第三篇 困境与省思
13 粮饷的限制与对策
1边储日虚
2贪污骄纵奢侈
3债帅
4分析与对策
5长期的结构性困扰
14 总结与省思
1边镇的战斗力
2朝廷的困难
3边镇的弊端
4边镇粮饷与国家兴亡
附录
(附录1至10不刊出,请参阅作者网页档案)
1潘潢〈查核边镇主兵钱粮实数疏〉解析
2〈神宗实录卷51〉解析
3《太仓考》解析
4杨俊民〈边饷渐增供亿难继酌长策以图治安疏〉解析
5《万历会计录》的结构与内容
6军事体系与边防指挥
7十三边镇史略
8管理的问题与困境
9边镇镇守总兵表
10边镇大事记,1368-1631
参考书目
后记
地图
图6-1 明代海运及运河图
图7-1 明代行盐区划图
(附录图6-1至7-2不刊出,请参阅我的网页档案)
附录图6-1 嘉靖29年定设总督辖区图
附录图6-2 万历10年全国巡抚辖区图
附录图7-1 16世纪晚期的北边军镇
附录图7-2 明代北边地图
这本《边镇粮饷:明代中后期的边防经费与国家财政危机,1531-1602》的标题就足够吸引人,尤其是对于我这种对明朝历史,特别是其末期财政状况颇为好奇的读者来说。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并没有立刻被枯燥的史料堆砌所淹没,反而被作者细腻的笔触所引导,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不安的边镇,亲眼目睹着军饷的艰难拨付,感受着士兵们在缺衣少食中的坚守与无奈。书中对1531年至1602年这一关键时期的梳理,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罗列,更是深入到边防体系运转的每一个环节,从中央财政的调配,到地方官员的层层克扣,再到边镇将领的巧立名目,勾勒出一幅层层叠加、盘根错节的财政困境图。我尤其被其中对“粮饷”二字的深刻解读所打动,它不仅仅是指代银两或粮食,更是一种维系国家边防、稳定社会秩序的生命线。当这条生命线出现断裂的征兆时,整个国家的根基也随之动摇。作者通过详实的考证,揭示了这场财政危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日积月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一点让我对历史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吸引力,在于它将一个看似枯燥的学术议题——财政与边防,处理得如此引人入胜。在我阅读《边镇粮饷》的过程中,我仿佛变成了一位明代的审计官,深入到每一个边镇的账本之中,去探究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粮饷差额,最终是如何汇聚成一场席卷整个帝国的财政风暴。作者在1531-1602这几十年的跨度里,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财政画卷,其中既有政策的制定与失误,也有人性的贪婪与无奈。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危机”的细致描摹,它并非简单的经济指标的下滑,而是涉及到国家治理能力的全面考验。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认识到,任何一个庞大帝国的兴衰,都与它的财政状况息息相关,而边防,恰恰是检验这种财政健康与否的试金石。
评分对于我这样的历史爱好者来说,阅读《边镇粮饷》的过程,与其说是在获取知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关于国家命运的深度探究。书中对明代中后期边防经费的描绘,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数字和政策,更是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为一个个鲜活的场景。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在边塞饱受风霜的将士,他们赖以生存的粮饷,是如何在层层传递中被消磨殆尽,又是如何最终成为帝国崩塌的隐患。作者在梳理1531年至1602年这段历史时,展现出的不仅是对史料的驾驭能力,更是对历史逻辑的深刻洞察。他对财政危机与边防体制之间相互作用的分析,让我对明代后期衰败的原因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充满警示意义的历史读本,它提醒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国家财政的健康,尤其是那些关乎国家安全和稳定的关键领域。
评分《边镇粮饷》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仿佛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作者不仅仅是在呈现史实,更是在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为何明代中后期,这个本应是强盛的帝国,会在边防经费上步履维艰?为何看似庞大的财政体系,却难以应对边疆的种种挑战?我非常欣赏作者在书中展现出的多角度审视,既有对宏观政策的分析,也有对微观操作的还原。书中对各地财政状况的对比,对不同朝代、不同皇帝财政政策的比较,都让整个论述更加立体。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对于“1531-1602”这个时间段的精准聚焦,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才使得边防经费成为了国家财政的“阿喀琉斯之踵”?这种对时间维度的精细切割,使得全书的研究更具靶向性,也更便于读者理解问题的演变过程。它让我深刻体会到,任何一个国家的财政健康,都离不开对其核心支出环节的有效管理,而边防,恰恰是这样一个关键且耗费巨大的环节。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精准地剖析了明代中后期国家财政的肌体,尤其是边防这一最易暴露脆弱性的部分。阅读过程中,我深深地被作者严谨的研究方法和丰富的史料运用所折服。它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关于钱粮的故事,更是触及了政治、军事、社会等多个层面。书中对“边镇”概念的界定,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边防开支的差异化分析,都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对于“危机”的定义,不是简单地将某个数字跌破某个阈值,而是从国家应对能力、社会稳定程度等多个维度去衡量。当阅读到书中关于贪腐、效率低下、财政收入瓶颈等导致边防经费紧张的具体案例时,我常常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能看到那些历史人物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了生计、为了权力、为了国家,所进行的复杂博弈。这种对历史细节的深入挖掘,使得原本可能显得疏远的明代财政史,变得鲜活而富有张力,让我不禁思考,今日的我们,是否能从古人的经验教训中汲取到一丝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