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三卷):思考与选择-从知识分子会议到反右派运动(1956-1957)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三卷):思考与选择-从知识分子会议到反右派运动(1956-195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 现代中国史
  • 历史学
  • 政治史
  • 反右运动
  • 知识分子
  • 1950年代
  • 中共历史
  • 冷战史
  • 社会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共和国的历史上,1956-1957年被称为「多事之秋」。作者充分利用十几个省市的档案、俄国解密档案、当时的报刊杂志、当事人的口述记录和回忆录,以及现有的研究成果,对中共中央知识分子会议的目标和结果、苏共二十大在中国的反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和推行,中共八大的作用和局限,中国在波匈事件中的角色和影响,整风反右运动的起因、转变和结局等一系列重大历史过程,作出翔实的描述和分析。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历史的进程从来不是直线前进的,而是充满了各种曲折和偶然。1956年似乎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开端,国家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知识分子也获得了一定的表达空间。然而,仅仅一年之后,“反右派运动”的爆发,则将这种希望的火苗迅速扑灭,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中国的政治生态和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对当时政治气候的描绘非常到位,能够让我们感受到那种集体决策下的氛围,以及在特定历史节点上,个体选择的艰难。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更深入地探讨,在“反右派运动”之前,那些“引蛇出洞”的策略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当时决策层内部的讨论和分歧。这种探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的复杂性,以及政治决策的逻辑。读完这本书,我对那个年代的理解更加立体和丰富,也更加认识到历史研究的价值和重要性。

评分

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详实的史料支撑。作者们显然花费了大量精力去搜集和梳理那个时期的文献资料,无论是官方的政策文件、领导人的讲话,还是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动态,都得到了细致的呈现。这种基于史实的写作方式,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脉络,避免了主观臆断和空泛的评论。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知识分子会议”的着墨。我认为,如何处理和对待知识分子,在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都至关重要。1956年的那场会议,其初衷、过程以及后续的影响,都充满了复杂性。通过这本书,我希望能更深入地理解当时政策的制定逻辑,以及知识分子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面临的挑战。同时,“反右派运动”作为那个时期的另一大事件,其前后因果、具体执行和深远影响,无疑是本书的重中之重。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客观、全面的视角来审视这场运动,揭示其背后复杂的历史动因,以及对中国社会和思想界造成的巨大冲击。

评分

整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又不失文学作品的张力。作者们在处理敏感历史事件时,展现出了高度的专业素养和历史责任感。他们并没有回避那些令人痛苦的真相,而是以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将事件的原委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声音的呈现,无论是来自党内高层,还是普通知识分子,作者都努力去还原他们的观点和立场。这使得我们能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而不是被单一的叙事所左右。例如,在讨论“反右派运动”时,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所有被打成“右派”的人都视为无辜的受害者,也没有完全照搬当时的官方定性,而是试图去分析不同个体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言行,以及这些言行所引发的后果。这种 nuanced 的分析,让整本书显得更加客观和具有说服力。总的来说,这是一部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优秀历史著作,值得反复阅读和品味。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的脑海中涌现出许多关于那个年代的思考。1956年,一个“大跃进”的预兆似乎已经开始显现,而1957年的“反右派运动”则像是一记重锤,彻底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和思想轨迹。作者在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试图去解析当时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国内外压力,以及在这种压力下,如何一步步走向了某些特定的决策。我注意到书中对“思考与选择”这个副标题的强调,这说明作者并不满足于仅仅叙述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探究“为什么会这样”。比如,当时中国与苏联的关系,以及国内经济建设的迫切需求,都对政策的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知识分子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政策下,如何表达不同意见,以及这些意见是如何被解读和回应的。这种对思想碰撞的细致描绘,让我对当时那种既有希望又充满危险的社会氛围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引人注目,有一种厚重而历史的质感,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装帧也很精美,纸张的触感不错,印刷字体清晰,阅读起来非常舒适。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那段时期很感兴趣,但总觉得市面上的一些解读要么过于宏大叙事,要么过于简化,缺乏深入的细节和分析。了解到这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是由一群资深的历史学者倾力打造,并且着重于“思考与选择”这一视角,我便迫不及待地想一睹为快。尤其对第三卷聚焦的1956-1957年这段关键时期,我充满了期待。这段时间可以说是新中国发展道路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蕴含着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事件和决策。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拨开历史的迷雾,更清晰地理解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复杂局面,以及领导者们是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进行权衡和取舍的。总而言之,从这本书的整体呈现来看,它就具备了成为一本重要史学著作的潜质,我非常期待它能带给我知识上的盛宴和思想上的启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