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三卷):思考与选择-从知识分子会议到反右派运动(1956-1957)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三卷):思考与选择-从知识分子会议到反右派运动(1956-195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 现代中国史
  • 历史学
  • 政治史
  • 反右运动
  • 知识分子
  • 1950年代
  • 中共历史
  • 冷战史
  • 社会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共和国的历史上,1956-1957年被称为「多事之秋」。作者充分利用十几个省市的档案、俄国解密档案、当时的报刊杂志、当事人的口述记录和回忆录,以及现有的研究成果,对中共中央知识分子会议的目标和结果、苏共二十大在中国的反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和推行,中共八大的作用和局限,中国在波匈事件中的角色和影响,整风反右运动的起因、转变和结局等一系列重大历史过程,作出翔实的描述和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一卷):革命年代的探索与奠基(1949-1955)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系列的第一卷,聚焦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即1949年至1955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家建设的艰辛探索与初步奠基阶段。这一时期是中国革命胜利果实得以巩固,并将革命理论付诸实践的起点,是理解后续所有历史发展的关键。全书旨在深入剖析这一阶段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的重大变革、核心矛盾以及关键抉择,力求还原一个充满活力、矛盾与深刻转型的历史现场。 第一部分:政权的巩固与新秩序的建立 (1949-1952) 本部分首先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伊始所面临的严峻国内外形势。内部是百废待兴,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反动残余势力尚未完全肃清;外部则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封锁与敌视。 一、中央政权的建立与初步治理: 详细考察了中央人民政府的组织架构、主要领导人的分工与协作,以及《共同纲领》作为临时宪章所发挥的作用。重点分析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包括对民族资产阶级、民主党派的联合政策(“统战”策略的实施)。 二、土地改革运动的胜利与影响: 土地改革是巩固政权、发动群众的决定性步骤。本部分将细致梳理土地改革的理论依据、实施步骤(在不同地区如东北、华北、华南的差异化策略),以及它对中国社会结构带来的颠覆性变化——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也为后续的集体化埋下了伏笔。 三、镇压反革命与社会秩序的恢复: 这一节关注“镇压反革命运动”的背景、具体措施和历史评价。运动在极短时间内基本肃清了旧政权的残余势力和土匪武装,稳定了社会治安,但同时也涉及了对一部分社会人员的过严处理问题,这是新政权在维护稳定与保障人权之间进行的首次大规模、高强度的平衡实验。 四、抗美援朝战争的战略决策与深远影响: 本部分将深入分析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探讨决策背后的安全考量、国际局势判断以及国内的舆论动员。抗美援朝战争不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新中国确立其独立自主大国外交方针、极大提升国际地位和国内民族自信心的关键事件。其对国内经济(特别是军工和财政)的投入与影响也被作了重点梳理。 第二部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尝试 (1953-1955) 随着国内局势的基本稳定,国家工作重心开始转向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1953年正式启动的“一五”计划,标志着国家全面学习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本书将详述计划的指导思想、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部署,以及对资源、劳动力、资金的集中调配。重点分析了“156项重点工程”的建设情况及其对中国工业化基础的奠定作用。 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初级阶段): 在工业化的同时,党中央认识到小农经济与大规模工业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引导农业走向合作化。本部分将对比初级社、互助组的建立过程,分析其在组织动员方面的特点,以及在这一阶段,国家通过统购统销政策对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控制是如何实现的。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一改造采取了“和平赎买”的独特方式。本书将剖析“公私合营”的推进步骤(从初级形式到公私合营),揭示了其背后复杂的经济利益考量、政治稳定诉求,以及对民族资产阶级身份定位的巨大转变。赎买政策的成功实施,标志着中国在消灭私有制方面取得了重大的、非暴力的阶段性胜利。 四、思想文化领域的整顿与统一: 这一时期,意识形态工作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本书将考察对知识分子(特别是人文社科领域)的改造与动员,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重点分析了对胡适自由主义思想的批判,以及围绕文艺创作的指导方针的初步确立,旨在为国家意识形态的统一奠定基础。 总结: 第一卷的收尾部分,将对1949年至1955年间取得的成就(初步工业化基础、社会结构根本转变、政权稳固)与遗留问题(对计划经济的过度依赖、对市场机制的抑制、对个人自由的限制萌芽)进行辩证总结,为后续卷目中更为激烈的探索与动荡提供坚实的历史背景和逻辑起点。这一阶段,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幅度重塑了自身,迈出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现代工业化国家的第一步,其探索充满了理想主义的热情,也蕴含着深刻的体制性挑战。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的脑海中涌现出许多关于那个年代的思考。1956年,一个“大跃进”的预兆似乎已经开始显现,而1957年的“反右派运动”则像是一记重锤,彻底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和思想轨迹。作者在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试图去解析当时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国内外压力,以及在这种压力下,如何一步步走向了某些特定的决策。我注意到书中对“思考与选择”这个副标题的强调,这说明作者并不满足于仅仅叙述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探究“为什么会这样”。比如,当时中国与苏联的关系,以及国内经济建设的迫切需求,都对政策的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知识分子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政策下,如何表达不同意见,以及这些意见是如何被解读和回应的。这种对思想碰撞的细致描绘,让我对当时那种既有希望又充满危险的社会氛围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评分

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详实的史料支撑。作者们显然花费了大量精力去搜集和梳理那个时期的文献资料,无论是官方的政策文件、领导人的讲话,还是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动态,都得到了细致的呈现。这种基于史实的写作方式,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脉络,避免了主观臆断和空泛的评论。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知识分子会议”的着墨。我认为,如何处理和对待知识分子,在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都至关重要。1956年的那场会议,其初衷、过程以及后续的影响,都充满了复杂性。通过这本书,我希望能更深入地理解当时政策的制定逻辑,以及知识分子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面临的挑战。同时,“反右派运动”作为那个时期的另一大事件,其前后因果、具体执行和深远影响,无疑是本书的重中之重。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客观、全面的视角来审视这场运动,揭示其背后复杂的历史动因,以及对中国社会和思想界造成的巨大冲击。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历史的进程从来不是直线前进的,而是充满了各种曲折和偶然。1956年似乎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开端,国家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知识分子也获得了一定的表达空间。然而,仅仅一年之后,“反右派运动”的爆发,则将这种希望的火苗迅速扑灭,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中国的政治生态和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对当时政治气候的描绘非常到位,能够让我们感受到那种集体决策下的氛围,以及在特定历史节点上,个体选择的艰难。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更深入地探讨,在“反右派运动”之前,那些“引蛇出洞”的策略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当时决策层内部的讨论和分歧。这种探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的复杂性,以及政治决策的逻辑。读完这本书,我对那个年代的理解更加立体和丰富,也更加认识到历史研究的价值和重要性。

评分

整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又不失文学作品的张力。作者们在处理敏感历史事件时,展现出了高度的专业素养和历史责任感。他们并没有回避那些令人痛苦的真相,而是以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将事件的原委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声音的呈现,无论是来自党内高层,还是普通知识分子,作者都努力去还原他们的观点和立场。这使得我们能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而不是被单一的叙事所左右。例如,在讨论“反右派运动”时,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所有被打成“右派”的人都视为无辜的受害者,也没有完全照搬当时的官方定性,而是试图去分析不同个体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言行,以及这些言行所引发的后果。这种 nuanced 的分析,让整本书显得更加客观和具有说服力。总的来说,这是一部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优秀历史著作,值得反复阅读和品味。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引人注目,有一种厚重而历史的质感,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装帧也很精美,纸张的触感不错,印刷字体清晰,阅读起来非常舒适。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那段时期很感兴趣,但总觉得市面上的一些解读要么过于宏大叙事,要么过于简化,缺乏深入的细节和分析。了解到这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是由一群资深的历史学者倾力打造,并且着重于“思考与选择”这一视角,我便迫不及待地想一睹为快。尤其对第三卷聚焦的1956-1957年这段关键时期,我充满了期待。这段时间可以说是新中国发展道路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蕴含着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事件和决策。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拨开历史的迷雾,更清晰地理解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复杂局面,以及领导者们是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进行权衡和取舍的。总而言之,从这本书的整体呈现来看,它就具备了成为一本重要史学著作的潜质,我非常期待它能带给我知识上的盛宴和思想上的启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